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 第639章 发展的产业链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第639章 发展的产业链

作者:红酒花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2:46: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作为承载了人类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物质,氦-3聚变主要分为两种:

氦-3与氘聚变,以及氦-3与氦-3聚变。

前者被称为第二代核聚变技术,后者被成为第三代核聚变技术。

氘、氚都是氢的同位素,仅有一个质子,而氦-3拥有两个质子,所以越是往后越先进的聚变技术,反应物的质量就越大。

可别小看区区1个质子质量的差异,在点火时所需的条件截然不同,其中差异巨大。

核子越轻,反应越容易,反之则难度剧增。

外界媒体往往刻意强调可控核聚变试验堆的点火温度,这实际上只是个片面因素,并不是点火成功的绝对条件。

核聚变说白了就是把两個独立的原子核挤压在一起,主要在于高温、高压。

高温让它们能级上升变得不稳定活泼、更容易点燃,而高压则把它们紧紧压迫在一起,两着都没有特别严苛的界限。

就比如太阳核心才1500万摄氏度,还不如氢弹爆炸中心温度高,但依靠太阳自身占太阳系99.86%的可怕质量,硬是用强大的引力制造恐怖高压,源源不断地维持聚变链式反应。

人类暂时还没办法制造太阳那样的高压,那就只能提升温度,只要温度够高也能点着。

而以现有技术想点燃氦-3与氦-3反应相当困难,氢弹爆炸时就会产生相当数量的氦三,但它们都几乎没有进行聚变反应,可见条件之困难。

氦-3与氘更容易些,释放出的能量还更高,但依然暂时没有成功先例,即使是不可控的。

当然也不是绝对没有办法,假如把氦-3液化,提高反应时的密度能大大提高成功率,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就使用类似方法的液态氘,为了提供足够低温,整个氢弹重量高达82吨。

获取氦-3不麻烦,第三代氢弹的氚衰变以后就成了氦-3,一般都流入医用市场给核磁共振仪器做肺部CT使用,每年的需求高达上万升(1公斤左右)。

所以很自然世界上出产氦-3最多的国家就是阿美,国内相比就要少得多,但这么多年也攒了一些。

至于为什么不从月球上提取氦-3是因为效费比不搭,虽然有证据表明月球表面就有相当丰富的氦-3,但提取他们并精炼液化的成本过于高昂,况且做一次试验也要不了多少。

已经逐渐融合的两支核科学研究团队,就是希望想办法促成一次成功的氦-3与氘、或者氦-3与氦-3聚变,以此研发出期望中第四代、第五代氢弹的小型化技术,让几千万吨、乃至上亿吨当量的氢弹具备实用性。

而实现它们的唯一办法就是利用氢弹作为扳机,也只有氢弹爆炸时的恐怖高温高压,再加上提前进行的各种优化布置才可能成功。

只要成功一次并收集到相关数据,研究人员就有把握开始设计超级氢弹。

但这依然是个极其艰难的过程,毕竟上世纪全世界的核科学家也不缺能人,大家或多或少都试过一些,显然都没能取得成功。

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极限只有两个月时间,早在一个月前众人就开始了理论构型设计工作,然后以符明东、虞民为首发展出了两个主要方向,细化后总共7种方案。

国内打算把库存的所有氦三全部拿出来做实验,但存量只能支持4种方案,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得一边设计方案一边研制试验装置。

……

月球,乌兔空间站。

在天幕三号任务结束9天后,停泊在空间站上加注满燃料的九章号断开电气系统,再度准备脱离进行登陆任务。

四名宇航员已经全部固定在了椅子上,指令长邓磊正在认真轻点电子目录中的物品清单,看看还有什么需要带下去。

9名载荷专家各自都只用了几天完成任务,但4名宇航员暂定的下一次返回月轨日期是3月6日,也就是这一次登陆后起码要在月球待30天。

但实际上邓磊做好了待50天甚至60天的准备,一直待到第一枚氢弹试爆为止。

这也是近期唯一可能进行的大项目,其他计划都需要更多时间去调整准备,而且大多数也需要避开氢弹爆炸的节点。

而这一次他们带下去的物资除了空间站中,几乎所有的饮水、速食等物资外,最重要的还是两个居住舱以及更新的3辆月球车。

这一批的3辆月球车与之前的所有种类都截然不同,其中两辆加装了类似轻卡的货斗以及机械臂,便于施工。

而第三辆则极为特殊,因为它拥有一个封闭的驾驶舱——可以摘头盔的那种。

三辆月球车不再使用单独命名,而是更为制式化的字母 数字,分别是T3和T7,数字基本代表重量级和复杂程度。

其他序列号的月球车都还在研究中,例如亲身体验过后强烈提议的摩托,其代号就是T1。

T7月球车的官方名称叫“多功能移动探索基地”,整体质量高达7.8吨,一共有6个32寸轮毂,搭配外径达到60寸的低压充气轮胎,最高行驶速度高达45公里每小时,越野能力也是前所未有。

而其至关重要的封闭式驾驶舱其实也并非全新研发,而是充分发挥了废物利用精神,拆了一台地面测试的“满月”登陆器指令舱,拆除所有器件后重新设计,直接就当作车头。

其他部分也是拼凑而来,那个体积同样不小的封闭式货舱里装的实际上是一台反应堆,直接移植自现成的核电车,限制功率后增加防护措施。

底盘虽然是全新研发,但根本上其实是为了以后的矿石运输车拖头设计,挪过来给T7月球车使用。

T系列月球车本来不过是航发委组织,为了更好规划月球用装备统一度划定,T7也只是其中一个简单的设想,但谁知道新远和联络比较密切的五院到处找部件,硬是东拼西凑出了这么一个玩意,比起预期计划提前了至少半年。

不过人们并未因此轻视T7,反而发现了一个事实:华国的航天产业链与各种项目太丰富了,覆盖技术面太广了。

以至于当需要某种装备时,可以直接找到各种成熟的零部件拼凑快速生产,而不是单独立项对每一个零件进行技术突破,这其中的意义才重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