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山沟中的军阀 > 第二八八章 这次完了(八)

山沟中的军阀 第二八八章 这次完了(八)

作者:最后的幸存者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4: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首相阁下,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怎么了?库特?蔡茨勒总参谋长(注一),究竟是哪儿来的好消息?”赫斯笑着问道。

当年李斌访问德国的时候,李斌就劝说阿道夫?希特勒趁着自己还有些威望,直接下台吧,将首相的交给其他人。

阿道夫?希特勒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听从李斌的建议。

这一时空德国并未战败,希特勒虽然当上了德国首相,但权力还是受到了制约,因此希特勒并没有像后是那样大权独揽,其野心也受到了限制。而这种限制在希特勒身上就变现成一种冷静。希特勒做什么事情都会想清楚才去实施。

从希特勒的本心来说,他是不想放弃首相这个职位的。

首相啊!皇帝陛下之下的德国第一人。自己可是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首相的。现在要自己交出这个职位,希特勒心里很不是滋味。

也难怪希特勒不想交,人是有贪欲的,只要尝到权利的滋味,就会如同毒/品那样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希特勒是享受到了权利的滋味,那滋味,那叫一个美妙。

可是希特勒也有自知之明,德国即将面临一场比二十年前更重要的战争,德国输不起,也不能输。因此德国的首相必须是文武双全那种类型的。

希特勒“文”只能算一般,“武”就十分平常了。希特勒一战结束时还是下士军衔,只比普通士兵稍好一点。

让希特勒去指挥全德国的军队进行一场事关德国未来的战争,那就相当于让一个身体强壮,但智力低下的成年人,去打超过至少三个同样身体强壮,但智力很高的成年人。

不靠谱呀!

就算初期取得胜利,最终还是会失败。

希特勒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希特勒下台前推荐鲁道夫?赫斯为自己的接班人。

一般来说,德国的首相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前任首相是不能推荐或者指认下一任首相的人选。但在这个战争即将爆发的当口,临时更换一个对情况不了解的首相上台,风险实在是太大。

于是鲁道夫?赫斯顺利成为了德国新的首相。

二战开始后,德国/军队在西线所取得的胜利,完全就是在按照战前的计划执行。可是等到东线的苏军突然打过来了。德国的处境突然变得不妙起来。在付出了较大代价后,苏军的攻势终于被遏制住。接下来,德国及其盟友开始反攻。

德国及其盟友的反攻并不是十分顺利,德苏双方的战斗可以用寸土必争来形容。

德军最终还是靠着超过苏军的战斗力才艰难前进的。

德国对此既是惊讶又是担忧。

战前,德国对苏联的整体实力有过判断。德国认为,苏联军队的单兵战斗力(仅指陆军)要低于德军,苏联军队的装备也要落后于德军。德苏一旦交战,苏军必定溃败。

可真打起来了,德国才发现,苏军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弱。

苏联陆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可以和德国陆军装备相媲美了。而且苏联陆军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苏联陆军的人数要比自己多很多。对德国陆军来说,这可不是好事儿。

在武器装备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唯一能比拼的就是军队的数量和素质。

要说军队素质,德国还真的有得一比。一战前,德国就拥有了一支至少是小学文化的军队。而那时候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军队素质能和德国比。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德国拥有的是一支至少是初中文化的军队。正因为有了如此高素质的军队,德国才能在扩军的同时,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不至于降低。

但在人数上,德军确实是少了点。

德国自身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就算一战结束后,德国政/府鼓励人口生育,诞生了许多婴儿,但是德国的人口数量还是没有上升多少。

反观苏联,继承了沙俄衣钵的苏联,拥有的人口数量超过一亿,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之一(在只计算本土人口,不计算殖民地、海外领地人口数量的情况下)。

苏联是工业化国家,完全可以按照军民比一比十的比例动员起超过一千万人的军队。而且苏联完全可以将军队扩充的重心放到陆空军中,因为苏联没有海上压力。

苏联海军有四大舰队,分别是北方舰队,用于守卫北冰洋,特别是靠近北大西洋的一面;波罗的海舰队,用于守卫波罗的海沿岸,主要是列宁格勒(后世的圣彼得堡);黑海舰队,守护黑海沿岸,主要是克里米亚半岛;太平洋舰队,用于守护太平洋沿岸,主要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即被中国称为海参崴的地方。

在当下的情况下,太平洋舰队已经名存实亡,波罗的海舰队连出港都困难,黑海舰队还要配合黑海附近的友军应付德国的进攻,唯一具有广泛活动空间的北方舰队,因为长期不受重视,已经沦为打酱油的角色了。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只能扩充黑海舰队和北方舰队。

可黑海舰队的活动范围就那么大,扩充多了等于于事无补。

北方舰队即使扩充了,想要找德国海军麻烦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够不够。

要知道,自从德国成功占领英伦三岛以来,德国海军主力就一直在北大西洋上晃悠。而且德国海军的实力还在不断增强,苏联的那支小海军去找德国海军麻烦,那和自寻死路没什么区别。

德国就不一样了,德国现在是四线作战。

东线,德国和苏联打得火热;西线,德国还要谨防英美舰队出现在英伦三岛附近;东南线,德国还在帮助那不靠谱的盟友――意大利,欺负东南欧的小国;南线,德国更是被意大利分出去了一部分宝贵的兵力,与意大利在北非的军队一起,和英军在北非死磕。

这样一来,德国的兵力数量还真的不够。德国有六千万人,按照一比十的比例征兵,德国有六百万人的军队。可这六百万人肯定不够,就算深入挖潜,一千万出头就顶天了。

四线作战的德国,那日子过得肯定不好。

在这四线中,德国最关心的是东线,因为德国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了这个方向。德国知道只有打败苏联自己才能集中全力,与英美在大西洋争锋。

现在的德国是巴不得苏联的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哪怕有什么事情能够吸引其注意力也好。

“中国人发来的电文,他们说:‘他们将会对远东苏军进行大规模围歼作战,希望我们能够配合。’”

“什么?你确定你没说错?”赫斯很惊讶,这完全是瞌睡遇到枕头呀!

“我已经再三确认了。而且中国人还说,除非苏联战败投降,否则他们不会停止与苏联的战争。”

“真的?”

“真得不能再真了。”

“好!好!好!”赫斯一口气说了三个“好”。

赫斯心里高兴呀。之前中苏在远东地区大打出手,这在让德国了解苏联实力的同时也了解到获得了新生的中国的实力。

尽管中苏在远东地区大打出手的结果,德国自身的渠道了解的不多,但是中国方面提供的信息让德国方面知道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德国也因此做出了苏军战斗力低于己方的判断。可谁知道,苏联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居然硬生生地将自身军队的实力提高了这么多,弄得德国吃亏不少。

德国和苏联交战的第一时间,德国就曾发出外交电文,希望中国出兵苏联远东地区,减轻德国的压力。

可是中国方面的回应却是,中国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来对苏宣战。

中国的回复差点没把德国气死。

什么叫做“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来对苏宣战?”

在德国看来,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战争上,只要为了国家和民族那用什么理由宣战都可以。哪怕是中国的一只老鼠被苏联的一只猫吃掉了,都够得上宣战的理由了。

可偏偏中国人墨守成规,不主动宣战。直到苏联主动再次挑起了与中国的战事,中国才正式对苏宣战。

其实中国新政/府本身也想早日对苏宣战,直接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争取早日灭了苏联。

可是中国新政/府却受到了国内的限制。

自**战争以来,中国的对外战争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可以说,“战败”、“割地”、“赔款”简直就成为了中国对外战争的代名词。国人对对外战争获胜已经不抱希望。就算在民国二十五年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候,南京国民政/府也没有正式对日宣战,而是发表的自卫宣言。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外正式宣战上,国人的谨慎态度。

因此,新政/府也不敢贸然对外宣战,否则还真的不知道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可老天爷开眼呀!日本和苏联居然同时对中国动手,这下子,新政/府总算找到了对外宣战的理由(或者说借口)了。在这种情况下,反对的人基本上都可以当汉/奸/论处了。

对日苏同时宣战后,中国在对待与日苏战争的态度上泾渭分明,对苏联是往死里打,对日本是稍微教训一下就行了。

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国家利益的需要。

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苏联可以从中苏那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随时对中国发起突袭,中国也不可能做到全线布防。而且继承沙俄衣钵的苏联可是占据着面积最广的中国原有领土。不将这些领土拿回来,怎么对得起整个国家和民族。

日本是一个岛国,本身资源就贫乏。现在的日本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那是虚的。日本如果不能获得大量急需的资源,日本必将走向崩溃。而且目前日本主动招惹了美国,美国也将海军主力放在日本人身上,日本和美国必将在太平洋上打得血流成河。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中国人可一直没忘。能利用日本消耗一下美国的实力,也是不错的选择。

而且中国海军未来的对手可并不仅指日本一家,还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在太平洋上有海上力量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海军还是太弱小了,这时候出击实在是得不偿失呀。等到新式战舰大量下水服役了,中国海军才真正能够驰骋于大洋之上。

注一:库特?蔡茨勒大将在一九四二到一九四四年为德军总参谋长。这一时空还是照常上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