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四十七章 梳理体系,又有要事!

“你这套村落治理体系,有定国之效!”

听见这样的评价,而且还是太祖观察国运之后得出的评价,崇祯整个人既兴奋骄傲,又惴惴不安。

兴奋骄傲自然不用说,毕竟,在一个多月之前,他还是坐困愁城,时刻有被颠覆风险的皇帝。

彼时内忧外患不断,可以说尽管大明疆域巨大,但是他却没有丝毫的安全感,反而处处掣肘处处危难,以至于落入亡国的绝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在短时间内,从末代皇帝变为得到太祖这么高评价的皇帝,崇祯自然无比自豪与兴奋。

但是,与此同时的惴惴不安也确实难以消除。

确实,他自己制定的这套村令体系他也觉得很不错,可是他从未想过,这套体系能够有所谓的定国安邦之效。

此前所想的,最多也不过就是希望这套体系能够更好地辅助农耕,将农村中的农民尽量调动起来,不至于人田两荒而已。

现在,这套体系被太祖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之后,崇祯一时间也不由惶恐。

毕竟,若这套体系当真这么有用,那他该如何对待它?

按照崇祯原本的想法,这一次的调整,虽然是重大调整,甚至可以说是确立框架的调整,但是伺候的其他调整同样不会少,整套体系当前在他设想中还仅仅只是粗胚而已。

当时现在,这套粗胚被太祖判定有定国安邦之能之后,崇祯再要修改,就必须相当慎重。

毕竟,当前的体系已经可以做到为大明延寿一两百载,这要是改了之后效果变差了,岂不是辛辛苦苦反而不如直接停下了?

犹豫了一下,崇祯将自己的这个担忧讲给了朱元璋听。

“太祖,当前这套体系若是就能够保证大明增加一两百载的延续,那朕之后还要进行调整吗?听了您的评价,朕担心之后修改了反而变差。”

若是一套作为农业补充的体系,那么修改之后就算变的差一点,在改到更好也不是难事。

但是,一套能够定国安邦的体系,崇祯若是改得没有了,他可没把握能够重新再塑造一套出来。

“既然村令体系从始至终都是你设想而出的,那你便完全可以再修改下去。我来告诉你这件事情,只是让你明白这套体系的重要性而已。”

“你且放心修正,若有问题,我会第一时间告诉你。”

朱元璋大手一挥,如是说道。

这样的说法,让崇祯便一下子安心多了。

此前,朱元璋曾经讲过,之后的一段时间都让崇祯自行执政,他不会干涉,只会对最后的结果进行评判。

原本崇祯以为,这至少也得一年半载,甚至数年的辛苦,才能得到太祖的肯定。

但是现在看来,得了这套村令体系的福,崇祯现在就已经度过了太祖的考察期,能够在执政方面也得到一定的太祖帮助了。

“是,太祖!朕一定不负您所望!”

崇祯一拱手,冲着太祖保证。

而听了这话之后,朱元璋也便飘然离去。

当真就如同他刚才说的那样一般,此行,仅仅是来告诉崇祯一声这套村令体系的重要性而已。

不过,尽管太祖离开了,可是崇祯一时之间却没了继续批改奏折的兴致。

坐回到座位上,他对着白纸,深深思索,从各个方面思考着村令体系为何能够对国运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这套体系,为何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崇祯在纸上,写出村令二字。

顿了顿,又写上了单独的一个村字。

村令体系,说到底,其实就是强化了朝廷对村落的直接管理能力,让朝廷从之前只能通过村中的族长或者乡老来管理,变成可以一声令下,直接将政令下达给每一个农民。

这样的效果是什么?

崇祯又在纸上写下了一个官字,一个绅字,并且用笔在周遭画上了圈。

若说这套体系少了什么,那,便是直接省略掉了官与绅。

此前的体系,不管是征收税赋,还是征调劳力等等,都需要经过官绅之手,这样一来难免便被官绅们上下其手。

若说定国安邦,那,这一块或许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想到这里,崇祯冷着脸,重重在官字上一笔划去,将这个字狠狠划掉。

官,在崇祯的眼里,几乎就没有什么好印象。

无论是早期的糊弄皇帝甚至操纵皇帝,还是之后的层层压榨贪污,亦或者最后的投降卖国,都让崇祯相当厌恶。

“要继续坚持,不能给以往的官员体系留下生存的空间!”

崇祯直接据此定下一条准则。

官员的作用,本就是代天牧民,既然吏员,嗯,现在称为九品村令,也可以直接管理百姓,甚至效果更好,那么崇祯自然没有必要重建那套让他厌恶的体系。

以前的官员体系,等于直接将每个位置都放满官员,然后让这些官员一个管一个,从上到下管理国家。

而现在,崇祯所塑造的体系,却不是如此。

村令体系,不是从首辅或者首相开始,而是从最底层直接与百姓接触的吏员开始。

算起来,崇祯当下建立的体系,是直接从下往上搭建,先在底层扎根扎稳,然后再往上一层层根据需要来增加。

这样一来,虽然搭建的速度显然比之前的官吏体系慢了不知道多少,但是却能保证对底层的洞察以及确保没有冗余官吏。

当然,这套方法的坏处便是,在更上层的官员没有搭建起来之前,崇祯必须将所有上层官员需要完成的工作,都由他这个皇帝来承担。

若是皇帝本人没有高效执政的能力,或者熟练的执政技巧,那么必然的结果便是整体体系的运转失灵。

相当于在一开始的时候,对皇帝本人处理政务的能力要求极高。

而旧有的官僚体系,则从一开始就可以做到所有的事情都有官员掌管,皇帝只用安排事务以及问责就好。

这样的情况下,哪怕皇帝只会打仗,也完全可以保证朝廷平稳运作。

“绅......”

崇祯开始斟酌这个字要不要留。

绅,这里指代的是村子里的族长或者乡绅。

以往的时候,朝廷便是通过管理他们,以此管理乡村的。

崇祯当然不是在思考是否让乡绅们再替代村令,而是在思考,要不要给乡绅的存在留下活路,亦或者,直接堵死乡绅的生存条件。

犹豫几秒后,崇祯终究还是直接在绅字上,以笔划过,将其划掉。

“既然以村令为主的体系能够定国安邦,那这些乡绅们,便为国牺牲吧!”

乡绅在功能上,到底与村令重叠的地方很多,但是偏偏又会对村令执法产生掣肘。

若是允许乡绅的存在,那么在村里保有声望威势的他们,就会对村令的执政造成坏的影响,甚至让村令执法之前必须得到乡绅的认可才能正常执法。

尽管乡绅的存在肯定也能为村令体系提供监督的作用,以及能配合村令更好调度人手,但是终究还是弊大于利。

这一划,便是在崇祯心中划掉了乡绅们存在的空间,从此之后,他制定政策,都会限制掉乡绅存在的可能,以保证村令体系的贯彻。

这样梳理之后,崇祯对自己做出的这套体系有了更深的了解,不由喃喃道:

“村落之中,终究只该也只能有朝廷的声音。”

既然如此,那崇祯便打定主意,之后就算对体系进行修改,也一定保证村令体系在底层的话语权。

甚至,等春耕结束,他能抽出手后,城池之中的新体系,也应当做到同样的掌控效果。

不过,这肯定都是后话,当下,还是得先好好分析清楚村令体系为何如何起到定国安邦的效果。

其他拓展延伸之类的事情,眼下先不考虑。

于是,思考之后,崇祯又在白纸上写出了一个大大的农字。

在他看来,村落为什么需要管理,为什么需要重视?

自然是因为这直接涉及到农业!

士农工商,除士之外,农排在首位,便是因为农业的重要性。

从基础上说,农是万业之本,只有农业能够保障所有人生存,才有其他行业存在的可能。

否则吃都吃不饱,哪来的人哪来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

就连朝廷每年的税收,其中大半也都是农税!

经历了农事不稳,万民起义的崇祯,对于农业的重视自然相当之重。

村令体系在最开始,本就是他为了确保京郊农业能够更好得恢复而造,可以说这套体系,完全是为农业而生。

既然如此,在崇祯看来,注重农业,甚至以农业为本,自然就是村令体系有定国安邦之效的重要甚至主要原因!

“确实,若说定国安邦,又有什么能比农业更能如此?”

想到这里,崇祯心中对坚持农业发展这一点更加坚定了。

同时,也下定决心,之后村令体系的修改,除了填补缺漏之外,剩下的一律以农事为先,必须保证之后的每个修改都利于农事!

在此之后,崇祯又细细思索整理了好些旁枝细节,写满了好几张纸,足足花费了接近一个时辰的时间。

但是,整理完这些,对村令体系更加清楚之后,他心中因为太祖表示这套体系能够定国安邦而带来的压力,也消散了大半。

与此同时,之前他设想的另一套方案,也在他心中变得更加重要。

“派人前往锦衣卫处传朕旨意,农令的调查情况如今进度如何?算算时间,朕安排下去也已经好些天了,还有多久能够做好?”

“朕要求,当下锦衣卫要将一切精力都放在农令的筛选确认上,两天......最好能够在一天之内,加班加点给朕完成!”

其实按照崇祯最开始的设想,村令体系只不过是维持乡间稳定的,真正被他寄望于能够提高粮食产量的,还得是农令体系。

如今,原本想着用来维持乡间稳定的村令体系都已经被确定,是可以定国安邦的了,那农令体系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尽管崇祯知道,能够这般大幅影响国运的制度肯定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但是随着村令体系受到太祖那般的称赞,他不由得对农令体系也报以了相当大的期待。

万一......农令体系能够超过,不,哪怕是达到村令体系的效果,那崇祯这一个多月的成果,就能让新的大明多延续三百年!

原本的大明,可都没有三百年的寿命啊。

想到这点,崇祯又怎么可能不急切?

尤其是,崇祯给锦衣卫下达筛选确认农令情况的指令,已经有好些天了。

虽然京城城郊很大,挨个调查肯定需要不短的时间,但是这么些天下来,调查的进度也应该已经完成大半甚至接近完全完成了才对。

三刻钟的时间之后,锦衣卫派人前来,传来让崇祯心头一松的消息:

农令的调查工作已经完全完成,当下所有收集的情报都已经在锦衣卫处,进行最后一步的筛选确认。

只等这一步完成,完整的名单以及说明就能够传到崇祯面前!

“好!这样的效率才对!”

崇祯击掌称好,然后果断再次下令:

“传令理政监,所有能够挤出的人手尽皆派回到锦衣卫处,与其一同筛选确认农令事宜!当前,一切事务,皆以农令筛选为主!”

理政监的人手,本就是崇祯在不到半月前,从锦衣卫里特地分出的,而且都是其中善于整理情报的人手。

如今临时调派回去增加效率,自然完全没问题。

“锦衣卫预计什么时候能够给出结果?”

“回禀陛下,此前那边估计,还得两天时间。”

“好,朕要一天之后得到结果,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完成此事之后,所有人等一律赏银百两,同时放假休息半旬!”

崇祯的急性子再次发作。

不过,到底他也是干了这么长时间政务的人,想了想,又补充道:

“若是实在一天时间赶不及,两天也可以,只要完成得好,朕同样有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