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新世界 >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一章 求贤心

元末新世界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一章 求贤心

作者:月下清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13: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战前于志龙与诸将谈论治军和求贤之道,曾感慨道:“昔魏武帝雄才大略,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汉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吕布,孟德实兼其长。”

随口咏其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世人多道其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不识曹公胸怀若海,汉室颓危仍倾力匡扶而不自取,亦显曹公智非常人,其子丕迫献帝禅让,终非其本意。”

这首《短歌行》表达的主要是曹操思贤若渴之意,于志龙每每咏之皆感文中情谊之切。他现在也算小有身家了,也渴求有才之士络绎来投。

方学奇道:“然大人欲效武帝否?”

于志龙微微摇头:“汉失天下之心,自无强扶之理,武帝再是雄才伟略,不过是延其残喘。吾敬着,乃是其求贤若渴,唯才是举,文武并张之道耳!”

“武帝一生多用才智之士,其本人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当可称得英雄二字。英雄者,当马上建军功,马下安社稷!今靖安军草起于山野,兵不过万,将不过十几,勉强有一立足之地,思之远路,难哉,险哉!吾知自身才智远不如武帝,故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若有嘉宾,必鼓瑟吹笙,扫榻相迎!”

方学叹道:“大人忧心民生,以去除鞑虏为己任,当可称时下俊杰矣。属下观赵、吴、马、纪、穆等诸将皆勇敢之士,谢、程、田有才智,做实事,皆是强力臂助,属下虽年轻愚钝亦愿为大人鞍前马后,效绵薄之力!世上皆言得道者多助,今既苦能人异士之少,不如发招贤榜何如?”

于志龙仔细思考后,微微摇头:“可惜时机不适。我军偏居一县,纵横不过百里,周遭尽是强虏环伺,时有灭顶之祸,当此时,多无以为生者才来投附。慧智之才未必肯曲身俯就,且我军在世人眼中不过风中之烛,力极弱耳。前景生死难料,远非高邮、濠州可比,实非其良选。当前还是以破虏,求生为要!”

世上有才气者,多眼光深远,若非迫不得已或志趣相投,一般不会将身家性命贸然托付于实力弱小之辈。此时的于志龙还不是才士趋附的良选。

汉初,萧何、张良皆不世之材,不过一个初始就是从龙之臣,一个是刺秦皇的大恐怖分子,因走投无路而入伙。于志龙不过是草根一个,何德何能可令世间大才闻风而投?

当初发布的檄文和通告,虽能令底层百姓雀跃,但识文断字的才智之士多是文儒,其家境殷足远超劳作一生的底层小民,而且其家族、根底的势力往往盘根错节,不少还是城乡士绅大户。自己打土豪分田地正好触犯其家族利益,如今可是其家族的死对头,对方怕是恨不能食己肉,啖己皮而后快。

即便人有心,前面还有刘天王,自己只是其一部的主将,外人未必明白此中奥妙。

于志龙思前想后,最终觉得这召贤榜之事还是行之过早。

方学上过私塾,这《短歌行》还是知道的。他已立志追随于志龙,自然不做他想。只是因为尚年轻,就有家破人亡之波折,自入乱世后,遇到的多是穆春,恶吏,戾奴等善恶分明之人,要说为人处事,其城府尚浅。

此时方学也无嫉才妒贤之意,靖安军能够召来大德大能之士自是令他欣慰。如今他每日做事几乎是脚不沾地,亦是企盼有贤才为其分担部分。

良贤一时不得,不过方学此时倒是有一事陈禀。

“禀将军,鲁大匠在外候见。”

“哦,莫非是连弩的制作已有消息?快快有请!”

鲁大匠,姓鲁名安,原是真定路军器人匠提举司下的匠人。因家贫无以糊口,不得不携家外逃,一路辗转,流落至益都路做了务农的奴户。

这鲁大匠早先过来报方学,陈述造做结果,方学得知大喜,见于志龙与赵石敛袂而来,正好过来陈禀。

不一会儿,一个年约五十的黑瘦汉子紧张的进帐,他微微撩了一眼,见正座中一年轻将领正襟危坐,认得是于志龙,局促不安的赶紧当中跪下叩头道:“小的鲁安,见过两位将军!”

于志龙急道:“鲁大匠快快请起,来人,看座!”一个亲卫立时搬来一张椅置于下首,鲁安在于志龙的示意下小心的挨着椅子边坐做了。

“今日大匠见我,莫非有喜讯?”于志龙情不自禁问道。

这鲁安本是元廷官府中一个器匠,专擅弓弩箭矢,自于志龙废奴籍后,他一家老小终于可以分田,分银而在此独立谋生,鲁安心中欣喜,后得知靖安军急缺弓矢,遂主动请见方学,愿倾力指导弓矢制作之法,以为军用。

方学则立即将其引荐给于志龙,于志龙大喜,不说靖安军,就是顺天军都急缺弓矢。两军交战,弓矢为先,弓劲矢锐,自然占先机。

不过令于志龙遗憾的是弓矢的制作程序繁杂,临朐一县不仅缺各种相应材料,而且时间上也等不及。

按照鲁安所言,制作首重选材,基本材料有六种,分别为干、角、筋、胶、丝、漆,也称之为“六材”。其功用分别是“干者,以为远;角者,以为疾;筋者,以为深;胶者,以为和;丝者,以为固;漆者,以为受霜露”。

六材的选用标准很严格且分等级,如弓干,“凡取干之道七”,其中以柘木为员上乘,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

角,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

选筋要小者成条而长,大者圆匀润泽。

胶,多用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

北地弓弦,多以牛筋为质,后亦广用丝弦。弓弦可取柘叶蚕茧,其丝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弦之保养用黄蜡。凡弓两肖系区处,或以最厚牛皮,或削柔木如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放弦归返时,雄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

最后还将制好的弓臂涂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而且择漆须色清。

当初听鲁安一项项解说制法,听得于志龙头大,一张弓的制作如此精细,有些超乎他的想象。不过鲁安随后所言更是重重挫伤了他一颗急切的心。

鲁安接着道:“取六材有其时,冬剖弓干,春治角;夏日治筋,秋拢诸材。寒冬之时还应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并修治其表。待来春装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

粗粗一算,一张弓自选材,至分解制作,至修理定型,至少在两至三年时间。

于志龙心内合计,这不过是一张弓的制备,若是火铳,还不知费心费力若何呢!原想先期筹备批量火铳的制备念头就此打住!

再问及明雄和谢林,县库内这六种材器的储备多是寥寥,别说打造一百张弓了,就是五十张也难。而僧多粥少,远远不足以军用。即便算上损坏的弓矢配件,加以组合修理,数量最终也多不到哪里去。

寻思良久,于志龙无奈问道:“既然现无良材,不知可否因地就简,先打造部分简易弓矢,即便射程和透甲弱些亦可!”

鲁安拜道:“若是应一时之需,小的到可以放宽择材之要,只是简陋者难以及远,且极易损坏,恐难以久用。”

“这倒是无妨,能用半年亦可。”于志龙不在乎。先有了器物,能打赢这一仗再说。

“怕是最多四五个月,少则两三月。”鲁安可没有把握,干、角漆等皆可以简陋者代用,这筋、丝实在是不易寻物代替,况且熟练的做匠稀少,自己身边只有一个儿子可做帮手,最终能做出多少他没有把握。

“无妨,所需材料,只要军中和县库里有的,任汝取用,所需匠手,亦任汝定夺。我将知会刘天王,请其应允。眼下益都鞑子入犯在即,军中苦缺弓矢,无论如何,十日内必须制备劲弓两百张,箭矢四千枝!”于志龙吩咐道。

鲁安领命,经方学,谢林大力点验可用匠人近百人,伐木斫竹,耗尽可用兽筋、丝线等,最终得弓三百余张,箭矢七千余。

这些弓矢在迎战益都元军时发挥了大用。战后,于志龙论功酬赏,给鲁安一个二等,赏田二十亩。

今日鲁安再来,必有喜讯,于志龙已是亟不可待。

鲁安欠身道:“回大人,前次大人曾吩咐小的试制床驽,小的回去后,反复回忆,琢磨,昨日终于完成了一具,虽不精致,效果尚差强人意,今特报大人定夺。”

于志龙和赵石大喜,鲁安制备的弓矢帮了靖安军大忙,对敌唐兀卫时,着实立了一功。之前赵石等也曾希望制强弩对敌,只是因制作更加精细艰难而不得不放弃。当时于志龙就提出能否制作出大弩,应对元骑的冲锋,鲁安听了只是摇头,给的时间太短,手头又无所需材料和配合之良匠,自己能够尽量完成这些弓矢的制作,已是到了个人极限,想要再分心制作大弩,完全不可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