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天纵莫敌 > 第十一章 野补(二十二)

天纵莫敌 第十一章 野补(二十二)

作者:越岭山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9:42:1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十一章 野补(二十二)

莫敌在三门河还没有出发,日军60联队与172师已经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接触。

172师是有备而战,60联队被打了个冷不防。60联队出发之初,师团部告诉联队长小谷元之助,此去罗田,有如散步,**已经退去,此地有如真空,连赤军的游击队都没有一支。因此,60联队换上了新的夏装,刺刀入鞘,子弹入盒,连钢盔也吊在背包上,一荡一荡。一路走来,60联队果然顺水顺风,到达罗田时,还得到了当地乡绅的迎接,杀猪宰羊,享受到贵宾一般的待遇。

到了罗田,伫立在北丰河边,流连于玉屏山前,小谷元之助竟然不愿意继续北进。整整逗留了两天,才让手下步兵第一大队作为先头部队出发,再安排第二步兵大队随后,直到第五天,他自己才带着联队部、第三步兵大队和炮兵大队押后出发。十五师团作为一个守备师团,下辖三联队,60联队也不是一个为了进攻而组建的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和一个炮兵中队,在从日本出发时,一个炮兵中队122人,仅有四门*步兵炮,完全只能装装样子。此次出征,为了适应山区作战,十五师团把60联队的炮兵部属进行了调整,中队升级为大队,在之前一个步兵炮中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曲射炮中队,配备97式81mm步兵曲射炮十二门,算是小谷元之助此行最强大的新式武器。

小谷元之助的拖拉,有他的私心,他与北路的68联队同一天出发,68联队花花整整七天,还没有走出康王寨的大山,他只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就从团凤走到了罗田,接下来从罗田到斑竹园,也不过是两天路程而已,等到68联队走出了康王寨的大山,再去汇合也不为迟。

小谷元之助的拖拉,给程树芬172师南下作战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也创造了歼敌的机会。172师才离开罗田不久,打回故地,可谓轻车熟路,应手得心。程树芬高升副军长,朱乃瑞照例不在172师,组织这次截击的任务就落在172师参谋长马拔萃的头上。

马拔萃,三十四岁,广西容县人,广西军校第一期毕业生,陆军大学第十二期受训结束后,回到中央军校南宁分校任教,莫敌当年在南宁军校受训时,马拔萃就在那里任教,只不过双方没有交集。淞沪大战时,张光玮在桂林调集预备队时,把军校中校教官马拔萃拉进了172师,就任172师上校参谋长。在172师,因其良好的纵深概念和整体感深得师长程树芬赏识,一直干了三年没有挪窝。马拔萃纵深概念和整体感的养成,应感谢他在南宁军校任教的时光,他从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担任第二期第三期学生队队附,并兼任广西测量局学生队队长。大量的测绘工作,养成了他对地形地势有效掌握的直觉。然而,他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他的军衔一直没有晋升升,当了三年参谋长,仍然是个上校。在下面的团长都是上校军衔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他只能与团长们商量而不是命令。

在斑竹园召开的前敌作战会议上,这个问题,又一次充分的体现出军衔的权威,再一次说明军队里军衔的重要性。虽然是一师参座,但是无论在资历上还是军衔上都不能压过四位团长一头,说话就失去了权威性。更重要的是这位马参谋长一直在师长副师长的光辉下生活,更多的工作是为主官出谋划策,拾遗补缺,并没有以主官的身份主持过一次完整的战役,因此,一旦成为主官,就显得力不从心,在战略上体现出整体性结构不严谨,在战术上就显得瞻前顾后,首鼠两端。

514团上校团长廖翰国在大洪山跟着颜僧武过足了零打碎敲的瘾,一个平时不敢与日军放对的团,在莫敌的调配下,左一下右一下,竟然把日军调得首尾难顾,乖乖落袋,只有被打的份,没有还手之力。这一次,他还想这么玩。廖翰国首先提出,沿线骚扰,拉出日军小部队,逐个歼灭。

516团上校团长黄治国则认为,在长岭关居关而守,依靠地利,可获得全胜。515团上校团长李皎不赞成黄治国的方案,他指出,从三野畈到斑竹园有两条路,一条过长岭关,一条过滕家堡,我们在长岭关埋伏,结果人家不来,从后面过来了,我们岂不是白玩。黄治国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最后还是野战补充团上校团长卢明出了个主意,先派出师部侦察营,到圣人堂一带确认,如果日军走左路,我们就在长岭关埋伏,如果走右路,我们就兵出滕家堡。

廖翰国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提出可以作为前部,在沿途骚扰敌人,削弱敌人,别让他们走得如此顺利。至于设伏,可以一个团在长岭关,另一个团在滕家堡,野补团机动,日军走哪边有往哪边集结。

马拔萃在地图上看了又看,用尺子量了又量,同意了这几个臭裨将凑出来的方案。由516团守长岭关,515团守滕家堡,野补团作机动,414团则沿途骚扰。侦察连火速出发,了解日军行进情况。

机要室把作战方案电传立煌,交师长程树芬批准。

程树芬看了看电报,觉得虽然平庸,却也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认为可行,这位黄冈将军,这几天颇为得意,坐在副军长的椅子上,就不愿意起身。进入抗战第一天,就是172师中将师长,当时一起做师长的,170师师长徐启明已经是广西绥靖公署参谋长,171师杨俊昌就不说了,173师师长贺维珍升为三十一军副军长,174师师长王赞斌就在面前,第七军副军长,175师师长莫树杰更是已经就任八十四军军长,176师师长区寿年也曾做过四十八军军长,只有自己,一直在师长位置上苦挨,现在好不容易坐到了副军长的位置,没有理由还让自己去冲锋陷阵。

王赞斌则看着程树芬,认为这位程副师长有点太过轻敌,敌方是一个完整的联队,以一个师迎敌已不占优,他还弄出师级主官离岗只留一个参谋长主事的怪招,实在有点坐大。但是,人老成精的王赞斌并没有直接指出,他知道,自己因为年纪偏大,已经不太适应高强度的军事作战,再加上思维老朽,有时候又爱摆摆老资格,为军长张淦不喜。面前这位程副军长的提拔,明摆就是要来取代他的位子,自己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五月份,他获得了国府颁发的四等宝鼎勋章,意味着可以功成身退,怡养天年,多少年后,在后辈面前,拿出此勋章,亦可得意一番。在这种明哲保身思想的左右下,王赞斌明知172师可能会出问题,也不愿意提醒而招人不喜。

172师的侦察连,只比日军的先头部队早一个小时来到圣人堂,还没有确定日军往哪个方向走,就被日军发现,在巴河边,日军先头部队60联队第一步兵大队的一个中队与侦察连狭路相逢。起因很简单,侦察连的观察员所使用的望远镜正好把太阳光折射到日军的视野中。日军发现在右侧的山坡上有东西在一闪一闪,折射着光,一个士兵从背上解下三八大盖,对着折射光的地方就是一枪,这一枪,掀掉了侦察连观察员的天灵盖。其它侦察人员以为被发现,当即进行还击。双方子弹你来我往,都没有发起冲锋。日军从低处向高处射击,杀伤力还在由高处往低处打的侦察连之上,最主要的是,一个中队三八步枪的火力,远远超过了侦察连那有限的几十支中正式。

一场遭遇战之后,侦察连留下几个观察员远远的隐藏在山坡上继续监视,其它人带着伤员火速往河铺方向撤退。

日军先头部队在圣人堂问当地人,知道侦察连撤退的方向也可以通往斑竹园,不管不顾的跟了下去。留在山腰上观察的侦察员发现,日军的先头部队追下去不久,后续部队上来了,大约一个大队的日军,也跟着先头部队往河铺方向走了下去。

山坡上的观察员报告了第一个情报:日军进攻兵力约一个步兵大队,没有重炮,行进的道路是猪头山那边的山道。

此刻此时,莫敌的部队还在三门河。

临近傍晚的时候,侦察连又发回了第二份电报,圣人堂又来了一伙日军,也有一个大队左右,在巴河边扎下了营。巴河在这里拐了一价目弯,变得平缓而开阔,大大的河滩适合大部队扎营。

不一会,侦察连的第三份电报又来了,刚才追击侦察连的那支部队又走了回来,两个步兵大队一起集中在巴河边,今天晚上,看来是打算在这个地方扎营,不再走了。

日军没有走,莫敌也没有走,这两天,莫敌在磨合,磨得他头昏脑胀,头大如斗。按照176师师部的要求,莫敌用了一个四字成语“风和日丽”来作为自己此去作战的代号,团部称为“风部”三个营,钟鼎鼐的二营称为“和部”,伍廷焕部称为“日部”,石重部称为“丽部”。纵观自己的部队组成,钟鼎鼐部是最完整的一部,可以做到来之能战。石重部也还不错,人数虽然少一些,好在都是一些老兵,自觉性强。至于伍廷焕部就有点费劲,这是一群老爷兵,平时在师部搞搞保卫做做勤务,来到前线几年了,有些连枪都没有放过几回,是典型的老爷兵。从深沟铺走到三门河,一百里路走了两天,还一个个走得哀声叹气,叫苦连天。到了三门河,冲进当地农家,要吃要喝要睡觉,搞得怨声载道,最后还是钟鼎鼐尽了一回地主之宜,让出自己的营房给他们安置,才让他们安定了下来。莫敌摇头不止,这种兵别说去打仗,只怕去打猎也未必能弄回一只山鸡。

靳同轩到了后,由莫敌、靳同轩、伍廷焕、钟鼎鼐、石重五人成立了前敌指挥部,总指挥自然是莫敌,当仁不让。

接到172师的军情通报,明天一早,莫敌将率部西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