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六十章 实地探查,城池官吏

“嗯,好!何兄弟带我们去转转,实际看看你们村农令在干啥吧!”

“好,黄大哥,老弟这就带你们过去!”

“不过说实在的,这农令当真得靠本事,您还是得给你二叔讲明白这点,毕竟农令可是得负责一村乃至数村的农事,这身上的担子可不轻啊。”

饭桌上感情自然发展的快。

尽管因为这不是休假时间,崇祯没有带酒,但是这宴请有来有回的,加上大口吃肉畅所欲言,何云华与崇祯之间也很快称兄道弟起来。

这么大半个时辰里,崇祯旁敲侧击,外加虚构了一个想着当农令的二叔,打探清楚了不少关于农令们在工作之中的具体问题。

何云华知道的可不止长河村的杨农令,名声鹊起的和村令,在这十里八乡的知名度可大着。

本来这周遭的村落之间距离就不远,三五不时的,就有其他村的村令起来与他相会畅聊,正是因此,与他一个人聊,就几乎等于细致了解了周围好些个村子了。

这周遭的村子之中,农令们的情况自然也各不相同,其中老老实实勤勉肯干的农令自然有,但是藏着掖着不愿将自己的秘诀讲出来的、收受礼物还偷懒耍滑的农令,也都有。

越是那些不好的农令所在村落,村令们吐槽抱怨的意愿越强何云华了解的自然也就越多。

聊了这么大半个时辰,崇祯心中的想法都多了不知多少。

不过,到底不能只听村令讲,还得实地去看看,实际与农令们聊聊。

所以,吃完之后,崇祯便让何云华带着自己前往农令所在去实际了解一下。

等到他们一行人赶到农令所在,崇祯便看见杨春生正在田地之中一边耕地示范,一边与身旁的农民们讲着些什么。

见此,何云华主动等在了一边。

“杨农令现在指导的,就是你说的那二狗?”

何云华没有打断农令的工作,崇祯自然更不会,立在小路上,他指着正老实听教的那个农民问道。

“不是,这个是黑子,别看在杨农令面前他老实,那是杨农令在前两年遇灾的时候,借粮给他家,算是救了他和他娘的命。在别人面前,他可桀骜着呢。”

聊天之中,崇祯还得知了本村善于农事的人担当农令的另一个好处。

擅于农耕的人家,基本上灾年都能有些余粮,加上都是农户,村里沾亲带故的人也多,积年累月下来,基本上大多数人家都被农令们的家里帮过,所以农令发话,村民们大都还是老实听话。

当初村令之所以说话能有用,那是上任就是大军带着压阵,之后又有两名村尉跟着,算是凭武力镇压的,农令这就基本上都是靠以德服人了。

杨春生自然也看到了何云华以及崇祯一行人,等匆匆教完,他便踏上田埂,随手在身上擦了手上的泥,朝着他们走了过来。

“村令大人,还有这位大人,你们找我什么事儿?”

杨春生带着老实的笑脸,冲着一行人说着,说完,还拱了拱手。

尽管看着仍然是老实巴交农民的形象,但是比起之前见到崇祯身上的明军战甲,就支支吾吾说不出话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本将此次前来,是为了解农令日常所做事宜,以及工作上会遇到的问题,杨农令现在若有闲暇不妨简要讲讲?”

崇祯当下扮演的是这样的角色,自然便将自己的态度也放在了相应的位置。

听到崇祯这样的话语,杨春生明显还是有些敬畏,但是却到底还是一拱手,然后讲道:

“将军见谅,当下确实正有事务要处理,等我给他们讲完事情之后,再回来给将军讲讲可以么?到时候将军有什么想问的我都一定好好作答!”

当前农作的事情,确实尚未处理完毕,杨春生胆量确实大了不少,但是比胆量提高更快的,是他的责任心。

一介农夫,被陛下亲自选中,担任一村农令,享受高额俸禄与待遇,这样的知遇之恩,他分外感激。

故此,现在事务没有处理完,就算是明显级别更高的校尉前来,他也还是想要优先解决田地里自己这个职位该干的正事儿。

“无妨无妨,你先把农令的事务处理好。”

不知道如果当真是个想打探农令工作难度的校尉会是什么反应,但是,作为制定农***的崇祯,见到杨春生这般重视自己的工作,自然相当欣慰。

于是崇祯便带着人手,围在田地之前,一起围观杨春生的工作。

农令的正式工作情况,也展现在了崇祯的眼前。

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也切实理解了农令到底是做什么,以及实际做起来是什么样子。

不知道其他农令工作起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杨春生是在实地干活,然后手把手教导村民耕作,以及在田地里检查对方耕耘的情况。

这样的过程,确实是在执行农令该干的事情,但是看起来,却也如同一个老农父亲,在教导自己对农事半通不通的孩子如何更好地耕耘。

其实也是,农耕,本来就是最重实操的事情,哪怕是现代大学的农学生,也一样少不了实际种田,亲自耕作。

本来就是老农教导,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有任何文字性的教材,教与学的双方可能都不识字的情况下,除了这种手把手教之外,其他的方式似乎也并不会适用。

落在崇祯的眼中,整个画面,基本上都是在教导,而没有太多的管理,若是用几百年后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看着这与其他官吏管理完全不同的情况,崇祯若有所思。

等到杨春生将事情解决,然后找到崇祯,在崇祯的询问之下,一点点将自己的想法做法讲出,并且回答了崇祯几个问题之后,这个村子的视察任务便算完成了。

辞别农令、村令,崇祯带人径直回去。

而在崇祯走后,被问得颇为莫名的杨春生找上了村令何云华:

“大人,来的这个将军到底是什么人啊?为什么他对农令这么感兴趣,而且还问了这么多细节问题?最后他还问我对一些农令的改制怎么看,这......”

“没事儿,你就把这位大人当成正常的校尉。他来视察,来问问题的时候,都老老实实回应就好。”

“这是什么意思?村令大人,我脑子笨,这,还是不知道怎么办。”

“那你就把他当成上司,问什么说什么,知无不言。”

......

崇祯并不知道自己的行踪已经被猜出了部分,更不知道长河村的村令农令是如何在背后议论他这次的举动。

但是他对此却也并不在意。

在最开始下乡,下到长河村的时候,他就没有准备做太多的伪装,如今就算被猜测是为朝廷探查政令执行以及检查问题的专员,他也不会有什么其他感觉。

上次的调查,确实收获很大,但是那也只是崇祯的一个想法而已,他并没有指望之后的每一次,都能够有那么大的收获。

以及,随着锦衣卫的逐渐铺开,很多底层的真实情况已经能够很清晰地呈现在崇祯的面前,现在的下乡考察,更多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感受一下乡村农令们的工作内容和状态。

这些对他之后看待农令体系的方式和角度有关系。

但是,却并不代表崇祯真的就只靠这点信息来修订体系,撰写法条。

在崇祯将剩下的五个其他村落一一视察,对农令们的工作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认知之后,他御书房的几案上,也多出了厚厚一沓由锦衣卫以及农令村令自己上呈的,关于农令的情报。

农令体系的第一轮调整,就将通过这些资料来进行修整。

而在几案旁,则是另一沓文书。

“陛下,这些是京城中的吏员们这段时间以来的成绩,最上面为执笔监排列的名次以及等级,尚需您批改。”

内侍专程对此讲述。

原本京城内近千吏员的评定,工作量巨大,按理来说可能得好长时间才能出结果,但是在执笔监与理政监的共同努力之下,当天下午就将内容全部整理并且排好顺序。

正好崇祯此刻赶回,若是审批得快,今天吏员们回家之前就能收到他们的评级情况了。

“嗯。”

见此,崇祯原本准备伸向农令资料的手,也转向了评级资料。

相较于农令体系的修整,这件事情才是更加紧急的,而且,崇祯对于吏员们的整体表现情况,也相当好奇。

原本,经他筛选之后,还剩下的一共有一千小几百人,但是随着不少人被安排前往了村落成为村令,剩下的吏员数量就只有一千出头。

至于,为什么现在只剩下了不到一千人,当然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出了比较大问题的吏员,已经被清理掉了。

相对来说,剩下的这些吏员,用以往老大明的眼光来看,个个都属于干吏,是得到一个就能撑起一个小部门的人才。

毕竟,过往人浮于事的情况太严重,而且大量的冗官冗吏,能一直将安排的工作完成,就已经是极为少见。

不过,在新大明,长期不能将安排的任务好好完成的,直接就会被弄下去然后法办。

这样一来,哪怕是每天把任务差不多弄完的人,崇祯也有挑选乃至淘汰的空间。

翻开这份名册,崇祯对照着首先看了被两监认定为最上层的名单。

“邓毅,赵长堂......”

他从后面拿起这些人对应的详细情报,一个个仔细查看。

京中办事儿的吏员,看起来应该没什么太大的表现空间,但是,具体到个人的身上,终究还是不同。

就比如,在京中火丁,也即消防,就在这段时日里表现出了很好的作为,不仅扑灭了两起大的火灾,而且还在火灾中救出了不少百姓。

这里面的正式吏员,在这个过程之中同样表现不错,而且身先士卒冲进火场,从这个基础上,破例给他一个高评价。

毕竟,这个确实是拿自己的命拼出来的。

除此之外,在执行政令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了成绩,并且这样的做法被崇祯接受,定为了标准的吏员,也可以额外加分。

这一类的做法超过一个,而且其他表现也优异,那么同样会被提到最前面。

毕竟,这代表着,此人在该领域是很有想法,并且能够把事情做好的, 现在的筛选,本身就是在为之后建立城池内的官吏体系做准备,这样的吏员自然是很好的种子。

赵长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列选入内。

这样子的吏员,也是崇祯最希望看到的,等到到时候体系建立,这样的吏员基本上就可以直接走马上任,直接将崇祯分出去的任务承接起来。

按照道理来讲,崇祯许下了七品八品九品的帽子,外加上不合格被清退的一个等级,总共应该分为四个档次,不过,这一次,两个监司分出的却只有三个档次。

不是因为没有不合格的,而是按照崇祯此前定下的标准来看,能够直接达到七品这个等级的吏员,确实没有找到。

毕竟,崇祯对于当下放出的这三个品级的官员,所定下的便是:

九品官员,可以将之前所需要做的范畴内的具体事宜全部好好完成;

八品官员,需要能在整块相关的内容上,体现出自己的能力,并且足够出色;

而七品,则需要在一整个细分的体系之中,可能起到独当一面的作用,并且有充足的证明。

是的,崇祯此次,只打算将官职设置到七品,但是却要将整个京城的体系都搭建起来。

按照崇祯所想,之后,将会是九品官员执行基层,如同村令村尉农令一般;八品官员管辖相应的一块事宜,处理九品官员上呈的问题,并且将上面的政令细分传达,也就是上传下达居中调节。

而七品官员,将会直接负责京城某一块方向的所有内容,无法做决断或者无权做决断的内容,才需要上呈给崇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