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游戏 > 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铺中介 > 第5章 。李泌的故事

《风萧萧易水寒》

开元十六年的长安城,春意正浓。七岁的李泌站在大明宫外,小手紧攥着一卷《春秋》,眼睛却不住地往宫门内张望。他身着青布衣衫,虽不华贵却整洁得体,衬得那张稚嫩的小脸愈发清秀。

\"小郎君莫怕,\"领路的内侍弯下腰,笑眯眯地说,\"圣人最是喜爱聪慧的孩子。\"

李泌仰起脸,眼中闪烁着超越年龄的沉稳:\"我不怕。只是不知圣人为何要召见我一个孩童。\"

内侍笑而不答,牵着他的手穿过重重宫门。李泌目不斜视,却在心中默记着路径——左转过了含元殿,右转绕过太液池,这皇宫的布局竟与他读过的《两京记》分毫不差。

终于,他们在一座精巧的亭子前停下。亭中坐着一位身着黄袍的中年男子,正与一位白须老者对弈。李泌知道,那便是当今天子玄宗皇帝。

\"陛下,神童李泌带到。\"内侍恭敬地禀报。

玄宗抬起头,目光如炬地打量着眼前这个不及他案桌高的孩子:\"听说你能背诵《春秋》全文?\"

\"回陛下,小子不敢说能背全文,但通读过三遍。\"李泌不卑不亢地回答。

玄宗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指了指棋盘:\"可懂此道?\"

李泌点头:\"略知一二。\"

\"来,与朕下一局。\"玄宗饶有兴趣地让出位置。

李泌踮起脚尖,认真审视棋局。白须老者的黑子已呈败势,但他不慌不忙,执白落下一子。玄宗眉毛一挑,随即应了一手。两人你来我往,竟下了半个时辰。

最终,玄宗抚掌大笑:\"妙哉!七岁孩童竟能下出如此棋局!张说,你看此子如何?\"

那白须老者——当朝宰相张说捋须笑道:\"此子聪慧非常,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玄宗满意地点头:\"李泌,可愿入宫与诸皇子一同读书?\"

李泌退后一步,郑重行礼:\"小子愿为陛下效力,但请允许我每日归家侍奉母亲。\"

就这样,年幼的李泌以\"神童\"之名出入宫禁,与太子李亨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他还不明白,这段缘分将如何影响他的一生。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反唐,烽火席卷中原。四十三岁的李泌已在嵩山隐居多年,每日与道经为伴,不问世事。

这日清晨,他正在草庐前煮茶,忽听山下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不多时,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男子在侍卫簇拥下出现在山径上。李泌手中的茶勺\"当啷\"一声掉在地上——来人竟是太子李亨,如今的天下兵马大元帅。

\"山人李泌,参见殿下。\"李泌深深一揖。

李亨快步上前扶起他:\"先生不必多礼!如今国难当头,亨特来请先生出山相助!\"

李泌看着这位昔日同窗,发现他眼角已爬上细纹,鬓边也有了白发。战乱让这位养尊处优的太子憔悴了许多。

\"殿下,贫道闲云野鹤,恐怕...\"

不等他说完,李亨突然双膝跪地:\"先生!当年父皇曾言'此子必成大器',如今大唐危在旦夕,先生忍心坐视不理吗?\"

山风呜咽,卷起李亨的衣袍。李泌望着远处烽烟,想起长安城中那些熟悉的街巷,太液池边的垂柳,还有那些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百姓。

他长叹一声,扶起李亨:\"殿下请起。山人愿效犬马之劳。\"

至德元年,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李泌以白衣身份参与军国大事,日夜筹划平叛方略。

这日深夜,军帐中烛火摇曳。李泌指着地图对肃宗说:\"陛下,如今叛军虽占据两京,但内部已有分裂之象。臣建议令郭子仪出河东,李光弼出河北,形成夹击之势...\"

肃宗专注地听着,不时点头。突然,帐外传来喧哗声。

\"朕不是说任何人不得打扰吗?\"肃宗不悦地皱眉。

帐帘掀开,宦官李辅国满脸堆笑地走进来:\"陛下恕罪,有紧急军情。\"

李辅国瞥了眼李泌,眼中闪过一丝嫉恨。自从这个\"山人\"来了之后,皇帝对他这个心腹的倚重明显减少了。

肃宗看完军报,脸色稍霁:\"还好,只是小股叛军袭扰。\"他转向李泌,\"先生继续。\"

李辅国却插话道:\"陛下,朝中大臣们都在议论,说军国大事不应由一介布衣参与...\"

\"住口!\"肃宗罕见地动了怒,\"李先生之才,岂是尔等能及?退下!\"

李辅国悻悻退出,却在心中记下了这一笔。

李泌恍若未觉,继续分析战局:\"安庆绪弑父自立,叛军内部分崩离析。此时正该一鼓作气...\"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泌的谋划一一实现。唐军节节胜利,眼看两京收复在即。

一日,肃宗设宴犒赏众将。酒过三巡,肃宗拉着李泌的手说:\"先生之功,朕铭记于心。待平定叛乱,朕必拜先生为相!\"

帐中众臣面面相觑。李辅国脸色阴沉,手中的酒杯几乎要捏碎。

李泌却淡然一笑:\"陛下厚爱,山人愧不敢当。我本山野之人,只愿为陛下分忧解难,不求官职。\"

肃宗不以为然:\"先生大才,岂能埋没?不如还俗为官,也好名正言顺参与朝政。\"

李泌摇头:\"山人志在修道,若陛下垂怜,待天下太平后,允我归隐山林便是。\"

宴会散去后,李辅国趁机进言:\"陛下,李泌此人恃才傲物,不尊朝廷法度。长此以往,恐非国家之福...\"

肃宗皱眉:\"先生忠心耿耿,卿勿复多言。\"

然而,种子已经种下。随着战事推进,李泌的许多建议开始被束之高阁。李辅国一派逐渐得势,不断排挤这位\"山人\"。

乾元元年,唐军终于收复长安。入城那日,百姓夹道欢呼。李泌却独自站在城楼上,望着满目疮痍的故都,心中百感交集。

\"先生为何独自在此?\"肃宗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

李泌转身行礼:\"陛下,长安虽复,但战乱未平。山人有一策...\"

肃宗摆摆手打断他:\"先生连日操劳,该休息了。朝中事务,自有大臣们处理。\"

李泌心中一沉,明白自己已被边缘化。当晚,他写下辞呈,准备次日面圣后便离开。

然而,命运似乎还想给他一次机会。就在他收拾行囊时,侍从来报:\"先生,广平王殿下求见。\"

广平王李俶——肃宗的长子,未来的代宗皇帝匆匆走入,脸上带着焦急:\"先生要走?\"

李泌点头:\"殿下,山人使命已了。\"

李俶年轻的面庞上写满忧虑:\"如今父皇宠信李辅国,朝政日非。先生若去,天下苍生何依?\"

李泌看着这位自己从小教导的皇子,想起他父亲当年在嵩山上恳求自己的模样。他轻叹一声:\"殿下,山人有一言相告——为君者当以天下为重,亲贤臣,远小人。他日殿下登基,望牢记此言。\"

李俶眼中含泪:\"先生教诲,俶铭记于心。但请先生再留一段时日...\"

李泌摇头,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这是我整理的治国方略,殿下可暗中研读。至于山人...缘分已尽。\"

次日黎明,李泌悄然离开长安。他骑着毛驴,背着简单的行囊,一如当年入山时的模样。城门口,一队禁军突然拦住去路。

\"李先生,陛下有旨,请您回宫一叙。\"为首的将领拱手道。

李泌心中一凛,知道这是李辅国的计谋。他淡然一笑:\"请将军回禀陛下,山人年老体衰,不堪驱驰。待他日天下太平,再来拜见。\"

说完,他轻拍驴背,竟从禁军缝隙中穿过。将领欲追,却发现李泌的身影已消失在晨雾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李泌再次回到嵩山,每日诵经打坐,看似不问世事。但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山外的烽火。偶尔有故人来访,他便详细询问战况,然后长叹不语。

宝应元年,肃宗病逝的消息传来。李泌独自在山巅坐了一夜,望着长安方向,泪湿衣襟。

\"先生为何悲伤?\"小道童不解地问。

李泌轻抚童子的头:\"故人已逝,壮志未酬。\"

不久后,新即位的代宗李俶派人上山,恳请李泌再次出山。这一次,李泌没有拒绝。

重回长安的李泌发现,朝廷已非昔日模样。李辅国虽已被诛,但藩镇割据、吐蕃入侵,大唐江山风雨飘摇。

紫宸殿中,代宗向李泌深深一揖:\"先生,如今吐蕃兵临城下,朝中无人能解此危。请先生教我。\"

年近六旬的李泌看着这位自己一手教导的皇帝,沉声道:\"陛下勿忧。山人有一计,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详细分析了吐蕃内部矛盾,建议联合回纥牵制吐蕃。同时,对割据的藩镇采取分化瓦解之策。

代宗大喜:\"先生真乃朕之子房也!\"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李泌运筹帷幄,帮助代宗解决了吐蕃威胁,平定了多个藩镇叛乱。但他始终坚持不任实职,以\"山人\"身份参与朝政。

贞元三年,德宗李适继位,再三恳请李泌出任宰相。这一次,年近七旬的李泌终于接受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就任前夕,李泌独自在庭院中吟诵。侍从不解其意,只见老人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担任宰相期间,李泌整顿吏治,减轻赋税,选拔贤才,使动荡多年的唐王朝重现生机。然而,他的身体却每况愈下。

贞元五年春,李泌病重。德宗亲临府邸探望,见他瘦骨嶙峋,不禁落泪:\"先生为大唐操劳一生,朕心甚痛。\"

李泌虚弱地微笑:\"陛下,人生七十古来稀。山人已无遗憾...\"

临终前,他让侍从扶他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终南山,喃喃道:\"昔年荆轲刺秦,临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我这一生,何尝不是如此...\"

话音未落,一代奇才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八岁。德宗辍朝三日,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贞\"。

李泌一生三起三落,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他如荆轲般义无反顾,却比荆轲多了几分智慧与从容。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留下的是千古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