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鞘中霜色 > 第十五回 唱名放榜

鞘中霜色 第十五回 唱名放榜

作者:苍源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35: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赴考的秀才们玩得百无聊赖之际,武昌贡院里却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按照朝廷的科考规定,为了防范作弊,阅卷之前必须“糊名易书”。所谓“糊名”,就是现场监考人员在收取试卷之后,首先将试卷交给弥封官,把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折叠掩盖起来,用空白纸弥封后,再加盖骑缝章。“糊名”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一道程序,即“易书”。就是安排誊录人员,将弥封后的试卷如实地重抄一遍。誊录试卷统一使用朱砂红笔,以区别于考生原来的试卷,故将考生应答试卷称为“墨卷”,誊录试卷称为“朱卷”。“朱卷”所用的纸张、墨水颜色均要一致,以防阅卷官员作弊。誊写完毕后,还要对读,由对读官将墨卷、朱卷一起交给事先指定的对读人员校对,校对无误后,要将誊录手、对读生的姓名、籍贯标注在墨卷的末尾,以备查验,然后由对读官在试卷上盖章。糊名易书之后,才能进入真正的阅卷程序,所以真正的阅卷时间相当紧张,名曰七日,实则不过三四天而已。

在主考官刘健的督促下,所有闱官不分昼夜,各尽其责,总算赶在八月二十四日深夜完成了阅卷、荐卷、录取等项事宜,明日便可誊录放榜、敲锣报喜了。

……

八月二十五日这天,沉寂了几天的贡院门前又开始热闹起来。湖广布政使司依照旧例,命人在贡院门口设置了荆棘,以防落第者闯入贡院,骚扰唱名誊录;“腾蛟”、“起凤”两坊之间的广场上,十数个头戴红缨帽子的报子一手牵着高头大马,一手提着铜锣,静静站立;成群的市井闲人,早已选好地形,散坐在广场四周,不为别的,就图一睹三年一度的科举胜景。

久等不耐的应试士子们,临近发榜之日,油然生出“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失去了平日的镇定:有人辗转反侧、通宵不眠,有人烧香打拜、诵经念佛,有人坐立不安、引颈翘望,有人喃喃自语、状若痴迷。

沈灵珊虽然没有参加乡试,却记挂着义兄的功名。八月二十五日这天,巳时不到,便带着蕊珠,一身公子装束,早早来到“聚缘旅馆”,要陪同陈文祺度过这不知是喜是悲的一天。

陈文祺虽是信心满满,对自己的答卷甚有把握,但也设想如若不入阅卷官的法眼,即便是锦绣文章,也不得“荐卷”,名落孙山不是没有可能。虽然朝廷规定允许落第考生可以查卷,但那是明日黄花,于事无补。想到自己毕竟只是第一次赴考,今后还有许多机会,不在乎一时一事的得失。因此,虽然也有些许期待与不安,但依然镇定如常,借与沈灵珊讨论拳脚功夫来消磨时间。

翁隽鼎等同住“聚缘旅馆”的同年,陆续聚到陈文祺的房间。自那日泛舟东湖之后,陈文祺俨然成了众人的头领,有事无事总爱与他攀谈。

“陈年兄,怎么连香都没有焚啊?我可是烧了三次高香啦。”秦岚说道。

陈文祺笑着说道:“秦年兄,要烧高香也得在考前烧啊,现在烧香不嫌迟吗?”

翁隽鼎与秦岚同住一房,说道:“他呀,日日在烧呢:考前烧香祷告菩萨保佑出题不要偏;考后烧香祷告菩萨保佑卷子能对阅卷官的口味;发榜烧香祷告菩萨保佑誊录官不要写错名字、报子不要走错旅馆。”说得众人哄堂大笑。

“笑什么笑?因名字搞错而落第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本朝永乐二十二年殿试,原拟第一名是孙曰恭,成祖老皇爷一看名单连连说,不行不行,孙‘暴’怎能做状元?(古人是直行书写,曰与恭连起来,看着就像个暴字)最后硬是将第三名邢宽点为状元。你们说孙曰恭亏是不亏?哎呀,还要去上炷香,菩萨保佑不要将我的名字错成秦山风了。”说罢匆匆跑出房去。

众人又是大乐,他这一闹,气氛却是轻松了许多。

“都到巳末了,怎的还无动静?” 坐在一旁久未吱声的魏超鹏自言自语似地嘟哝了一句,起身走到门外,向贡院方向望去。

“魏年兄有些沉不住气了。” 翁隽鼎打趣地说道。

“你能沉住气吗?”魏超鹏正色说道:“我辈苦坐寒窗多少载,不就是为了今日这龙门一跳嘛?跳得过出人头地、衣锦荣归,跳不过无地自容、羞愧难当。说真心话,今日这榜,既盼它放,又怕它放,横竖让人揪心啊。”

的确,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日之间冰火两重天,任谁也淡定不了。

“唉,说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依我看哪,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糟。”焚香转来的秦岚附和似地说道。

“秦年兄又如何发此感慨?”翁隽鼎不解地问道。

“都说十年寒窗难坐,可谁又知发榜一日难捱?未发榜之前,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忧心如捣,盼着早早放榜;及至桂榜高悬,自己又名落孙山,顿时心如死灰、自惭形秽,哪里还有‘读书高’的得意?”

“秦年兄也不必过于悲观,即使今科不能中榜,三年以后自当重来。年复一年,总有高中之时。唐代孟郊,屡考不中,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他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描述他好不容易中举的心情的;又如唐代辛未科状元尹枢,及第时已逾七十高龄。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屡考不中,也不算枉读诗书。前朝许多饱读诗书、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名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等,虽然没有进士及第,却是诗书传世、名垂青史,等闲进士、孝廉哪堪与之相比?”翁隽鼎半是劝慰、半是豪气地说道。

正当大家高谈阔论的时候,店小二自外边一阵风似的跑了进来,高声喊道:“来了,来了,开始唱名填榜了。”

众人侧耳一听,隐隐约约听见马蹄“得得”、铜锣“嘡嘡”,报子开始报喜,果然是已经唱名填榜了。

按照科考制度,放榜之日,正副主考、监临、房官、提调、监试等闱官必须齐集公堂,对照中试的“朱卷”拆开“墨卷”的弥封,核实中试者姓名、籍贯;核实无误后交书吏唱名,两名誊写官员根据唱名,一个填写报条,一个填写正榜。报条写毕,传给贡院门前等候的报子,报子带着报条,骑马敲锣到中举的人家(寄宿旅馆的士子中举便到旅馆)报喜。正榜由第六名写起,末名写完后再提写前五名,由第五名倒写至第一名,谓之“五经魁”。

马蹄声渐近渐响,“聚缘旅馆”的士子们既兴奋又紧张,不知这第一个报的是谁,都涨红了脸、瞪直了眼挤到门口等待。

“来了,来了。”有人压抑着嗓音说道。一匹头上扎着彩绸的雪白骏马,长鬃飞扬,四蹄翻腾,箭一般向“聚缘旅馆”奔来。众人凝神屏息,生怕漏听了中举之人的姓名。不料那马并未停歇,自“聚缘旅馆”门前疾驰而过,在不远处的“同福客栈”长嘶而立,报子翻身下马,手举报条,高声喊道:“喜报——,方府老爷方纬才应己酉科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乡试,高中第六名举人——”。话音一落,那边轰然响起欢叫声、鼓掌声,紧接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如星的红点一颗颗炸裂开来,纵高窜低,欢快地跳跃。

“同福客栈”的鞭炮声引起了无数的共鸣。霎时间,武昌城内的马蹄声、铜锣声、鞭炮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刺鼻的**味、檀香味弥漫大街小巷。从响起的鞭炮声来看,唱名登榜速度很快,不到一个时辰,估摸已经有数十人接到了喜报。

说也奇怪,武昌城处处热闹非凡,唯独“聚缘旅馆”出奇的平静,直到现在,竟无一张报条送到这里。正在众人如芒在背、如坐针毡的当口,门外又传来马蹄声、筛锣声,大家只当又是路过的报子,并无一人起身。然而这回有些不同,马蹄声、铜锣声到门口嘎然而止,接着便听到报子的声音:“报喜——,秦府老爷秦岚应己酉科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乡试,高中第三十七名举人——”。

众人一听,炸开了锅似的跳起来,拉着秦岚就往外跑。秦岚更是兴奋莫名,双手颤抖着接过报子手中的报条,瞪大双眼望着报条,连声说道:“秦岚,没错,这上面写的就是秦岚。”看那神色,名次排前排后并不重要,姓名没错就阿弥陀佛了。

众人见他只知高兴,忘了其他,就有人提醒道:“秦年兄且留待以后慢慢高兴,报喜官人还等着赏银呢。”

“对,对。你们看我,光顾着高兴,差点忘了正事。”秦岚说着,跑回自己的房间,拿了五两银子塞给报子,报子接过银子,说声“谢秦老爷”,跨马而去。

这时店家拿出早已准备的鞭炮,挂在门前的树上,“噼里啪啦”的燃放起来。众人纷纷走上前来与秦岚道喜,秦岚还礼不迭。

翁隽鼎拉着秦岚风趣地说道:“看来还是秦年兄的高香烧的好,在下想再烧香怕是八月十五过端阳——晚了。”

“哪里,哪里,翁年兄满腹经纶,攀仙桂、步青云自不在话下,进‘五经魁’也未可知。”秦岚谦逊地说道。

说话间,马蹄声又自远而近,两匹快马飞奔而来,齐齐的停在“聚缘旅馆”门前。

“报喜——,魏府老爷魏超鹏应己酉科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乡试,高中第六十六名举人——”。

“报喜——,翁府老爷翁隽鼎应己酉科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乡试,高中第六十九名举人——”。

自承沉不住气的魏超鹏一听自己高中,顿时高兴得手舞足蹈,高声大叫:“我中了,我中了。”后又双膝跪地,磕头如捣蒜,哽咽着说道:“爹、娘,孩儿中举了,孩儿今日中举了。”说完眼泪长流,众人见了,既是高兴,又是心酸。

翁隽鼎则一如平常,没有显露太多的喜色,双手恭敬地从报子手中接过报条,拿出五两纹银打赏给报官,然后对上前道贺的同年一一还礼。他并未像其他中举的士子一般回到自己的房间,而是留在旅馆大堂中陪陈文祺闲话。他知道尚未接到喜报的士子,名落孙山外与高中‘五经魁’都有可能,因此心里很受煎熬,陪他们说说闲话排遣一下烦闷,是同年之间的情谊所在。

不久,众人发现原先此起彼伏的马蹄声、铜锣声、鞭炮声、喝彩声逐渐稀落下来,最后归于沉寂。

难道唱名誊录结束了?众人暗中思忖,本科乡试湖广四州十五府士子七千多人,百里挑一的话,中举者差不多八十人,想是应该结束了。

既是唱名誊录结束,龙虎榜也该放出来了。于是有人提议到贡院门前看榜去。众人一呼百应,结伴而去。

翁隽鼎与沈灵珊心中难受。既是发榜,就意味着陈文祺等人并未录中,此时众人呼啸而去,陈文祺仍是端坐未动,这样一来,他们去与不去,都很为难。

正在犹豫的时候,陈文祺长身而起,用一如平常的口气说道:“翁年兄、贤弟,走,我们看榜去。”说完当先走出大门。沈灵珊与翁隽鼎对视一下,没有说话,叫上蕊珠和景星,紧随陈文祺身后望贡院而来。

陈文祺他们到达贡院的时候,贡院门前广场上已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常。游目四顾,并未见桂榜张贴在何处,贡院门前放置的荆棘也没有撤除,头戴红缨帽子的报子依然牵马提锣等候在门外,这一切迹象都表明唱名誊录的工作尚未结束。果不其然,这个猜测立即得到证实:一个与报子相熟的看热闹的人,从报子那里得知,唱名誊录已到“五经魁”,不久前已将第五名举人的喜报送出去,但直到现在,第四名举人的报条还未递出来,报子们仅仅得到里面传出来一句话:“毋走稍候。”

人们开始猜测,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人说,可能是闱官们在录取名次上发生分歧,故此久决不下;有人说,兴许是朝廷哪个大官临时“打招呼”,要将其子嗣亲戚录进“五经魁”, 闱官中有耿直者“不买账”的,因此起了争执;还有人说,不定是发现有作弊的卷子,“里面”正在商量如何撤销其功名、如何排名递补。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贡院大门打开,从里面走出十余个兵勇,将门口的荆棘拉开一道窄窄的通道,一群人簇拥着一个身穿正三品官服的老者走出贡院大门,登上广场正中的台榭,看看众人踊到台前,轻咳一声说道:“各位秀才、各位乡亲,本人乃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今科乡试的监临,适才在唱名誊榜中,发现应试士子中有重名者,监试官正按‘墨卷’上的士子籍贯加以甄别,不用多久便可甄别完毕。请各位应试秀才回到各自的住所,以便监试官员上门询问。”说完,走下台榭返回贡院,兵勇们亦将荆棘恢复原来的放置。

众应试弟子听完监临的这番话,始知延缓放榜的原因所在,都不免纠结于自己的姓名:是否有人与自己重名?如若真是与自己重名,是好事还是坏事?一时间,收到报喜报条的人隐隐不安,尚未收到报条的人则有所期待,总之都是患得患失,莫衷一是。但无论结果如何,都得回到住所,等候监试官员上门甄别。

回头再说贡院评卷重地衡鉴堂中,唱名誊录顺利进行。本科乡试四州十五府应考士子共七千七百六十三人,按朝廷规定录中七十九人,可谓“百里挑一”。唱名书吏唱完第七十九名举人姓名之后,从监试官手中接过第五名举人的“墨卷”,开始“五经魁”的唱名。第五名举人唱完,监试官又递过第四名的“墨卷”,唱名书吏轻车熟路,将卷子原先“糊名”之处捋平,看到考生的姓名开口便说道:“翁……”突然一楞,立即止住不言。

衡鉴堂中正副主考、监临、房官、提调、监试诸人初时不觉,以为唱名书吏口干舌燥,一时噎住,并未在意。及至感觉过了许久,还不见他续报,方觉有异。监临职责所在,最为敏感,一觉不对,便问道:“怎么不唱下去?”

“大人,这……这人似乎已经唱过……”唱名书吏犹疑地说道。

“已经唱过?不可能,绝不可能!”负责对照核实“朱卷”与“墨卷”的提调、监试官好似听到“天方夜谭”,将头摇得货郎鼓似的,一脸的不信。要知道唱过名的试卷已经另放一处,绝无可能又回到没有拆除弥封的试卷之中,何况名次也不相同。

“没错,这名字我的确报过。当时还觉得这姓、这名都很稀少,故此印象很深。”唱名书吏回忆起一些细节,很肯定地说道。

这一说,原先松了一口气、以为即将大功告成的正副主考、监临、房官们大吃一惊,纷纷围拢来,看到唱名书吏手中墨卷上写着:

姓名:翁隽鼎,出生:成化六年七月十八日,籍贯:湖广布政使司岳州府巴陵县。

“你确定先前报过此名?”一位副主考问唱名书吏。

“回大人,下官确定无误。”唱名书吏答道。

这时那写报条的书吏插言说道:“不错,我也记得写过此人的报条。”

“既如此,快看看榜上有无此人。”那副主考转身对写榜书吏说道。

写榜书吏自第六名举人开始往后看,很快便发现了“翁隽鼎”的名字,抬头说道:“大人,的确榜上有名,第六十九名,只不过出生、籍贯不同。您看,这里——”用手指着其中一行念道:“姓名:翁隽鼎,出生:成化五年冬月二十四日,籍贯:湖广布政使司德安府云梦县。”

“这就是了,同名同姓而且同科中举,虽然奇巧,却也正常,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那副主考松了一口气,对众同僚说道。

大家点点头,陆续走回各自的座位。

“慢着。报子报喜时是否核实过籍贯?”主考官刘健说话了。

“报子只是前往试卷留下的住所去报喜,并未核实过籍贯。”负责报子报喜的闱官答道。

“那再看一下此二人留下的住所是哪里?”

“回大人,说来甚巧,此二人留下的住所均是‘聚缘旅馆’。”

“哦?二人既同住一个旅馆,报子报喜时,可曾是两人同声答应?”刘健皱皱眉。

“这个……,不曾听说过。”负责报子报喜的闱官不很确定。

“叫那个报子进来答话。”刘健挥挥手,不快地说道。

很快,一个瘦高个的报子小跑着来到衡鉴堂。那负责报子报喜的闱官对他说道:“刘大人问话,你要如实回答。”

“是。”报子气吁吁地答道,他还搞不清所为何事。

“翁隽鼎,这名字你还记得吗?”刘健尽量用和缓的语气问道。

“记得,大人。他是小人第三个报喜的举子。”报子小心翼翼地答道。

“当时你去报喜的时候,有几个人出来答应?”

“一个人。”

“那人接过报条的时候,有没有人与他争抢?”

“没有啊,只有很多人向他道喜,并无人与他争夺报条。”报子有些莫名其妙,用探询的目光看着那负责报子报喜的闱官。

“好了,你下去吧,等会儿跟着去‘聚缘旅馆’。”等报子退下后,刘健对闱官们说道:“两个翁隽鼎同住在一个旅馆,报子报喜时并未报出籍贯,按理这二人都该出来接报条才是。为何当时只有一人?另外一人他在何处?这其中的蹊跷要弄明白。王大人,你带两个人去‘聚缘旅馆’,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是,大人。”那位副主考答应一声,叫了一名提调官、一名监试官,带着在门外等候的那个报子,由湖广布政使司临时调派的兵勇开道,一行人径往“聚缘旅馆”而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