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医圣传 > 第295集:《临床试验启动》

医圣传 第295集:《临床试验启动》

作者:竹晴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10 20:44:35 来源:小说旗

针火初燃:生物电池针灸针临床试验启动记

第一章:黎明前的星子

深冬的北京,凌晨四点的空气像一块拧干的冷抹布,贴在人脸上。张昊把围巾又紧了紧,呵出的白气在路灯下短暂凝聚,又迅速被寒风揉碎。他手里攥着的保温杯早已没了温度,但掌心的汗却让杯壁有些滑腻。

他站在协和医院住院部大楼前,抬头望去,几扇窗户还亮着灯,像几颗疲惫却倔强的星子。其中一扇,属于“生物电池针灸针”临床试验项目组的临时办公室。

“张工,这么早?”一个同样带着浓重黑眼圈的身影从旁边的便利店走出来,是项目组的工程师李响,手里拎着几袋热气腾腾的包子。

“睡不着。”张昊苦笑了一下,接过一个包子,温热的触感稍微驱散了些寒意,“你呢?不是说回去眯一会儿吗?”

“眯了俩小时,梦见数据全乱了,吓醒了。”李响咧咧嘴,露出一丝与年龄不符的疲惫,“陈老他们到了吗?”

“刚看到群里消息,苗寨来的几位医师凌晨两点就到了,在楼上和陈教授他们对最后的流程呢。”

陈教授,陈景明,项目的总负责人,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的老中医,也是将现代生物电池技术与苗医传统疗法结合的最初倡导者。而苗寨来的医师们,则带来了世代相传的“睡药”疗法和对人体穴位的独特理解。

这场筹备了数月的首次大规模临床试验,就像一个精心雕琢的玉器,即将在今天揭开蒙在上面的红布。但张昊知道,玉器之下,可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也可能是暗藏的裂纹。

资金的困境、患者招募的艰难、传统医学权威的质疑、技术参数的反复调试、文化融合的阵痛……无数个日夜,团队就是在这些压力下蹒跚前行。那位雪中送炭的企业家的资金,像注入干涸河床的溪流,让他们得以继续;而苗寨里那些患者逐渐改善的案例,则像远方的灯塔,给了他们坚持的勇气。

此刻,张昊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妻子发来的微信:“加油,家里都好,等你好消息。”他心头一暖,快速回复了一个“嗯”,然后深吸一口气,推开了住院部的大门。电梯里,镜面映出他憔悴却异常专注的脸。他想起昨天陈教授在动员会上说的话:“这不仅仅是一次临床试验,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可能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尝试。我们必须如履薄冰,但更要问心无愧。”

第二章:晨光里的战场

清晨六点半,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的六家三甲医院,同时亮起了试验项目的指示灯。协和医院的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

陈景明教授站在投影幕布前,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身上的白大褂熨帖平整,但微微颤抖的指尖还是泄露了他的紧张。他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几个小巧的金属盒,里面静静躺着此次试验的主角——生物电池针灸针。

针体由特殊配比的镁合金制成,细如发丝,尾部连接着一个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微型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并传输针体与人体组织液反应产生的微电流数据。旁边,是来自贵州苗寨的特制“睡药”药包,散发着一种混合了草药和泥土的独特气息。

“各位,”陈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但异常清晰,“经过217天的筹备,今天,‘生物电池针灸针结合苗医特色疗法治疗慢性疾病’的首次大规模临床试验,正式启动。”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掌声,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复杂的情绪——兴奋、期待,还有深深的凝重。

“我再强调一遍试验流程和纪律。”项目组的医学总监,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女医生林薇接过话筒,她的声音冷静而专业,“患者将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生物电池针灸针配合改良版苗医‘睡药’疗法,对照组接受传统针灸或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操作必须严格按照方案执行,数据记录必须实时、准确、完整。”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来自苗寨的几位身着传统服饰、神情同样严肃的医师:“尤其要注意患者的反馈和体征变化。任何异常,哪怕是最轻微的不适,都必须第一时间上报。第三方监督机构的王主任他们已经到位,会全程跟踪监督。我们不仅要对科学负责,更要对每一位参与试验的患者负责。”

来自苗寨的老医师龙阿公站起身,他脸上的皱纹像山间的沟壑,眼神却十分坚定:“我们苗医的疗法,讲究‘通经络,调气血’。这些针,是‘新的火’,睡药是‘老的引’。我们会把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和这些新东西好好结合,不能让相信我们的人失望。”他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口音,但每一个字都沉甸甸的。

七点整,各医院的病房区开始忙碌起来。

张昊和李响守在协和医院的数据分析室里,盯着面前巨大的显示屏。屏幕上,各个试验病床的编号正在闪烁,代表着患者已经就位。

“连接测试完成。”李响敲了敲键盘,“微电流传感器信号稳定,数据传输通道畅通。”

“好。”张昊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看到屏幕上跳出第一个患者的信息:王建国,男,52岁,顽固性失眠症,病程8年。属于试验组。

与此同时,在病房里,负责操作的主治医生刘医生正拿着消毒棉,仔细擦拭着王建国的相关穴位。龙阿公的孙子,年轻的苗医龙少,站在一旁,手里拿着那个装着“睡药”的小布袋,里面的草药已经用特殊的手法炮制过,散发出安神的香气。

“王大叔,别紧张,就跟普通针灸差不多,可能会有点麻麻的感觉。”刘医生轻声安抚着。王建国躺在床上,眼神里充满了期待,也有一丝不安。他辗转难眠的夜晚太多了,试过各种方法,效果都不理想。是老乡在苗寨治疗后推荐他来的,他把这当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龙少将“睡药”布袋轻轻放在王建国的枕边,然后示意刘医生可以开始了。

刘医生深吸一口气,拿起无菌手套戴上,然后小心翼翼地从金属盒中取出一根生物电池针灸针。在无影灯下,针体闪着细微的银光。他找准穴位,手法娴熟地刺入。

几乎是同时,数据分析室的屏幕上,代表王建国的那个编号旁,一组数据开始跳动:

“微电流强度:0.12μA,持续时间:稳定。穴位组织液电导率:正常范围。”

“有了!”李响低呼一声,脸上露出了笑容。

张昊的心却提到了嗓子眼。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他知道,这微弱的电流,理论上能刺激穴位,配合“睡药”的气息,达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的效果,但实际效果如何,个体差异有多大,谁也不敢打包票。

第三章:数据与心跳

时间在紧张而有序的节奏中流逝。上午,六家医院的首批患者全部完成了首次治疗。数据分析室里,各种数据如同潮水般涌来。

张昊和李响以及几位年轻的研究员,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停地记录、比对、分析。陈教授和林薇医生则在各个病房和会议室之间穿梭,听取一线医生的汇报,解答各种突发问题。

“广州那边反馈,一位治疗慢性关节疼痛的患者,扎针后十分钟,自述疼痛有所缓解。”一位研究员汇报。

“上海的对照组数据也出来了,传统针灸的效果……和以往文献记录基本一致。”

“成都这边,有位神经衰弱的患者,治疗后血压稍微有点波动,正在密切观察。”

每一条信息,都牵动着整个团队的心。

中午,盒饭被匆匆送进数据分析室,大家扒拉了几口,眼睛依旧没离开屏幕。张昊的手机又响了,是第三方监督机构的王主任。

“张工,我们这边检查了上午的操作记录和数据采集流程,总体规范。但有个细节,”王主任的声音很严肃,“成都医院有一位医师,在记录针灸针插入深度时,表述不够精确,用了‘约1.5寸’这样的模糊词汇。我们要求必须精确到毫米。”

“好的王主任,我马上通知他们整改。”张昊立刻联系了成都那边的负责人,强调了记录的严谨性。这就是临床试验,容不得半点马虎,任何一个细节的疏漏,都可能影响整个试验的可信度。

下午,试验继续进行。张昊注意到,王建国的睡眠监测数据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虽然他还没有睡着,但脑电波显示,他的焦虑程度有所降低,身体的放松状态比以往有了改善。

“龙少,你们的‘睡药’,是不是在气味之外,还有别的讲究?”张昊抽空给龙少发了个消息。

很快,龙少回复了一段语音,带着年轻人的活力:“张工,‘睡药’不光是闻的,炮制的时候,手法、时辰都有讲究,药性通过气味和皮肤接触慢慢渗透。和你们的针配合,就像苗寨里点火,先用干柴引,再用硬木续,得让那股‘气’顺起来。”

张昊若有所思。这种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和意象化表述,与他们严谨的数据分析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但又似乎在某个层面上,指向了同一个目标——人体的平衡与修复。

傍晚时分,各医院开始汇总第一天的试验数据。总体来说,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反馈了轻微的针刺感或局部酸胀,但都在可接受范围内。而试验组的一些患者,已经开始出现了初步的积极反应,虽然这些反应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更多的数据支持,但足以让连续奋战多日的团队成员们感到一丝慰藉。

“辛苦了各位,”陈教授的声音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传来,他的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明亮,“今天是个好的开始。但我们不能松懈,接下来的日子才是关键。大家回去好好休息一下,保持最佳状态。记住,每一个数据,每一条记录,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也可能影响未来无数患者的选择。”

第四章:忐忑与期待

夜幕降临,医院的走廊里安静下来,只有护士查房的轻声脚步。数据分析室里,依旧灯火通明。张昊和李响选择留在医院,以便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他们靠在椅子上,看着屏幕上趋于平稳的数据曲线,难得有了片刻的放松。

“你说,这次能成吗?”李响忽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

张昊沉默了一下,看着窗外城市的万家灯火:“不知道。但我们已经尽力了。从材料配比到微电流控制,从穴位选择到‘睡药’改良,每一步都反复验证过。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科学吧。”

他想起了在苗寨看到的场景:一位常年被关节疼痛折磨得无法行走的老阿妈,在接受治疗后,竟然能拄着拐杖慢慢走几步了,脸上露出的那种惊喜和感激,让他至今难忘。他又想起那些质疑的声音,那些认为他们是“伪科学”、“瞎胡闹”的批评。

“其实,我有时候也在想,”张昊缓缓地说,“我们做的这个东西,到底是现代科技赋予了传统医学新的生命力,还是传统医学的智慧启发了现代科技的方向?”

李响笑了笑:“也许都有吧。就像陈教授说的,对话才有未来。”

深夜,张昊接到了妻子的电话,女儿在电话那头奶声奶气地说:“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画了幅画给你,上面有好多好多亮晶晶的针,还有一个老爷爷在睡觉。”

张昊的眼眶有些湿润:“快了,宝宝。等这些亮晶晶的针帮助更多人睡好觉,爸爸就回来。”

挂了电话,他走到窗前,看着医院花园里覆盖着薄冰的草地。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试验将继续。那些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他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个细微的感受变化,都将转化为数据,汇聚成他们前行的方向。

他不知道最终的试验结果会是怎样,成功的道路上总是布满未知。但他知道,此刻,在全国六家医院的病房里,有无数双眼睛,和他们一样,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等待着黎明的到来,等待着科学与传统交织的这根小小银针,能否真正点燃希望的火种。

而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的日子,数据会说话,疗效会证明,质疑也可能再次出现。但无论如何,这支由工程师、医生、苗医组成的特殊团队,已经迈出了坚定的一步。他们脚下的路,或许坎坷,但注定不凡。

窗外,夜色渐深,那颗黎明前的星子,似乎比来时更加明亮了一些。张昊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电脑前,屏幕上的数据还在跳动,像生命的脉搏,也像他们共同的心跳。临床试验的大幕,已经拉开,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