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第一百五十三章

作者:今日和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10: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什么?农令报名书?朕下的政令不是宣告农令就职?执笔监把政令都给下错了?!”

御书房内,崇祯收到理政监传来的昨日宣布农令之后,各个村子村令村尉上呈的报告,看着上面的内容,整个人一懵。

他明明下达的,是宣布哪些人担任农令,并且划分了相应的负责范围。

这怎么当天传上来的反馈,不是被任命的农令们如何如何用心,如何如何做得好,而是又有一大群人报名农令了?

而且,这次农令报名的人数,比上一次足足多了好多倍,甚至据理政监的人表示,尽管这报名都是以每一户为单位报名,但是仅仅这些报名清单上的户数,就已经超过了过往大明所登记的京郊农民的户数。

也就是说,这份报名清单,在人口统计上,甚至比过往专门的统计结果还要更好!

看到这消息,崇祯是当真蒙圈了啊。

他想过农令体系可能顺遂,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考虑过可能会有人不敢当农令,乃至于想过农令体系可能建立不起来。

当时,他却从来没有想过,仅仅农令任命的当天,就能炸出这样的事情来。

“呼~”

崇祯长吐出一口气,揉揉眉心,皱着眉头开始细细看起这份报告。

好一阵沉默认真地阅读之后,他才总算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同时,也在这大片大片的内容中,找到了对新任农令们工作情况的记录。

“这,还真是......”

“传令锦衣卫,问问他们当时调查情况的时候,是只调查了已经报名的农民耕作能力,还是将村子里所有农户都调查过了。”

完整看完报告,崇祯自然也就明白了这在他看来简直稀奇的事情,是为何会发生的了。

但是,面对这份比之前不知道全上多少的报名表,他却不由头疼了起来。

春耕眼看就已经快结束了,这时候,肯定是让农令们赶紧动起来,将京郊的春耕尽可能更好地完成。

此时,虽然做不到一个村子一个农令,但是三个村子一个农令,可能有点勉强,但是倒也足够覆盖。

这时候,若是再更大规模筛选一遍新农令,那势必会影响进度,而且当下这批农令的安排也会很犯难。

村民们积极报名,主动为国效力,肯定是好事,但是,这个时机着实有些不对啊!

如今之计,只能先看看锦衣卫那边有没有对这个情况有所了解吧。

但是,两刻钟后,锦衣卫那边的消息传来,此前他们调查报名农民的情况时,因为赶效率,所以并没有对村子里其他村民的情况进行了解。

也就是说,如果崇祯要将这些新报名的村民也筛选调查,那便几乎要和之前那样重新再来一遍,而且因为这次报名的人数更多,所以需要的时间只会数倍于之前!

“嗯......”

崇祯带着苦恼的笑意,不断思索。

这事儿真的是难搞。

要说这是单纯的烦恼,那就肯定不至于。

农令体系,一直是崇祯所最重视的一块内容,现在村民们这般积极主动地报名,对他来说,毫无疑问是好的。

但凡不是卡在这样的时机下,他都只会高兴、兴奋,而不会有半点烦闷。

可是,当下的情况,就是正好卡在这个时间上了。

思来想去,崇祯又开始在纸上写字整理思路。

首先写下的,便是春耕。

“春耕之事,绝对不可以耽误。”

春耕,说是对农耕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也不为过。

只有把农作物种下去,才会有收获的可能,要是春耕都没有做,之后就算做更多也绝对没有用。

这就好像不生孩子,没有孩子,就没办法养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

尤其是如今,太祖朱元璋已经同意让新大明范畴内,农作物的产量翻倍,这样一来,能多种一亩地,就相当于以前多种两亩地。

这样的机会,绝对不能错过。

于是,崇祯在春耕二字上画了个圈。

然后,农令。

农令二字写下,崇祯同样沉思甚重。

他所设想的农耕体系,农令是相当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天下耕种,效率有高有低,哪怕同样是良田,也有人能够亩产千斤,有人却有的收成就算不错。

若是有农令作为指导,帮助所有农民更好地耕种,哪怕只是让村落里的村民们多产出一成的粮食,那也绝对是功德无量了。

如今,一个农令管辖三个村子,这肯定不至于管辖不过来,但是显然,一人管辖三个村子的农耕,比起一人管辖一村来,产量肯定会更低一些。

除了极少数能力极强的农令之外,崇祯感觉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这批新报名的农民之中,他感觉肯定再找出不少合格的预备农令,但是,偏偏寻找他们需要的时间却需要太多了。

就这样沉思了小半个时辰之后,崇祯总算想到了一个办法。

“这般,应当可行。”

既然如今几乎所有农民都期望能够担当农令,而崇祯现在最看重的又是春耕,那便通过村令,传下消息:

本次春耕的耕作情况,将会作为能否担任农令的重要审核标准,只有自己春耕做得好,才有更大的可能担当农令。

而第二轮的农令筛选,也将会放在春耕结束,田里没有那么忙的时候进行。

这样一来,只要百姓们对担当农令的心足够热切,那么春耕就不仅不会被报名农令这件事情耽搁,甚至会因为大家都想当农令,而让春耕的情况变得更好。

反正,新挑选的农令肯定是赶不上这次的春耕了,既然如此,那干脆往后放一放,倒也不影响整体的进度!

当然,这也不是不会造成坏的影响。

大家如果都赶着春耕的进度以及耕种范围,就很有可能产生为了多耕种,于是干脆随随便便耕作,只为多耕耘播种几亩地的情况。

这件事情肯定也需要注意,不过,崇祯准备将这块的监督交给农令。

“这样一来,还可以看看这一批选择的农令们能力如何。”

当然,崇祯也不会将这么重要的任务完全交给新上任,还什么都不懂的农令,村令村尉这边也会相应下令,令其协助。

虽然村令村尉们可能对农耕的事情不怎么了解,但是,哪怕只是让他们经常在村子里给村民们宣讲不得随意耕作糊弄朝廷,都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了。

崇祯又仔细琢磨了一小会,确定没有大的问题之后,便开始细致研究,将这件事情细化为一条条详尽的政令,以便于下达之后各村令村尉们能够清楚无误地执行。

同时,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次报名的村民中,若被选拔出农令,那么同样会对村中官吏进行记功。

将村子的兴盛与村中官员的升迁绑定在一起,再以体系以及乡间巡查军、警衣卫等进行监督,确保官员不出现糊弄、伪造等情况。

这样一来,官员们自然就会更加用心,全副心思与朝廷一同进步。

做完这一连串的事务之后,崇祯舒缓一口气,靠在椅背上休息,心中情不自禁又想到了太祖。

之前《大明乡间管理法条》就让国运有了惊人增长,不知当下农令相应的条例下达,农令们纷纷就位之后,国运又是否会又有巨大增幅?

“朕只愿国运常涨,大明永存!”

————————————

此时此刻的朱元璋,正默默研究着眼前的国运之气,心中的震惊甚至有些化为了疑惑。

是的,就在农令的任命,随着乡间巡查军的将士一个村落一个村落下达的时候,正在修行的朱元璋便发现,新大明的国运,竟然再次突飞猛涨。

之前《大明乡间管理法条》下发,是一道道如同大明火运一般的鲜红气运,如同星星之火,点点燎原,以至于将新生大明的气运,全部变成了亮堂的红色,且总量直接上涨了一倍以上。

一倍以上,那都还是刚刚发布之后的几个时辰,不少偏远村落都还没有收到文书,以及那些收到文书的村落里,村令村尉们还在激动,没有正式开始运作时的情况。

事实上,到了第二天的时候,国运比起这份法条下发之前,就已经足足增长到了原本的三倍;

等到这几天,国运已经稳固在了原本国运的三倍多,接近四倍。

一倍多的时候,朱元璋以为这是定国安邦,能为大明多延续百年的法条,但是到了这几天,他已经觉得这该是新大明的核心,就应当是这个村令体系!

直到今天。

“莫非,不是这些体系好,而是天地大势有变?”

农令体系的强大程度,已经不需要朱元璋多说,看看国运就能明白。

而且朱元璋到底是当过数十年皇帝的人,这些天细细思索之后,也想通了很多村令体系能够有这般巨大效果的原因。

村令体系建立,朝廷的政令就能直接传递给村令与村尉们。

而他们都是直接与村民打交道,政令传到到他们,他们都是需要将村民聚集起来,同他们宣讲与他们相关的政令的,这也就等于政令可以直接传达到每一个村民的耳中。

而因为村令村尉每天都要撰写当天的执政日报,并且当天晚上分别上报,所以底层村令们的做事情况也都能够一一了解,而且村尉的执政日报还可以提供监督的职责。

这就等于,朝廷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以最直接最清楚的方式,让每一个村子里的人知道,这样一来,无论是调度情况,还是贪腐以及强征暴敛,都会被限制得死死的,直接以体制确保朝政腐坏的可能降低。

这当然不是说能够让朝廷因为这套东西完全不会**,但是,有了这套从下而上的传达、监督体系,贪腐的难度,以及成本必然会提高很多很多。

这是政治上。

别忘了,村令体系,并不是只有村令,还有村尉呢。

最开始的时候,设立村尉的目的,或许确实就只是让新军将士跟着吏员学习,顺便监督那些原本的污吏。

但是,形成体制之后,村尉的存在,便是大明军事体制的最下层,最末端。

一旦朝廷需要征兵,或者征调劳力,那么,朝廷就可以直接从各个村落级别进行招募。

县令认不全县里的人很正常,甚至说不定县里的家族都认不全呢, 但是村令村尉,都在村子里直接与村民打交道,那绝对各家各户都熟悉。

无论政令军令,只要下达到这朝政的最基层,都一定可以保证远超过往朝廷的执行速度与效果。

除了举例的这两点之外,其他的事宜,也同样如此。

正是因此,看透这两点之后,朱元璋便对这村令体系能够对国运产生这么大的增幅没有疑问了。

毕竟,这么强大,这么好用的体系,就是值得这个效果。

但是,昨天到今天发生的事情,却让他整个人都感觉不对了。

就在昨天,新大明的国运,居然在短时间内,再次往上增了近倍!

这个增幅,听起来似乎没有之前村令那么猛,但是要知道,当下的国运可已经是之前的近四倍了啊!

在这个基础上,再次增长将近一倍,这是什么概念?

就等于一下子增加了之前国运的将近四倍!

而朱元璋再次放眼望去,这次出现的还是乡间巡查军,仍然是乡间巡查军传递文书,然后厚重的土黄色气运,就因此诞生,而且明显积蓄着继续攀升。

按照这个趋势来看,等到稳定,只怕这得是在本就爆棚的国运基础上,增长三倍的架势!

从之前村令体系带着国运腾飞,到现在这土黄色厚重国运带着国运腾飞,两者之间的间隔还不到一个月。

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国运两度这般腾飞,这在什么朝代,什么时期能够看到?

也就是现在天地灵气大衰,若是换在先秦之前,这样腾飞的国运,都能够自生祥瑞了!

朱元璋懵了,这不现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