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七章 晋襄公 第7章 晋襄公 第12节 司空胥臣(3)

在历史上,胥臣最主要的功绩,还真的不是他的军旅生涯,而是因为胥臣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提出了比孔子要早一百多年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前面我们讲过,他是晋文公最早的老师之一,曾经劝过晋文公要好好学习,增长学识,将来必有大用。

而关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史料记载了一段晋文公与胥臣关于如何教育晋文公儿子的谈话。

晋文公老婆很多,儿子也不少。其中有一个儿子公子姬欢,晋文公想为公子姬欢找个老师,便去找胥臣商量,想指派一个叫阳处父的人做公子姬欢的老师。

这个阳处父,前面我们讲过,这也是晋国历史上一位大牛人,曾经受晋襄公指派去追被释放的秦国三将,他使了一计,将自己的骖马解下来假意送给孟明视,虽然被识破,但能够临时心生一计,说明阳处父此人也不简单。

晋文公的本意是让胥臣来评价一下阳处父这个人是否合适,结果胥臣却回答说:“这个嘛,关键取决于公子。”

他还举例道:“对直胸的残疾人,你不应让他俯身;对驼背,你不应让他仰头;对羸弱的人,你不应让他举重物;对矮他子,你不应让他攀高;对瞎子,你不应让他看东西;对哑巴,你不应让他说话;对聋子,你不应让他听音乐;对糊涂虫,你不应让他出主意。”

胥臣接着说:“一个本质好的人,如果有贤良智士辅以教导,那就可以期待他学有所成。但一个本质邪恶的人,不管他的老师有多贤良,结果都没什么用。”

什么意思?就是说,教育人,一定要根据这个人的特点来教育,不能对谁都给个老师便行。胥臣举了八种残疾人为例子,这是对自己即将要发表的一个伟大教育理念作铺垫。

这个教育理念,便是中国历史上提出的最早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然后,胥臣又引经据典,对自己的这个教育理念作了阐述:“我听说,以前周文王的母亲怀孕时根本看不到她肚子鼓了起来,生周文王时就象她去厕所拉泡尿一样轻松,一点痛苦也没有。

但周文王本质奇佳,他自小便从不让母亲忧虑,从不让师长操心,从不让父亲生气,对对两个弟弟很友爱,对两个儿子很慈惠,对自己的夫人很疼爱,对同宗的兄弟很亲近。

因此,周文王便能任用天下的贤良之士。即位之后,他有事便咨询掌管山泽的八虞,与虢仲、虢叔两兄弟商量,听取闳夭、南宫括的意见,咨访蔡公、原公、辛甲、尹佚四位太史,再加上有周文公、邵康公、毕公和荣公的帮助,从而让百神安宁,使万民安乐啊。”

胥臣还引用了《诗经》里的话“文王孝敬祖庙里的先公,神灵都没有怨恨。”胥臣洋洋洒洒一番高谈,告诉晋文公,周文王的成功,并不单单是教育的作用。

这把晋文公听得是一楞一楞的,他问胥臣:“如此说来,那你的意思是,教育没什么用喽?”

胥臣微微一笑道:“不是说教育没用。我们说教育,就是要让人提高学识,提高了来干什么呢,就是为了使本质更加美好。所以人生下来就要学习,不学习就不能进入正道。”

晋文公一听又糊涂了,问道:“比如一个人本质不好,或者我们讲直接一点,就是你一开始讲的一个人如果成为那八种残疾人一样,如何去教育?”

胥臣回答说:“嘿嘿,这就要看自身长处因材而用了,驼背的让他俯身敲钟,直胸的让他戴上玉磬,矮子让他表演杂技,瞎子让他演奏音乐,聋子让他掌管烧火。糊涂的、哑巴和小种人,自身没有可利用的正材,就让他们去充实边远的地区。

教育,就是根据他内在的性能、本质加以因势利导,就像河川有它的源头,迎到入海口,汇入大海任意奔流。”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提出的最早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提出者,胥臣也。

胥臣先生,这令笔者对你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这个理念,哪怕是到现在,也是真理中的经典啊。

可悲的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却背离了这个理念。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与几十个伙伴一起,学的是同样的东西,面对的是同样的老师,然后,接受同样的考试,然后,以考进什么名牌大学来判定这个孩子教得好不好。无语啊。

其实,许多孩子,从很小时便表现出不同的天赋,爱打游戏的不见得他今后在计算机领域没有出息,爱看小说的不见得他今后在文学上便没有造诣,爱打闹的可能是体育健将苗子,还有爱唱歌的,爱跳舞的,爱开玩笑的......可悲的是,他们都被装进了同一个模子里,在里面苦苦挣扎!多少人的天赋就这样夭折了,多少人的兴趣就这样被打压了......

我们的胥臣先生,早在2600多年前便一个劲地说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只可惜,说得好但很难做得到哇,胥臣先生,后世的国人真的对不起您老人家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