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五十四章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第一百五十四章

作者:今日和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10: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如今的朱元璋,已经在思考,是不是现在再次到了天地大变的时候。

比如说,以前的个体修真已经走到尽头,国运开始爆棚,替代灵气成为修炼的内核?

不然,一个没有自己帮把手,朝廷就一定会灭,甚至自己都会当场身死的后代,竟然在新开一个朝代之后,能够短时间连续造出两个这么惊才绝艳,让国运分分钟腾飞的政策,他实在难以相信。

毕竟,如果崇祯当真这么有才能,那他之前又怎么会是大明的末代皇帝?

若说这是因缘际会,他在原本的掣肘之下做不了,而来到全新的大明后,又能发挥所长,这怎么讲都显得太不可思议了吧?

相较于相信这些,朱元璋宁愿相信,这是时代变了。

但是......

村令的事情,似乎又确实是正常的政令带来的国运加成,这次的情况,又是如何?

既然是乡间巡查军送出文书之后,开始产生的这土黄色气运,也就是说至少这国运的暴涨,是与崇祯下达的政令有关。

思索掐算半天的朱元璋,终究还是决定亲自去见见崇祯,弄清楚这事情的来龙去脉。

而御书房中,正躺在靠背上休息,畅想着这个而他筹备不知多久的农令体系,会不会把太祖招来的时候,他就发现,太祖居然已经出现在了眼前!

“太祖。”

崇祯起身,冲朱元璋行礼致意。

朱元璋这次难得也与崇祯打了个招呼,然后,便问起了昨日乡间巡查军所传递的文书。

听了这话,崇祯原本带着倦色的脸上,立刻浮现出了骄傲的神情:

“太祖,那正是朕筹备已久的农令制度!昨日开始,京郊各个村落,便都有了农令了!”

“农令?”

朱元璋一皱眉。

前面来个村令制度,现在怎么又来一个什么农令?

一个村子就那么大一点,人口也就那么些,不断往村子里面塞官员,这样真的能行吗。

“正是农令,太祖,在之前的时候,我便对农业......”

崇祯兴冲冲讲起了自己的想法。

从他在之前大明处理政务时,因为天气等各种因素,导致全国各地几乎没有一年是丰年,百姓也因此而贫困潦倒流离失所等等情况。

再到他对农业的认知,认为农乃一朝之本,无论如何都要先做好农事的安排等等。

然后,就说到了他为什么会设立农令。

“太祖,依朕看来,这天下万民,都是朕的子民,而天下农户,都是朕的长子。天下的农户养活了天下的百姓,但是这天下的农户在农耕能力上却并不相同,参差相当巨大。”

“同样一亩地,一个村子里,耕种的效果就能差好几成,甚至能差倍余。而若是放眼一城,或者一地,那差距更是能够天差地别,乃至于有些人就算种的是良田,产量也不及人家的下田。”

“可是,天下的百姓,忍饥挨饿的不知道还有多少啊!这样的耕作效率,是绝对不应该的!”

“天下农户为朕长子,朕当然也要对其教导。农事这一块,虽然等闲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难度,随便找个农夫就能耕作,但是天下农夫,农事的能力同样又有优劣。”

“朕所设立的这个农令制度,所求的,就是找到那些在农事方面经年优秀,总结出自己一套耕作办法的农户,然后让他们去教导那些其他的农民如何更好地耕种,让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

讲到这里,崇祯的语气都变得相当激动。

这些话,不是他在唱高调或者编瞎话,而是他的心中当真就是这样想的。

崇祯一朝,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女真边患,也不是内部作乱,亦或者贪官污吏。

这些东西,早在崇祯登基之前,就全都有了,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

在他看来,真正直接将原本的大明推到悬崖边,乃至于让大明覆灭的,是那因为天气因素而导致的粮食产量大减!

粮食,远不如金银贵重,但是,却是人活着必不能少的东西。

正是因为崇祯朝一直粮食歉收,粮食短缺,所以才导致了朝廷财政撑不住,才导致了起义四起,才导致了对军队的掌控力越来越差!

若是崇祯朝不是连年遇灾,朝廷不是那般飘摇,崇祯也不会那么急切。

粮食要是足够,崇祯不说让大明拨乱反正,但是至少让大明经过他的治理之后,比他登基之前更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于是,吸取了之前的那些经验教训,崇祯这次新朝一开始,他就把全副的心思全都放在了村里,放在了农业上。

而且,随着之前大明的灭亡,崇祯的那些浮躁动荡也都好了很多,踏踏实实做事,自然也就出了结果。

等崇祯将自己一连串,成体系的想法讲出来,朱元璋惊讶了。

听了这番话,朱元璋才发现,自己这个后代,居然当真是有着自己一套很完善的执政体系,而不是如他之前猜想的乱碰运气。

而且,这个思路,听起来当真务实而切实。

于是,朱元璋问道:

“小子,你对你这农令体系,抱的期待如何?”

“太祖,说实话,之前的村令体系,其实多少带点误打误撞的意思在里面,但是农令体系,这是我精心构想之后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村令体系,很大程度是在为农令体系铺路!”

从农令体系将太祖吸引了过来,崇祯就知道,他寄以厚望的农令体系,应当是成功了。

正是因此,他讲述起自己的心路,也便更加豪放,直接将被太祖评为安邦立国之用的村令体系,称为了铺路砖。

“你为我仔细讲讲你的具体构想吧。”

朱元璋对崇祯的这个说法,并没有做评价,而是具体问起了这农令体系到底是什么样子。

仅仅崇祯之前讲的那些,朱元璋尽管也认可,但是却很难想象,找个有经验的老农来教导村里那些农事上的后进,竟然就能让国运这般增长?

这其中,定有其他奥秘。

崇祯对太祖自然不会隐瞒,于是,他习惯性拿起笔墨,一边在白纸上写字,一边开始细细讲述:

“首先......”

朱元璋不清楚农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居然能比有那么多效用的村令体系还要更好,崇祯自然就专门在这一方面为他进行解答。

而这一块,首先要说的就是,崇祯之所以做出这样决断的认定,所依据的现状,或者说数据是什么样。

正好执笔监理政监崇祯都放在周遭,崇祯便直接命令内侍,将相应的文书等内容直接摆在台面上,然后据此讲解。

而这其中,就有具体耕种的利用率这个问题。

因为耕作能力以及农具等等的缺失,这一块的问题,一一展现出来之后,朱元璋才知道,原来这一块居然都有这么大的问题。

毕竟,在朱元璋时期,人都不多,重要的是如何将土地更多地耕作起来,而不是考虑精耕细作。

在那个时候,连将现有的土地全部种上都不容易,自然也就不那么需要考虑这些东西。

王朝刚刚建立的初期,必然都是鼓励耕作,鼓励多生。

毕竟,那个时候,全都是人少地多的局面。

现在的大明,其实和王朝末期到王朝除建时差不多,因为连年的战乱、饥荒乃至瘟疫,大明的人口数量可谓是一路下降。

也就是此处是京城,否则,崇祯首先要做的,必然还是找到足够多的种田人手。

当然,尽管如此,农令此体系仍然相当有用。

此时类似王朝初期,田地与人相比已经不再过少不错,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能够建立起精耕细作的体系,让田地产生更多价值当然更好。

这就等于提前做好了之后很长时间的道路规划,让之后数代,乃至十代的皇帝都不需要担忧农作这一块的事务。

毕竟,王朝初期确实只要把土地分给百姓就行,甚至分地不均都没问题,一样可以出产足够养活天下的粮食。

但是这不是君王的能力,而是王朝初期都会有的情况。

听了崇祯讲述,那些被选出来,能够担任农令的百姓,所具备的能力之后,朱元璋连连点头。

他确实是从底层百姓一路杀到登基,但是现在的朱元璋终究还是离百姓太远了。

此前的他,以为这些所谓农令,不过就是些老农,经验更足些罢了,但是看了那些文书,他才知道,原来农业一道,竟然也能有人走得出类拔萃。

“好,此令,确实很好!”

听完讲述,朱元璋再次称好,但是,却没有说其他东西,并未再给崇祯许愿的机会。

此前的朱元璋,都是把崇祯当成一个小孩子一样看待。

尽管崇祯已经三十多岁,但是在朱元璋看来,却仍然是一个需要教导,需要培养的孩子。

而且,还是一个已经败过一次家,所以这次需要更加小心仔细看管,不要让他再把家给败了了孩子。

此前村令之时,之所以给崇祯一个许愿的机会,让崇祯可以得到他的帮助,也是基于这个想法。

但是,听完崇祯今日所讲的这一席话之后,朱元璋却感觉,这个后代皇帝,已经成熟了,已经有了合格皇帝的样子。

可能会有人觉得如今崇祯的执政之策,也不过针对一个方面,甚至可以说完全只在农业方面有所作为,这似乎不算特别成熟或者说优秀。

但实际上,身为皇帝,只要能够在某一个方面有所影响,在其他方面只要正常操作,别玩骚操作,就足够名垂青史。

尤其是重视农桑或者重视休养生息,哪怕上手时,国家穷困,只要坚持,那么大治之世一定能到。

除了秦皇汉武,唐宗明祖之外,其他的皇帝,能够在正面出名的,基本上也就是在治理朝政或者休养生息方面有所成就罢了。

只要国家的国力修整上来,那才是真正的成就,而农业的整体提高,自然就是其中很大的一个体现。

于是,稍稍聊了几句之后,朱元璋便直接离开。

崇祯虽然对太祖就这样离开,感觉有些失落,但是想想,如今的他,似乎也没有太多想要的。

至少短期来看,现在他想的就是将新大明的农业好好提高,这一块需要的帮助,太祖已经给到:今年,凡是新大明所覆盖之土,收成尽皆翻倍!

这样的帮助,对于刚刚建立的新朝来说,已经相当巨大了。

就算太祖再说让崇祯说出一个请求,崇祯似乎也没有太多能够讲的。

于是,稍稍失落了一小会之后,崇祯便再次全心投入到了政务之中。

忙其他事务耽误的时间,此刻都要赶回来,政事就是这样,特别重大的或许难得一见, 但是一般日常的、琐碎的政务,却每天都能冒出很多。

解决这些问题,让国家的政令能够正常运转,也正是以往朝廷存在的一大意义,只不过在这新大明,整个朝廷的事务,都被崇祯带着执笔监全部担下了便是。

如今,大明由崇祯建立的三大监,全都忙碌不止。

执笔监每天帮助崇祯解决日常政务,而且遇到各种其他事宜也基本都会找执笔监的人来帮忙,这个崇祯最早建立的监司,也是当下最忙,涉及的范畴最大的监司;

专为村令所建立的村办监,则主要负责所有涉及村令村尉的政令,这一块因为村落的工作量比较小,而且政令重复度高,所以不算太忙;

但是,除了这些日常事务之外,村办监还需要按照崇祯的设想,将针对村令村尉们的各种命令制成制式的空白政令,以更加系统更加方便地管理村落,这一块的任务量也不小。

最后就是可以说最忙的理政监,所有吏员上报的情报,首先都需要经过他们分析整理,然后才会送到崇祯、其他监司手中。

每天仅仅是村令村尉的日常日报,便有一千多份,加上城内的吏员们以及“陪同”在他们身边的士卒,也都要每日上报情况,这又是两三千份,可以说每天理政监处理的文字,都能上十万字,而且还都是言之有物的内容。

但是,晚上的时候,崇祯却突然收到了一份不属于这三司的报告。

看着上面的内容,崇祯脸色瞬变,这,竟然是山海关送来的情报,关外的满清,开始试探性攻打山海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