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重走未来路 > 第457 1644年的另一条路

重走未来路 第457 1644年的另一条路

作者:万木春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9:40:40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4571644年的另一条路

3银元360文钱是魏东生仅有的可用资金,每一文钱都有一文钱的用处,连报纸都不敢多买一份。此前,即使最穷的第六世,魏东生也能坐着不动就有小魏家商行每年百余银元净利润,想去复读就去复读,哪像现在这般需要为吃穿住行发愁?稍不留神,魏东生就要饿肚子。

越是穷困,越是不得自由。

如果大量时间被迫浪费在衣食住行,上完班就累得想瘫倒在床上,哪还有精力进一步学习?

当然,这难不倒魏东生。

魏东生六世历练积攒了无数经验,仿佛开国皇帝穿越来到新乱世,仿佛白手起家富豪返老还童。即使没有穿越者主角知晓未来大势的金手指,他们也能轻松解决衣食住行等难题。

但是,魏东生的目标不是王侯将相,也不是亿万富豪。

十世转生是一堂课。

十世转生的“十世”,是把魏夏帝国按照社会地位分成十大阶层;转生历练的每一世“历练”,恰是希望魏东生能够亲自体验十大阶层眼中的世界。同样的魏夏帝国,皇帝怎样看待它,藩王怎样看待它,阁臣怎样看待它,地方大员怎样看待它,行业精英怎样看待它,成功人士怎样看待它,中产阶层怎样看待它,不同的器量肯定有不同的认知。唯有熟知十大阶层的所思所想,魏东生才能看清魏夏帝国的真面目。

或许,这才是十世转生的真谛。

既然如此,不妨花点儿时间了解了解第七世的生活环境。

十八年前,魏东生逝世于鲁藩青岛府魏和学院;十八年后,魏东生降临在距离鲁藩青岛府魏和学院不远的某居民区。

说到魏和学院近况,则须简单综述近些年的鲁藩体制变迁。

1631年,魏顺会继任鲁藩藩王,内阁胁迫他与吴藩签署和平条约。魏顺会当时屈服了,却把此事视之为奇耻大辱,待王位稍稍稳定,即开始和内阁斗争,王权和内阁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

鲁豫共和国期间,范必克推行《考成法》,要求各级官员“事必专任,立限完成;层层监督,各负其责”。魏顺会父亲魏道乾复辟时,内阁威权相对强势,魏藩遂延续了《考成法》,部院监控地方,六省监控部院,内阁监控六省,把王室的绝大部分权力转移到内阁。

魏顺会最讨厌这条政治改革,屡屡想突破《考成法》限制,任命外戚近臣督管六省部院。

内阁自然不会让魏顺会得逞,再三强硬否决魏顺会的任命。

僵持到1635年,魏顺会索性撕破脸皮,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内阁制度源于魏东生所创,传承三百余年之后越发成熟,内阁的阁臣惯例需要得到王权(皇权)和内阁的共同认可。如果群议推举某臣,藩王也予以批准,他方可入阁;如果藩王想提携某臣,内阁内部也多数选举通过,他才能正式入阁,每名阁臣的诞生几乎都来源于王权和内阁的相互妥协。魏顺会厌恶内阁摄政,发话说,如果内阁不肯允许他指定的官员入阁,他就再也不会批准群议推举的官员入阁。

内阁顿时失去新鲜血液补充。

最初,此事影响较少。可随着时间延长,当年迈的内阁阁臣病逝却无法及时补充内阁时,内阁逐渐意识到危机来临。倘若既有的内阁阁臣全部老死病死,内阁还能怎样运营?甚至,何须阁臣全部病死,阁臣缺席四五人时,官僚制度就开始深陷泥潭。

内阁会屈服吗?

答案是绝不。

恰逢小冰河气候来临,天灾**旋即成为王权和内阁的斗争利器。

1638年为始,鲁藩猛地多灾多难起来,今月甲府旱灾,次月乙府蝗灾,又次月丙府风灾,再次月丁府旱灾。与此同时,工商业突然间凋敝,税银急剧减少,开支猛增,收入猛减,鲁藩的财政危机越来越严峻。最初,鲁藩小朝廷逢灾必救,当真一副爱民如子模样;待鲁藩国库逐渐空虚,内阁才骤然发难,请求藩王魏顺会慷慨解囊。可惜,莫说魏顺会能否真心怜悯百姓,即使他真新想救灾,又怎能变出数千万银元和海量粮食?

于是乎,鲁藩多灾多难起来。

某府遇到天灾,朝廷无力为救,饥民相聚为祸;朝廷派遣军队镇压民乱,结果兵饷越欠越多,士卒怨气冲天;藩王紧急手段强制征税,结果得罪天下富商,纷纷把财富转移到其它藩国。

士卒无战心,饥民猛如火。

1644年4月,一群饥民攻入济南府王都,魏顺会遁入枯井时被乱石砸死。

1644年6月,鲁藩在青岛府紧急重组内阁,魏顺会不予批准的名臣全部入选。新内阁旋即活力四射起来,高效率从盟友吴藩请来三万步骑,迅速平定组织度薄弱的饥民乱贼。而后,内阁以鲁藩主权担保向吴藩借款解决眼前困窘,又向南洋诸藩国贷款购买粮食,短短数月时间,鲁藩转危为安。

鲁藩内阁顺利恢复权力,而魏顺会则成了魏夏帝国有名的昏君或者说昏王。

遇到流民作乱很正常,流民攻入王都也屡见不鲜,但是窝囊到逃都逃不掉,魏顺会绝对智商有限。要知道,分封制秩序下,各藩国都存在贵族或世家尾大不掉现象,紧急时刻逃命它藩是每一名藩王必学的救命知识。譬如赵藩藩王魏顺宗,当年几乎深陷贵族包围圈,他仍能单骑逃到魏藩;又譬如魏顺会伯父,面对范必克派出的精锐轻骑拦截,他仍能安全逃到皇室辖区。反观魏顺会,简直蠢到无法想象,竟然被一群缺少轻骑的饥民乱党围杀在王都。

但是,魏顺会当真这样蠢吗?

此事恐怕值得商榷。

如果魏顺会当真如此蠢笨,内阁岂会被他压制十三年?

一些逃亡它藩国的魏顺会亲信近臣,怒气冲冲指责说,这一切都是内阁阴谋,1644年民乱疑点丛丛。

首先,早期各府自然灾害并没有想象中的严峻,但内阁控制的朝廷却拼命的铺张浪费或者说贪污**。据说,所谓的某府水灾,其实仅仅是一条小河因为下游被堵而溢水,最多损失数百田地,而内阁却拨给当地五百万石粮食救急。当然,这批粮食并没有真正发给百姓,而是经此府周转运到自然灾害更加严峻的晋藩、周藩、唐藩等三地走私倒卖,经手人员都赚的盆满钵满。而其后真正的受灾府县,内阁却以国库空虚借口迟迟不予救灾,间接逼迫当地饥民作乱。

其次,这支饥民的战斗力并不强。明面上固然屡战屡败,这些部队的实际损失却微乎其微,疑似故意放纵这支饥民攻入王都。至于魏顺会派出的嫡系部队,为何也惨遭全军覆没?答案也很简单,据幸运逃生的部分士卒说,临战前一天,储存火药的仓库突然爆炸,后勤供应的火药也全部潮湿不堪用,魏顺会嫡系部队等同拎着烧火棍和饥民拼命,溃败才是正常结果。

再次,王宫某内臣爆料,嫡系部队出征未久,魏顺会就被内阁间接控制在王宫。直至饥民攻到王都城门下,魏顺会才迟迟获知嫡系部队被溃灭的噩耗。魏顺会情知这支饥民乱党疑点丛丛,自然不会蠢笨死守济南府,当即就想单骑出宫逃向临近的赵藩。岂料,宫门守卫却悄然无息间被内阁调换,守门士卒硬心肠乱箭把魏顺会射回。

再次,这支饥民主体是受灾难民,他们仓促集结成军,理该不熟悉也不精通火炮战术。可是,这支饥民乱党却奇怪地拥有一队精锐炮兵,比魏顺会嫡系部队还厉害。甚至,或许仍然害怕饥民战斗力有所欠缺,待饥民攻至王都城门下迟疑巡游时,竟有人偷偷打开城门放他们火烧王宫。若非如此,堡垒体系完善的济南府怎会骤然陷落?

最末,又有人说,饥民并没有捉到魏顺会,事实上魏顺会还曾想与饥民头目诚心诚意谈判。奈何,一支看起来就晓得是精锐士卒的小股私兵,穿着饥民战袍直闯王宫,并不由分说把魏顺会推入枯井,乱石砸死。

等等。

济南府陷落和魏顺会之死,都疑点丛丛。

可惜,饥民乱党都被吴藩雇佣兵和鲁藩部队屠杀殆尽,没有可靠证据;魏顺会旧日嫡系近臣也被内阁以种种罪名逮捕通缉,都是道德亏欠的大大贪官,些许流言蜚语根本无法影响鲁藩政治局势走向。

1644年7月,内阁推举魏顺会的八岁长子魏胜清为鲁藩藩王。

与历代王位继承有所不同,内阁趁机进行大幅度政治改革,要求傀儡藩王魏胜清全面接受内阁约束。内阁更高调更改内阁补入制度,藩王仍然有权提名某官入阁,但是最终结果必须取决于内阁多数选举;而内阁扩大化群议推举出来的某官,无须藩王批准,即可补入内阁;藩国所有军事力量,名义继续效忠藩王,但内阁限制藩王不得私设近卫军,所有将领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内阁批准。

也即是说,藩王业已变成橡皮图章傀儡,内阁从此成为鲁藩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