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鞘中霜色 > 第十四回 沸水煮钱

鞘中霜色 第十四回 沸水煮钱

作者:苍源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35: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人,您是叫我?”陈文祺停下脚步,回头问道。

“对呀,本县想与公子说几句话。”吴维的神色有点尴尬的样子。

县太爷要与陈文祺说话,沈灵珊和翁隽鼎等人不知是等还是走,颇有点为难。

“那他们?”陈文祺一指沈灵珊他们。

“无妨,无妨。”既是“无妨”,走路不丢伴,沈灵珊他们也就站在当场。

吴维将众人引至公堂后面的一间偏房,也未请他们落座,径直与陈文祺说道:“本县想问一下,看各位都是文质彬彬的模样,莫非是参加今次秋闱的士子?”

“正是。吴大人有何指教?”

“不敢,问问而已。”吴维的态度比较谦恭,因为他知道,这些士子之中,只要秋闱一上榜,便是举人身份,而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而如果有人再连中会试、殿试,前途更是不可限量,说不定一夜之间就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故尔哪敢托大?

陈文祺知道县太爷叫住自己等人,决不是为了攀谈几句,一定还有事情而又不好开口,便主动说道:“吴大人有什么话请直言。”

“哦。公子适才怎会想到以布的反面有字来赚那盲人的?”吴维讪讪地问道。

陈文祺“哦”了一声,指着沈灵珊说道:“不瞒大人,是这位杨公子提醒在下的。”

“杨公子?”吴维惊奇地转向沈灵珊,拱手说道:“本县有眼不识金镶玉。既然是杨公子暗中提醒,便请指教一二。”

沈灵珊没办法,嗔怪地瞪了陈文祺一眼,说道:“常言说得好,做贼心虚。大凡心虚者,肯定会千方百计找些‘证据’来证明自己不是贼,结果自然是越描越黑。当盲人对吴大人说出布有多少层这个‘证据’的时候,我和陈公子立即明白他就是‘李鬼’,但要拆穿他还须有令他哑口无言的事实,于是陈公子就无中生有的杜撰了那个‘赵’字,逼那盲人现出了原形。这全是陈公子急中生智,与在下无关。”

“呵呵,看来你们二人是一时瑜亮,谁也不必谦虚了。” 吴维赞叹地说道。

“说起来,在下这一招颇有欺他身有残疾之嫌,于德有亏了。”陈文祺颇为自责。

“公子千万不要如此。那盲人既无廉耻,诈人钱财,就该得到报应。如不引他露出破绽,又如何还那少年的公道?”吴维为陈文祺开脱道。

“兵者,诡道也。但凡问案审案,必定要穷尽一切可能,现真相于大白、还公平于天下。昔年人称‘青天’的包拯公,常常日审阳、夜审阴,均是以诡异手段引人入彀,才使邪恶伏法、正义昭彰的。年兄他日如入仕途,当以利民为本,切不可因顾惜私德而废大公。”翁隽鼎半是宽慰半是劝谕地说道。

“翁年兄高见,使在下茅塞顿开,陈某受教了。”陈文祺口中说着,心里一阵苦笑,想不到自己略一自谦,引来他的一番宏论,足见此公是端正刚直之人,有此诤友倒也不是坏事。

“二位公子足智多谋,本县现有一个小案子,想请二位公子不吝赐教。”吴维顾不得颜面,呐呐地说道。

陈文祺等人大感意外。小小县令虽仅七品,却也是朝廷命官。做官的都把官威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就算断成错案、冤案,也无问计于后生草民的先例。这个吴维屈身求教,可见良心未泯,宁愿自己名声受损,也不愿办成错案。只是……

陈文祺、沈灵珊两人半天不说话,吴维又说道:“莫非二位公子不愿意?”

“并非不愿意,只是在下等才疏学浅,远非大人可比,就怕大人问道于盲了。”陈文祺说出自己的疑虑。

吴维听罢释然,摇手道:“无妨,大家共同参详而已。”

陈文祺看了沈灵珊一眼,见沈灵珊微微颔首,便应承道:“既是如此,我等敢不如命?且请大人先作个介绍。”

“是这样,今日午时时分……”

原来,在望江亭下一个集市中,有两个商贩并排做着各自的生意。左首是一个卖肉的屠夫姓窦名福,右首是一个做油条小吃的姓曹名滨。虽说同行是冤家,但这二人生意不同,当然不怕对方抢了自己的顾客,因此二人不仅相安无事,时间一长,一来二去的还居然成了朋友。

据窦福所言,半年前,窦福的岳丈突然中风,瘫痪在床,窦福夫妻多方延医,仍然无回天之术,苦撑了两个月后,终于撒手西去。两个多月的延医问药,花光了小本经营的窦家所有积蓄。但丧事不能不办,无奈之中,窦福小心翼翼地向曹滨开了口。曹滨一听,慷慨答应借给窦福五贯钱。在危难之中得到相助,窦福自是感激无比,连忙写了借据,约定半年内归还。办完岳父的丧事,窦福夫妻因债务缠身,便早起晚睡,省吃俭用,拼命赚钱攒钱,不到半年,便已攒足四千九百多文。今早出门前,窦福一想,加上今日卖肉所赚,偿还曹滨的借款应该没有问题,于是便把几个月来卖肉积攒下来的近五千文铜钱用布包好,带上它来到肉摊开始今日的买卖。大约到了巳、午相交的时刻,一头猪的猪肉全部卖完。窦福一盘点,刨去明日贩猪的本钱,余钱刚刚可以凑足五贯,便将留着的本钱取出,余下五贯钱还给了曹滨。当时曹滨正在收拾炉灶,而且两人平时关系很好,故尔还钱之时,没有好意思开口找他要回借据。及至曹滨整理好炉灶、收拾好面缸等一应工具准备回家的时候,还没有退还借据的意思。窦福有些着忙,便请曹滨退还借据。哪知曹滨一脸的茫然,说道你还未归还我的铜钱,我怎能退还你的借据?窦福一听,顿时头皮发懵,知道坏事了,一把扯过放在曹滨面桶中包钱的布包,说道这不是吗?曹滨劈手夺过,连说岂有此理,这是我自己的带来办事的钱,哪里是你的钱了?两人争执不下,便拉拉扯扯来到县衙,求县官大人明断。

而据曹滨所言,几个月前曹滨借钱与窦福时,窦福的确说好半年后归还,并写了一张借据。曹滨因与窦福平日往来密切,交情较深,便说不须着急,小本生意赚钱不多,一时半会也攒不了许多闲钱,自己也不等钱用,什么时候攒足了再还不迟。今日,曹滨比平日少带了一些老面,而油条生意是特别的好,等到带来的老面全部炸完了,曹滨急急忙忙封好炉灶、收拾完用具,欲要另办其他事情。哪知窦福竟拉住挑子索要借据。曹滨说,初时自己还一头雾水,不知他为何突然索要借据,心想难道他要还钱与我?自己还朝他摊子里面望了一下,也没见装钱的东西。后来总算弄明白,窦福说是还了钱,可自己什么时候接过他的钱呢?这下可好,钱未拿回还被反咬一口,真是好人难做啊。

陈文祺边听吴维讲述边思索,吴维说完,他也差不多捋出了头绪,但一时也没有什么好的主意。正沉吟间,沈灵珊说道:“大哥,何不先听听当事人的口供再说?”

吴维见他们没有叫难办,而是要问当事人,当即大喜,连忙说道:“正是。走,我们去公堂。”

吴维在公案后面坐定,一拍惊堂木,两边衙役又是将手中的水火棍往地面重重一顿,齐声吆喝:“威——武——”

“窦福、曹滨,你二人所告借钱还钱之事,本县接着问案。现有本县师爷有话要问,你二人须据实回答,如若妄言,本县重责不饶。”说完向陈文祺作了个“请”的手势。

敢情陈文祺成了江夏县的师爷,真是滑稽,沈灵珊偷偷抿嘴一乐。

陈文祺只装不知,作势清了清嗓子,沉声问道:“谁是窦福?”

“草民便是。”跪在右边那个膀大腰圆、五大三粗的汉子粗声粗气地应道。

“哦。那么你便是曹滨了?”陈文祺指指左边那人。

“小人正是曹滨。”

“窦福,我问你,你作此生意有几年了?”陈文祺不紧不慢地问道。

“回师爷,已是三年有余。”

“你向曹滨借钱的时候,家中有无余钱?”

“为岳父治病,花光了积蓄,为岳父办丧事之时,已无余钱。”

“那就是说靠着曹滨的五贯钱才将你岳父的后事办完?丧事办完之后还有余钱吗?”

“是,办完岳父的后事,共花四千八百九十文,剩余一百一十文。”

“你说今日向曹滨归还五贯钱,这钱从何而来?”陈文祺走到公案前,扒开装钱的袋口,从里面拿出几文钱,仔细看了看,复又丢进袋中。

“都是在下杀猪卖肉所赚积攒下来的。”

“你岳父中风之后,延医问药花了多少钱?”

“大约……大约八贯钱。”窦福不很确定。

“是八贯多还是不足八贯?”陈文祺追问。

“应该不到八贯。”

“这个账算不过来呀,”陈文祺质疑道:“就算你做此生意之前家无余钱,三年多的时间,你仅攒下八贯钱而已。而你在办完你岳父丧事后的四个月里,却积攒了五贯铜钱。这可能吗?”

“是啊,在下就是这么想的,短短四个月,就积攒了五贯铜钱,那样的话,他在三年多的时间中,应该攒有四五十贯钱了。如真的那样,还用得着借钱吗?”曹滨附和地说。

窦福叹息一声,说道:“我岳父一生只有我妻子一个女儿,因此多年来就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岳父身体有病,长年药石不断,不仅花费很大,而且还须妻子照顾,因此几年下来并无多少积蓄。岳父去世后,省俭了药石花销,妻子也无须分身照顾老人。为了及早还清债务,我与妻子早起晚睡,平日每日只卖一百斤猪肉,现在每日要卖一百二、三十斤猪肉。而且……”窦福说到这里低下了头。

“而且什么?”

“往日岳父在世,我家隔三差五要留一些肉,给老人加点荤。岳父去世后,四个月来,我与妻子没……没有尝过肉的滋味。”窦福说完,两只眼圈竟红了起来。

陈文祺心里一阵难受,卖肉的不知肉味,生活够艰辛的。但人情不能大过王法,评判是非曲直,不能感情用事。陈文祺又向曹滨问道:“曹滨,你的油条摊子每日能卖多少油条?”

“回师爷,在下每日和面三十斤,每根油条大约一两七钱,因此每日卖油条的数量差不多都一样,大概三百根。”

“每根油条能卖多少钱?”

“一文钱一个。”

“也就是说,你每日卖油条至多入账三百文而已。你说这袋钱并非窦福所还,那么它从何而来?”陈文祺指着公案上的那袋铜钱。

“当然是从家里带出来的。”曹滨毫不迟疑地说道。

“既是出来卖油条,为何随身带许多铜钱?”

“只因老母与弟弟同住,在下未尽赡养之责,故尔在下打算给她老人家买些人参之类的补品,明日送到乡下去。而且家中面粉已完,还要买些面粉回去。”曹滨对答如流,毫无迟疑,不像说谎的样子。

“那么这钱是……”

陈文祺尚未说完,曹滨已知他要问钱的来历,便抢着说道:“这钱都是在下平日卖油条积攒下来的。实不相瞒,卖油条还不止对半利呢。”

“你确定这些铜钱都是卖油条积攒下来,而不是从别处得来的?”

“当然确定。”

陈文祺转向吴维,说道:“吴大人,我问完了。”

“可听出什么不对?”

“没有。他俩所说,均合情合理,没有破绽。”

“那么,这案子……”吴维有些失望,转向沈灵珊:“杨公子呢,可曾听出什么问题?”

“吴大人稍安勿躁。陈公子只说没有听出破绽,并未说没有办法啊。”沈灵珊轻松地说道。

“有办法?什么办法?” 吴维赶快问陈文祺。

陈文祺听沈灵珊一说,知她心中有数,便低声问道:“贤弟莫非已有断案之法?”

沈灵珊不答反问:“大哥可知寇莱公‘清水断案’的典故?”

沈灵珊口中的“清水断案”,说的是北宋寇准做知县的时候,本地一个**羊肉的屠夫,将卖羊肉积攒的两千铜钱交给与他同住一起的远房亲戚保管。一日,媒婆给屠夫说了个媒,屠夫便要那远房亲戚拿钱出来置办婚礼,不料那个远房亲戚不仅不给钱,反说屠夫敲诈他。于是两人提着两千铜钱一同来到县衙,屠夫说此钱是自己卖羊肉积攒下来的钱让亲戚替他保管,远房亲戚则说是自己天天上山砍柴卖掉后好不容易才积攒了这么多钱。两人各执一词,都要县官大老爷为自己做主。寇准沉思了一会,命衙役搬来一个火炉和一个盛满清水的瓦盆,将两千铜钱放进水中,再把水盆放到火炉上,不一会儿,盆里的水冒出了热气,寇准命令衙役把砍柴的带到水盆边,让他亲眼观看盆里的铜钱。只见盆里的水上浮着一层厚厚的油花,一股羊膻味也从盆里散发出来。砍柴人知事已败露,不敢狡辩,只得磕头认罪。

陈文祺当然知道这个典故,并且在吴维介绍案情的时候便想到了这个案例,只是寇莱公刚好碰见一个卖肉一个砍柴的,铜钱上有油无油极好分辨;而如今堂上这两个‘主’,一个卖肉一个卖油条,两人手上都是油,这办法……他向沈灵珊低声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沈灵珊眉梢含笑,白了他一眼,轻声说道:“油与油也有不同的。”

陈文祺听了,立时明白了她的意思。

吴维眼见他二人窃窃细语,料想他们并无良策,心里着急,将两人拉到僻静处,问道:“两位公子可有分辨之法?”

陈文祺看了沈灵珊一眼,见她不肯出面,便答道:“吴大人,为今之计,莫如让那袋铜钱指认自己的主人。”

听说要让铜钱指认自己的主人,吴维马上泄了气。原以为这二人能谋善断,故此才折节求教。哪知他们还是驴子拉屎外面光,腹中没有多少货,现在竟出这个馊主意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没好气地说道:“铜钱能够指认人,还要我们这些父母官何用?”

陈文祺假装不知他生气,微微一笑,说道:“吴大人何不相信在下一回?”

吴维不知有何玄机,见他俩如此笃定,只好将信将疑地点点头,将手向案前一伸,意思是你来断吧。

陈文祺回到大堂,向堂下说道:“窦福、曹滨,你二人互不相让,都说这钱是自己的,本‘师爷’只好让他们自己辨认谁是它们的主人了。”

两人虽然紧绷着神经打官司,一听要铜钱辨认主人,禁不住好笑,便齐声说道:“全凭师爷处置。”

“那好,你们两人各自再拿五十文钱出来,让这钱袋中的铜钱辨认谁是它们的‘兄弟’。”

两人啼笑皆非,但也不敢争辩,遂各自拿出五十个铜钱,放在吴维的公案上。

陈文祺喝令窦福、曹滨退到一边,将布包放在公案中间,口里念念有词:“铜钱啊铜钱,今日你们若不指认谁是主人,你们那主人必受冤枉。念在主人辛辛苦苦攒下你们的份上,你们就还他一个公道吧。”

说完,双眼就在钱袋与窦福、曹滨拿出的五十个铜钱之间扫视起来。

沈灵珊见陈文祺故弄玄虚,不禁偷偷掩嘴一乐。

然而,钱袋与那一百个铜钱静静地躺在案上,哪有什么动静?

众人正感疑惑之际,陈文祺又对吴维说道:“吴大人,看来这铜钱是欺善怕恶之辈,不肯站出来主持公道。说不得只好用刑了。”

“用刑?怎么对它们用刑?”吴维显然又快失去耐心了。

“大人尽管吩咐刑具侍候。”陈文祺倒是很有把握的样子。

“要什么刑具?鞭子?大板还是夹棍?”吴维生硬地问道。

“汤镬。”

吴维虽然不快,但还是命衙役抬来多年未用的那只汤镬。陈文祺吩咐衙役加入清水,在镬底架上木柴,不一刻将水烧得咕咕冒泡,热气冲天。

陈文祺又对案上的铜钱说道:“铜钱哪铜钱,你们既然不作声,那就休怪在下无礼了。”说罢大喝一声:“来,将窦福的五十个铜钱倒入沸水之中。”

铜钱虽重,但在沸水中并未沉底,而是上下翻飞,跳跃不止。

大约盏茶时间,陈文祺吩咐退出木柴,灭掉火星,汤镬中渐趋平静。

陈文祺命衙役将汤镬中的铜钱连水一起倒在备好的空盆中,置于案前,提起公案上的狼毫,在盆外写了“窦福”二字。又让衙役洗净汤镬,加入与先前一样多的清水,将曹滨拿出的五十个铜钱倒进水中烧煮,仍是盏茶功夫倒入另一空盆,并排放在公案上,并写上“曹滨”二字。

陈文祺与沈灵珊双双近前观看,然后四目相交,两人同时微微点头。

吴维看的一头雾水,稍显不满地向两人问道:

“二位,可看出些端倪?”

沈灵珊微笑不语,陈文祺则提起钱袋,佯怒道:

“这厮们怎地如此冥顽,大火烧煮也不开口?说不得将你们也煮了。”说完走到汤镬跟前,一五一十地在钱袋之中摸出五十个铜钱丢入汤镬,加了清水烧煮起来。

盏茶时间一到,陈文祺命衙役退出木柴,灭掉火星,将之倒入一只空盆中。再把先前的两只盆一左一右并排放在一起。

陈文祺探头一看,高声叫道:“吴大人快来看,铜钱招认了。”

吴维半信半疑,快步走到汤镬旁,只略略一看,便恍然大悟:“不错,铜钱果然招认了。”返身就往公案走去。

众人不知就里,围上去一瞧,只见三个盆中的铜钱静卧于水底,水面之上,俱都漂着薄薄的一层油花。

“啪——”,“威——武——”。

“大胆曹滨,物证在前,还不低头认罪?”吴维威严地喝道。

“噗通”一声,曹滨双膝一软,跪在公堂之上,故作无辜地问道:“大人,草民何罪之有?”

“大胆刁民,还敢强辩,你看看这三个盆里,有何不同?”

曹滨抬头往盆中一瞧,不解地答道:“大人,草民看不出有何不同。”

“哼哼,”吴维指了指中间那只瓦盆,说道:“你看这盆中水面上浮着一层薄薄的油花,与这盆(写有窦福二字的)一般无二,你敢说这钱不是窦福的?”

“大人,草民这一盆中,也有油花啊?” 曹滨强辩道。

“不错,你的这一盆中,的确也有油花,但你可看清楚了,这油花分明很少哩。”

曹滨的眼睛“骨碌碌”地转了几转,辩解道:“大人,今日生意特别好,草民又要和面又要炸油条,根本忙不过来收钱,于是就有人直接将铜钱丢进草民装钱的盒子里,以故……以故今日的铜钱比较‘干净’。”

“曹滨啊曹滨,你这般能言善辩却去卖油条,真是屈才了啊。”吴维揶揄了一句,接着将脸一沉,说道:“这两个盆中的水清澈见底,而你这盆水中有些许白色絮物,这又作何解释?”

“这个……草民如何知道?大人仅凭这两点判断这钱是他的,草民实在冤枉。”

“哼哼,本县说出缘由,谅你不敢不招。”吴维冷哼一声,说道:“窦福杀猪卖肉,无时不在与猪肉接触,双手自然沾满油污;你炸油条虽然要用到油,但并未与油直接接触,而且还要揉面切条,手上油污不多且沾有面粉,这便是他的油花比你的油花多、你的盆中有白色絮物之故。曹滨,你还有何话说?”

曹滨本是一时糊涂见财起意,现在县太爷说的有根有据,神色顿时委顿下来,无可奈何之中,只得从实招供。原来,上午窦福还钱之后,并未向他索要借据,他也因借据未带在身上没有作声。他边收拾面缸边想,窦福卖肉三年多,区区五贯钱还向人借,说明卖肉生意利薄;但为何短短四个月又积攒了五贯钱呢?这钱八成是非偷即抢而来。如果真是这样,即便赖了这钱,他也不敢声张。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确为他卖肉所赚,谁能相信他几个月积攒的钱比几年积攒的还多?况且他的借据在自己手中,就是告到官府他也无凭无据。想到这几层,决定来个赵公元帅翻脸——不认账。哪知百密一疏,竟然忽视了铜钱上的油迹和面粉。怪不得这个师爷反复问这钱是“卖油条积攒下来还是从别处得来”呢,原来是要预先堵住自己的口。

曹滨将事情的原委交代了一遍,然后哀哀戚戚地说道:“大人、窦福大哥,千不该万不该,我不该一时起了贪念,如今追悔莫及。窦福大哥为还清债务,省吃俭用,几月不知肉的滋味,我听了也很难受。我愿退还窦福大哥铜钱一贯,以赎前愆,恳请大人宽宥。”

窦福洗清了冤屈,心情顿时舒畅,想到平日与曹滨交好,日后还要在一起做生意,如果不依不饶,反生嫌隙。便替曹滨说了几句好话,并表示自己不再深究此事。

堂上吴维听罢,说道:“既是如此,堂下听判:

窦福还债被讹,显系冤枉;曹滨得钱欲匿,实属作奸。今曹滨有悔罪之意,窦福有饶人之心,故判决如下:

曹滨退钱一贯,以赎前愆;蒲鞭示辱,以儆效尤。窦福收回借据,钱债两清;领钱一千,以作补偿。

退堂。”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以为判罚合情合理。窦福、曹滨也无异议,遂各自拿了钱出堂(曹滨还要领受鞭刑)而去。

吴维走下公案,拉住陈文祺,感激地说道:“今日得公子之助,断了此案,本县在此谢过。”

陈文祺回施一礼,摆手笑道:“在下不敢掠人之美。大人要谢,还是谢这位杨公子吧。”

沈灵珊见吴维要对自己抱拳,急忙躲到一旁,说道:“纠纷得断,那是我义兄的功劳。再说了,此案大人是断得公正、断得明白,在下佩服。”

众人互相客套了一番,见日已西沉,陈文祺偕同沈灵珊、翁隽鼎等人与吴维拱手作别,回到“聚缘旅店”。

此后数日,陈文祺除偕同同年们到琴台、黄鹤楼游玩之外,多半时间将自己关在房中苦练“易髓功”法,并每隔一日去沈灵珊家中后院,指点她练习“拂穴掌”。由于专心练习,两人的功夫竟是精进了不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