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631章 今非昔比

汉道天下 第631章 今非昔比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4: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黄承彦转身看了过来。“天子这么快就对外用兵,未免有些急了。”

“不是现在。”诸葛亮摇摇头。“是有朝一日。”

“就算是有朝一日,也是三十年之内。毕竟三十年之后,阿楚也到了我们这般年纪,想去也去不了。”黄承彦抚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忧色。“对于如今的大汉来说,三十年远远不够啊。”

“三十年不够,那就再等三十年。有安车、楼船代步,花甲之年也可卧游天下。”

黄承彦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眉宇间忧色不改。

一旁的庞统却有些不以为然。“黄公,我倒是觉得不用等三十年。”

“为何?”黄承彦斜睨着庞统。“士元,年少有为是好事,可是急功近利就不好了。”

庞统哈哈一笑。“黄公,我的信心就来自于有为,而不是无为。你说三十年不够,大概是觉得汉初立国七十年,孝武才能够与匈奴开战,对吧?”

黄承彦眉须微动,嘴角颤了颤,示意庞统继续。

庞统昂头背手,环顾四周。“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汉初鉴于秦政之失,行黄老之道,与民休息。先有韩信、彭越之乱, 后有吕氏乱政, 再有吴楚、淮南之叛,直到行推恩令,天子之诏行于天下,然后才能集天下之力, 北逐匈奴, 南定百越,西取祁连, 东取朝鲜。”

庞统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 沙哑中透着豪气。“如今天下虽乱十余年,元气未伤, 也不必与民休息七十年。至于山东州郡, 嘿嘿,别说韩信、彭越之辈,就算是刘濞、刘安之流也是没有的。”

庞统转头看着黄承彦。“最重要的是,大汉中兴, 无秦政之累, 自然不必行黄老无为之道, 当立孟轲大丈夫之志, 以天下为己任。故天子有诏, 不论男女, 不分文武, 但能读书守礼, 皆可为士。假以数年, 人才之盛,又岂是汉初可比?”

黄承彦微微一笑, 点了点头。

黄月英说道:“大汉中兴不是汉承秦制,本不宜比附。勉强要比, 也不该是大汉初兴之时,而是吕氏乱政之后, 孝文即位,开文景盛世先声之际。”

庞统抚掌而笑。“英雄所见略同。孔明, 你觉得呢?”

“各有所长, 皆有道理。”

“那就不是最佳答案。”庞统不服气的说道:“不妨说说你的高见,也让我们见识一番。”

黄月英也盯着诸葛亮,只是不像庞统那么斗志盎然。

黄承彦夫妇看在眼里,也不自觉的屏住了呼吸, 静听诸葛亮发言。

诸葛亮笑了。“士元,世事难料, 哪有什么最佳答案。你这么想, 本就是画地为牢,自我设限。正如阿楚所说,时移事迁,本不宜勉强比附,取其大略,以为参考即可。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新路,重要的是能不能到达目的地, 而不是与某个故事相同。”

庞统有些不以为然。“说来说去, 还不是读书当不求甚解,取其大略那一套。”

“我原本的确是这么想。”诸葛亮的眼中多了几分凝重。“现在我却觉得, 读书不能满足于求解,更应该求道。”

庞统追问道:“何谓求解,何谓求道?”

诸葛亮笑了。“士元莫急, 你先记住这句话就好。”

“且——”庞统拖长了声音,故作不屑。

黄月英掩嘴而笑,眉眼弯弯。

——

诸葛亮引着黄承彦一行入城,安顿他们住下。

这是一座宅院,虽然不如他们在襄阳的旧宅宽大,却收拾得很整洁,各种用具也算齐备。

黄承彦夫妇很满意。

诸葛亮能安排得这么妥当,说明他虽然入仕不久,却有一定的财力。抛除周忠引荐的成分,诸葛亮受天子器重必然是原因之一。

这一点,从诸葛亮说起天子时的眼神也可以看出。

除了天才遇到天才的惺惺相惜,更有良臣遇到明君的幸运。

“你们先在这儿住着, 待天子召见之后,再作安排。”

庞统有些迫不及待。“大概要多久?”

“不会太久。”诸葛亮说道:“你若是无聊, 可以到附近走走, 不要走得太远就行。这周边住的都是朝中官员,有些人也许就是你将来的同僚, 提前熟悉也是好的。”

庞统满意地笑了。

诸葛亮又对蔡夫人说道:“蔡令史就在左首第一区,门前有阙的便是。夫人若是有兴趣,不妨去看看。她那里书最多,古今中外的都有,其中有不少是西域商人安东尼收集来的。”

蔡夫人心领神会,点头答应。

她在路上就听说了,朝廷有意设立西域商会,整合西域胡商,统一管理丝帛的外销。蔡瑁特地派人赶来,让她多留心一些相关的消息,尽可能为襄阳蔡氏争取一些利益。

她虽然对蔡瑁的唯利是图不太看得上,但事关家族利益,她也不能坐视。

既然蔡琰与安东尼有交情,她自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一定要想办法去拜访蔡琰。

襄阳蔡氏与陈留蔡氏本是一脉,都是蔡国后裔,最近的源源可以追溯到百年前。

黄月英问道:“诸葛兄,女骑马督也住在附近吗?”

“在后面一排,左首第三间。不过她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你若想见她,等我消息便是。”

黄月英连连点头。

诸葛亮安排好之后,随即赶回行宫,向刘协汇报。

刘协正在接见关中士绅,堂上堂下坐了一大群,数量接近百人。

这么多人见驾,只有一件事:请天子迁都关中。

为首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前太仆赵歧,一个是前凉州牧韦端。

诸葛亮上堂的时候,赵歧刚刚发言完毕,余音袅袅。

刘协笑眯眯地看着赵歧。“赵公,你在太原一年有余,休养得不错啊,浩然之气很足,不愧是为《孟子》作注的人。你那部《孟子注》我看了,很受启发。”

赵歧傲然而笑。“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

“不过,这迁都关中不像你的计划。”刘协看向赵歧身后的陈宫。“莫不是陈公台的建议?”

赵歧的神情有些尴尬。

陈宫也有些意外,他抬起头,看了刘协一眼,看到了刘协眼中的笑意,这才松了一口气。犹豫片刻后,他起身出列,伏地而拜。

“陛下明鉴,这是赵公首倡,臣只是略有补遗而已。”

“平身。”刘协伸手遥扶。“说说你的理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