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末独行 > 第三百零四章 战事起(四)

汉末独行 第三百零四章 战事起(四)

作者:王家小郎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9:34: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曹休此时满脸都是愤恨和怒火,他在之前已经被江东的围攻打的心中十分的烦躁了,他明明有着数万大军,每一名士卒都是他苦苦训练多年,跟随他征战多年的心腹,跟随他多年的精锐士卒。

可是,就在不久之前,他们全军覆没了一般,几乎是被他们江东打的抱头鼠窜了一样。

而做到这一切的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那贾逵,明明可以在加快速度的,兵贵神速的道理,他贾逵也是一员老将了,他也不是第一次上战场了,他却是晃晃悠悠的,到了自己已经快要不行了,才出现在这里,他这是真的以为,老夫看不出来么?

曹休此时已经被愤怒充斥满了自己的脑子,当他看到贾逵刚刚这般不慌不忙,一副面色平淡,连个大喘气儿的都没有的,曹休就知道,他们此时这是一路不急不缓的来的!

所以,他现在虽然一定要将这罪过给认下来,但是他必须问一问这贾逵,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而孙礼来到了贾逵的身边之时,他正在给曹休的麾下派发各种的物资和粮草,平复他们慌张的心思,现在这群人好不容易逃出生天,若是不能让他们快速的恢复士气和状态,恐怕会有大隐患。

看到孙礼满脸的难色,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贾逵都不需要他张嘴,就知道曹休要干什么了,对此他也有了准备。

毕竟曹休的想法,也不是没有理由的,而贾逵也的确是没有加班加点的冲杀过来,兵贵神速这四个字,和他更是一丁点的关系都没有。

甚至都可以说,贾逵故意拖延,而且是在明知道曹休基本是已经中计的情况下,仍然没有着急,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啊!

江东的鄱阳太守周鲂按照吴王孙权的主意,佯称得罪了吴王,要弃吴投魏。他跟大司马兼扬州牧曹休私通消息,约他发兵去接收鄱阳郡,这是江东的算计,曹休不知道,他贾逵更是不知道的。

曹休相信了那鄱阳郡太守周鲂的鬼话,中了他的奸计,上书请求获准后便率领骑兵步兵共十万名往皖县去接应周鲂。

而朝廷也是同意了,他贾逵是在曹休出兵之后,这才得到的将令。

曹休从寿春发兵以后,洛阳的曹叡才又派贾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支军队由西阳直攻东关。司马懿领兵进攻江陵。

而这个时候,贾逵也好,司马懿也好,压根就没有发现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就突然的开始了和江东的大战,若是报复的话,这阵势实在是有些太大了一些。

可若不是报复,他们的阵势也....

而且现在他贾逵的麾下也实在是过于的驳杂了一些,他贾逵的确是豫州刺史,这不假。

当年,也就是黄初三年,贾逵在征东大将军曹休的督领下进攻东吴,在洞浦击破吕范的部队,战后获进封阳里亭侯,加建威将军之后,这么多年就再也没有怎么动过了。

直到太和元年,新帝曹叡继位,增加贾逵食邑二百户,并前共四百户,不过仍然让他驻守豫州,抵抗江东,算起来贾逵和江东也算是老对手了。

当时,孙权在豫州正南方的东关,也就是所谓的濡须口驻有大军,离长江仅四百余里。每次东吴入侵,总是西从江夏出击,东从庐江进犯。

而他们曹魏征东吴,也是东从淮水、西从沔水南下。而处在东西之中的豫州军队一般不参与征伐,只是零零散散驻扎在汝南、弋阳诸郡,守境自保而已,这就导致了贾逵麾下的士卒,那是相当的少,尤其是直属麾下,基本上还真就是一个杂号将军。

所以孙权在豫州南部的地盘无战事之虞,因此东、西边境有战事,吴军可以合兵一处全力抗击,丝毫不用担忧豫州战场。

贾逵分析了这个形势,认为应该建一条河道由豫州直道长江,大军可从豫州进发攻打东吴的东关。

那时,若孙权自守东关,则可另遣军队东西出击,孙权的东西两线就得不到救援;若东西线可以攻下,则东关就成为东西夹击的孤立据点,也就唾手可得了。同时他又将军队移驻潦口,上陈进攻的计策,曹叡都十分满意。

不过这个建议是当然很好了,但是压根就没有用处,因为负责东线战场的和负责西线战场的两个人,谁都不搭理他!

司马懿不搭理他,是因为双方都知道对方是个什么东西,贾逵是曹丕的人,很神奇啊,当初曹植手下的重谋,其实是曹丕早早安排进去的,当初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司马懿都被吓坏了。

否则,真以为司马懿是什么乖宝宝么,在曹丕麾下多年,就算最后图穷见匕了,他也是非常的老实,还不是担心他身边也有个什么贾逵一样的人物存在。

而贾逵也知道这个温县来的司马懿是个什么东西,鹰顾狼视之像,这不是什么好相貌,而且,贾逵虽然不懂相面,但是贾逵知道,司马懿不是什么贤良之人,更不是什么忠心之人。

所以,司马懿和贾逵两个人,互相之间离得远远的。

而东线这边就更加不用说了,曹休和贾逵关系不好,这天下谁不知道,这俩不要见面,见面了若是不打起来,那就是对不起他们两个不远千里的来相会的这份儿缘分。

所以说,贾逵的提议,好,非常好,但是行不通啊,因为贾逵的目的就是要分润两方的兵权,保证南方战场,至少有三成兵力,保证在现在的皇室的身上。

曹休和曹真,夏侯尚,夏侯儒亦或是现在还活跃着的那些夏侯家的将领不一样。

为什么曹丕之后,曹家的将领就只剩下曹真和曹休这一脉了,而绝大部分崛起的都是夏侯家的小辈,同时曹丕在打压曹家的势力的同时,还一直要让曹真死死的压着曹休一头。

就是因为血脉,曹休就算再是旁系,他也是实实在在的姓曹,这毋庸置疑。

而曹真不一样,他姓的可不是曹,他是过继过来的,而且不止一次的上书,想要将自己的姓氏变回去。

这就是关系,曹真这辈子也别想威胁皇室的位置,若是他或者他的后人有这个想法了,那都不需要皇室动手,自然就有人将他们解决掉。

真以为曹丕换掉汉家的天下,那般的简单呢?

而夏侯家就更加的不用说了,那压根就是姻亲之家,恩若一家,不代表就是一家,所以说曹休现在的这个地位,在曹叡的心里也是很难受的,不过因为曹休的地位,和当初对自己的帮助,曹叡也只能忍了。

而贾逵的提议,也算是打动了曹叡,只可惜了,这件事终归还是做不成,至少他曹休活着的时候,做不成。

这一次曹休中计,贾逵的实力猜得到扩充,但是这种扩充让他更加的难受,东莞太守胡质等人也就罢了,虽然也是骄兵悍将,但是他贾逵也不是籍籍无名之辈,也不是压不住他们。

但是满宠不一样啊,满宠不单单是前将军,人家还是假节钺!

贾逵论军方地位,论名号,论资历,乃至于轮特权,他都不是满宠的对手,可是皇帝还让满宠受到他的节制,若非满宠也是一个实打实的人,贾逵真的会被人架空的。

但就算是满宠不在乎这件事,满宠的麾下呢?胡质等人呢?他贾逵突然将他们收入自己的麾下,他不需要整合么?乱糟糟的带上去,别说可能是一个陷阱,就算是顺风仗,最后也得让他们打的乱成一锅粥。

更别说,他曹休跑的也太快了一些!

贾逵至五将山时,曹休已经孤军深入吴地,这是压根就没有想着等他们的意思,看到这个时候的曹休,贾逵怎么看,怎么觉得这就是当年的那个曹仁大司马,一个尿性!

而此时,洛阳的尚书蒋济这才向皇帝曹叡表示驻守上游的吴将朱然可能会从曹休后方袭击,吴军随时会东进切断曹休退路,建议派兵救援曹休。

曹叡也加急派出传令兵,诏司马懿停止前进,让贾逵东进与曹休合兵一处。

而此时的贾逵哪里还能够和曹休会和,这家伙跑的太快了,自己若是加急赶路,他到了,麾下士卒也就散架了。

所以他干脆一边赶路,一边修整自己的大军,同时让他们慢慢的融合到一起,同时贾逵料到东吴在东关没有防备,一定是将军队集中在皖城,曹休孤军深入必败无疑。

于是,在最后部署诸将,水陆并进。行了二百多里,抓到一个东吴兵,经盘问,才知道曹休的军队果然已经战败。

这个时候的贾逵有什么办法,这能够怪他么?他已经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极致了,而且加快还知道.....

孙权早就亲自到了皖城,拜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为左、右都督,各带三万人马,三面埋伏。曹休的兵马进至石亭一带时,就立即被吴军包围。

曹休遭遇突然袭击,本来就一时不知所措,在加上江东所有大将都接到了死命令,若是士兵冲在将领前面,虽胜亦斩!

这样一来,他曹休就更加的打不过了,交战不利后便只能慌忙退兵,吴军在其后追亡逐北,斩杀魏军万余,缴获军械车马无数。

最后曹休退至夹石,发现夹石西北的退路已被孙权阻断。

此时,东南有追兵,西北无退路,曹休军士卒叛逃,丢弃甲兵与辎重甚多,几乎将要全军覆没。

贾逵军既已闻知曹休兵败,而且孙权正在遣兵截断夹石。部下的将士大多不敢下决心前往救援,也有人表示不应该再深入犯险,最好等待后面的援军到来。

这个时候,他就再次感受到了,这支联军,这就是一个坑,一个天坑,果然是也就能够打打顺风仗,恐怕当初曹叡下令的时候,他也没有想到这一点,曹休能够被孙权这般的埋伏。

连陆逊都请出来了不说,还给了他这么大的权柄,这可真的算得上是将陆逊捧上天了,还是踩着自己送上天的。

贾逵朝着麾下的士卒说道:“大司马兵败于外,路绝于内,进不能战,退不能还,危在旦夕。东吴知道后面没有接应的军队,才敢大胆地追上来。

现在我们疾速前进,出其不意地赶到夹石,突然打过去,这就是所谓先人以夺其心,东吴看见我军必然退兵。如果坐待援军到来时,东吴已经将把险路全部断绝,到那时兵马再多又有何用呢?”

于是,他指挥军队备道兼程。到了夹石附近,他命士兵在山口要道上竖起了很多旗子,并留少数士兵不停地打鼓,作为疑兵,然后亲率大队人马迎战吴军。

贾逵毕竟是当初曹丕看重的人,这能力自然是不用说的,他的障眼法生效了,他的算计也成功了。

东吴军队以为魏国救援大军已至,于是迅速撤离战场。

(关于这鄱阳太守假降,然后石亭一战将他曹休的威名丧尽,并不是《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么简单,而且这一次,孙权为了拿下曹休,也真的是付出太多了,毕竟曹休给江东造成的阴影也太大了,他已经快要赶上当年的张辽了。

曹休打的胜仗很多,尤其是打江东,曹休是真的很有一套,单凭这一点来说,曹休的这个大司马他当得还真的不冤枉。

黄初元年的时候,曹休就开始面对江东了。大将军夏侯惇薨后,曹丕任命曹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接替夏侯惇屯驻汝南郡召陵县,负责抵御孙权。

当时孙权派遣将领屯驻历阳,曹休到任后,立即率军将之击破,又另遣兵渡江偷袭,烧掉了吴军设在芜湖的军营数千家。于是迁为征东将军,兼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

黄初三年的大战,曹休又是唯一一次大获全胜的士卒,虽有小败,但是顺手让臧霸被收走了,这也说不得是福是祸!

之后吴将审德屯驻皖城,曹休将其击破,斩杀了审德,收降了吴将韩综、翟丹等人,一路算得上是将江东好不容易弄回来的这点东西都给嚯嚯了个干净不说,还顺带的废了江东的前哨。

同时曹休带来的还不止是这些,最重要的是对江东的打击,这些年江东逃往曹休之地的将领也太多了一些。

除了比较出名的韩综和翟丹他们这些大将和他们的部将,据《三国志》记载,还有很多大将,都是“率众投降”,也就是说,他们这一投降不是一个两个,是动辄数千上万的来。

想一想蜀汉的黄权,那可是让西川好半天缓不过气儿来的。

而江东,有事可查的就是足足四支大军投靠曹氏,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为的曹休这个大将的名头。

《三国志》:吴将张婴、王崇率众降。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郡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曹休从皖,司马宣王从江陵。

逵至五将山,休更表贼有请降者,求深入应之。诏宣王驻军,逵东与休合进。逵度贼无东关之备,必并军於皖;休深入与贼战,必败。乃部署诸将,水陆并进,行二百里,得生贼,言休战败,权遣兵断夹石。

诸将不知所出,或欲待后军。逵曰:“休兵败於外,路绝於内,进不能战,退不得还,安危之机,不及终日。贼以军无后继,故至此;今疾进,出其不意,此所谓先人以夺其心也,贼见吾兵必走。

若待后军,贼已断险,兵虽多何益!”乃兼道进军,多设旗鼓为疑兵,贼见逵军,遂退。逵据夹石,以兵粮给休,休军乃振。初,逵与休不善。黄初中,文帝欲假逵节,休曰:“逵性刚,素侮易诸将,不可为督。”帝乃止。及夹石之败,微逵,休军几无救也。

从这里面能够看出两件事情,第一就是江东和曹休的仇怨,这动不动就率众降的,换成谁也受不了,所以孙权要弄他!

第二就是,曹休理解的和贾逵理解的也没有问题,贾逵是真的没有兵马,而且贾逵最开始带兵的也不是去救援的,那是去混功劳的,最后打成这个样子,也实在是有些对不住贾逵了。

但是换到曹休那里,他也委屈啊,凭良心说,曹休这次被孙权算计的实在是过分了,之前说的孙权和陆逊不是胡说啊,陆逊已经当了很多年的文臣了,就是不想他这个和孙家有仇的家伙掌兵。

可是孙权为了对付曹休,不单单第一次亲自临战,却是主动放弃了大军的指挥权,更是为了给陆逊正名,将整个江东都放到了他陆逊的脚下了一样。

黄武七年五月,江东的算计开始,鄱阳太守周舫准备好了诈降的一切,然后将曹休诓骗进来,同时各个方面也都开始了准备。

而在八月的时候,孙权进驻皖口,拜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于是陆逊统领六师和禁卫军而摄行王事。孙权亲自执鞭为陆逊在前开路!

同时孙权还将江东吴王麾下的众多大臣也带了过去,并且强行命令百官朝陆逊下跪,一次将他江东大都督的名号再次提了起来,也就是说从这一刻开始,他陆逊就彻底的成为了江东的大都督。

然后孙权几乎算得上是组织了所有的江东力量,朱然一脉拖住了司马懿大军,剩下的大军几乎全部都放到了这里,现在的江东经历了当初的大变动,实力已经远不如当初了。

再加上当初的清理朝堂,很多人都对江东失望了,这才想要逃跑,孙权就指望这一次翻盘,而曹休被这种算计,死得也不算冤枉了。)

......言归正传.......

曹休的命令,贾逵不得不遵从,别的不说,贾逵毕竟还要在人家麾下吃饭呢,这是必须的,所以虽然万般不愿意,贾逵还是努力的让自己尽可能的平静着,走到了大司马曹休的面前。

“末将贾逵,见过....”贾逵的话都还没有说完,曹休就已经直接将他手中代表着持节大司马的节杖扔到了地上,然后这个动作直接将贾逵的话语打断了。

“将它捡起来!”曹休没有追究什么,他只是直接开始了侮辱,伸出手指了指自己扔到地上的节杖,然后就开始用自己大司马,并且持节的权利逼着他贾逵,将这节杖捡起来。

贾逵看着地上的节杖,并不是那么的开心,或者说,他现在已经想要杀人了。

贾逵也是老将,甚至也算是名将,他本来能够过得比现在更好,更好,而一个将领,一个边疆之将,最好的待遇就是,持节!

便是他现在的麾下,前将军满宠,那也是有着假节钺的权利的,可是他贾逵,却是没有!

曹休与贾逵向来不和,黄初年间,魏文帝曹丕曾想授予贾逵符节,曹休从中作梗,说道:“贾逵性情刚烈,一向轻视诸将,这种人不可都督一方。”曹丕于是打消了重用贾逵的念头。

持节是什么,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

假节、假节钺是同等的地位,只是礼仪不同。

例如,假节的辛毗可以依据皇命而约束假节钺的司马懿。

(《晋书·帝纪第一》: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

武将“假节钺”的话,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左请示、右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将士。

同时这也是一份儿殊荣,一份儿很重要的荣誉,而贾逵本来也有机会有的,可就是因为曹休,他失去了这次机会。

此时曹休再次将这件事情拿了出来,他曹休几乎已经算是指着他贾逵的鼻子再痛骂了,曹休的岁数不小了,马上就到了年过半百的时候了,可是他贾逵今年都已经五十五了。

五十五岁的贾逵,为曹家,为曹丕做了太多太多,无论是做豫州刺史,还是为带兵之将,他都做到了问心无愧,可是如今,他却是要受到这么一个莽夫的职责,而自己,刚刚还担心他麾下的士卒出现问题,主动帮助他平复军心。

贾逵看着面前的节杖,看着那怒气冲冲的曹休,只感觉自己刚刚真的是蠢货,自己做了这些,真的是蠢货,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才会在刚刚做哪些事情!

“老夫本是为国家担任豫州刺史,不是来此为大司马拾捡弃仗的!”

贾逵最后只说出来了这一句话,然后强忍着自己的怒气,便带着自己带来的大军直接原路回去了,他要走了,他不想再在这里,和这群人说这些废话了。

随后贾逵与曹休互相上表弹劾对方,魏明帝虽知道贾逵为人正直,但仍然必须倚仗身为宗室重臣的曹休,于是判定二人都没有过错。

(《魏略》:休怨逵进迟,乃呵责逵,遂使主者敕豫州刺史往拾弃仗。逵恃心直,谓休曰:“本为国家作豫州刺史,不来相为拾弃仗也。”乃引军还。遂与休更相表奏,朝廷虽知逵直,犹以休为宗室任重,两无所非也。)

曹休收到了这恢复之后,只是冷哼了一声,毕竟他也是打败了的将领,所以他也说不出什么来,此时他每天晚上都会梦到那些阵亡在石亭的士卒,来找他诉说着冤屈。

其后,曹休上书谢罪,曹魏皇帝曹叡遣屯骑校尉杨暨宣旨抚慰,礼节赏赐更加隆重。

曹休就这么看着那屯骑校尉杨暨带来的赏赐等等,心中更是惭狠不已,因此痈发与背。

而同时,豫州刺史贾逵也收到了曹叡的回复,两不相帮,两不得罪,他并不知道此时曹叡已经是心中充满了愧疚了。

他此时知道的是,自己的儿子贾充给他带来的那个消息,曹叡遣屯骑校尉杨暨宣旨抚慰曹休,礼节赏赐更加隆重。

贾充此时就站在自己父亲的面前,几乎是声泪俱下的告诉自己的父亲,曹叡对于曹休是多么多么的恩宠,对于他们贾家又是多么的不公平。

这一刻,贾逵似乎是想通了什么,他只是摆了摆手,就让自己的长子贾充离开了,看着空荡荡的书房,他只是嘴里喃喃自语了起来。

“这个曹氏,还真是,让人提不起力气啊!”

太和二年,石亭之战爆发,贾逵亲自率军救出和他有着大仇的曹休,同时和曹休再次闹僵,互相失望之后,他们之间开始了互相弹劾,最后却是被皇帝曹叡镇压了下去。

同年,贾逵逝于任上,年五十五岁!

贾逵的一生忠于曹魏,重病中还对左右的人说:“我受国厚恩,恨不斩孙权以下见先帝。丧事一概不得有所修作。”豫州吏民为了追思他,专门刻石立祠。

贾逵非常忠诚,如当中被郭援威逼仍宁死不愿向他投降。另在曹孟德死后,鄢陵侯曹彰由长安赶来,问曹操的玺绶时,贾逵则严肃地说:“天子在邺,国有储辅。先王玺绶,非君侯所直问也。”表明尊重曹操和其选立的继位人曹丕。另在夹石时,虽然贾逵与曹休有过节,但在曹魏的利益面前都可以放低,努力营救曹休以免被吴军覆灭。

贾逵担任豫州刺史期间,曾建起了一条二百余里的运河,称为“贾侯渠”,便利民生。

也因为这重重功劳,贾逵被追封谥号为肃侯!

贾逵这一生,都没有得到持节之权,这一生也没有等到这持节的那一天!

而曹休在知道了自己的老对手贾逵死后,并没有多么的开心,反而是突然就沉默了下来,他的两个儿子,曹肇和曹纂两个人也是一直伺候在曹休的床前,此时的曹休,也是一直重病无法下床了。

此时知道了贾逵身死,他突然想到了那一天,他的恼羞成怒,他的冷嘲热讽,还有那掉落在地上,到最后都没有被捡起来的符节权杖。

“老夫的,持节权杖呢!”曹休突然开口了,他知道自己没有捡起来,但是自己的两个儿子一定会捡起来的,所以现在曹休找自己的儿子,要自己的节杖!

他的两个孩子没有让他失望,很快代表着皇帝的信任,还有大司马的威名的节杖就放到了曹休的手中。

感受着那节杖身上的冰凉,曹休突然眼角落下来一滴眼泪。

太和二年秋九月庚子 ,曹休去世,谥曰壮侯。子曹肇继嗣。

曹休这一生也算是波澜壮阔,他作为曹操的族子,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前往投奔,被称为“千里驹”。曹操对他如同亲子,并使他领虎豹骑宿卫。汉中之战时,曹休识破张飞计谋,大败吴兰。

曹魏建立后,镇守曹魏东线,都督扬州,多次击破吴军,诱降吴将。曹丕驾崩,曹休受遗诏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曹叡即位后,官至大司马,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封长平侯。

直到最后,他和曹仁一样,晚节不保,石亭一场大败,加上贾逵的病故,终于,曹休也没有扛过那个让人瑟瑟发抖的秋天!

当曹休的死传到了洛阳之时,曹叡也是呆住了,整个人都感觉到了森冷的寒意,虽然曹叡现在对于这个曹休大司马也是不怎么喜欢,但是,曹休一死,这天下世家的势力,也就更加的大了。

而这,都还没有结束。

太和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去世!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服丧,不应孝廉之命。徐州刺史陶谦举其为茂才,拜徐州治中从事。后升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

建安元年,孙策南攻会稽,王朗率军抵御,终为其所败,并在逃亡途中被孙策擒获,受到礼遇。

之后应丞相曹操辟命,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许都,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王国建立后,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

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后,改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

曹叡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

同样,王朗也是三朝老臣,在曹丕时代,以及曹叡时代,他都是一个定海神针一般,直到现在,王朗死了。

王朗去世,谥号“成”。

而王朗之死,似乎又是另一个讯号,远在辽东的公孙家,终于也等之不及了!

辽东一直是曹家的一块心病,便是当初一心要将天下一统的的曹孟德,也不过是让北方名义上归顺了汉室和曹家!

而那个野心勃勃,收回河西走廊,掌握雍涼大权,拿下青徐二州的曹丕曹子桓,最后也只能对辽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辽东的公孙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他曹丕也没有办法啊!

辽东公孙家算得上是很久远的家族了,但是现在的辽东公孙家的起源乃是公孙家的那位传奇人物公孙度!

公孙度字升济,辽东襄平人,东汉末年在辽东地区建立东国。

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郡,投奔当初的公孙本家的,而公孙度却是在这里做了郡吏。

当时玄菟太守公孙琙的儿子公孙豹年方十八,但却早折了。

公孙度少时也叫公孙豹,又与公孙琙的儿子年龄相仿,公孙琙一见到他,就很喜爱他,送他去学习,并为他娶了妻。

建宁二年,朝廷下诏推举有道之士,公孙度与东郡谢弼、东海陈敦一起被举荐担任尚书郎一职,后来又升任为冀州刺史。

但因谣言,旋即被罢免。初平元年,因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他推荐公孙度做了辽东太守。

或许是因为公孙度是从玄菟郡的小官吏发迹的,所以辽东郡的人都很瞧不起他。

但是谁都不知道,这个之前一直温文尔雅,分外好学的年轻人,今日这是已经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在这之前,辽东属国的公孙昭为镇守襄平的县令,他让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担任伍长。

公孙度一上任,就将公孙昭抓了起来给他儿子报仇,在襄平市中将其鞭打而死。

郡中豪门望族如田韶等人的家族,只因在平时的来往上对公孙度没有恩惠,就都被他找借口杀了,被他如此诛灭的豪族有一百多家,郡中人个个惊恐万状,这是施威于内。

而对外就是对外他则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馀国王尉仇台更是主动成为辽东的附属,而公孙度也因为夫馀在当时强盛的高句丽和鲜卑之间,将自己的宗族之女嫁给了尉仇台!

公孙度曾担任玄菟郡佐吏熟知高句丽虚实,公孙度在取得辽东郡后东伐高句丽,是役之后,高句丽听从辽东调遣。

据说《后汉书》记载,高句丽"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

得到了高句丽的大军之后,辽东公孙度的势力,一度大涨了起来,同时他的麾下,也慢慢的开始正式在辽东站稳脚跟,开始了占据大权!

在公孙度扩张海东期间,高句丽王伯固畏惧公孙度的威名,在公孙度讨伐富山贼时亦派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等相助征伐富山贼人,帮助公孙度扩充势力,同时也能够积攒实力。

之后公孙度更是东征高句骊,西征乌丸,威震海外,让公孙度变成了辽东之主的同时,也让辽东变得分外稳定了起来。

当时中原大乱,中原人士多避难于辽东,其中亦有管宁、邴原、王烈、太史慈等知名人物。

初平元年,公孙度得知中原一带正处于动荡之中,公孙度自己琢磨了好酒值周,便对他亲信部下柳毅、阳仪说:“汉皇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图谋王位的时候了。”

不过,之后的公孙度,就变得十分的暴虐了起来,有些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了。

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长一丈多,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的形状与汉宣帝的皇冠相似,它所在的延里,又与你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有三公作为辅佐。”

公孙度更加高兴,然后一开心就想到了原河内太守李敏,这个家伙在郡中知名度很高,公孙度想要强行征辟他!

但李敏又不喜欢公孙度的所作所为,又惟恐公孙度加害自己,于是带领全家迁居到了一处海岛。公孙度得知后,大为恼怒,掘开李敏父亲的坟,打开棺材焚烧尸体,又诛灭了李氏宗族。

他分辽东郡为辽西和中辽两郡,分设太守之职,渡海收取东莱各县,设营州刺史;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孙延为建义侯。为汉朝的两位祖先立庙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设坛,在郊外祭祀天地,亲耕藉田,治理军队,出行时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帽子上悬垂着九条玉串,以头戴旄帽的骑兵为羽林军。

不过他也没有嘚瑟多久,因为他刚刚开始享受土霸王的生活之时,曹操和袁绍打完了,袁绍一家虽然还没有被灭掉了,异族也还没认怂,但是这两方面都已经不是曹孟德的对手了,然后北方这边还有一个辽东的存在,这就很尴尬了。

所以曹操给公孙度了一封信,问他愿不愿意被自己征召为武威将军。

曹操征召公孙度做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说:“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干什么啊!”将印绶藏于武器库中。

不过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和曹操和解,毕竟他是真打不过。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时襄平延里社生大石,长丈馀,下有三小石为之足。或谓度曰:“此汉宣帝冠石之祥,而里名与先君同。

社主土地,明当有土地,而三公为辅也。”度益喜。故河内太守李敏,郡中知名,恶度所为,恐为所害,乃将家属入于海。度大怒,掘其父冢,剖棺焚尸,诛其宗族。

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置太守。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父延为建义侯。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坛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

太祖表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度曰:“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藏印绶武库。)

直到建安九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位,但是为了向曹氏示好,将永宁乡侯封给了弟弟公孙恭。

而这一刻开始,辽东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国中之国,同时,辽东也算得上是彻底的成为了公孙家的禁脔。

公孙康为公孙度的长子,公孙度去世,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将之前曹操封给公孙度的永宁乡侯印绶给了弟弟公孙恭,对曹氏表示了臣服,但是这不过是公孙家表示了臣服。

而公孙康自己,仍然和他的的父亲一样,对中原朝廷“恃远不服”。

建安十年,袁谭被曹操击破后,曹操派张辽安抚海滨一带,张辽击破了公孙度所置的营州刺史柳毅,公孙康失去了其父经营多年的东莱诸县。

不过公孙康也不是善茬子,他在失去了营州之后,便直接想到了报复。

公孙康直接对麾下的众多将校说道,“听说曹公远途出征,邺城没有防守的准备,现在我想用三万步兵、一万骑兵,直攻邺城,谁能抵御!”

众将领都说:“老大您说的对,我们这就去打邺城!”

公孙康又看着他麾下的智囊凉茂说:“您认为这主意怎么样?”

凉茂回答的就理智多了,他只是回答:“近来海内大乱,国家将要倾覆,将军您拥有十万人之多的兵力,安坐家中,观看各方的成功与失败,作为君主的臣下,本来应是这样的吗?

曹公忧虑国家的危机败亡,怜悯百姓的疾苦危害,率领正义之师为天下人诛杀凶残的民贼,功劳巨大,德行广被,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了。因为国内刚刚平定,百姓初步安顿下来,所以没有责罚将军的罪过罢了!

而将军您却想要兴兵向西进攻,那么生存与灭亡的效验,不要一个早晨就可以决定。将军您好自为之吧!”

众将听到凉茂的话,都震惊心动。过了许久,公孙康说:“凉茂说的话还是蛮有道理的嘛。”

说白了就是凉茂给了他一个不丢脸的台阶,告诉了他,敌我悬殊差距多么大!

建安十二年,曹操亲征乌桓。八月,于白狼山之战大破乌桓及袁尚军。

乌桓单于苏仆延最后和袁家兄弟商量了一阵子之后,作出了决定。

苏仆延与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孙康,跟随他们的还有数千名骑兵。

有人劝曹操乘势追击,曹操却是看到了郭嘉的计策,没有如此做:“我将让公孙康送来袁尚、袁熙的人头,不必再劳师动众。”便从柳城班师回到了许都。

袁尚逃到辽东后,便同袁熙商量说:“现在到辽东,公孙康必然见我,我一个人为兄长亲手杀了他,并且占领辽东,还可以用来扩大自己。”

然后,巧了!

公孙康也他娘的是这么想的,在心里也打算捉住袁尚来邀功,就事先在马棚里安排了精强勇猛的士兵,然后出来邀请袁尚、袁熙。

袁熙心中起疑,不想进去,袁尚强迫他进去,袁熙就同他一道进去。还没来得及坐下,公孙康喝让伏兵捉住他们,让二人坐在结冰的地上。袁尚对公孙康挣扎了起来,强行说到:“没死的时候,忍受不了寒冷,能给我们坐席吗?”

公孙康说:“你的头颅马上就要走万里路,要席子是有个屁用!”

于是斩杀袁尚、袁熙,连同速仆丸的人头一起送给曹操。

将领中有人问曹操:“您已退军而公孙康杀死袁尚、袁熙,这是为什么?”曹操说:“公孙康一向畏惧袁尚、袁熙,我如果急攻,他们就会合力抵抗;缓和时,他们就会自相残杀;是形势使他们这样做的。”

曹操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授任他为左将军。

高句丽从伯固在位时,就不断侵扰辽东,又接纳了逃亡的胡人五百多家,似乎觉得自己又行了。

建安十四年,公孙康将内部稳定,然后让曹操放心之后,便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焚烧邑落,伯固子拔奇埋怨国人,自己为长子却不能继承王位,便与涓奴加各率自己统领的部署三万余人向公孙康投降。

同时公孙康看到了韩濊强盛,郡县不能约束,百姓大多流入朝鲜半岛。后来,公孙康将屯有县以南的荒地划分为带方郡,派公孙模、张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讨伐韩濊,原先的居民才稍稍离开一些。

公孙康死后,其子公孙晃、公孙渊年纪还还小,辽东官员便推立公孙恭任辽东太守。黄初二年,魏文帝曹丕称帝后,派使者就地授任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爵平郭侯,并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

这个时候,其实曹丕也不是不想将辽东收回来,但是收回来归收回来,这个时候,还是要为他公孙家遮挡,毕竟名义上是自己的,那也是好的。

同时,公孙家在公孙恭这里,就正式进入了第三代,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代了。

公孙度创立了后辽东公孙家,公孙康缓和了中原的关系,确定了地位,正式壮大了公孙家,到了公孙恭,就是辽东公孙的转折,也算得上是他衰败的开始了。

公孙恭,公孙度的次子这是其一,哥哥公孙康继位的时候,还将永宁乡侯的虚衔给了他。

等到了公孙康死去,公孙恭不得不继任了,那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两个侄子实在是太小了,公孙晃、公孙渊等皆年幼,于是众人推举公孙恭为辽东太守,而公孙恭也只能赴任了。

而公孙恭不想成为这个辽东太守,那也是真的,不是因为别的, 而是他不想被人嘲笑。

论才能,妾室公孙恭并不算多么的差劲儿,但是论运气,公孙恭太差劲儿了。

公孙恭是公孙度次子,公孙康之弟,而且还是曹丕亲封的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

这都是他的荣耀,但是他愿意用这所有的荣耀换取一样东西,那就是他想要做男人,继续做男人就好!

黄初元年,拜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但是紧接着,他突然发现自己下体溃烂了,然后他找遍了这辽东的大夫,却是都无能为力,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将自己的下体,割掉!

一个男人,亲自下令割掉自己的下体,从此不能人事,这是多么恶心的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就这么发生在了公孙恭的身上。

而且这件事闹得比较大的还有管宁的事情。

当然,管宁和公孙恭没有什么关系,当然这两个也不是什么亲戚,更不是管宁操的刀,而是因为管宁和公孙家的关系,是极为不错的。

当年的各种事情,让管宁心死了之后,便有了退隐的心思,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

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

辽东的人们也是知道管宁的大名的,所以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

太祖曹孟德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当时公孙康对外以朝廷的将军太守为号,但在内确有称王之心,想要谦逊的以礼授予管宁官职,让他辅佐帮助自己,但最后还是不敢对他说,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不过这种情况下还是在公孙恭的时代改掉了。

曹丕曾经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大人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而正好赶上了辽东大变,公孙康英年早逝之后,儿子还是颇小的,便给了公孙恭机会。

那个时候,公孙恭还是个爷们,不过在公车到的时候,公孙恭就不是了。

这其中的故事,便无法表述了,谁也没有证据,就像谁都不知道那玩意是怎么就突然烂掉了。

但公孙恭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身体虚弱不能治理,而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才智出众。管宁担心祸乱将起,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亲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

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所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时,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之后管宁在离开了辽东之后为了不想和曹氏有什么瓜葛,直接拐了个弯跑了,让曹氏的人扑了一个空不说,也算是让华歆等人知道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管宁告诉他们,你们玩你们的,别打扰他这个已经老家伙了,他不想掺和他们之间的故事了,也不想给自己找点什么事故出来。

不过出于对公孙家的感激,他仍然是告诉了公孙恭,以及公孙家的亲信,公孙恭现在这个状态,再看看那个十分聪慧的公孙渊,这内乱基本上是真的跑不了了,希望公孙恭能够明白这个事情吧。

至于公孙渊,在管宁的眼中,这个孩子可不是什么善于之辈,只不过他的能力....

管宁没有说,不过他 电话在辽东还是很重的,公孙恭也算是听话,对于公孙渊十分的防备,但是在公孙恭的心中,却是没有真的将这个侄子当成什么厉害的人物。

因为公孙渊的确是聪慧一场,不过他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那就是公孙渊的大哥,公孙恭的大侄子,公孙康的嫡长子,公孙晃!

在这个时候,就算是公孙恭没有什么子嗣的存在,那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接纳他的辽东的,再加上各种原因,以及管宁当时没有真的提出来公孙渊的名字。

所以公孙恭在后面看着逐渐变得低调的公孙渊之后,他将自己的目标改了,变成了公孙晃!

或许管宁自己也不知道这个货他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他公孙恭怎么脑子就抽了,直接将公孙晃给解决了。

任子制是一个很神奇的制度,“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意思是,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即可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

说白了,就是二千石官职以上的官职,需要放一个孩子到朝堂之上,给他官位养着他,但是换句话说,也算是质子。

李恢之子李遗,当初就是这种情况的。

但是因为到了汉末之后,这种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了,听话的你放不放都没有关系,不听话的,比如臧霸,比如公孙度,公孙康,比如当初向曹氏称臣的江东孙权。

你让他放,他也不放。

所以说,这就是个废话。

但是公孙恭最后冥思苦想了之后,将自己的大侄儿,各个公孙康的长子公孙晃给送出去了,直接将公孙晃扔到了朝堂之上,送到了洛阳之中,给曹丕当郎官。

据守当初曹丕见到了公孙晃的时候,他也是懵了,公孙家在辽东这么多年,曹操和曹丕父子从来没有想过,那边的那几位爷还有这心思呢。

所以为了表示认可,还给了公孙恭很多的好处,然后将这个小子就留在了身边,愿不愿意上朝都没有关系,反正就在洛阳好好呆着,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之后,公孙恭看到曹丕将公孙晃收下了,他也就算是放心了,然后安安稳稳的做起来自己的辽东太守了。

但是就在曹丕死后的第三年,也就是曹叡继位之后的太和二年年底。

公孙恭被自己的侄子包围了。

“叔父,麻烦将你的位置,让出来吧!”老实了好多年的公孙渊,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此时的公孙渊,已经不知不觉间收拢了不小的势力,这些年为了让自己的这个叔父放心,公孙渊可算是受了不少苦,如今他也成年了,他的势力也算是已经成长起来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夺回自己的位置。

看着自己面前的侄子,他突然想到了管宁的话,忍不住啐了一口。

不过很快他就啐不出来了,因为他被自己的侄子软禁了,或许是心中还不想背上这种骂名,公孙渊没有杀了公孙恭,而是软禁了他,夺下了辽东的地盘!

这个消息,也用最快的速度,传到了洛阳。

这一下子,曹魏的朝堂再次炸了,因为公孙恭这个“太监”当辽东太守,对于他们来说更加的稳定,也更加的放心,但是现在是公孙渊。

或许是旁观者清的原因,在曹魏的朝堂之中,他们公认的是,公孙渊的能力,要比公孙恭强的多,颇有乃父之风,而且会将辽东彻底的恢复到当初听调不听宣的地步。

所以一时间议论纷纷。

其中刘晔认为公孙氏占领辽东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会好像胡族一样难以制约,甚至发动叛乱。

建议应趁公孙渊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讨伐,并开设悬赏引诱他的反对者协助,可能未必开战就能解决辽东割据问题。

他的这种话也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对的,并且同意按照这个来做。

甚至于在洛阳当质子的公孙晃,也就是辽东公孙家的嫡长子,公孙渊的亲大哥,也上表朝廷,而他说的不是给弟弟正名,而是请求朝廷能够出兵攻打公孙渊。

公孙晃在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一连上了十五道折子,不断指出公孙渊可能会生叛乱,请曹魏朝廷直接派出大军讨伐辽东!

但是最后曹叡却是决定,拒绝这个建议。

曹叡最终还是下了命令,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将辽东这块儿地方,彻底的送到了公孙渊的手中,让他名正言顺的占据了辽东,对此,刘晔也是无奈的叹息,并没有多说什么。

(《三国志·卷八》:康死,子晃、渊等皆小,众立恭为辽东太守......初,恭病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太和二年,渊胁夺恭位。明帝即拜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而刘晔之所以不说什么,曹叡之所以宁可咬着牙去哪里多布置兵马,也不出兵讨伐,其实最主要的是在另一个方向又再次出现了一个问题。

之前退到汉中的诸葛亮,再次的出兵了,大半年的时间,就让诸葛亮直接再次兴兵,而这一次的目标,就是陈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