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四十六章 定国之功!

“陛下......”

崇祯原本只是象征性的提一句,并没有指望他们能够有人当真进行回应,结果没想到他的话才刚刚说完就有一名匠人主动站了出来。

此人正是那名年岁最轻的工匠。

“陛下,草民有一想法,不知可否讲述?”

“讲吧。”

看着其他七人仍然拘束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不敢动,甚至连头都不敢抬,而这个匠人却能够鼓起勇气站着继续说话,崇祯对他也有了一点兴趣。

被崇祯直视着,这个年轻的匠人也明显相当紧张,但深吸一口气之后还是顺畅地将自己想说的话说了出来:

“陛下当前的想法,可是以最快的速度,让工匠们生产最多的农具?若是如此,草民有一想法,或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嗯?你说。”

尽管这名匠人的说法和崇祯的想法并不完全相同,但若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生产足够多的农具,那哪怕农具的效果只是寻常,倒也足够将目前的粮食产量进行提高了。

毕竟哪怕是京城城郊的那些农民,家中的农具数量往往也是缺乏的。

从之前崇祯让村令们在村子中统计的情况来看,能够有全套农具的,只怕一个村子里都找不出几家来。

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急缺的农具,而且这还仅仅是春耕阶段,相当一部分农具,当下并不需要用的情况下。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只要将农具普及,就能够让他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不知陛下可曾听闻秦时的锻造模式?在先秦时分,当时的军械锻造,并不是以一名工匠自己完成所有部分的制造,而是将完整的锻造过程,分成了一个个阶段,然后每个阶段都安排专门的人手进行打造。”

“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每个步骤都被单独分了出来,所以就相当于是庶民工匠在同时打造了一样军备,所以效率极高。”

“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锻造出来的军备,尺寸大小等各个方面几乎都不会有太大差异,品质上都能达到相当好的程度,合格率极高。”

“陛下草民,自家铺子里,就尝试用这样的方式打造铁器,这般情况下,仅仅以小人学徒以及小人自身这六人之力,一天下来就能生产出一般铁匠十多个才能打造出来的数量!”

刚开始说的时候,这名匠人还明显有些紧张,但是随着讲述,他便越说越流畅,等说到最后几段的时候,他甚至都有些亢奋了起来。

“秦时的体系?”

崇祯听了他的话,微微一楞。

尽管他平日里学习也相当刻苦,涉猎的知识也不少,但是秦时的工匠体系这样冷门的东西他还真不知道。

这名匠人所讲述的内容,他大致能够听懂,不过,仅仅是将原本连贯的步骤分拆出来,就能够产生更高的效率?

这他还真有些不相信。

不过,毕竟他对工匠这一块不了解,而且既然这人说得这么确信,还第一个站出来向他讲述自己的想法,不管可行性如何,这个表现便值得奖励。

毕竟,做事总比不做好。

当然,崇祯到底还是觉得这说法有些奇怪,当下不好查查先秦是否有这般的说法,他便开口回应道:

“朕让人配合你,你且先......找三十个工匠试试你的法子,就以打造农具为先,若是效果好,朕便让你以此搭建一套班子出来。”

那年轻的匠人连忙诚惶诚恐地道谢,崇祯冲着他点点头,却不再看他,而是冲着周遭的其他工匠开口说道:

“你们也是,若是有什么想法,也可单独上奏朕,朕也给你们一个机会。不过记住,当下的一切行止,都要以农耕为核。”

七人听了崇祯的话,慌忙应诺,但是却并没有人再提自己的想法。

崇祯对此倒也不奇怪,临走前,又强调了一声三日给不出办法,便会被法办的要求之后,便再次朝着御书房赶去。

如今的他不用再上朝,于是每天除了休息以及吃饭之外,剩下的时间基本上便全都扑在了御书房中。

在过往的大明,勤政努力,都是为了能够将已经不断滑落的大明国运挽回,处理各种各样的烂摊子,解决各种各样不仅艰难,而且还不可能真正处理好的事务。

但是在现在的大明,他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在直接或者间接让这崭新的大明朝变得更加美好、变得更加有序。

在每一天都有充足信息反馈,清楚知道自己昨日或者之前的决策,起到了怎样结果的刺激之下,崇祯可谓每天的政务都处理得干劲十足,激情四射。

单就精神状态来说,简直跟回到了当初十六岁时刚刚接任皇帝时的样子一样。

“除了工匠的事情之外,其他关乎农耕的事务,如今处理得怎么样了?”

“回禀陛下,如今......”

“田地这块的清查得加快,虽然当下暂时不急着重新清查田地,但是之前那些官吏勋贵手上查抄的田地还是得整理好。”

“否则底下的农民都不知道自己为谁耕作,不知道朕减免的租子,影响了用心程度就不好了。”

“前面说的那个事情,现在怎么样了?”

......

回到御书房之后,崇祯索性将之前他所制定的与农耕相关的其他政令核对了一边,了解了解整体的情况。

农耕这块,要说简单,就仅仅只是种田而已;但要是往深了说,涉及的方面同样遍布各行各业。

很多简单看来,似乎与农耕扯不上什么关系的事情,也会以自身的方式,对农耕的效率情况造成影响。

比如,因为不少货郎在之前的战乱之中吓跑或者死亡,所以很多村落没有人送去物资。

为了购买一些生活必须品,偏远的村落就得好几个青壮带上不少吃食,专程外出跋涉好几天,前往京城购买食盐等物品。

这样一来,好些个青壮劳力,便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浪费掉。

这类问题,崇祯一旦发现,就会立刻列入朝廷需要处理的事务之中,这样一来,他的工作量便会增长得更多。

就在他将针对地契田契的新要求以政令书写发放之后,抬头放松一下视线的崇祯,却蓦然发现,太祖朱元璋竟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太祖?!您什么时候来的,朕刚才全心书写政令,没注意到您。”

崇祯第一时间赶忙道歉,同时迅速站起。

而在他对面的朱元璋,却一言不发,只是用一种崇祯从未见过的眼神看着他。

足足这样盯了好几秒之后,朱元璋才缓缓开口:

“今天早上,你让乡间的那些军队送了些什么文书下去了?”

今天早上,文书?

崇祯一回想,问道:

“太祖,您是说,《大明村中治理法条》么?”

崇祯下发下去的那一套完整的修改后体系,自然不会是简简单单几张纸,以临时政令的形式下发,而是直接以法条的形式,进行公布。

早上,通过乡间巡查军传给村令村尉们的,正是这份法条的副本。

“拿来我看看。”

既然太祖这样要求,崇祯自然应诺。

开口吩咐身边的内侍前去取,不多时,一份与村令们收到的文书完全相同,连封面都是一样大红的文书,便被带了上来,而朱元璋的眼神,也直接凝在了文书上面。

崇祯从内侍手中接过这份文书,转到面朝太祖的方向放在了御案上,见太祖朱元璋盯着这份文书不说话,便主动开口讲述:

“太祖,这份文书,是我近几天所撰,里面的内容,都是关于当下乡村中村令村尉的法条,其中......”

这一条条的法条,本就都是崇祯一个个斟酌之后确定下来的,整体讲述起来,哪怕不将这文书本身打开,他仍然能够相当清楚流利地进行讲解。

随着崇祯的讲解,朱元璋的脸色逐渐有了变化,从一开始面无表情,变成了若有所思。

整篇法条,本身内容也并未很多,而且崇祯只是浅浅讲解,不多时便讲完。

等到崇祯将这法条上的东西一条条讲清,朱元璋终于开口:

“你这件事情,办得很好。”

“当不得太祖夸奖,朕不过是做了些该做的事情而已。村令体系本就是朕提出,由朕完善也是理所应当。”

“而且,这终究只是朝政的一小块而已,当下正值农忙,只能做这些与农耕相关的改革,等农忙结束,其他方面的新政,朕也会相应开展的。”

听见太祖这般直白的夸奖,崇祯含着笑谦虚着,同时,对其他的朝政改革做着期望。

对崇祯来说,村令,或者说村中的体系,终究只是他预期中,新政的一小部分而已。

尽管他能清晰感受到村令体系到位之后,朝廷与农民或者说底层的接触一下子变得那般简单与贴切,但是他却更多将这一份功劳认为成了消除贪官污吏的作用。

这与实际的情况,可就差远了。

于是,听了崇祯这番话之后,朱元璋直接摇头:

“你这话就错了,仅仅这村令体系一套,便比当年张居正的改革还要更有效果。单凭这套体系,便能支撑大明延寿一两百年!”

嗯?!

比张居正当年的改革还要更有效?

这话,若不是太祖朱元璋说出来,崇祯只怕当即就把它当成了阿谀奉承之语。

村令体系,或者说整套的村中治理体系,虽然比之前大明更加深入,但是这到底只是对农村的治理啊,就算能起效果,也只会是对农耕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这样的体系,在朱元璋眼中,竟然就能够抵得上当年张居正张首辅的改革?

要知道,张首辅的改革,从当下看来,是当真起到了为大明延寿近百年的效果的!

这个说法在崇祯看来,简直太夸张了一些,以至于兴奋过后,他都开始怀疑太祖这话是不是在反讽他。

“太祖,你这话是当真在夸这套体系?还是......”

崇祯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然后,换来了朱元璋的一记凝视:

“此套体系,当真很好。”

“那,应当也不至于达到您讲的这般程度?”

尽管村令体系时崇祯自行一点点搭建而成,甚至都没有多少参照,可谓是完全原创,但是他却终究不认为这能有那么强的效果。

毕竟,他从零搭建这套体系,前前后后到现在,也不过才过去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而利用的人手,更是只有以前京城中的吏员选出的部分,以及一定量的士卒而已。

这么点时间,这么点人手,由他所想且花了不到一个月独立思索出的体系......

若是就能够为大明延寿一两百年的话,那之前的皇帝、明臣为什么没能做到?

“我今天早上,被国运的变化所惊醒,”朱元璋看着眼前当真对自己构建的体系有多大作用并不清楚的崇祯,开口讲述,“就在你将这份文书传遍城郊各个村落之时,大明的国运,增长了一倍!”

“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那些村落所在处的国运,比刚刚收到文书时,还变得更高。”

“国运,代表的便是国朝之运,此时来看,你所统御的新大明,在除去我所带来的的兵力影响之后,也已经超越了顺国清国的国运!”

此时此刻,神州大地上,一共有三个登基称帝的皇帝以及对应的皇朝。

气运最次的,自然就是退居长安的李自成所在的大顺,尽管还有龙气,但是却已经相当微弱。

若是要打,别说如今的崇祯,哪怕是关外的满清,都能够一战而灭之。

其次,便是关外的满清。

顺治为帝,多尔衮扶持,满清的实力同样不弱。

按照朱元璋所见,若是他不出现,那么按照原本的趋势正常发展,夺得天下概率最大的,便是这满清了。

可是如今,有了这套村令体系支撑之后,新生的大明竟然已经在国运上完全盖过了满清,也就是说,哪怕此刻他朱元璋消失,之前的加持也失效,崇祯竟然也能够借着当前的地盘,将天下重新收归!

“你这套村落治理体系,有定国之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