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507章 你永远不会知道,一个刚入职的研究生能摇来什么帮手

五分钟后,郭春雨终于告辞离开舰桥。

“历史会记住我们的每一个细节……”

走下舷梯时,他念叨了一句舰长之前说过的话。

原则上,没有实船气流场测量结果不会影响舰载机起降测试的安排。

但因为这句话,郭春雨决定做点什么。

当然,决定归决定。

实际他的内心非常清楚,要想把原定一个多月的工作缩短到一星期之内完成,那绝对不是多占用一些算力就能实现的目标。

还需要一些新的理论才行。

所以刚才在舰桥里的时候,郭春雨才没敢把话给说死。

好在,他已经想到了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

刚一走出舰岛,强劲的海风就立刻吹乱了老郭同志仅存不多的头发。

不过在这个节骨眼上也顾不上细心打理了,只是草草扣上帽子,又紧了紧棉衣,朝飞行甲板的方向走去。

远处,技术人员正在检查那些鞭状传感器,记录初始数据。

他深吸一口海风中的咸腥气息,目光在一众如同复制粘贴一般的身影上来回扫过,并最终停留在不远处一个发量还很茂密的年轻工程师身上——

一位刚加入团队不久研究员,史文强博士。

郭春雨加快步伐靠近过去,后者正专注地调整一台风速仪的灵敏度。

“小史。”郭春雨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

后者转过身,赫然发现来人竟然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也是整个项目的最高负责人。

小伙儿当即就是一个立正:

“郭主任!”

郭春雨摆摆手:“不用搞得这么紧张……你继续工作,不用管我。”

一直等到史文强结束手头的任务之后,他才再次凑到对方身边。

这次还特地带上了一个保温杯,里面装满热水。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哪见过这种场面,一时间受宠若惊。

这个时候,郭春雨终于压低声音问道:

“小史,我记得……你读博士时候的导师好像是……常浩南院士?”

史文强端着保温杯张了张嘴,好一会之后才回答:

“我确实在火炬实验室读的博士,但当时是挂在另一位老师名下……”

“那也行!”郭春雨眼睛一亮,“你能不能联系一下常院士,请他帮忙解决一个理论计算问题?”

面对这个请求,史文强显得有些犹豫:

“常院士恐怕很忙……不过如果我们的项目需要他,或者火炬实验室的帮助,那倒是可以走一个合作申请流程,只要重要性够高,一般都会得到答复。”

眼见事情有门,郭春雨赶紧趁热打铁:

“你放心,该走的流程和步骤我一个都不会少,但现在有个紧急情况需要先上车后补票,否则肯定来不及……”

随后,他将舰队可能提前进行舰载机测试的消息简要描述了一下,最后郑重地说道:

“我需要你在回港后立即联系常院士,看能否在航母甲板气流场的理论计算上给我们一些指导,这关系到我国航母舰载机的首次起降安全。”

他们会跟随辽省号很长一段时间,整个过程中保持军事化管理,因此航行计划倒是不需要对团队成员保密。

“好吧,我试试看……”

看着自家领导急切的眼神,史文强终于点头:

“不过我也就是个火炬实验室出来的普通学生,不能保证常院士会答应……”

……

几天后,怀柔科学城。

常浩南正坐在办公室里,检查着电脑屏幕上无侦8乙号方案的试飞数据。

在一周前进行的两轮试飞当中,乙号方案的亚燃冲压发动机展现出了达到设计指标的性能,总体上算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测试。

更重要的是,安装在发动机进气端的磁流体发电模块也顺利启动,并带动载荷舱内的合成孔径雷达拍下了第一张清晰的高空侦察照片,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仅靠风洞难以获得的长期飞行数据。

“常院士。”

刑牧春的身影出现在办公室门口。

常浩南点点头,示意对方进来。

“这是左右两台发动机磁流体发电效率的对比报告。”刑牧春将一份文件放在桌面上,“根据计算结果,左侧发动机的发电效率是右侧的1.35倍,在定性上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

无侦8乙号方案使用两台亚冲-2型亚燃冲压发动机作为动力,而在制造第一架原型机时,他们专门在左右两侧的发动机上分别安装了不同规格的磁流体发电通道。

具体而言,左侧发动机的磁流体发电通道内布置了10组电极,而右侧只布置了6组。

常浩南接过报告,目光快速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图表:

“这么看来,电极片数量增加确实抵消了端部效应和霍尔效应的影响……”

说到这里,他又把手里的报告往后翻了两页,然后才继续道:

“而且,这一抵消效果似乎会随着速度的提高而增强,只不过……”

“可惜无侦8的最高速度也达不到5马赫。”刑牧春接话道,“要验证更大范围内高超音速下的效果,恐怕就得等到真正的高超音速验证机面世了。”

常浩南听出了对方语气中的惋惜,宽慰道:

“高超音速飞行器毕竟是划时代的技术……注定不可能一蹴而就。”

说着把报告重新放回到桌子上:

“现阶段,能确认增加电极片数量有助于维持发电功率,就已经是重大进展了。”他把屏幕转向刑牧春,指着上面的一个数据点,“另外看这里,当速度从3马赫提升到4.5马赫时,原型机对来流的压缩效率提高了接近55%,这说明我们关于并联乘波体的理论模型是正确的。”

这个话题的跳跃性确实不小,以至于刑牧春用了大约半秒钟时间才转过味来:

“所以,您已经有下一步计划了?”

“两个方向。”常浩南竖起两根手指,“一是继续推进吸气式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发,这个我亲自来抓;二是利用乙号方案的飞行数据,尝试建立一个冲压发动机结合磁流体发电的工作循环模型,为未来的研制工作打基础。”

他把目光投向桌角的工作计划表:

“这部分交给系统三部负责,每半个月向我汇报一次进度……另外记得嘱咐他们,建立理论模型是个长期工作,不要急躁。”

正当两人讨论时,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起。

刑牧春见状准备出门回避,但常浩南瞄了眼来电显示,发现是火炬实验室打来的电话,遂示意对方留下。

“老师,我是栗亚波。”

听筒那边传来熟悉的声音。

“亚波?”

常浩南有点奇怪,确认今天既不是组会日也不是报销日:

“有急事?”

栗亚波也知道自家导师的风格,于是开门见山:

“老师,前年从咱们课题组毕业的一个博士,叫史文强,您还有印象么?”

火炬实验室如今的规模已经相当惊人,但常浩南亲自带领的核心课题组仍然维持了相对精炼的体量,因此他只是略微回忆了一下便找到结果:

“一个冰城工业大学来的普博,研究大尺度气流场仿真和评估的?”

确定常浩南对这个人还有印象之后,栗亚波才继续道:

“史文强今天联系到我,说他们需要紧急计算一艘……大型全通甲板舰艇的表面气流场,但测量特征长度超过300米,对应的计算域长度则达到15000米,网格划分量和计算量都非常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

300米长的“大型全通甲板舰艇”。

就差把身份证号给报出来了。

常浩南听罢,沉思了几秒钟:

“我确实有一些办法可以增加N-S方程解析解的精度,从而减少圆柱绕流问题的计算量,但都只在比较高的速度下进行过应用……在水面舰艇典型的30节航速下,边界层特征跟航空问题不同,没办法直接套用。”

他本来想说让对方把数据给他发过来,但一想那个“大型全通甲板舰艇”的体量,又觉得这么干可能还不如他人去一趟——

正所谓世界上最快的信息传输方式,是一辆装满了硬盘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的重型卡车。

于是转而问道:

“他们已经开始走合作申请程序了么?”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看上去是在询问对方。

十几秒钟之后,栗亚波才回答道:

“已经提交申请了,但是您知道这种项目……层层审批,恐怕得一段时间。”

“这不要紧,你跟海军那边打个招呼,就说我准备亲自去一趟连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