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五十八章 京城吏员,随之操纵

“三日内将会对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评定?”

“这是,陛下要提拔我等了吗?!”

赵长堂看见今日的政令,整个人精神一振,感觉好日子要来了!

与事迹广为流传的何云华一样,他同样是此前没有被查出任何贪污受贿记录的清白吏员。

只不过,与何云华因为胆小而不敢贪污不同,赵长堂是专程想着通过吏员这个身份往上攀登,获得官位。

正是因此,在京城被攻打之前,赵长堂当这个吏员,不仅没有往回捞钱,甚至还撒出去了大把的钱财用来交好官员吏员,以获得更好的评价。

如果没有大明被闯军攻打,崇祯也没有做这般的官吏改革或者说将所有官员全部取缔掉,那么赵长堂这会儿恐怕都已经流程走完大半了。

当然,崇祯改成了这样的操作之后,此前赵长堂所做的那一系列操作也就全都打了水漂,等同于之前投出去的钱都白花了。

最开始的时候,赵长堂肯定是心有怨气,但是等察觉到崇祯很有可能会在京城吏员中提拔官员之后,他的精气神一下子就打了起来,决定认真做好自己这一摊子的事情。

为此,他甚至还特地找借口,拒绝了前往村落担任所谓的村令。

正是因此,在之前得知所有村令一应都变成了九品官员之后,他心中的后悔简直都要透出胸口。

为如今......

“终于轮到我京城吏员了!”

赵长堂一边赶路,一边哈哈大笑。

身为原本就为了当官而努力了两三年的吏员,赵长堂在崇祯进行吏员改制之后,也从来不曾松懈,无论状态如何,当天的任务都一定不折不扣甚至超额完成。

前段时间下发下来的工匠体系更改,他就是其中表现最好,通知并且解释说明最多工匠的那个吏员。

在他所在的这片区域,吏员之中最厉害最努力的公认就是他,往上的报告上没有多体现过他的名字,但是周遭的吏员却基本都知道赵长堂这个名字!

“三天,还有三天时间!”

赵长堂在心中暗暗谋算。

这三天的时间,他一定要做到更好,确保自己的提拔万无一失!

————————————

“三天,只有三天时间了!”

“哎呀,早知如此,我前段时间就不糊弄了!”

“这怎么这般着急,也不提前一个月讲明啊!”

......

有人欢喜自然有人忧,在崇祯改革吏员体系,并且大幅提高俸禄收入之后,一直以来坚持努力好好干活的自然是大多数人,但是凡是集体,便少不了偷奸耍滑糊弄事儿的人。

做的最过分,以至于影响了实际工作的那些,自然都被崇祯给利索干掉了,但是那些拖延了,但没有完全拖延的吏员,以及卡点完成最低限制的吏员,崇祯却也不会对他们做什么。

此前没有说什么时候提拔或者清算,他们混日子的自然舒服,毕竟,吏员的俸禄都是一样的,干多干少一个样。

以前因为岗位的不同,还或多或少有些补贴、孝敬上的不同,但是现在,额外的银子一律没有,安排下来的工作却不少都是灵活可调节。

这样一来,过了最开始的紧迫期之后,松懈下来的自然大有人在。

此刻,清算的说法一下来,直接让其中糊弄事儿最狠,评价最低的那些吏员当场吓到了。

要知道,从最开始的时候,崇祯筛选之后,就发现绝大多数的吏员都是有罪的,而且按照太祖时期的刑罚,这些犯事儿的吏员里面,当场就能杀掉或者抄家的,能占**成。

吏员们干的好了,按照崇祯当初所讲,确实可以洗清过往的一切罪过,而且还能当官;

但是,若是干得不好,之前的那些罪过可不会消掉。

这要是清算下来,自己这段时日的表现不足以抵消之前的罪责,那当不了官什么的都无所谓,毕竟相当一部分人确实没有奢望过自己能当官,但是搞不好可是有可能直接死掉的!

这一刻,他们又重新回忆起了崇祯之前抄家杀人时的凶狠与利索。

“赶紧做事儿!哎呀,三天,我手头上需要通知的事情应该可以全部昨晚,还能收几波反馈上来!”

“老哥哥,老哥哥,带带我啊!我一定好好努力,您可千万拉我一把!”

......

吏员们往上,没有官员可以攀附塞钱求情,往下没有其他手下可以甩锅避祸,能够做得事情,也就只有当场努力这一种办法。

而这群最底层,以往最懒惰的吏员们一旦奋发,加上那些最努力的吏员们现在几乎废寝忘食地努力,直接把中间的那一大群吏员给带动起来了。

毕竟,崇祯下达下来的通知,仅仅是告诉他们,三天之后会对他们这么长时间以来的表现进行评价。

吏员们可不清楚到底这个评价是根据表现来打分,还是说有一个固定升官、淘汰的比例。

这要是后者,正好最底下的人疯狂赶超,把他们垫到最底下去了,那勤勤恳恳干了这么久,结果在最后的时候被赶超,然后死于表现差,那岂不是太冤了?

在这样的奋发,或者说内卷之下,底下吏员们的办事积极性以及办事的能力全都一下子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以前很多他们不敢拿主意,只能上报到崇祯这里,由崇祯交予执笔监来定策然后自己裁定的事情,现在不少人直接把简单能够处理的事情自己处理掉,然后将结果和过程上报朝廷,以此充当自身的表现。

而那些本身负责的事情固定,干完之后就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干的吏员,实在找不到更多朝廷的事情可以干之后,他们不少人直接学起了当初下村的村令村尉们,直接给京城里的百姓们做起了好事儿。

总之,一时之间,吏员们不仅工作能力大大提高,工作主动性明显增强,甚至连好人好事都多了不知道多少。

以至于,就连街道都因此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一天时间结束之后,这些情况,全都在吏员以及身旁新军将士的上报日报中体现得清清楚楚。

这个时候可就不存在所谓的做好事儿不留名不上报了,距离统计只有三天时间,这时候若是想着不上报,等上面自己发现,那估计审查都早已结束。

都不敢马虎,都不敢把自己做好的事情不写上去,吏员们手写的字数,一下子达到了之前的倍许甚至数倍。

故此,仅仅这一天上达的日报,文书量就有之前两三天加起来那么多。

而当这些内容经过理政监整理,全部呈现在崇祯面前,崇祯看着这积极性不知道强了多少,让自己的工作量减轻了多少的文书,心中立刻闪出了新的念头。

于是,第二天,崇祯新撰写的通知,下达到吏员们手中的时候,底层吏员们再次震惊!

————————————

“什么?!整体审核结束之后,将会直接在吏员中挑选一定量担任七品官员?!”

赵长堂直接两眼放光!

“啊!真的要杀人了!”

“什么?此次审核不合格的吏员将不会再有戴罪立功的机会,而是直接从严惩治?!”

“老天爷诶,今儿个爷我不回家了!死在案牍上,也不能连累了全家啊!”

一堆之前还心存一丝侥幸的摸鱼吏员们,哀嚎遍野。

至于中间的那些吏员,则一会被固定比例提升为官员吸引得心动,一会被最后的不合格将遭受的惩戒吓得老实。

一个个动力全都大幅提升,比起昨天还要更加内卷了好几个档次。

为了避免吏员们内卷的过程中,找不到方向,卷错了角度,崇祯特地将其中吏员们表现得很符合他心意的内容,特地以政令的形式下达给了相应岗位的吏员。

那些原本就这么做了的吏员自然备受鼓舞,更加用心地按照新的方法去做更多的事情;

而那些原本不知道,此刻看到崇祯下达的内容才知道还能以这样的方式内卷的吏员,则纷纷学习,将崇祯所撰写的优秀内卷方案学习到位,然后当天便积极主动地施用。

当天,需要崇祯处理的京城杂务,居然一下子减少到了原本的一半不到,也就是说,崇祯在没有修改任何办事流程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调动吏员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做事,就把原本需要崇祯亲自裁定才能执行的任务分摊出去了一半。

要不是崇祯也清楚,这样的效率肯定是不持久的,他恐怕都没有继续制定规划的想法,只想继续按照当前的做事方式继续下去了。

当然,考虑到制定京城内的官吏体系肯定需要一定时间,而且他还需要着重修正农令们的事宜,所以,原定三天后完成的吏员裁定,直接被崇祯延期。

三天之后,仍然会进行所谓评定,但是,那仅仅是第一轮的评定;

第一轮评定之后五天,将会进行第二轮的评定;

第二轮评定结束之后,最后五天时间之后,将会进行第三轮,也即最后一轮的评定。

其中,每一次评定的结果,都会在评定结束之后的第三天公告其本人的成绩,以及上升最快,下降最快者的成绩,但是却看不到自己的排名。

通过这样的方式,吏员们的力量,将会以最大限度的方式展现出来,然后,在这些天里,将崇祯的工作量分摊到最少。

等到这总共十多天的时间结束,春耕也就彻底结束了。

也就是说,通过这个办法,崇祯可以在不构建京城吏员体系的前提下,直接起到与构建之后差不多的效果,然后趁着这个机会,将农令相应事宜好好处理。

等这些事情处理完了,他便可以正好再转过头来,将到时候肯定已经出了结果的京城官吏体系给安排下去。

可以说,借着这个机会,将时间管理做到了极佳。

事实上,当这样的裁定方式第二天下达下去之后,底下的吏员们,无论高低,全都积极性拉满。

已经做到不错的,想趁着这些天再往上爬一爬,九品官员哪里有七品官员好听?哪怕没办法做到最高的七品,那之间的八品也完全可以想办法冲一冲啊。

尤其是那些原本有机会前往村落担任村令的那些人,更是加倍努力。

这要是辛辛苦苦下来,和人家直接去农村没有区别,那多多少少显得他们有些智障,但是要是一番努力下来,直接比他们高一个级别,直接升到八品乃至七品,那又能有谁说他们的选择不正确?

最底层的同样也在继续努力,他们想的就简单多了,三天,不,一天之后就会有一次评定,现在多努力一下,看看到时候评定结果距离合格还差多少。

如果没有冲到合格线以内,就赶紧加油,在之后的五天时间里再多拼拼命,争取第二次的时候能够保命。

再不行,也能够拼一拼最后五天的机会。

而在崇祯这般将京城中吏员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之后,这一天下来,需要他处理的京城杂务再次变得更少。

以至于崇祯趁着这个时间,已经拿出了一个农令条例的临时修正政令出来。

他准备,明天就给所有村落下达下去,然后,后天的时候,就亲自去村落之中看看执行情况。

但是,就在崇祯这样将之后的行程规划好之后,又是一则军事相关的事宜传来:

原本守在黄河边上,与大明军队隔河相望的大顺闯军部队,有了明显异动。

不仅调动大量队伍驻扎对岸,与邓文明邓将军的队伍对峙,而且大河的河面上,还明显出现了大量的船只!

尽管当下,闯军仍然没有轻举妄动,大军仍然在对岸整顿,但是邓文明邓将军发来的军报中,明确表示:在他看来,闯军绝大概率会进攻大明之土,只不过,当前还在等待时机以及调动后勤!

“难道,这次当真要两线作战?”

崇祯的眉头不由皱起。

若是同时两线作战,新大明的粮食,只怕会被大量消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