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游戏 > 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铺中介 > 第5章 。刘晏的困惑

第一章 最后的奏章

大唐建中元年,寒冬腊月。

忠州的天空阴沉如铁,凛冽的北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拍打在刺史府破旧的窗棂上。刘晏裹紧了单薄的官袍,手指因寒冷而微微颤抖,却仍坚持握着毛笔,在纸上写下最后一份奏章。

\"臣刘晏,蒙恩两朝,执掌国计二十余载,今遭谗言,贬至忠州...\"

一滴墨汁落在纸上,晕开如泪。刘晏停下笔,望向窗外飘落的雪花。五十七岁的面容上,皱纹如刀刻般深邃,曾经明亮的眼睛如今布满血丝。他知道,这封奏章或许永远无法送达长安,那个他为之鞠躬尽瘁的城市。

\"大人,该用膳了。\"老仆刘安端着简单的饭菜走进书房,声音哽咽。

刘晏摇摇头,继续写道:\"盐铁之利,实为国本;漕运之便,乃民命所系。臣虽死,愿陛下勿废新政...\"

笔尖突然折断,墨汁溅在他枯瘦的手上,如同鲜血。刘晏苦笑一声,抬头问道:\"刘安,你跟了我多少年了?\"

\"回大人,自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造反,老奴就跟在大人身边,整整三十五年了。\"刘安放下食盘,抹了抹眼角。

\"三十五年...\"刘晏望向窗外的飞雪,思绪飘回那个改变大唐命运的年份。

第二章 神童之名

开元十三年,七岁的刘晏在长安大明宫献上一篇《东封颂》,文采斐然。玄宗皇帝惊叹不已,亲自将他抱在膝上,赐他\"神童\"称号,授秘书省正字。

\"那日宫中的牡丹开得正好。\"刘晏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的玉佩——那是玄宗赐给他的信物。

刘安知道大人又陷入回忆,不敢打扰,只是默默添了炭火。火盆中的木炭噼啪作响,如同当年长安城叛军攻入时的战火。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繁华的大唐陷入战乱。年轻的刘晏临危受命,担任度支郎中,为朝廷筹措军饷。他记得自己如何在战火中奔走,如何说服富商捐资助军,如何在粮仓被焚后连夜计算各地存粮...

\"大人,吃点东西吧。\"刘安再次劝道。

刘晏这才回过神来,看着桌上简单的饭菜——一碗糙米饭,一碟腌菜,一碗清汤。这与他在长安时的饮食天差地别,但他并不在意。他夹起一筷子腌菜放入口中,咸涩的味道让他想起自己推行的盐政改革。

第三章 盐铁利国

广德元年,唐代宗即位,任命刘晏为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统领全国财政。那时的唐王朝,经过八年安史之乱的摧残,国库空虚,民生凋敝。

刘晏放下筷子,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记得自己如何力排众议,改革盐政,废除官府专卖,改为\"就场征税\",允许商人自由买卖。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朝廷收入,还降低了盐价,惠及百姓。

\"记得江淮盐税第一年就增收了六百万贯。\"刘晏自言自语道,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仿佛在计算数字。

他又想起自己整顿漕运的艰辛。战乱后,运河淤塞,漕船朽坏。他亲自勘察河道,设计新式漕船,分段运输,在扬州建立船厂...短短几年,江淮的粮食又能顺利运抵长安,京师粮价应声而落。

\"常平仓...\"刘晏轻声道出这个自己最得意的创举。他在各地设立常平仓,丰年购粮储存,荒年平价出售,既稳定粮价,又备灾年之需。

刘安看着大人时而皱眉时而微笑的表情,知道他又在回忆那些为国为民的岁月。那些年,刘晏被誉为\"财相\",朝野称颂,百姓爱戴。

第四章 权臣排挤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刘晏的回忆。忠州别驾王成匆匆进来,脸色苍白:\"大人,京城来人了!\"

刘晏平静地整了整衣冠:\"是来取我性命的吧?\"

王成扑通跪下,泪流满面:\"大人忠心为国,何至于此!\"

刘晏扶起他,淡然一笑:\"我一生行事,无愧天地。死有何惧?只是遗憾不能再为大唐百姓多做些事。\"

他想起大历十二年,宰相元载专权,自己逐渐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元载贪腐成性,结党营私,而自己坚持清廉,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钉。

\"杨炎...\"刘晏念出这个名字,心中一阵刺痛。元载倒台后,自己奉命审理其案,秉公执法,却因此得罪了元载的门生杨炎。如今杨炎得势,报复终于来了。

第五章 凄凉结局

一队禁军闯入刺史府,为首的将领宣读圣旨:\"前宰相刘晏,勾结元载,图谋不轨,赐死!\"

刘晏从容跪下接旨,然后起身,对刘安道:\"取我的朝服来。\"

穿戴整齐后,刘晏面向长安方向三拜九叩:\"臣刘晏,叩谢皇恩。愿陛下明察秋毫,勿信谗言;愿大唐国泰民安,盛世长存。\"

然后他转向忠州的官员们:\"我死后,望诸位继续善待百姓。盐政、漕运、常平仓之制,切莫废止。\"

最后,他接过毒酒,一饮而尽。

寒风呼啸,雪落无声。一代名臣,就这样在偏远的小城结束了生命。他推行的新政后来大多被保留,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但在那个雪夜,只有老仆刘安的哭声回荡在忠州上空。

第六章 后世评说

多年后,当杨炎也因罪被贬,有人在他府中发现了一封刘晏生前写给他的信:

\"治国如理财,当以民为本。君今日权势熏天,他日恐步元载后尘。望君三思。\"

杨炎读后,默然良久,最终长叹一声:\"我不如刘晏远矣。\"

而在长安的户部衙门,新任的度支使正在翻阅刘晏留下的账册。那些工整的数字背后,是一个财政天才毕生的心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