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三十章 皇权不下乡?今日便不同!(二合一)

为了解决农事问题,崇祯可以说将能够想到的办法都用了出来,不仅各种政令变着方法地偏向,而且还实打实派出去了大量新军将士与吏员进行辅助。

尤其是新军将士,政令发行当天派出去的一千将士就不说了。

随着出城百姓人数的愈发高涨,崇祯咬着牙地挤出将士们前往城外保护,就连皇城的守卫,都从之前的一千人,减少到了六百人。

这番努力之下,他硬生生从本就安排满的京城之中,又挤出了足足三千士卒。

一下子京城中的新军将士,便从一万多,变成了六七千了。

但是,这四千将士派得值。

正如崇祯之前所想,忙乱之中,必有混乱,混乱之中,自有奸邪!

仅仅政令要求的这三天的时间,京城之中针对出城百姓的盗窃抢劫事件,便超过了千起,而被新军将士当场击杀的,都足有数百人之多。

不过,也正是因为新军将士为百姓做了这么多,而且在保护的过程中当真秋毫无犯,甚至连被救助的百姓主动送上的鸡蛋、铜钱,将士们也是分文不取。

新军的声望,可谓经此一番之后,直接在整个京城之中都传遍。

除此之外,崇祯之前派到各个村子之中的吏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简单的所缺物资上报这些不必多提,有他们在村子里主持公道,原本称霸村里的村霸村老们,再翻不起风浪。

不少试图欺压村民,甚至抢夺家财田产的村霸,当即便被村里的吏员带着将士解决。

尽管每个吏员身边只有两名新军将士陪同,但是带刀着铠,还有太祖强化在身的新军将士,两人追着十多个无赖砍那是一点问题没有。

若是有宗族试图合起伙来干扰朝廷工作,那将士便能逃出去联系巡查的新军,直接大军来袭,将宗族直接抄掉!

可以说,之前的查抄官吏,并让新军将士直接跟随吏员学习,让崇祯将朝政完全抓在了手里。

而现在,吏员下乡,新军将士入驻,便直接将京城附近村落全都真正掌握在了手中。

要知道在此之前,从来都是皇权不下乡,朝廷也管不到乡下。

乡下的一应事务,都是由乡间宗族自行处置。

过往的朝廷,从未真正管理万民,而仅仅是管理了天下的一个个宗族。

好处自然是管理简单,甚至换个朝廷换个天下,也不影响税收赋役。

但是坏处便是在宗族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兼并等等恶劣事项都会不断加重,而且百姓只知宗族,不知朝廷,政策韬略必不可能真正贯彻到底。

天下的资源,先是宗族分上一块,剩下的交上去;

然后具体干活的吏员们分一块,剩下的交上去;

管事儿的官员们分一块,剩下的交上去;

上级官员分一块......

最后,实际上到达国库,能够呈现在皇帝眼中的,便只剩下极少的一部分了。

这件事情,官员们,大臣们当然都清楚,甚至大多数的皇帝其实也一清二楚,但是,他们也确实没有办法。

天下城县的数量便已然多之又多,官员调配可以说都已经触及朝廷运转极限,甚至朝廷对县令的管控能力都已经比较弱了。

也正是因此,县令才会被私下里称为百里侯。

通过这样能力的朝廷,试图掌控乡村,那必然的结果便是底层运转迟滞,甚至村都没了,朝廷还不知道。

崇祯如今之所以能够将村落都控制在手中,也是托了控制范围小,而且还有忠诚的新军将士辅助,保证朝廷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处于强势的福。

不然,只怕乡绅一个压迫,底线不稳的吏员们就直接投靠,然后跟着乡绅一起糊弄朝廷了。

但是,无论如何,当下的崇祯确实借着这次春种的机会,把乡村完全抓在了手里,于是,底层乡村的情况,便完全呈现在了崇祯的视线之中。

第一次,大明底层最真实的数据情况,被崇祯看在了眼里。

当然,这并不涉及百姓家中有多少财产,亦或者有多少家庭生活如何艰苦,而是......大明的田地!

他清楚了什么叫田皮田骨,清楚了仅仅京城的土地兼并就达到了如何的程度,同时,还知道了,在账面的田地之外,还有大量不在账册的隐田。

大明京郊,在册的田地数量约莫一百三十万亩,但是按照吏员们传来的信息估算,实际在耕面积,可能在两百万亩以上!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人口上的藏匿,已经回到家园的十五六万农民中,只有一半多是在册大明户籍,其他的,全都是隐户。

京城首善之地,尚且如此,整个天下,不知是什么样子!

“当真是一代一代,辛勤积攒。”

崇祯看着这些数据,脸上已经没有多少波动。

隐藏近百万亩的田地算什么?他朝廷的官员勋贵,可是仅现银就有几千万两,更不用说那些高官在老家的田地与家财。

“看来,朕至少数年内,都不必鼓励开垦田地,就能多出近倍田亩;不必鼓励生育,便能多出无数子民啊!”

长长舒出一口气,杀贪杀腐之心愈发浓烈的同时,崇祯感觉自己对太祖的敬仰不由又深了一大层。

若是当时直接收归原本大明的疆土,那已经在册的税收或许能够凭借兵力收到,但是藏在暗处的另一半土地与人口,便就此消失在他的视线中。

多忍一段时间,让天下那一半被藏匿的土地与人口现形,这完全值了!

“陛下,山海关来的一万将士到城门口了,是否现在让他们京城?”

就在此时,有太监前来禀报。

五天之前,崇祯同时下达各类政令,以及调动山海关一万新军将士的军令,如今接到军令的士卒已经赶到。

听见这个消息,崇祯精神一振。

“速速调派他们入城,安排休息!”

虽然到今天为止,仍然有三三两两的农家出城回村,但是最大量的一批,已经在前三天走完,并且开始进行春种。

崇祯这两天之所以收到各种消息情报之后,没有任何动作,就是在等这支队伍!

看似如今的新政一片通畅,但是实际上,这一切都建立在新军将士身上。

百姓听令,是因为有吏员的引导,以及新军将士的保护,而吏员之所以听话,也是因为新军将士的陪同。

城里一万的新军,已经被崇祯用出花来,于是,有了现在国库不断充裕,各处积极向上,安全无忧的环境。

可是,仅以那一万新军将士,崇祯能做的也就仅此而已,再想做更多,就只能等待有士卒闲余下来。

所以,田地的问题出现好几天,甚至耕作春种也因为人力调配出现了问题,他却一直不处理,并不是他在等待时机,而是人手不够用了。

山海关一万新军一至,他终于可以多做些动作!

————————————

新军入城的第二天,崇祯便带着这一万新军,朝着京城之外赶去。

而原本的一万骑兵,此时出城时,身下却再无马匹,甚至连手上,都在兵器之外,多了农具。

城外的田野天高云淡,春意盎然,远处的田野间已经有大量农作的百姓。

看着这支人数众多,但是与此前四千乡间护卫军一样穿着的新军,不少人都显得颇为好奇。

“王吏员,如今闲置的土地,主要在哪一块?”

崇祯身边,敬陪一名中年吏员。

这人在这几天的工作之中表现相当突出,加上还正好属于无过往罪孽的那一小撮吏员,于是崇祯便提拔了他一手,令他暂时负责通查京城城郊抛荒情况。

“回禀陛下,如今主要的抛荒,都集中在西面,这面正迎着闯贼来的方向,应当是不少原本百姓出事回不来了。”

“零散的抛荒多处于之前各位公侯老爷们的地界,里面全是佣农或者奴才,好些趁机就不回去了。”

王吏员忐忑恭敬,言语详尽清楚,看着颇为本分的样子。

崇祯点点头,让他带领自己等人先往大量抛荒的地带去。

春种的时机已经快要结束,当务之急,首先是把粮食种上,至于划分田地、清量丈亩的事情,等土地上种上粮食了,也再做不迟。

到达抛荒地点,果然,城郊西面的大片土地上,仅仅只有寥寥无几的农夫在耕种,其他大多数的地,都还荒着。

“耕种此处所有闲田,需要壮劳力约莫多少人?”

“回禀陛下,这......大概得要个三四千人!”

王吏员原本负责的便是农事相关,对实际种地也懂行,看看新军将士的体魄和农具,很快给出了个约数。

“周校尉,安排四千将士,把此处所有空地尽皆种上!”

崇祯直接对着领军将领下令。

四千人立刻随着将领的吩咐,整整齐齐下田,威武肃穆,奋力挥锄!

明明是在耕地,但是看着威杀之气,却仿佛是在为敌人挖坟墓。

王吏员瞥了几眼,吓得脖子一缩,赶紧把视线收回。

“剩下闲田最多的在哪里?”

“回禀陛下......”

带着新军下乡,崇祯做的第一个动作,便是将所有的闲田都让将士们耕耘。

崇祯年间灾害几乎没有停过:

崇祯元年陕西大旱,第五年大范围饥荒,第六年发大水,第七年闹蝗灾,第八年闹干旱,第九年闹水灾,第十年绝收,第十一年年再次发生蝗灾,第十三年大旱,第十四年大旱,第十五年瘟疫,第十六年鼠疫。

今年,是崇祯十七年,可以说,几乎每一年,粮食税收都是不够的。

如今这样一块天地完全由崇祯掌控,粮食这点他肯定得先点满。

而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之前万余的新军,如今已经只剩下了四千多人。

不过,也够了,毕竟,崇祯当下并不准备清查丈亩。

眼下田地都才刚刚种上,即刻把隐田都查抄出来,把田地分清楚了,那些多出来的田让谁种?

甚至连人口,当下崇祯都不急着统计,而是准备等到农忙结束之后,再好好计量。

现在,他要做的,是当前更加容易,但是实际作用却比这两者还要更加重要的事——建立村级组织!

京城郊区,所属的村落小镇数量不在少数,不完全统计,便有四百多个,其中中等以上规模的,也有一百多个。

经过这几天吏员与新军将士的清扫与维持, 大量的村庄原本的族长村老已经被强行夺了村里的控制权,但是毕竟这都只是吏员们下意识的行为,做得并不彻底。

如今,崇祯要做的,便是带领新到的四千士卒,将所有村落全部清扫一遍,并把所有村落的掌控权,都通过新政朝廷,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当初将吏员与将士放入村落,崇祯的本意确实只是为了更好地春种。

但是这几天下来,结合着吏员、新军以及锦衣卫,他明显感觉到了新政朝廷与原本朝廷的大不同。

如今的他,通过村级的行政单位,能够清楚掌握郊区村落中每一个家庭的情况;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每一道政令,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便没有阻碍地呈现在百姓的身上。

以前的崇祯只能知道大明有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知道有哪些郡县,但是现在,他甚至可以在几天时间,就弄清楚治下实际有多少孩童多少老人!

没见识到这些的他,可能不会对乡镇感兴趣,但是如今真切感受到皇权下乡所带来的的恐怖效率与把控力,人手齐备之后,京城周边的村落,又怎么可能逃得了?

“陛下,人都带来了。”

王吏员身边,站着几位满脸局促的吏员。

这些吏员之所以被叫来,是因为他们多年收税征赋,对京郊的村落了如指掌。

有了他们的指引,崇祯一行人,才能找到每个村落的所在。

事实上,除了他们之外,原本在各村落主持事项的吏员和新军将士,也被分开抽调了接近一半。

他们,便是崇祯为京郊的村子,准备的村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