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五十七章 战事将启,崇祯分权

统御着战争所在的中心,崇祯当下却并没有将满腹心思全都用在山海关之战上。

如今山海关中的将士全都是太祖加持的雄壮新军,单独士卒拉出来,就明显比别家的精锐都要更高一个档次,士气更是直接拉满;

将领方面,直接是接受了开国大将邓愈英魂洗礼的邓文明,虽然比起真正的大明开国统帅来说,可能差点,但是在这明末也绝对称得上当世名将。

这样的队伍,再配上山海关这等巍峨雄关,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轻松坚守数月那是一点问题都不会有。

毕竟说到底,战争打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方面,新大明正值春耕时期,不少军队当下都在乡间巡守,算是大明略输一筹。

但是,如今春耕已经接近尾声,最多数日之后,便能全部完成。

这样一来,天时方面,两边算是打了个平手。

南面的李自成也同样如此,大顺所掌领的土地,几乎全部都是遭灾且被肆虐过的,加上闯军大败归来,春耕本来就没做什么指望,天时方面算是同样在新大明之上。

天时说完,再说到地利。

新大明尽管因为崇祯自觉暂时没办法管理好大片的土地,所以占据的地方并不大,但是北有山海关,南则正好兵临黄河。

南北两边,一为雄关,一为大河,全都是险要关隘。

所以尽管两面都有可能受敌,但是新大明防守的情况下,无论针对满清和还是大顺,都是完全占据地利的。

至于人和。

军队的士气,无论是满清还是大顺,哪里有一个能够比得上大明?哪怕是他们中,士气最高昂的队伍,只怕也比新大明军队中,士气最低落的还要低吧?

归根到底,来文的,比执政,那确实是在和崇祯比。

但要是给新大明玩硬的,那和他们对线的那就不是崇祯,而是大明太祖朱元璋了!

来软的,大家自行好好发育,至少都还能有安稳的时机,毕竟新大明也还在积蓄力量测试体制,正在逐步改善自身的执政能力。

如果其他的朝廷,能够好好维持当地秩序,那么崇祯也不会太心急火燎地扩大地盘。

但是,要是来硬的,打其他地方,也就是会死伤大量将士,但是在新大明这块,那就是大量军马直接被收为对方的军队!

“这战争来的倒也正是时候,朕正好也差不多要将村令体系推广到整个新大明所辖之地,到时候,管控这么大的地方,需要的兵力也绝不会少,正好可以收一波敌军!”

原本“只需要”处理城中政务以及村令们的上报奏请的崇祯,在满清大军进犯,李自成虎视眈眈的情况下,自然也多出了额外的一摞军事相关的情报需要查看分析,还多了相应的军务需要处理。

本来就因为春耕以及城中日常杂务忙得不行的崇祯,至此开始,每天是必须忙到天黑月明才能解决一天的事务。

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想要去实地考察一下农令们的适应情况,也根本抽不出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也只能这样安慰安慰自己。

结果,一转眼就发现,眼前居然出现了太祖的身影。

“太祖?您这是......”

崇祯刚发完牢骚,就见到太祖当面,情不自禁有些尴尬,站起身行个礼,朱元璋对着他点点头。

“当下,农令事宜才刚刚开始,这才是你最需要用心管理的事情。山海关的事宜,你就不必如之前那般操心了,全权将指挥权交予徐允祯即可。”

顿了顿,朱元璋又加了一句:

“届时,就算出了什么问题,我也会相应去管一管。”

原来,朱元璋此来,正是因为崇祯这几天将大量的军政相关事宜接手,如同之前在昌平以及应对闯军时那般,把自己当成全军统帅,然后统管起了全军的事宜。

尽管,崇祯很知道让渡权力,基本上都是在了解情况,对于其他将领所给出的军令一般都不会给出什么其他意见。

但是,毕竟军中无小事,事情同样纷杂,在这样接受事宜之后,崇祯尽管仍然将农令以及春耕当做当下的最主要之事,但是放在这方面的时间精力却不由自主地缩减了不少。

“好,那便多谢太祖了!”

崇祯听了这话,一点没有担心太祖这是在分自己的权力,反而如同一下子少了一大块压力一般。

尽管经过了这么些次的战争,崇祯对于作战也不再是新手,而且对指挥战争同样有些兴趣,但是在当下如此繁忙的情况下,被迫新增这么多事务,对他来说,同样是很大的负担。

此前是因为终究对于徐允祯这个此前不过是普通勋贵子弟,通过英魂洗礼才得以变成将领的人不够放心,所以崇祯才花了这么多心思查看军政事宜的处理情况。

现在既然太祖愿意打包票,帮自己承担一应后续的应对,崇祯自然喜不自胜了。

有了太祖这话,崇祯就能把那些军政事宜减少,如此一来,他也就有更多时间参与到农令的事宜之中。

事实上,现在农令体系,与村令体系差距确实很大,而且存在明显的不同。

村令不管如何,之前要么是吏员要么是跟着吏员学过的新军将士,他们都是知道如何执行命令,如何上报工作情况的。

但是农令,本身完全是以农事的能力评选,这样一来,选上来的其实大多数都是对人际、对管理几乎没有任何经验的人。

让他们直接负责农桑,他们自然得心应手能够做得明显比其他人优秀很多,但是让他们通过教导的方式,带领其他人学习如何更好地种田,这就明显触及到很多农令的短板了。

而且,这些农令,总共一百五十多人,但是其中能够识文断字,可以自己书写相应文字的,只有不到两成的量,其他人要么是不会写,要么是认都不会认。

但是,每天的农令工作情况,按照崇祯的要求,那都是需要以报告的形式上报上来的。

现在来说,都是村落里的村令来帮助农令们完成这项工作,其他的沟通配合也基本上都是如此。

等于说,现在的农令做事,除了极少部分人之外,都需要有个村令或者村尉在旁边帮他们,他们才能完成自己应该做到的事情。

这肯定与崇祯所设想的有差距,这方面的事宜,他肯定也要想尽办法进行调整。

而这,肯定是需要不少时间的。

“还有,尽管你看不上那些官员,但是也不必将京城之中的所有事宜都经过你的手之后才做决定。”

“当下一城之地,这样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大明绝不会只有一城之地,现在的新大明,也早已拥有多城多地,你是时候将京城的具体管辖分出来让别人处置了。你只要管理好他们就行。”

讲完军事上的事情之后,朱元璋又对崇祯在执政方面的这一块内容讲了几句。

所讲述的内容,和上面说到军事的一样,都是为了让崇祯将完全可以分出去的工作,让渡出来,自己专心做皇帝应该干以及朝廷急需的事情上。

朱元璋当初尽管也是一个工作狂的皇帝,但是到底在实际工作之中,那也是各个职位各个岗位都安排上了相应的人员,主要做的除了处理相对更大的事务之外,都是在调整管理官吏。

同样每天好几个时辰在朝政上,崇祯只能讲京城一地的地方控制得当,但是朱元璋当时却可以将整个国家理得顺顺当当,其中,单就京城的管理,其实比崇祯现在做到的效果还要更好。

这,就是善于用人的重要性。

崇祯该说不说,算是很不懂得用人的典型了。

毕竟,除了他之外,也没有哪个皇帝,十七年的时间里,就能换将近二十位首辅,这样频繁更换首辅,朝政那是必然没办法稳固的。

现在的崇祯吸收了之前执政的教训,直接用制度来管理,直接通过最底层最直接与百姓接触的人来管理,而且还每天都核查他们的工作情况。

这样的办法,确实有效地绕开了崇祯不会管理官吏这个问题,但是,这套方法能够管理的量却是有限的。

一介皇帝,每天花这么长的时间用来处理京城中的日常事务,着实是太浪费了。

“这......太祖,朕也知道此事应该处理,但是当下确实没有时间精力来提拔人才,设立体系啊。”

崇祯之前直接接受了太祖对于军事上的安排,但是对于京城管理的这个事情,他却没办法直接同意。

毕竟,军事上,虽然算起来崇祯麾下的将领数量不算多,但是最顶级,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在加上两名英魂洗礼的勋贵子弟之后,也足足有了三个,哪怕用来应对两面的战争,都完全够用。

把军事上的事情交给他们,对崇祯来说,其实并不会有太多不放心,他们每个人在这方面的能力,都绝对是远超崇祯本人。

但是,京城的管理上那就完全不同了。

崇祯并不是不想放手一部分事情出去,让人帮自己管理,他自己其实也比较烦这那些京城中重复而又没什么价值的事情了。

可是他放手这些事情,又能够有谁将这些事情扛起来?

手底下没有一个能够承担这些事情的人,这才是崇祯真正放不下的根本所在。

当然,崇祯自然对此也不是完全没有主意,只不过按照他之前所想,是准备在村落以及农业的管理体系基本成熟之后,再开始调整京城内的事务的。

“不要再拖延了,缺人那就培养,没有官员体系,那就先定一个再慢慢修改。每天你大半的时间都在处理这些杂事之上,实在太低效了。”

朱元璋大手一挥,直接给崇祯下了命令。

若是在崇祯整理出两个让国运大涨的体系之前,崇祯要怎么弄,朱元璋肯定都随他去了。

如果执政能力不行,通过实际管理整个京城的事宜,也确实能够起到锻炼的效果。

但是,经过这两次的体系制定,崇祯已经展现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那么,继续在这新手村一样的京城日常事宜之中耽误时间就没了任何意义。

“但是太祖,当前正是农令体系需要调整修正的时候,不可能让朕将农令体系放下,专心去修订京城管理的体系啊。”

“那就两个体系同步进行,你既然都还有时间将军政相应的事宜接手, 那看来你能够挤出来的时间还是足够的。”

朱元璋没有理会崇祯的推脱之语,直接开口。

而听了太祖这样的话,崇祯也只能苦笑,应了下来。

就很奇怪,明明当下正是满清大军进攻山海关,该是军事上面大量调动的时候,但是崇祯这个皇帝,却被要求好好梳理政事的管理。

但是,事情既然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崇祯自然也就只有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这一条路可走了。

“来人,从三监各抽调五人,带上京城官吏体系的资料来御书房!”

崇祯下令,内侍立刻跑步前往传信。

下定决心之后,崇祯自然也镇定下来,开始按照自己的节奏,将这件事情筹备起来了。

这京城体系的规划,或者说城池官吏体系的规划,也不是额外的东西,本来就是崇祯准备做,只不是不是现在做的事情罢了。

现在提前开始,也不过就是更赶一点,更急一点,让政务占据崇祯的时间更多一点。

等到三监的人手到来,崇祯便开始下令让他们将相应文件找给自己,并且不时询问他们底层吏员们的工作量、上报量等等情况。

然后,他便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一边让三监人手继续寻找更多相应的文书给自己。

最开始的时候,涉及的内容各个监司各五个人倒也还能够来得及处理,但是等崇祯询问的内容越来越多,涉及的东西、职位越来越广,三个监司便全部随着崇祯的指令调动了起来。

而第二天,京城之中的吏员们收到今日的政令后,全都沸腾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