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末数风流 > 第一卷 雒阳雏虎 第十三章 卢植归雒(二)

晚饭过后,窦娥先回了院子,李继被蔡邕留下来闲聊,这才从他口中得知了卢植是如何回雒阳的。

几月前与李继同一天出发的那份奏章,除了上奏成功平定了九江叛乱,卢植还同时定下了一个计谋。

那封奏章上,卢植详细陈述了自己在九江任职的经历,并严肃确定了作为地方太守的各种重要职责,最重要的是还必须要明确好郡县要职的任期,比如说一任五年,不能不到任期就拍拍屁股走人或者到了任期却不舍得走。现如今各郡太守的任期不明确,很难有效的教化当地百姓,而卢植本人作为发起者,为了表明不贪恋权位,主动向朝廷请辞。

折子到了雒阳后,几乎所有氏族出身的高官立马就不肯了,他们既然身为氏族,就一定会有很多族中后辈和门乡故吏。这些后辈和门生会去各地任职,有的只是单纯的去刷一下资历,有的则是为了配合各地与家族利益相关的产业。

本来就因为“三互法”的存在,在哪里出身的官员不能在本地任职,氏族已经不是很乐意了。现在一旦再确定了任期,刷资历的嫌时间长,想长久把持位置的又不肯走,所以奏章上的提议一被呈到了朝廷上,立马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汉灵帝毕竟还年轻,现在也才刚满十八岁,更是因过早离世的桓帝没有子嗣而从刘氏本宗过继来的,远没有与满朝文武相抗衡的威望。在百官的强烈要求下,灵帝也是无可奈何,哪怕他本人也很同意卢植上疏的内容。最后只好勉励了一下卢植的平叛之功,并没有同意卢植的意见,随后把表彰快马送到了九江去。

卢植当然也知道根本不可能通过,朝廷上都是什么样的人他太清楚了。所以没等表彰到,他就立马又上了一份奏章,说自己生病了,而且是病入膏肓,想要辞官回到幽州涿县老家,实在不想客死异乡,言辞格外的恳切。

这下满朝上下谁也不好说什么,以为卢植是真的不想继续干这个太守了,也就只好答应让他离任而去。

就在第二道旨意刚离开雒阳没多久,快马前去九江表彰的使者回来了,卢植竟然已经以布衣的身份又向朝廷上了一份奏折。说自己在回家路上感觉好了许多,至少不会直接病死了,而且听说了要刊刻石经的事,于是毛遂自荐。他是已故大儒马融的嫡亲弟子,又是当世的海内大儒、经学大师,为大汉思想建设添砖加瓦绝对是义不容辞,强烈要求自己也参与进来,就算是死也要死在修校石经的路上。

这才是图穷匕见!卢植一开始的目的就是要来雒阳修石经,但是几份奏折下来,皇帝也好,文武百官也罢,全都被他左一拳右一拳打蒙了。再加上他确实允文允武,是大汉难得的人才,又刚刚有了平叛之功,满朝官员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下来,只是让他来年再前来雒阳,先回家中继续养养“病”。但卢植终于是安耐不住了,还没等到过年呢,就从涿县老家来了缑山书院。

本来修石经这事是件古文今文融合的喜事,多少人为了达成这目的不知废了多少功夫,只要把石经刻好,往宫门口一放,那就真的成为了天下的正统。这突然闯进来个只认准古文的卢植,就像一锅汤里掉进了一颗老鼠屎一样,既恶心人又膈应人。

蔡邕倒是没怎么失态,边嘬着酒边给李继讲述了一番,对卢植的计谋连连赞叹。他对卢植的态度也颇为微妙,好像并不反感他加入修建石经的队伍。

而李继听蔡邕说完后,却是一阵沉默。等到夜深,便向蔡邕告辞,踩着厚厚的积雪回到了房间。

躺在床上,李继只是在心中感慨。如此看来,倒真的是小看卢植了,自己从千年后而来总会打心底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但就卢植的这一番操作来讲,连他也不得不承认这实在是一手精妙至极的浑水摸鱼之计。

聪明人在任何时代都是聪明人,卢植作为“本地人”更是熟稔当朝各种明暗规则,能如此巧妙的布局,着实是自己小觑了这个在前三国时期名声响亮的人物。

李继也算明白,知识量与通晓历史大势才是他真正的依仗,但也是惟一的优势。除了这两点,他并不比现在的任何一个人强多少,尤其是像卢植这样的老谋深算之辈。

今夜知晓了卢植的事,让李继那平静已久的心慢慢掀起了波澜。这个世道果然是精彩,自己若是能与这样的人物交手,那重活了一遭倒也不亏。

“好久都没这种感觉了……就当再来一次吧……”

黑暗中,李继呢喃的声音响起,闻如鬼魅。

雪下了一整夜,隔日,天刚刚亮,李继便打起精神早早起了床。赶在蔡邕上朝前向他知会了一声,借了些蔡府的下人,说是要让他们替自己出去做些事情。

因为家主人蔡邕的叮嘱,一众仆人在这段时间里又颇为喜欢这个发明了“李锅”的神童,所以蔡府的下人们都很是听话,按照李继的要求,到处奔走打探消息。整个上午,李继都在院子里陪窦娥玩雪,并没有登上阁楼看书。

和小丫头玩闹了许久,终于,一个仆人带着位高个子年轻人进了小院来。那年轻人看起来是头一次来到这种人家的府上,显得有些拘谨,跟着仆人别别扭扭的向李继施了一礼。

“小神童,这个就是雒阳本地造纸行的人,给您带来了。”

“辛苦叔叔了,先去休息吧。”

听李继称呼自己叔叔,那仆人高兴的咧嘴笑着说道:“嗐!小神童吩咐的,有什么辛苦不辛苦,再有事的话再招呼小的去做就是了。你们先聊,我去准备今日的饭食。”

“这位大哥,来坐,不必这么紧张。”

仆人走后,见那年轻人还是浑身不自在的样子,李继便把窦娥也打发回屋里,自己则是走到了阁楼下,那里早就铺好了两个席子,中间摆着一张小桌。

年轻人虽然长相还算得上端正,但有些畏手畏脚的,极为不好意思。不过见李继都这么吩咐了,他也只好照办,蹑手蹑脚的走了过来,坐在了李继对面的席上。李继为了安抚他一下,有意的引导话题。

“大哥,你家里是造纸的?”

“俺家三代人都是造纸的,到俺这儿已经算第四代了。”听到李继这么问,年轻人则是重重点了点头后回答。

李继很是满意,这种有家族传承的那就更好了。经过昨晚深思熟虑后,李继发现,若是想要发展自己的势力,如今的第一步还是要先搞钱。

他的处境其实与刘备颇为相似,年龄都不大,也没有啥背景,刘备好歹还有个皇亲的招牌,而自己可真的算得上是孤家寡人。而且刘备日后起家不也是靠着商人的资助嘛,有了钱才有能力组建自己的力量。

思来想去,李继最终决定把目标放在了改良造纸术上。这种直指士子阶层的商品按理来说会来钱很快,而且一旦流传开来,很多事情做起来也会方便许多,就比如像蔡府这两座堆满竹简的藏书楼。

“大哥,今早我托人买了一刀你家的纸。”李继从席子前的小桌下抽出了一沓纸来,颜色深黄,跟后世用来祭祖烧的黄纸差不多,“现在大部分人都是用纸来包装物品,小弟有个想法,想要造出一种便于书写的纸来。但你看,现在所流行的纸张,重墨则会黏糊晕染,清墨就会被吸的看不见。”

说着,李继拿起桌上摆着的毛笔分别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正如他讲的,要不就模糊的看不清,要不根本连字都不见。

“原来也有人想买纸用来写字的,不过都是没买多少就不再买了。”年轻人挠了挠头,解释道,“俺爹在世的时候也想过要改进,不过效果不咋地。”

“小弟可以去参观一下你家如何造纸吗,如果有可能的话,小弟会出钱做本金,帮你们扩大规模。”

李继沉吟了一会,他现在唯一难办的就是不清楚如今的造纸技术达到哪一步了。但是他相信,以自己的能力,无论现在造纸术发展到什么情况,都是有机会造出能写字的纸来的。至于资金的事,大不了就先跟蔡邕借就是了,只要能造出能写字的纸来,哪怕分蔡邕部分股份都是赚的。

年轻人闻言低头思索了片刻,拘谨憨厚的样子也在这一瞬消失不见,让一旁一直观察他的李继正好瞅见了。

“那行,小少爷跟我走就是了。俺家造纸厂就在缑氏县里,离雒阳城也不远。”

年轻人察觉出了自己的失态,赶忙调整了回来。

这年轻人的老实是装的?李继来了点兴趣,但也没有什么戳破他的想法,做生意嘛,谁还能没点小心思。

于是进屋与窦娥嘱咐了一声后,叫来了一个蔡府的仆人驾车,李继与那年轻人坐上马车就往雒阳城外赶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