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医圣传 > 第296集:《试验初期的波折》

医圣传 第296集:《试验初期的波折》

作者:竹晴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10 20:44:35 来源:小说旗

第一章:期待与阴影

消毒水的味道,混合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苗药清香,弥漫在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三楼的临床试验专用病区。这里的空气,既充满了希望的张力,又裹挟着未知的凝重。

“生物电池针灸针与苗医特色疗法结合治疗慢性关节疼痛及神经衰弱的临床试验”,这个冗长而沉甸甸的项目名称,是挂在每一个参与人员心头的旗帜。今天,是试验正式启动的第十天。

林薇,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也是那位来自苗寨、将家传医术与现代科技大胆结合的苗族医师的关门弟子,此刻正轻轻推开307病房的门。

病房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58岁的陈阿姨正靠在床头,膝盖上覆盖着特制的保温布,里面,正是那枚承载着希望的“生物电池针灸针”。

“陈阿姨,感觉怎么样?”林薇的声音轻柔,带着苗族人特有的温和尾音。

陈阿姨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期待:“小林医生啊,说真的,前几天好像是有点效果,膝盖没那么僵了。就是……”她顿了顿,有些犹豫,“就是昨天扎针的地方,好像有点红,还有点隐隐作痛。”

林薇心中一紧,快步走上前,小心地掀开保温布。陈阿姨的膝盖内侧,针灸针插入的皮肤周围,确实有一圈不明显的红晕,面积大约有指甲盖大小,用指腹轻轻触碰,陈阿姨微微瑟缩了一下。

“疼吗?”

“不厉害,就是有点不舒服。”

林薇仔细观察着,又检查了针体周围的皮肤状况,没有明显的渗出或感染迹象。“我知道了,陈阿姨,我马上叫张教授过来看看。您先别担心,可能是正常的针刺反应。”她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轻松,但心底那根弦,已经悄悄绷紧。

走出病房,林薇立刻拿出手机,拨通了项目负责人,那位主导“生物电池针灸针”研发的工程师兼医学博士**的电话。

“张教授,307床陈慧芳,针刺部位出现红肿和轻微疼痛。”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的声音带着一贯的严谨:“知道了。我马上过来。你去统计一下,从试验开始到现在,出现类似情况的患者有多少,具体症状、出现时间、涉及的医护人员,都详细记录下来,十分钟后到会议室。”

“好的,张教授。”

挂了电话,林薇深吸一口气。她知道,临床试验初期,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并不完全意外,但“生物电池针灸针”经过了前期大量的动物实验和苗寨的小规模试用,安全性是有保障的,怎么会在大规模临床试验刚开始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且,陈阿姨的反应,只是一个开始。

当林薇抱着记录本走进会议室时,气氛已经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教授坐在主位,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其他几位核心成员,包括负责临床执行的李医生、负责数据分析的王博士,以及几位来自苗寨的资深医师,都面色严肃地等待着。

“林薇,情况怎么样?”**开门见山。

“截至目前,共发现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针刺部位不适反应。”林薇翻开记录本,声音清晰,“全部为轻微症状,包括短暂红肿(12例)、轻微疼痛(9例)、局部皮肤发热感(5例)。症状均出现在针刺后4-12小时内,未出现感染、出血或其他严重并发症。涉及的患者分布在慢性关节疼痛和神经衰弱两个组别,执行操作的医护人员包括我们团队的骨干、医院的针灸科医生以及经过培训的苗医。”

她顿了顿,补充道:“我初步询问了几位患者和操作医生,操作流程都是按照规范来的,针具的消毒和使用也没有问题。”

李医生接口道:“我也去看过几例,症状确实都很轻微,但集中出现,还是值得警惕。虽然目前看来没有大问题,但如果不弄清楚原因,任由其发展,一方面可能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和信心,另一方面,也可能给那些质疑我们的人留下话柄。”

一位头发花白的苗医长老,吴医师,缓缓开口,他的汉语带着浓重的口音:“在我们苗寨用的时候,也不是完全没有这种情况,但很少,而且一般很快就消了。我们通常会配合一些苗药外敷,效果很好。是不是这里的环境不一样,或者……人的体质差别太大?”

“环境和体质因素肯定要考虑,但我觉得这不是根本原因。”**揉了揉眉心,“动物实验和苗寨的案例,样本量都比较小,而且在苗寨,操作的都是你们经验最丰富的苗医,对穴位和进针手法的把握非常精准。但现在是大规模临床试验,参与操作的医护人员更多,技术水平和经验参差不齐,会不会是……操作上的问题?”

这个猜测,让会议室里的气氛更加紧张。操作问题,意味着培训可能存在漏洞,意味着临床试验的基础环节出现了偏差。

“张教授,您的意思是,进针的深度或者角度有问题?”王博士追问。

“这是最有可能的方向之一。”**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生物电池针灸针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针体材料与人体组织液发生微电化学反应,产生特定强度和频率的微电流,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这个反应的强度和稳定性,除了材料本身的因素,还与针体在组织内的接触面积、所处的微环境密切相关。进针的深度不够,可能影响电流的产生;进针角度偏差,可能刺激到不必要的神经或组织,引起不适。”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立刻暂停所有试验操作!”

这个决定,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涟漪。暂停试验,意味着前期的准备和努力要暂时搁置,意味着可能面临资金、时间上的压力,甚至可能引发外界的猜测。

“张教授,这……”李医生有些犹豫。

“必须暂停!”**的语气斩钉截铁,“临床试验,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我们不能带着疑问继续下去,必须先把问题查清楚,解决掉。这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我们的项目负责。”

吴医师点了点头,神情严肃:“张教授说得对。苗医看病,最讲究‘望闻问切’,讲究因人而异,手法更是关键。现在人多了,手法上的细微差别,可能就会放大问题。”

第二章:溯源与求索

暂停试验的通知,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给了所有参与的医护人员和患者。一时间,病区里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患者们有的担忧,有的疑惑,医护人员则承受着压力。

**立刻组建了一个紧急调查组,分成几个小组:临床症状分析组(由李医生负责)、操作流程回溯组(由林薇和几位苗医负责)、针体与组织反应研究组(由王博士和**自己负责)。

林薇带着操作流程回溯组,开始了细致入微的工作。她们调取了出现症状的患者的操作记录,包括操作医生、进针时间、进针部位、深度、角度等详细数据。同时,她们对参与操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了逐一访谈,询问操作时的具体感受和细节。

“我当时进针的时候,感觉阻力有点奇怪,好像比平时大一点。”一位年轻的针灸科医生回忆道,“但我觉得可能是患者个体差异,就按标准深度进针了。”

“我进针的角度,应该是按照培训时说的,与皮肤呈90度垂直吧?不过那位患者的皮肤比较松弛,会不会进针后角度有变化?”另一位医生有些不确定。

林薇一边记录,一边和身旁的吴医师交换眼神。吴医师拿起一根模拟用的针灸针,在人体模型上比划着:“苗医针灸,讲究‘手下有感应’。进针的时候,要感受针尖穿过皮肤、皮下组织的阻力变化,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停,停在什么位置最合适。这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深度数字,更是一种手感,一种经验。”

他叹了口气:“现在的培训,为了标准化,强调了数字和角度,但可能忽略了这种‘手感’的传递。不同的人,皮肤厚度、肌肉松紧、脂肪分布都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穴位,进针的最佳深度和角度,也可能有细微的差别。”

与此同时,**和王博士的研究组也有了发现。他们提取了出现症状患者针刺部位的组织液样本,与未出现症状患者的样本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针体在组织内的微电流数据。

“张教授,您看这个数据。”王博士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曲线图,“出现症状的患者,他们针体周围的微电流波动幅度,比正常组要大一些,虽然整体强度在安全范围内,但这种不稳定的波动,可能刺激了周围的神经末梢,导致了疼痛和红肿。”

“原因呢?”

“我们对比了进针深度和角度的记录数据,发现出现症状的患者,其进针深度虽然都在我们设定的‘安全范围’内,但有相当一部分,要么是接近该穴位安全深度的上限,要么是角度偏差超过了5度。”王博士调出另一组数据表格,“尤其是几个关节附近的穴位,解剖结构比较复杂,角度稍微偏差一点,就可能更靠近神经或血管。”

**盯着数据,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眉头慢慢舒展开来,又很快皱得更紧:“果然是操作的问题。不是针本身的问题,也不是患者体质的特殊,而是我们在将苗医的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流程时,考虑得还不够全面。我们设定了一个‘平均’的深度和角度,但人体是千差万别的,‘平均’并不等于‘适合每个人’。”

“那现在怎么办?”王博士问,“总不能让每个医生都像苗医一样,靠经验去判断吧?那标准化就无从谈起了。”

“不,不是否定标准化,而是要完善标准化。”**走到白板前,重新拿起笔,“苗医的经验是宝贵的,但我们需要把这种经验,转化为更科学、更易操作的指导原则。”

这时,林薇和吴医师也来到了实验室,带来了她们的调查结果。

“张教授,吴医师,我们发现,出现操作偏差的医护人员,大多是对穴位解剖结构掌握不够熟练,或者在面对不同体型患者时,缺乏灵活调整的意识。”林薇汇报道,“而那些经验丰富的苗医和我们团队的骨干医生,出现问题的比例就很低。”

吴医师补充道:“就像我刚才说的,苗医扎针,讲究‘看、摸、问’。下针前,要看看患者的体型、肤色,摸摸穴位周围的肌肉软硬、有没有结节,问问患者有没有特别的感觉。然后才决定下针的深浅和角度。这其实是一种‘个体化’的判断。”

“个体化……”**喃喃自语,眼睛一亮,“对!就是个体化!我们之前太强调统一的标准,却忽略了个体差异。生物电池针灸针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不仅取决于标准化的操作,还需要结合一定的个体化判断。”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解剖结构知识强化、个体化评估方法、操作手感培训、实时反馈机制。”

“我们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思路清晰起来,“首先,加强所有参与操作医护人员的穴位解剖学培训,让他们彻底理解每个穴位的安全区域、周围的神经血管分布,这样才能在操作时有更清晰的边界意识。其次,建立一套简单易行的个体化评估流程,就像吴医师说的‘看、摸、问’,在进针前,对患者的局部情况进行快速评估,确定一个更适合该患者的‘个性化’进针方案,而不是一味套用标准数值。”

他看向吴医师:“吴医师,这部分可能需要你们苗医的经验来总结和提炼,形成一套可以传授的方法。”

吴医师点点头:“没问题,我们会把几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尽量用大家能理解的方式讲出来。”

“第三,”**继续说道,“是操作手感的培训。这可能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模拟训练。我们可以制作更精细的人体模型,甚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医生们反复练习,感受不同组织下的进针阻力变化,培养那种‘手下有感应’的能力。”

王博士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我们实验室正好有相关的技术储备,可以尝试开发一个模拟系统。”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的语气变得郑重,“我们需要在针具本身或者操作过程中,加入一个实时反馈机制。比如,能不能在针体上集成一个微型传感器,实时监测针体周围的微电流变化、组织压力等参数,当这些参数出现异常波动时,能及时提醒医生,调整进针深度或角度。这样,就算医生的经验不足,也能在技术的辅助下,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这个想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眼前一亮。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手感结合,这正是他们这个项目的核心精神。

“这个技术难度有点大,”王博士沉吟道,“但并非不可能。我们需要时间,还需要一些额外的设备支持。”

“时间我们可以挤,设备和资金,我来想办法。”**当机立断,“现在,当务之急是先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让医护人员掌握更科学、更灵活的操作方法,确保试验能安全继续。传感器的研发可以作为长期优化方向。”

第三章:淬火与重生

方案确定后,整个团队立刻行动起来,仿佛一台精密的机器,重新焕发了活力。

首先是紧急培训。会议室变成了临时课堂,**亲自讲解穴位解剖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三维解剖图,详细演示每个试验涉及穴位的安全边界和风险区域。吴医师和其他苗医则轮流上阵,分享他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看、摸、问”评估技巧。

“大家看,这位患者的足三里穴,肌肉比较丰满,进针深度可以稍深一些,但进针时要注意避开下方的神经。而这位患者,体型偏瘦,皮肤下脂肪层薄,进针深度就要相应减少,角度也可以稍微调整,避免直接刺激到骨膜……”吴医师拿着人体模型,耐心地示范着。

林薇负责组织操作手感的模拟训练。她找来了不同材质、不同厚度的模拟皮肤和肌肉组织,制作了多个不同体型的模拟人。医护人员们轮流在模拟人上练习进针,感受不同阻力下的进针手感。苗医们则在一旁指导,纠正他们的手法。

“不对,你进针的时候太急了,感觉不到皮下组织的变化。要像穿针引线一样,轻、稳、准……”

“对,就是这样,当你感觉到针尖碰到一层稍微有点韧性的膜时,就要放慢速度,那可能是深筋膜,再往下就要注意了……”

培训是高强度的,甚至有些枯燥,但没有人抱怨。每个人都清楚,这关系到试验的成败,更关系到患者的安全。那些之前出现过操作偏差的医生,更是格外认真,抓住每一个机会向苗医和团队骨干请教。

与此同时,**并没有闲着。他一方面督促王博士团队加快微型传感器的研发进度,另一方面,他再次走进病房,亲自查看那些出现过不适反应的患者。

“陈阿姨,让您受委屈了。”**仔细检查了陈阿姨膝盖上的红肿,已经消退了不少,“现在感觉怎么样?”

陈阿姨笑了笑:“好多了,小林医生给我敷了点你们带来的苗药,凉凉的,很舒服。张教授,我不是怪你们,就是有点担心……”

“您的担心是对的,是我们工作做得不够细致。”**诚恳地说,“不过您放心,我们已经找到问题所在了,正在改进。以后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了。”

他又走访了其他几位患者,耐心解释原因,安抚他们的情绪。大多数患者表示理解,也被团队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打动。

“你们这么用心,我们就放心了。”一位患有神经衰弱的年轻患者说,“我相信你们,愿意继续配合试验。”

患者的信任,像一股暖流,注入了团队每个人的心中,也让他们更加感到责任重大。

经过一周紧锣密鼓的培训和准备,团队决定先在小范围内进行重启试验的预演。他们挑选了几位症状已经缓解、愿意继续参与的患者,由经过强化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

林薇站在一旁,紧张地看着。只见操作的医生先是仔细观察了患者的针刺部位,用手指轻轻触摸、按压,询问患者的感觉,然后才拿起消毒好的针灸针,调整好角度,缓慢而稳定地进针。整个过程,专注而谨慎。

进针完毕后,医生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一旁观察了几分钟,确认患者没有出现任何不适,才轻轻盖上保温布。

“感觉怎么样?”医生轻声问。

“没什么不舒服的,和之前好像不太一样,这次进针感觉更柔和。”患者回答。

林薇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半。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她和其他医护人员密切关注着预演患者的情况。直到12小时后,所有预演患者都没有出现红肿、疼痛等不适反应,大家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看来我们的培训和调整是有效的。”李医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吴医师也点了点头:“嗯,手法上细腻多了,也懂得根据人来调整了。这样就对了。”

**看着数据记录,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但他没有丝毫松懈:“这只是预演,正式重启还需要更严谨的流程。通知下去,明天上午,临床试验正式恢复。所有参与操作的医护人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