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人生流浪 > 784:《三十六计》第五套 并战计

人生流浪 784:《三十六计》第五套 并战计

作者:yxy110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784:《三十六计》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这辞意是说:多次变动它的阵容,暗中抽换它的主力,等待它自趋失败,然后乘机控制或吞并它。这就像拖住了大车的轮子,也就控制了大车的运行一样。

‘偷梁换柱’,也就是‘偷龙转凤’、‘偷天换日’。狭义的解释是欺上蒙下,盗弄政权;广义说,凡使用卑劣手段,把原货换了,拿假货色去欺骗人的就叫做‘偷梁换柱’。

此计使用在商场和官场上的最普遍,譬如买真丝绸变成土布、运钻石变成石头等。但此计也有用在情场上的,大有‘瞒天过海’之计的运用。利用此计篡夺王位的例子非常多见,其中有一个最突出、影响最大的,就是‘赵高矫诏立胡亥’。这赵高,就是‘指鹿为马’的巨大阴谋家,他的拿手好戏全在这‘偷转’上下功夫。秦始皇病亡后,他假诏害扶苏、诛李斯、杀蒙恬、逼胡亥,把秦始皇想传之万世的江山断送了,就因为他‘偷’得太干净,转得太离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立,行险而顺。

“这辞意是说:强大的慑服弱小的,要用警戒的办法来诱导他。这适当的强硬,可以得到拥护;使用果敢手段,可以使人敬服。

‘指桑骂槐’,即俗语说的‘指着秃驴骂和尚’的意思。这是和自己有关或激于义愤,对不能不骂的人,而又在不便公开骂的环境里,要排泄胸中的愤懑,借着一件事物或虚构什么,作打射马的发其牢骚,表面上骂的是这件事物,骨子里却是在骂那一个人。这是属于一种骂人的艺术。骂人有文骂与武骂,大抵笔底风云、唇枪舌剑的属于文骂;大发雷庭之怒、拍台击桌、怒目瞪眉、显示虎狼之威的则属于武骂。‘指桑骂槐’这无疑是文骂中之文。这不作正面冲突,而是旁敲侧击的手法,介乎批评与谩骂之间,其态度没有批评那样冷静,也不象谩骂那样泼辣;就算是骂也骂得高明,不是直接指名道姓的那样尖酸刻薄,纵使令人听了咬牙世齿,却抓不到反抗把柄,套不上‘战犯’罪名。

所以,若说破口大骂是唇枪舌剑,那指桑骂槐的嘲讽就是匕首。孔子对此口角战术也选择‘吾从讽矣’呢!讽是讽刺,即以微言讥讪,是指桑骂槐的最高境界和技巧,也是冷战的最佳手段。其效用能使对方知难而退,防患于未然;也可使顽廉懦立,激起其奋发潜力,这就是所谓的刺激。刺激等如人体的血液精气,俗话说的‘打气’,即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以看出,讽刺并不是恶性表现,实际上含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尖酸刻薄的话,听来虽然刺耳,却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删春秋,寓言于讽,司马迁写的《滑稽列传》,淳于髡的嬉笑怒骂功夫,确堪大叹观止。他虽然不是黑口黑面或血脉愤张的‘指桑骂槐’,但在微言浅谈中,能解决繁难的纷争,这是骂槐的效果,也可以说是一种最和平的手段。要做到和平整治,非有此本领和高度的修养不可。

普通所说的‘指桑骂槐’,其实就是骂。骂本来就是不礼貌的,被骂的固然难过,自己亦会伤神,但世上有很多非骂不可的人和非骂不可的事。不骂,他还以为你懦弱,助长其作恶气焰,哪怕君子有动口不动手之戒条,有洁身自爱的涵养,一旦遇着不平事而又非以红脸对付不可的时候,‘指桑骂槐’的意识很自然会浮起来。不过,古代的‘指骂’之人,多数是没有什么**辣的火药味,尤其是在礼义之邦的最懂礼义之文人,从屈原之‘离骚’到‘李白草书吓南蛮’,数不尽如长矛土枪之诗词歌赋,算不清如匕首刺刀短评小事,此类骂在纸上的虽比不上出诸于口那样咄咄逼人,但此种骂的效果,会给后世留下丰富的骂人资料。

关于这‘指桑骂槐’的典型事例,有春秋时的矮戏子孟侏儒孟优戏扮孙叔敖,还有西汉名臣东方朔以言辞讥讽武帝、计救乳母之事,更值得后人引以借鉴。”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这辞意是说:宁可装作糊涂而不行动,不可冒充聪明而轻举妄动。暗中筹划而不露声色,就像雷电在冬季蓄而未发一样。

这一计与‘明知故昧’不完全相同,更不同于‘诈癫扮傻’之计。‘诈癫扮傻’似如苦肉计,要损抑自己的意志,戕害自己的身心,且不容易诈扮,非到了最后关头,是不会轻于尝试的。而‘假痴不癫’和‘明知故昧’一般情况下装聋作哑便可以,但前者在装聋的同时却有谋划,而后者在装聋的同时却不一定另有阴谋!至于如何运用,我们应随机应变,相时而用,不可勉强做作。”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这辞意是说:故意暴露破绽,给敌人方便条件,引诱它深入我方,然后切断它的前应和后援,使它陷入我预设的‘口袋’。这就如《易经·噬嗑》封中所说的,咬坚硬的腊肉而伤了牙齿一样,敌人为贪求不应得的利益,必招致后患。”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这辞意是说:借助其他局面布成有利的阵势,虽然兵力弱小,但阵容显得强大。鸿雁高飞,横空列阵,凭着羽毛丰满的双翼助长气势。”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这辞意是说:钻空子插脚进去,掌握其首脑机关或要塞,要善于循序渐进。

这辞意的解释,已与间谍的作用类似。‘反客为主’这一计,即是在斗争处于被动地位的时候,想办法争取主动控制权的意思,它的同义词是‘喧宾夺主’。‘喧宾夺主’的解释,单看这个‘喧’字与‘夺’字,就可知是怎么回事。即是说,宾客本处于被支配地位,一切要受主人的摆布,这是礼貌上的不成文原则;如果反过来,客人居然站在支配地位,做了主人,要主人听客人的命令,那就是主权旁落,坦白说是被夺了主权,主人做了傀儡,客人抢得了环境的控制权,这就是说‘喧宾夺主’贪有强抢豪夺意味,其动作实比‘反客为主’粗野得多。‘反客为主’是争主动地位,是斗争中的一个最高原则,能主动就可以控制大局,被动则始终任人摆布。在敌优我劣的情势下,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取得主动权,没有主动,就有不会胜利。武术有所谓‘擒拿’与‘反擒拿’之术,正说明了主客之势的反复争夺,目的无右争取控制权,只要占得了上风,才可以凭自己的意志去改变环境。照词意(义)上的解释,所谓主,就是主人,客是宾客,主与客,是人与人之间礼义上的名分区别,不能混淆,一混淆就是主客不分,或喧宾夺主。孔子所说的‘必也正名乎’?就是这个道理。

推而广之,凡万物都有主体和客体的分别,什么叫主体呢?这在玉律戒条上有所解释,即权利义务所依以发生者叫做主体,被其支配者叫客体。如果施之于斗争地场合,主与客并没有什么界限,总之有支配人的是主,受人支配的是客,能从被动中争取到主动的就是‘反客为主’。

以神州大地的历史为例:皇帝,是世袭的当权派,自然是主;而夺权的革命派是客。如果照主客不可混,宾不能夺主的教条来看,恐怕现在还是夏后氏的江山天下,神州的英雄也不会如是之多。然而后人毕竟聪明,不为教条所拘束,不为当权派威逼利诱,仍然代代有夺权之举,朝朝有造反事实,造反有理嘛!你有本事,你有种,你也可以去造反!造反不成,为贼为寇;造反成功,称王称帝。历朝历代的一部历史系统表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所以说‘造反有理’还是‘造反无理’,那就要看造反会不会成功。起码在说‘造反有理’的人说得绝对有‘理’!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最高表现,也正说明了不管大事小事,都是权利斗争的一种明显根据。

不管怎样,‘反客为主’的目的在于夺权,在于争取主动,控制对方。在春秋之际的‘秦晋崤之战’前夕,郑国的智弦高先礼后兵劳军退秦师之事,就是一个‘反客为主’的鲜明事例。再说近一点的,大唐的郭子仪单骑见回纥,也是‘反客为主’之计的妙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