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七章 晋襄公 第7章 晋襄公 第11节 司空胥臣(2)

晋献公时代,公子重耳有不少老师,如狐偃、赵衰等,其中便有一个胥臣。敢情这帮牛人都是晋献公为了培养重耳而准备的,重耳就算是一坨烂泥也该扶上墙了。

史书记载,“文公学读书于臼季,三日,曰:吾不能行也咫,闻则多矣。对曰:然而多闻以待能者,不犹愈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晋文公重耳跟从胥臣学习读书,多日后说:“唉,虽然我通过学习,见识增长学问增加了,但却不能付诸实践。”

胥臣说:“公子啊,你不必多虑啦。机会是留给作好充分准备的人的,现在你学识增长,将来一把抓住机会,这不是更好吗?”

在当时,重耳一不是世子,二不是重点培养对象,作为晋国公子,受到诸多限制,且朝堂骊姬一党作乱,自己无能为力,当然会必生郁闷,感觉读书作学问没什么大用,所以便发了牢骚。

胥臣马上做思想工作,劝重耳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总有一天会将学到的用于实践的。

骊姬之乱后,晋国陷入混乱,重耳在胥臣等这帮牛人的建议下离开了晋国,开始了19年的国际流亡生涯。包括胥臣在内的这帮牛人都随同重耳流亡,在胥臣等人看来,重耳绝对是一支牛股!牛人得持牛股嘛,别看现在被st了貌似面临退市的风险,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支牛股到后来一定会业绩大爆发。

历史证明,胥臣等人的判断是正确的。到后来,晋惠公死了,重耳等人在齐、秦等国的大力支持下,迎来了回国的机会。

公元前637年秋,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为了彻底团结晋国,一边大力支持重耳回国当晋国国君,一边安排将同宗的五个女子都嫁给重耳。这里面便有一个晋惠公世子姬圉的妻子。

我们前面已讲过,姬圉本是晋惠公抵押在秦国的人质,秦穆公在韩原之战俘虏了忘恩负义的晋惠公,后来虽然放了他,但将晋国的世子姬圉要来当人质。

为了解决与晋国的矛盾,保持东部边境的安定,以便腾出手来安顿西方戎狄部落,秦穆公还将宗族之女嫁给了姬圉。

姬圉一直关注晋国国内的动向,当他得知父亲晋惠公已快不行了,便偷偷离开了秦国,回到晋国即了位。这将秦穆公给气坏了,秦穆公铁了心,一定要扶持重耳当晋国国君。

由于姬圉在辈分上讲是重耳的侄子,那姬圉的妻子就是自己的侄媳妇,现在却要变成自己的女人,这传出去多大的闲话啊?

重耳当时是很犹豫,虽然重耳女人缘很足,自己也是好色的,但在内心上一百个不乐意娶自己的侄媳妇为妻。人在穷途可以不要脸,但现在自己马上要成为一国之君了,面子问题那是政治问题了。

但如果不娶,便逆了秦穆公的意,在自己夺得晋国政权之前得罪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力量也不明智。重耳是举棋不定。

这个时候,胥臣出来说话了。胥臣劝他说:“举大事不避小节,我们都将去攻打你侄子了,你还在乎他的老婆做什么呢?接受此女,是为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公子你难道要拘泥于小礼节,而放弃了大业吗?”

这话使重耳终于下了决心,是啊,政治联姻,同样是讲政治嘛。于是一口气便娶了五个秦国宗族之女,当然也包括自己的侄媳妇。这令秦穆公十分高兴,不遗余力帮助重耳夺得了晋国江山。

这也便是典故秦晋之好的一个细节。

重耳回国当上晋国国君,这便是晋文公。由于胥臣追随之功,晋文公后来任命他为下军佐。胥臣也就成了当时晋国三军其中一军的副军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对晋文公来讲,是非绝对亲信之人不可任的。

胥臣虽然一直以温文尔雅的文臣形象留在人们心目中,但作为一员高级将领,他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军事才能。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大战爆发。胥臣奉命率左军迎战楚军的右军。当时,楚军的右军主要由楚国的盟军陈国和蔡两的军队。陈、蔡军队主要以兵车为主,人数也占优。

胥臣指挥一部分下军率先发起攻击,这一仗是整个城濮之战的首战。首战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如果单凭兵士冲杀,即有可能陷入混战,甚至由于兵力上的差距,晋军极有可能失利,这对整个战局来讲是致命的。

胥臣冷静分析战场形势后,心生一计。他命人在晋军的战马上都蒙上虎皮,将战马打扮成老虎。隆隆鼓声中,晋军的“虎军”全线向敌阵冲去,陈、蔡军队的战马见到老虎,惊慌乱窜,阵形顿乱。古时的大兵团作战,士气、阵形是至关重要的,士气一消,阵形一乱,基本是败局已定。

胥臣率军乘胜追击,击溃了陈、蔡两**队。胥臣率下军取得首战大胜,直接乱了楚军统帅成得臣的部署,全线出击中又中计。晋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而如果没有胥臣的首战告捷,那结果还真不知道会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