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游戏 > 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铺中介 > 第5章 。刘晏的痛

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铺中介 第5章 。刘晏的痛

作者:划着小船的王大海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7-11 05:02:33 来源:小说旗

刘晏:大唐余晖中的孤影宰相

在大唐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安史之乱无疑是一道沉重的伤疤,将盛世的辉煌击得粉碎。叛军铁蹄踏过之处,中原大地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繁华的都市沦为废墟,曾经富甲天下的粮仓化作焦土。

战后的唐朝,国库空虚,物价飞涨,经济濒临崩溃,如同一位身患重病的巨人,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而刘晏,这位曹州南华县的奇才,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这黑暗的时代中闪耀,以一己之力,为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撑起了一片经济的晴空。

刘晏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八岁时便能出口成章,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皆有独到见解,获得“神童”的美誉,被唐玄宗封为太子正字,名噪京师。

那日,金銮殿上,年幼的刘晏面对满朝文武,毫不怯场,以一首气势磅礴的诗作,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胸襟与才学,令众人惊叹不已。

然而,他并未在这荣耀中迷失,而是潜心学问,心怀天下,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天宝年间,刘晏历任夏县县令、温县县令、侍御史等职,每到一处,他都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兴修水利,鼓励农桑,政绩斐然,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夏县任职时,他发现当地农田灌溉困难,便亲自勘察地形,带领百姓修建水渠,解决了灌溉难题,使农田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德。

安史之乱的爆发,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唐朝的平静。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国家财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长安城中,物价飞涨,一斗米的价格竟飙升至数千钱,百姓们食不果腹,饿殍遍野。

朝廷的赋税收入锐减,连军队的粮饷都难以保障。刘晏临危受命,出任京兆尹、户部侍郎、御史中丞等职,肩负起拯救国家经济的重任。

他深知,此时的唐朝,犹如一艘千疮百孔的巨轮,在风雨中飘摇,稍有不慎,便会沉入海底。但他毫不畏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毅然踏上了改革之路。

广德初年,刘晏亲自踏上考察之路,渡过淮河、泗水,抵达汴河,进入黄河,又向西经过砥柱、硖石,到达河阴、巩县、洛阳,并分流黄河进入通济渠,全面了解旧时漕运制度的利弊。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不辞辛劳,与船夫、商人交谈,详细记录漕运途中的每一个问题。他深知,漕运乃是国家的命脉,关乎着京城的粮食供应和百姓的生计。于是,他向宰相元载呈上了自己的见解,元载对他的才能深信不疑,将漕运事务全权托付给他。

刘晏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组织船队,实行官办官运,斥高价打造漕船,确保其质量。他亲自监督造船过程,要求工匠们严格按照标准制作,每一艘船都要经过多次检验。

他视江、汴、河、渭水流缓急的不同,改直线运输为分段转运,并将散运改为袋装运输,减少了损耗。在转运过程中,他精心安排,确保粮食能够安全、快速地运抵京城。他还制定激励制度,对水运工人进行严格规范和教导,完善督航与护航设施。

他在每个转运点设立驿站,为水运工人提供休息和补给的场所,同时对表现优秀的工人给予丰厚的奖励。在他的努力下,漕运管理制度趋于正规严密,每年都有四十万斛粮食通过漕运送到京师,即便关中遭到旱涝灾害,物价也不再飞涨。百姓们望着那一艘艘满载粮食的船只,心中充满了对刘晏的感激和敬佩,他们知道,是刘晏,让他们在这乱世中看到了一丝生机。

此后,刘晏又将目光投向了盐法和常平法的改革。当时,国家沿用旧政,盐业专卖存在诸多弊端,盐价居高不下,百姓苦不堪言。一些不法商人趁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导致民间私盐泛滥。

刘晏接替第五琦上任后,深入调研,对盐法进行了大胆改革。他在坚持官营原则的同时,调整了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改为“官督民产商销”的灵活形式,政府只掌控购买和批发环节,这不仅节省了政府生产和销售成本,还调动了亭户生产盐和商人运销盐的积极性。

他在产盐地设立盐监,负责监督盐户生产和收购食盐,同时鼓励商人参与食盐的运输和销售。他还奏罢诸道对商人盐舟过境及使用堰埭的加征税,设置十三巡院加强缉查私盐。

十三巡院的官吏们日夜巡查,严厉打击私盐贩子,维护了盐业市场的秩序。经过他的运作,食盐的生产和流通大大促进,政府所得盐利大幅度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从每年的六十万贯增加到了一千二百万贯,而百姓却没有怨言。

在常平法改革方面,刘晏首先改地方为中央直接经营常平业务,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巡院和驿站,定时上报各地市场信息和农业丰歉情况。

他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情报网络,巡院的官吏们如同敏锐的触角,将各地的物价、粮食产量等信息及时传递到中央。他将常平品种从传统的粮食品种扩大到了“万货”,将常平仓改为商业性组织。

丰年粮价下跌时,他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歉年粮价上涨时,他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谷贱伤农”和“谷贵伤民”的问题,还帮助灾民度过了饥荒,恢复了农业生产,为政府增加了商业利润。

在某一年的灾荒中,刘晏及时调拨粮食,在各地设立粥厂,救济灾民,无数百姓因此得以存活。百姓们在丰收的年份能够卖个好价钱,在灾年也能买到平价的粮食,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他们传颂着刘晏的功绩,将他视为救星。

刘晏深知,人才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自安史之乱以来,朝廷经费不足,停止任用全国的一切辅佐官员,只有租庸使能补充官员。刘晏在分设各道租庸使时,对官吏任用十分谨慎。他提出优秀的官员须通达事理、精明强干、廉洁勤勉,他认为官员因为有爵位和俸禄,比起利益更看重名誉,而小吏没有升迁机会,往往看重利小胜过名誉,故核查出纳之事只能委托给官员,而小吏只要按照吩咐办事即可。

在这套选拔标准下,他挑选出的数百名租庸使都是刚入仕的精锐人才。他亲自对这些人才进行培训,传授他们财政管理的知识和经验。这些人在他的督促和重用下,统领使务,只求快速,因而得以建立功业。

即便有权有势之人想要求职,刘晏也只予以他们高薪却不让他们真正管事,故而他手下人人都恪尽职守,即便在千里之外,也尊奉他的教令如在眼前。这些人才成为了他改革的得力助手,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唐朝经济的复苏贡献着力量。

然而,刘晏的光芒太过耀眼,引来了他人的嫉妒和怨恨。他的改革触动了一些权贵的利益,也让一些人对他的权力心生忌惮。代宗时期,元载、王缙专权,他们贪污**,卖官鬻爵,将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刘晏对此十分不满,但他深知此时不宜与他们正面冲突,只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尽力维持着国家的运转。他常常在深夜独自叹息,为朝廷的**和国家的命运担忧。

后来,元载因罪被赐死,刘晏参与了审讯。这本是他为国家除害的正义之举,却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审讯元载时,刘晏秉公执法,毫不留情,这让元载的党羽对他恨之入骨,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猜忌。

杨炎,这位曾与刘晏同朝为官的人,因元载之事被贬官。他对刘晏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杨炎才华横溢,却心胸狭隘,他将自己的被贬归咎于刘晏。唐德宗李适即位后,杨炎被重新起用,逐渐掌握了大权。

他利用德宗对他的信任,在皇帝面前不断诋毁刘晏。他诬陷刘晏参与了废黜太子李适的阴谋,又指使庾准奏报刘晏给朱泚写信,有很多不满的话,还选练军队,擅自拿走公物,威胁传诏使者,想反叛。

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在了刘晏的身上。德宗听信了杨炎的谗言,下诏命令宦官处死刘晏。

建中元年,那个曾经在朝堂上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刘晏,在一片冤屈声中,被赐自尽,享年六十五岁。

他死后,家中所抄财物唯有两车书和几斛粮食,众人都为他的清廉和冤屈而呼号。他一生为唐朝的经济复苏呕心沥血,却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上奏说杀刘晏太过分,没有验证事实,先杀后下诏,全国人都吃惊惋惜,请求把他的妻子儿女接回来,但德宗没有答复。刘晏的妻子儿女被流放,他们在异乡过着艰难的生活,常常以泪洗面,怀念着曾经为国家和百姓操劳一生的刘晏。

刘晏的死,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带走了唐朝最后一丝复兴的希望。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唐朝的经济危机,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唐朝衰落的命运。

他的离去,让唐朝失去了一位能臣,也让百姓失去了一位真正为他们着想的好官。在他死后,唐朝的财政再次陷入困境,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曾经辉煌的大唐帝国,在风雨中飘摇得更加厉害了。

而刘晏,这位大唐余晖中的孤影宰相,他的功绩和故事,却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中,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每当人们谈起唐朝那段艰难的岁月,总会想起刘晏,想起他为国家和百姓所做出的一切,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