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四十八章 农令该如何?农民畏缩缩

当天,理政监的人手,被崇祯安排了三分之二赶往锦衣卫处。

以至于第二天的时候,理政监那边都没能在上午完成前一日村令村尉上报书信的整理。

不过,当下的崇祯对于再次修正村令体系倒也没有太急迫的需求,所以这些内容慢一些倒也不影响什么。

日常处理各项事务之余,崇祯的心中一直都在急切地期待着农令人手能够早些完成。

然后,在这样的焦急之中足足等待了一天半的时间之后,就在这天上午,崇祯刚刚将今日需要发出的政令传出,便收到了护卫前来的传报:

锦衣卫那边派人送名单来了!

“好,好!快让他们送进来!”

崇祯的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双眼瞬间施放出振奋的精光。

农令,这件崇祯早就设想好的事情,终于经过政令发布、名单收集、情报确认以及间杂了崇祯亲自的核查之后,得到了最后的结果!

随着命令,两名锦衣卫抱着两个木箱的文书,来到了御书房中。

这两个木箱中的内容,正是锦衣卫们辛苦整理出来的资料。

其中,一册的内容,是记录所有筛选通过的人选名单,以及记载的相应入选理由。

剩下的资料,则是针对每一个入选名单人数的详细记载。

正是因此,所以才会有足足两大箱子。

崇祯拿起那册名单,开始一个个细细查看。

在这个名单之中,他首先便看到了之前单独呈上的那份最强农民名单。

这份完全的名单,记载顺序是以农事能力的水平,分为多个层次,然后以层次的高低进行记载。

正是因此,最前面的名单,以及内容,与崇祯此前看到的差异不大。

不过崇祯仔细查看之后,发现这份“最强名单”之中,倒是又多出了几个名字,让整体名单上的数量达到了十一人。

想必是在之后的调查筛选中,又查出了不少能力远迈常人的农夫。

这些人,擅长的领域不少都有所重叠,但是在崇祯看来,他们的能力都达到了可以对整个京郊农民进行指导的程度。

“嗯,第二梯度,也有三十来人。”

崇祯点了点头,然后认真看着名单中对他们的描述。

这一层次的农民,都是在一定方面,或者综合层面比一般农民强出不少,可称为特长的农夫。

他们虽然比不上最上层的十来人,但是却也是可以单靠种田就能不断积累财富,而且在灾年也能够确保自家正增长的存在。

无论旱涝,除非是特别严重,以至于绝收的层次,否则他们都能至少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还能继续开枝散叶。

在崇祯看来,这个层次的人手,同样相当可以,甚至可以说,就是他在看到实际情况之前,所以为的农民的上限。

毕竟,第一个层次的那十一个农民,都是在特定方面有绝活,能超出常人想象的独一档人才。

至于第三个层次的农民那就多了,人数足足有近一百二十余人。

这个层次,则是一直以来都能够保证自家农田收成比一般水平高出不少,同时在抗灾或者增产等方面,有一处较强,而其他方面也都在水准之上的农民了。

相对来说,这个层次的农民已经比较普通,但是,担任一村农令这样的事情却也已经足够。

这一部分,崇祯只是略略看了看,发现确实都是如此之后,便翻过了。

在这一部分之后,则是被附录进来的第四个层次的农民。

看到这里,崇祯的眉头微微皱起。

这个层次,人数确实上来了,足足有三百来人,但是,他们的能力描述,在崇祯看来已经不是比较普通,而是相当寻常。

虽然比起一般的农夫来说,他们已经称得上优秀,但是,在崇祯看来,这些人担任村令这一职务,只怕不太够格啊。

“嗯......”

京郊,一共有近五百个村落,其中,比较大型的,有大几十个,剩下的都是中小型村落,以及偏僻处只有不到百户的小村。

若是按照一个村子一个农令的安排,那么这附录之中的农民,肯定得安排为农令。

但是,这些人在崇祯看来,真的不足以担任农令。

他们的能力,只怕也就只能称为邻里间种田好手,放在一个村子作为表率,他们着实差点意思。

若是让他们去指导一个村子的农耕,崇祯觉得不一定能够有用,甚至说不好还有可能起到负面的效果。

“种田有一技之长的人,竟然连一个村落一个都达不到吗?”

是优先农令体系的搭建,还是以效果为准?

村令的推进,是以搭建为主,首先先做到每个村落一个村令两个村尉,然后再去芜存菁,更新迭代。

但是,这也是因为村令本身的作用只是维持村中治安以及上报问题。

这样的事情,对个人的能力要求确实不高,而且有着新军将士担任村尉监督,也不担心村令搞出什么事端。

而农令,按照崇祯的设想,依靠的应该是农令自身在农耕方面的经验、能力,体系本身对他们起到的作用,其实不会多大。

这样完全或者说大部分作用都靠自身能力的职位,将能力差点意思的农夫弄上去,真的合适吗?

“农令......农业......”

崇祯有些迟疑了:

“将附录名单农民的详细资料拿上来给朕看看。”

两大箱子资料,其中,一箱半都是附属名单中的农民的资料。

崇祯打开,一份份翻阅,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这些人,种田的能力,当真只能算作还不错,也就仅仅只是被称为种田好手的程度而已。

若说连他们这样的能力都可以担任一村的农事指导,那名单最前面十一人,岂不是都可以指导一个国家的农事了?

“不行,不行。这一批人,不足以担当农令!”

崇祯一边看,一边摇着头,看了资料之后,眉头反而皱得更紧了。

但是,这已经是锦衣卫将所有报名的农民一一筛查之后,选出的最优秀名单,若是第四层次的不要,那合格的农令,岂不是就只有一百来号人?

要知道,村落的数量可是接近五百,这等于农令的数量只有村落数量的三分之一!

“试点?”

崇祯沉吟。

“还是说,不必一村一农令,而是一人影响周遭数村?”

试点不必多解释,既然在崇祯看来够格担当农令的人手只有一百多人,不够将所有村落都安排,那便可以先在其中一百多个村子安排试点,在这些村落安排农令指导农耕。

若是效果好的话,便可以在来年扩大范围,将更多村落中,都安排上农令的存在。

这样一来,农令人数少这件事情自然就不再是问题。

但是,一百多个试点,几乎占据了所有村落的三分之一,这样的试点还是试点吗?

若是合格的农令只有几十个,或者十几个,试点这个办法反而会更加适用一些。

另一个办法,一人影响数村,则是相当于一个农令同时担当多个村落的农令。

乡间村落,虽然不会离得特别特别近,但是附近的村落基本上都不会太远,若是一人负责三个相邻近的村落,理论上来说也是完全可行的。

可是,这到底是崇祯完全不曾经历过的农耕。

他想当然地觉得这种方式可行,但是实际上操作起来,又真的能够可行吗?

此前,工匠那边的事情,便证明了,崇祯自己拍脑门决定的事情,并不一定就能够有效,甚至在实际操作中,都不存在实践的可能性。

尽管崇祯心中已经比较倾向于第二种方法,但是他却并没有下定决心。

若是以前的崇祯,当下自然便直接下旨,安排这前三等的农民为农令候选,然后让他们开始在特定村落开始担当农令。

但是,经历了太祖夸赞村令体系定国安邦之后,涉及到农村、农业的事项,崇祯便谨慎多了,不敢轻易下决定。

“嗯......来人,将,朕写个名单,速速派人将这些人请来见朕。”

崇祯想了想,还是决定专业的事情交由专业的人来决定。

本来他想着将农事最强的那一档十一人请来,但是想了想,最顶层的那十一人个人能力可能太强,不能代表第二、第三层次的农民,于是决定一二三三个层次,各找几名代表。

于是,崇祯便在纸上对着名单,写下了二十个名字,以及对应的地址。

“前去的态度都好一点,表明是朕寻他们了解农事,勿要惊扰了他们。”

崇祯递上名单,特地嘱咐了一句。

不怪崇祯多心,在此之前,他派人带人来见自己,除了那么两三次是好事儿之外,其余的次数基本都是杀人抄家。

从之前下乡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们普遍不常与人打交道,可能更加腼腆胆小,多嘱咐一句,小心一点还是更好。

————————————

富丽堂皇的宫殿之中,二十名农民正散乱地跪倒在地。

这些农民一个个看着普遍都比一般的农夫更加强壮,不少人身上还带着些泥点,显然是还在干农活的时候便被请来了。

“不必跪下,都站起来说话。”

崇祯尽量和蔼地冲着他们吩咐。

这些农民被下令带到宫殿之后,一见到崇祯,便有人立马跪下,而其他人一见有人跪下,立马也跟着跪下。

以至于崇祯刚刚见着他们,便不得不赶紧传唤他们起身。

在他们起身之后,崇祯试着与他们对话交流,但是,除了其中寥寥几个胆子大些的之外,剩下的人根本连与崇祯说话都不敢。

而就算是那些敢说话的,也全都磕磕巴巴,说得不清不楚的。

这个架势,想要与他们讲明白事情,然后商讨农令的安排事宜根本不可能。

崇祯试着安抚他们,但是,身处皇城,面对皇帝,这些平日里连县令都见不到的农民,又怎么可能不诚惶诚恐畏畏缩缩?

安抚了小半刻钟,但是这些崇祯寄予厚望的预备农令,却仍然如同鹌鹑一样低着头呆立原地。

显然,崇祯亲自与他们商谈是不可能的了。

“呼,来人,先将他们带下去。”

崇祯揉揉眉心,只能暂时先这般下旨。

这般模样,他们根本没办法正常交流,基本等于白把他们叫来了。

其实这也正常。

之前,崇祯只是以乡间巡查军一名将领的身份前往长河村,就让村里那位看天气一流的农民杨春生吓得连话都说不清楚。

若不是有村里村令何云华的帮助,只怕崇祯想听杨春生说清他的判断,都得不知道花费多少时间和耐心。

对了,此前,崇祯在杨春生处得到的天气预报情况,如今已经验证了数日,这数日之内的情况,与他所讲完全吻合。

“唉,这该如何是好?难不成,将他们所在村落的村令全都叫来?”

崇祯也不禁为当前的情况而头痛。

你说,贪官污吏、藏污纳垢之人,他都可以直接以力破之。

但是农民害怕,不敢说话,这种情况如何解决?

从之前长河村的情况来看,通过村令这个途径来辅助交流倒也不是不行。

但是,从当下的情况来看,只怕就算是将那些村令统统叫来,在这样的宫殿中,面见皇上,村民们怕还是说不出话。

“带他们下去好好吃顿饭吧。然后......先等他们吃完了再说。”

问不出情况,当下又已经到了晚膳的时间点,崇祯也只得这样下令。

至于如何得到那份农令名单上农民们的意见,现在看来,或许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了。

至于怎么做,他倒也有了主意。

离开此处宫殿之后,崇祯便回到了御书房,然后,将自己准备问询这些农民的内容,一条一条细细斟酌之后,都写在了纸张上。

之后,又在另一张纸上,写下了他希望得到的内容,以及要求保密的话。

“将这些内容誊抄二十遍,速速完成!”

既然当面问话已经不可能了,那崇祯便只能下令,让当地村令代替自己问话了。

届时,让他们问完就把消息传来,虽然比直接问慢上很多,但是至少崇祯想知道的内容总该可以清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