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五十九章 清军欲动,农令事急

大顺闯军李自成这边,暂时还没有太具体的动向,闯军之中到底是怎么想的,目前也都还没办法通过军队的动作看出。

但是,在山海关外的满清阵营之中,进攻的架势却早已清楚明了。

或者说,他们不是做好了进攻的准备,而是早就已经进攻过了!

此刻,满清的军帐之中,多尔衮位居首位,而其他的旗主将领等人位列其中。

“如今山海关纪律严明,其中的军将如今又都联系不上,施展不了招降之计,大家觉得应当如何攻打?”

多尔衮如今,不仅身领摄政王的政治身份,本身的军事实力也同样是最高。

崇祯十六年,也即大清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突然去世,满清的政治军事都为此而动荡。

多尔衮趁着皇太极去世的机会,在之后两个多月后,没收了亲弟弟多铎在正白旗的十五个佐领。

多尔衮手上本身就有十五个佐领,加上从多铎处没收的十五个佐领后,多尔衮就具有了整整三十个佐领,等同于一个整旗的实力。

满清一共满人就八旗,多尔衮的实力可谓是其中最为强大,正是因此,此时的他便坐了主位发号施令。

此次作战,便是他主动挑起的。

而在他的身边,多泽、阿济格等人也都纷纷在列,但是对多尔衮提出的问题,却都没有多少回应。

满清,尽管经过了一次次的改革,但是说到底,仍然是部落制度,每个将领旗下的人手,都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国家的。

阿济格,早已在之前的冲锋之中,损失了不少的兵力,也验证了山海关的雄伟程度以及守军的强大,这个时候,再讨论如何进攻山海关,愿意主动出头的人可就没有了。

毕竟,尽管这些满清旗主们都野蛮,但是,野蛮不等于傻,拿自己手底下人的命,去给多尔衮开路,他们可不愿意。

“阿济格,你说说,当时进攻山海关,你的人在第一线,对山海关的情况应该最清楚。”

没人说话,多尔衮便主动点名。

但是对这样的问话,阿济格却根本不愿意讲,只是应付:

“摄政王才是首先决定进攻山海关之人,而且此前与盘踞山海关的关宁军通信的也是王爷你,这制定计划绝不该找上我!”

多尔衮盯着阿济格看了几眼,但是阿济格却丝毫不为所动。

此前第一波的时候,便是多尔衮得出结论山海关中将领与底下的兵卒互不熟悉,尚未磨合,打起仗来一定会出现各种配合上的问题,可以趁着夜色打一仗。

结果,一仗打下来,攻城的时候损失的人手就不说了,毕竟那大多数都是从汉人中俘获或者投降的奴才,不是旗人,死了就死了。

但是,招惹了山海关之后,山海关中的将领不仅当即击退清军,而且还派出大量骑兵乘胜追击,直接与八旗子弟对上。

多尔衮的人手在队伍后面,撤退起来自然更快,而阿济格的人就为整个队伍殿后了。

这些出了鬼的明军骑兵战斗力竟然比满清的骑兵还要更强,撤退之中,阿济格损失的旗人骑兵就足足有数百人,这对于人数本就不多的满清来说,已经是不小的损伤。

而这些损伤全都集中在阿济格一个人的手底下,那损失自然就更大了。

“多泽,你......”

......

尽管阿济格没有给出什么办法,倒是到底也是搭话了,之后多尔衮问起其他清军旗主们,尽管主动请缨的基本没有,但是大家伙对于攻打山海关,然后从山海关杀入大明天下的想法倒是没有变化。

毕竟,在之前关宁军将宁远城等关外的所有大明实际占据的地盘全部放弃,撤回山海关内之后,就等于山海关之外的地盘已经全部是满清所有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要扩大领土,唯一的办法自然就是入关。

而山海关不落入他们手中,想要入关不难,但是若是想要占据土地而不是抢一把就走,那便只有被围追堵截以至于覆灭这一条路可走。

所以,尽管损失不小,但是一方面是发展所必须,另一方面则是过往大明军队以及大明将领给他们留下的固有印象。

尽管第一波的时候已经证明了这山海关中有极其精锐的大明骑兵在,但是他们却仅仅只是记在心中,却并没有太过重视。

这其实也能够理解。

如今一则消息早已传遍各大势力:大明已经被李自成攻下京城,崇祯皇帝不知所踪,大明京城一带以及周边都被横空出世的几个将军假借崇祯名义占领。

事实上,在崇祯专心处理内政的时间里,南京已经另立了南京的大明天子,云南也有云南的大明天子继位。

自称大明的势力,当下加上京城的新大明,都有足足三五支了。

尽管不知道为什么吴三桂等关宁军将领是在什么条件下,加入了这个自称崇祯领导的小明朝。

但是,原本天下合一的大明,在满清的进攻之下都基本全是败仗,乃至于节节败退,如今打这么一个分裂之后的小朝廷,难道他们还能拿不下?

大不了就是多花些时间围困,以及顺便南下打打草谷罢了。

清军当下主要的问题,还是既想攻城而不是凭粮草围困山海关然后与山海关守军硬耗,另一方面却是各个旗主在知道之前攻城的结果之后,都不愿意让自己的人出来当承担主要损失的主力。

但是,这件事情肯定能够在商讨之中,得到一个结果。

到时候,便必然是一大波凶狠的进攻!

————————————

尽管受到消息之后,崇祯对于之后的战场情况又开始关注,并且还开始思索如何调度军队。

但是很快,太祖就再次出现,直接告诉崇祯,这些军事上的事情对新大明来说只是小问题,而且是绝对不会演变成麻烦的小问题,崇祯自己好好制定制度,处理好内政就好,不用管这些事情。

如果当真对打仗感兴趣,那之后忙完这些,他可以让崇祯亲自带领大将大军上战场。

这番在其他人听来简直狂妄自大至极的话,崇祯听在耳中,却没有任何疑问。

此前,区区三千人,依仗京城,不,甚至都没有依仗京城,就成功将敌人的十数万人大败,并且将自己收成了数万大军。

现在数万大军,还保有天险,战争是没有悬念的。

得了这个保证之后,崇祯也就暂且将注意力全都从战争上转移到了农令上。

如今,农令的事情已经开始正式展开,但也正是因此,一个个问题全都暴露了出来,崇祯必须好好处理了。

没有任何从政经验的农民,一跃而上成为了农令,自然风光无限,但是仅仅这么几天的功夫,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问题。

农令们不知道如何管理,如何处理事务都已经是比较简单,比较轻松的事情。

令崇祯没有想到的是,农令,这个刚刚出现,甚至都还没有几天的职位,竟然就已经出现了行贿受贿的情况。

尽管,从村令村尉们上呈上来的内容来看,主要还是巴结一样地送上一些小东西,亦或者几颗鸡蛋什么的,也能算到送礼的范畴之内,但是本身农村就是很贫穷的,这样的行为,换算到吏员身上,也就和行贿受贿差不多了。

以及,若是农令们当真因为谁家送的礼物多,就更加用心,不送礼的就不管,那和以往的贪官污吏有何差别?

以往,生员考举之后授官,都会有一本记载如何做官行事的书刊给他们照猫画虎,让他们至少有一个行为规范。

但是农令这一块,实在与过往的官员差别太大,由此产生的各方面的缺漏也着实太多。

尽管当下并没有产生多少问题,但是却也已经直接导致当前的平均效果上,比崇祯预期的差了很多。

面对这样的情况,崇祯显然是必须好好处理的。

为此,他准备再次下到村落之中,去往做得很好,以及做的很差的村落中了解情况,然后先制定出一套管理办法出来。

————————————

“校尉大人,这边请!”

何云华再次热情地引导着崇祯一行人往村子里走。

不过,这次因为是崇祯主动前来,村落之中并没有其他青壮在,甚至连村中的老人妇女都明显少了很多。

崇祯问过两句,那些人都是随着家里一起下地干活去了。

当官的诱惑,对于这些数代都是农民的村民吸引力相当强大,在之前崇祯下旨,写明这次春耕的量,将会直接影响第二波农令的选拔之后,原本就辛勤的百姓,更是将一切能够用上的人力都用了上去。

如今的农田之中,甚至有五岁孩童与七十老人一同在田中耕作的奇景。

当然,对于百姓们来说,这样的行为倒也不会亏,耕耘自己的田,而且还有着太祖保佑能够产量翻倍,辛苦一点能够得到的收获也肯定不会小。

“何村令,本村农令在哪忙呢?”

崇祯此来,主要就是看看农令的工作情况,前来长河村,便是因为何云华当真能力不错,而且村子里出的这个农令也相当努力,表现在农令中称得上前十。

“校尉大人,杨农令,应该正在北面坡后边的那块农田上指导吧。昨天就听说那边的几户人家赶进度,耕耘太浅,对庄稼不好。所以今天一大早杨农令就往那边去了。”

上一次来的时候,何云华口中还是一口一个杨春生,现在称呼起来就都是杨农令。

在品级上,农令们当下并没有立刻确立为九品官员,而是以代九品的身份任职,等考核期满,符合要求之后,才能提升为与村令村尉相同的九品官员。

理论上来说,村令村尉现在都是官,但是农令现在只是暂代官员的干吏,但是,实际之中,村令们基本都已经把农令当做与自身平级的官员来对待了。

“哦?你们村也有人在春耕上弄虚作假呢?”

崇祯看到的案牍之中,关于这一点的记载不在少数,而且他也专门下达政令,要求村令农令严加管制这一点,凡是不合格的农田,都要加深耕耘。

长河村的报告,他也专门调出来看过,自然是知道的。

但是当下假借乡间巡查军校尉的身份,崇祯自然得这样关心一句。

一说起这个,何云华明显感触颇深,一拍大腿,叹息感慨:

“可不是么!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我都给他们强调了好几次了,结果那些大片的田地还好说,互相看得到都知道收敛,但是边边角角的地方,老有人想偷奸耍滑!”

“校尉大人你是不知道,我们村村尾刘老三家、二狗家还有黑子家, 他们的地都在些边边角角的地方,这都是抓住第三次了,就他们最爱耍滑头!”

每个村子,总有些不上进甚至脑抽的人,现在正好是走在路上闲聊,何云华便讲起了这几个人的事儿。

其中刘老三和黑子家的都是贯来如此,吃了不知道多少亏也不知道改;二狗其实都听勤恳,但是农令的事儿让他心动了,外加正好他的田也和那两家挨着,看着别人偷奸耍滑,这次没忍住,就也偷了懒。

讲到这里,何云华还痛心疾首地整了段农事上的谚语:

“他们啊,真的是忘了本了,田地才是农家人安身活命的根本。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春耕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现在偷奸耍滑,就算漫过了我们这些村官,到时候等秋收的时候,产多产少还不是清清楚楚?”

这些东西,崇祯可没听过,乍一听来,清楚明了还生动有趣,也让崇祯耳目一新,不由对何云华问道:

“哦?何村令,你还懂农事?”

“没有没有,就是跟着村子里学了几句俗话谚语而已,当不得夸赞。”

“那也不错了,下到村落,还知道继续学习,是个好样的。”

“哈哈哈哈,校尉大人缪赞了,我这也就是......”

一边聊着,一行人已经来到了村令村尉居住办公之地,到了地方之后,崇祯冲着身后的亲卫一挥手,亲卫们立刻将携带的肉食拿了出来。

上次是何云华请他们吃了,顺便讲了很多村令的事情;这次,崇祯回请,准备顺便仔细聊聊农令的事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