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四十九章 农事忙完工事忙

崇祯所撰写的政令,在这二十位农民都吃饱之后,便随着农民一起,被送回了自身所在的村落。

前去送人送令的新军,崇祯让他们不急着回京,先在当地村落村令处住一晚,等明天村令问完话之后,带上情报一同回来。

这样一来,今天显然就没办法得知农民们对村令体系的看法建议,于是,崇祯便只能再次将自身的精力放到了处理政务上。

该说不说,去除掉所有京中官员之后,每天需要崇祯亲自处理的政务确实太多了一些,搭建了乡间体系,准备构建层级的村令、乡令、县令体系之后,城池之中的管理,其实也该往上搭建搭建了。

否则,其他的都不说,一些管理京城的日常性工作,便占据了他太多的时间。

而且,城池中的体系不建立,之后周边的城池正是纳入管理之后,那些城池外的村落自然好管,直接将村令体系复制过去就好。

但是城池中如何管理,就成了一个新问题了。

不过,眼下的崇祯当然是没空处理这件事的。

春耕能够耕种的时期,也就一个月,这段时间之内,崇祯的主要精力必定只能放在村落之中。

除非发生意外,否则,农事便是当下最重要也最紧急的事情。

————————————

“老黄头,你说说,皇上把你召进宫去,都让你干啥了?”

“对对对,你见着皇上了吗?”

“诶,别挤,别挤!”

“黄大爷,你都看见些啥了?”

......

夜色将至,本该是鸟静人歇之时,但是十多个村落之中,却反而在这时候变得热闹非凡。

之前被崇祯召见的村民,此时已经被马车送了回来。

尽管他们在皇城中,在皇上面前,畏畏缩缩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但是仅仅是一介农民,被皇帝亲自召见这件事情,在村子里就已经是传奇了。

等他们小心翼翼下了马车,然后利索回到自己家里,这时候,他们的家中,早就围满了前来凑热闹的人群。

“别吵吵,别吵吵!都安静!”

黄业贵在崇祯面前小心翼翼,几乎说不出话,但是等回到自己熟悉的地界,他的勇气和气势一下子就回来了。

“黄大哥,你真的被皇上召见了啊,那你岂不是要当官了?”

从小与黄业贵一同长大的邻居却又插了一句嘴,黄业贵自然就回上了话。

“是被皇上召见了,不过,当官哪有那么容易?我就一苦老百姓,几十年的老泥腿子,怎么可能当官么。”

这话一出,立马又有人问:

“诶,黄大爷,你真的见到皇上了啊?皇上长什么样?”

“对啊对啊,真的见到皇上了吗?”

“见到了,不过,皇上那是什么人物?我哪里敢仔细看哦。嗯,反正,相当威武!”

黄业贵的话语中带着眉飞色舞的骄傲。

“黄大爷,不是说进宫都要切掉命根子的么?你的切了没啊!”

“哈哈哈哈哈哈!”

“要是切了,黄大爷就变成黄太监咯~”

“去去去,谁说进去要切命根子的!而且,我又没进皇宫,我进的是皇城的一个宫殿。啧,你们不知道有多好看,地上的砖头都平平整整平得打滑!”

“对了,皇上还请我们吃了饭的!”

“诶呀,真的呀?那岂不是肉管饱?”

“那哪止哦!我跟你们说......”

......

对于崇祯来说,这次的会见自然是相当失败的,毕竟他想问的问题,想知道的答案,基本上一个都没有完成。

但是对于那些被他召见,而且还请了一顿饭的农民来说,这次召见却是无上的荣光,是可以光宗耀祖,一辈子传下去的。

而且,在他们的炫耀之中,崇祯威严亲和的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本来随着村令入村,并且一件一件切实地解决村民身边的难事,以及送来各种各样急需的农具之后,崇祯皇帝在民间的声望便一时无两。

现在再加上亲自召见农民,而且还请他们吃饭,更是让所有听闻这件事情的农民都感觉与有荣焉。

与此同时,在与村民与邻居亲戚们炫耀了这么多之后,那些被崇祯召见的农民心中的害怕畏缩也基本消散一空。

等到第二天,他们村子里的村令拿着崇祯所写的问题,依次问询时,基本上人人都能够开口。

于是,第二天的一大早,在村子里住了一晚的新军将士,就骑着马,带着写满了纸张,奔赴京城,将这写满答案的内容交到了崇祯手上。

只有二十份内容,这么点东西,崇祯自然不需要劳烦刚刚辛苦完的理政监再过滤一道,而是直接拿在手中,细细查看。

农民们的话,经过村令的记述,口语化相当明显,一行行看过去,就仿佛在听他们说话一般。

在查看的过程中,崇祯还当真看到了不少自己之前没有注意的问题,而且,里面还有不少很重要的点。

等他细致将二十篇的内容统统看完,农令体系如何执行,也在他心中有了规划。

“看来,还是要以一人分管数村的形式来,不过,就不能随意安排所管辖的村落了。”

农民们的回答中,让崇祯最受惊醒的,就是他们的土地问题。

每名被选定为符合合格农令标准的农民,自然都是自己有田的,否则也不可能展现出自己耕种的本事。

当下,春耕时节,他们自然也都在自家土地上,根据自己的耕种方式,在田地中种上了庄稼。

崇祯最早的想法,其实是将这些预备农令均匀分到当下京郊的四五百个村庄之中,保证三个四个村落中有一个农令。

但是现在看来,这样的方法肯定是不合适的。

若是这样操作,那么这些农民自己已经耕种好的田地,就必须与其他人更换,因为土地上中下田的不同,尺寸的不同,仅仅换田所需的时间就不会少。

而且换到不是自己耕种的田地上,他们要想达到自己之前的效果,就必须对已经种好的田地进行整顿,这样又会消耗他们精力。

更不用说农民们故土难离等等情绪问题了。

当下来看,最合适的方式,肯定还是就近担任农令。

本村只有一个预备农令的,就直接在本村担任农令,然后同时兼任周遭两个村落的农令;

本村有一个以上预备农令的,其中一人在本村担任农令,另一人则在邻村担任农令,分散担任不同村落的农令,但是不必迁移;

特定地区预备农令稠密,而部分地区没有预备农令的,则在当地预备农令中,挑选迁移,但是会保证换到更多更大的田地。

这就是崇祯看完之后,心中定下的思路。

至于具体村落划分,还需要根据京郊村落地图来细致确定。

可以预计的,将这么多村落与这么多农令搭配,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怕同样会相当耗时耗力。

好在,崇祯可以在确定安排的思路之后,将这件事情交给他手底下的人手执行。

“传朕旨意,以锦衣卫为主,乡间巡查军辅助,着手安排农令与村落的搭配。涉及需要调配农令的事宜,一律通过村令征求预备农令本人的意见。期间遇到问题,一律上呈朕!”

如此一来,等到这一块的安排做完,农令这个崇祯期待很久的事务,便可以切实执行了!

————————————

“陛下,您看,这就是草民所讲的打造方式!”

正所谓好事成双,崇祯刚刚将农令的事务统统安排,然后,便有内侍前来通报,之前他安排下去的工匠事宜也有了进展。

不过,不是那几个工匠商议的工匠体系有了进展,而是最开始时,当着崇祯的面,主动请缨的那名年轻匠人,传来了喜讯。

“嗯,确实是将一件物件的打造分成了多个步骤,不过,这样的为何会让效率产生如此大的增长?”

崇祯当下,正随着这名年轻匠人参观他这两天搭建的所谓秦时锻造体系。

据这名年轻匠人杨尚所讲,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他以三十名工匠搭建的锻造铺子,已经生产出了超过百件农具。

这样的效率,基本上是一般工匠打造效率的两倍!

崇祯自然第一时间就找了监督的新军将士,询问具体情况。

在新军将士给出了确实如是的答复之后,他便专程前来查看了。

这个三十人的铁匠铺中,数个火炉被单独摆放在一个方向,三十个干得热火朝天的铁匠仍然在猛烈地锻造着农具。

其中,最吸引崇祯目光的,便是这每个人仅仅完成锻造的一个步骤的景象。

“回禀陛下,之所以如此效率会提高,是因为锻造的不同步骤需要做的事情是不同的。一般的锻造,相当于做完一件事情,再去做下一件,按照顺序将这些事情全部做一遍。”

“但是,此处的锻造方式,却相当于将每个步骤,也即锻造的每件事情都区分开,每个工匠只用做一件事情。专心做一件事情,只用不断重复就好,效率自然要高得多。”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可以调整他们做的事情,让他们尽量都在自己做的最快的事项上去做事,这样一来,效率自然就更高了!”

皇帝当前,之前的那些农民乃至于其他的几名手艺人都战战兢兢不敢说话,但是杨尚尽管同样紧张,但是说起话来却仍然流利。

讲到自己引以为傲的地方,杨尚的脸上,还流露出了兴奋与激动。

“嗯,我先看看。”

崇祯对这些东西都不了解,自然也不清楚杨尚说的是不是便是实情。

以往在朝廷上,说得好听乃至于慷慨激昂,但是实际上不仅不在做事反而一肚子男盗女娼贪污**的人也不少,经过这些熏陶,崇祯相较于言辞,更加相信亲眼所见的真相。

崇祯盯着工匠们看,杨尚便闭嘴,静立在皇上身边。

不知道皇帝就在外面旁观的工匠,依然如同平时那样工作着,打造的流程也确实如同杨尚描述的那样有条不紊地快速进行。

“来人,取一把农具出来朕看看。”

崇祯看了小半刻钟,又出声下令。

立刻便有新军将士从边上锻造出来不久的农具中,拿出一把呈到崇祯眼前。

崇祯细细查看了一遍,又下令:

“将士中,可有参军前种田的?上前一步,试试这把锄头。”

立刻便有将士站出,然后拿起这把皇帝检查过的锄头,后退几步直接找了个泥地开始锄地。

锄地的把式,看着还当真有模有样,不一会的功夫,就平整出了一小块地。

期间,锄头与泥土、石头等等都有碰撞。

等他挖完,又检查了一遍这沾染泥土的锄头之后,将士上前:

“启禀陛下,锄头不错!”

听见这声反馈,崇祯点点头。

而站在皇上身旁的杨尚,听了之后脸上也不由流露出了笑意,不过,见到崇祯有转头看他的趋势,立马又赶紧学着身旁的将士们肃然挺立。

“杨尚。”

“是,陛下!草民便是杨尚。”

“嗯,你这套模式,当下看来还是不错的。”

崇祯其实现在对于为何能有一倍以上的增幅仍然不太看得懂,但是,既然事实如此,那就应该鼓励:

“既然如此,朕特许你在现有工匠中,挑选三百人,专司锻造农具,一应农具,皆由国库买单,交付即付款。价格......参照市价,利润皆由你等自行分配,不过不可苛待其他工匠。”

这话一出,杨尚的脸上瞬间流露出喜意,不过,却仍然恭敬等候。

见到此工匠有这般定力,崇祯心中对他的满意又上升了些许。

不要以为这个加码不高。

三百人,一倍以上的效率提高,就等于六百个以上的工匠不间断打造。

而所有打造出的农具,都由国库以市价收下,等于他们产多少就能卖多少、

这样打造的速度,三天下来,怕就能抵得上这些工匠一个月的收入了。

“此外,若是你们能够保持当下的效率,持续生产,朕便将你等设立锻造处。”

“给予官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