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东晋隐士 > 第三百二十章 兰亭集序(四)

东晋隐士 第三百二十章 兰亭集序(四)

作者:昔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58: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兰亭,风轻云淡。

那一句‘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的声音仿佛还在空中盘桓。

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很精彩,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一时之间,整个场中, 鸦雀无声,只有那春风拂过周围林间树叶的声音,在沙沙作响。

这故事不难理解,在场之人,除了孩子们,几乎都是很明白的。

瞧着坐在凉亭上的诸位长辈,各位大人的脸色阴晴不定, 底下的年轻男女们, 更是各个噤若寒蝉,一声不吭。

不过,大家的目光,那都是落在王凝之身上的。

你是怎么敢的?

这个大晋天下,想要出兵北征的人,当然是有的,可那些人,甚至不能说是军方,为了得军功了,应该说是桓温一系,才会想着北伐。

也正是因为桓温军功过盛,才会有如今的局面,朝廷拿他没有办法,虽然桓温只占了三州之地,却几乎拥有全国最大, 最强盛的军队,以兵威为挟制朝廷。

所以士族,不论南北,不论再如何争斗权力,在面对桓温的时候,都是保持一个一致对抗的态度。

可今日,王凝之,身为琅琊王氏二公子,却发出如此之言,劝军北上。

虽说其意思当然可以多方面理解,作为一个大晋臣民,想要出兵北伐,重整河山,光复曾经的大晋天下,这当然是每一个人的愿望,可是如此一首歌谣,怕是很快就会传遍大晋天下,不仅仅是给桓温等人以借口,就连其他边境线上的将军们,怕是也会蠢蠢欲动。

话是好话,可不该你说啊。

短暂的沉默中, 司马昱的脸色变了几次,从一开始的震惊, 到后来的深沉,再到质疑,最后化为平淡。

谢奕却是第一个开口的,爽朗地大笑几声,说道:“好!你小子,到底还是有当初的气概,好一句‘剑气已横秋’这才是我大晋的风骨!”

虽是有些偷换概念的嫌疑,但也算是圆的过去,可就在大家放松一点的时候,谢奕却又开口了:“有此一文章,可当我前线之军伍所配,振奋军心之所为,王凝之,尽快将这首歌谣,给我整理出来,要唱得好,唱出我大晋军人的风采!”

王凝之起身行礼:“是。”

众人眼神变化,这才明白了谢奕的意思,这是要把王凝之这首歌,作为他谢家军伍所用,以此抢占了先机,只不过,这纯粹是面子上的事儿罢了,难不成大家同为大晋军人,你兖州,豫州用得,人家桓温的荆州,梁州,益州就用不得了?

而这时候,大家也顾不得那许多,都把目光集中在王羲之身上了,他的二儿子作出这样的文章,难道是说,从今日开始,琅琊王氏,便要站在陈郡谢氏这一方,为谢氏掌兵权,而行动了吗?

在此之前,王家作为士族领袖,可是从来都不支持北伐的,若是王家改了态度,那今年的朝局,怕是要地动山摇。

王羲之笑了笑,淡淡开口:“小儿年轻无礼,说话轻狂,无知无畏,让大家见笑了,难得无奕你能给我几分面子,给他句好话,叔平,还不谢过将军?”

王凝之再起身行礼,谢奕却是摆摆手:“不必,逸少,你还不知道我,这些年在军中待着时间长了,早就是一身的粗俗气,可顾不上什么面子不面子,叔平此言好,我便夸,就这么简单!”

王羲之笑了起来,这次就显得真诚许多,拱了拱手:“倒是我浅薄了,无奕身为我大晋驻防将军,为国持斧钺刀剑,守得江山太平,确实胸怀宽广,有名将之风,来日我大晋山河光复,还要多多依仗将军,琅琊王氏愿为辅佐,共助陛下!”

“你可别说得好听,既然真的愿意帮我,那就让这小子跟我去北方,好好在军中待上几年!”谢奕笑得开心,指了指那边傻眼的王凝之。

王羲之小胡子一抖一抖地,“你若是看得起他,随便带走!虽然他是个文弱,可我王家儿郎,哪里会怕这个?”

“呸!”谢奕故作恼火,“你倒是会做人,我要带他走,能过了我女儿那一关?”

谢道韫顿时一个红脸,好似是‘恶狠狠’地白了父亲一眼,引得众人都笑了起来,这才冲着王凝之挤挤眼睛。

台上这俩老头子一唱一和,将气氛扭转回来,台下人却都明白了他们的意思。

这一次,看来不仅仅是琅琊王氏要入朝堂,重掌权力,他们还是与陈郡谢氏达成了合作,要以谢家为前,执掌军务,王家为后,策应居中了。

如此一来,王凝之那一篇文章,倒也合理了许多,不过是在替琅琊王氏表明态度,支持谢家的前线事宜。

而谢奕的一番话,也将谢家的感谢,和同意都讲的清楚,尤其是那一句‘我女儿’更是让人明白,这两家的合作,看来是板上钉钉了。

王谢两家,这些年同在会稽山阴,作为北方士族的领袖,王家一向都是有谢家支持的,也对谢家多有帮助。但毕竟王家之人,在朝为官,几乎都是文官,从王导王敦兄弟之后,便不再管军队,而谢家的权力,大多在军中,所以两家其实,并未有过什么大的合作。

说是同朝为官,倒不如说是个邻居来的恰当,从去年王凝之娶了谢道韫为妻,大家便明白,这两家的关系更紧密了一些,但当时也未曾觉得,会有这般谋划。

一者在外驻守,执掌军队,一者在内把控,手握钱粮。这样的合作,恐怕会在朝中形成一股最大的力量,即便是那些在朝中兢兢业业多年的老臣子们,也不得不避让了。

有谢家的支持,王玄之入京,更有底气,而有王家的支持,谢家在前线的行动,便再无后顾之忧了。

众人皆是在心底赞叹,这两家如今要齐头并进,看来自己必须要紧紧跟随了,否则,怕是错过这个村,再没这个店了。

而有这样的好机会,王家,谢家,都可以成为自己家儿郎们,往前一步,求个好前程的路子啊!

虽然有个桓温在,但士族拧成一股绳,即便是桓温,也未必就怕了。

想到这里,众人脸上都露出笑容来,只等着后续的安排了。

大概唯一一个,虽然脸上笑着,心里却异常恼恨的人,就只有会稽王,司马昱了。

随着众人说笑,司马昱桌下的手,却已经紧紧握成了拳头,看向王羲之的目光里,也闪烁着些难为人察觉的惊恐。

自己到底还是小看了这个王逸少!

现在看来,恐怕从一开始,他就在安排这些事儿了。

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司马昱目光游离,脑子里心念神转,却在目光瞟过一个人的时候,顿住了。

没错,是他,王凝之!

这么多年了,王家在会稽老老实实,唯一一个意外频发的人,就是琅琊王氏二公子,王凝之!

从王凝之到了钱塘开始,江南四大士族,便频频遭难。

不过两年功夫,顾家出了事儿,被朝廷严查,覆灭不再;朱家想要以江氏为力,乱北方士族,也被他破坏了计划,反而受损难持;张家要和道门合作,整合江南士族之力,也被他们小俩口给打乱了安排;只剩下一个陆家隐逸不出,自守吴郡,得以保全。

若非如此,王玄之安得入京?

在此之前,朝中权力,大多是在江南士族把控之中,而如今,朝中哪儿还有能够钳制王玄之的力量?

太后和陛下,要仰仗王家谢家,来对抗北方的压力,对抗桓温的威胁,自然无法出面,那朝中,就没有人能和王家平分秋色了。

而之后,王凝之娶了谢家丫头为妻,王谢两家,正式联姻,两个北方士族中最大的,融为一体,让所有的北方士族,都拧成了一股绳。

再来,这小两口也没消停,吴兴打人,打掉了道门对朝廷事务的插手,毕竟,一个水坝都被道门掺和得乌烟瘴气,哪个官儿办事,还敢听这些道爷的话?

钱塘三问之后,便是入京,为太后和陛下办事,让皇族也不好再针对他们。

到现如今,王谢联合,几乎已成牢不可破之势。

江南士族无力对抗,北方士族铁桶一块,道门不敢插手,皇族也不好针对,太后和陛下,还要仰仗他们。

王羲之,悄无声息地,下了一盘好大的棋啊!

可就算是自己眼下明白了,也无可奈何,自己也不可能纠集皇族的力量,来打破他们接下来的行动,因为再破坏掉,那谁来应对北方的秦,燕,谁来应付桓温?

难怪王羲之敢当着自己的面,当着如此多人的面,和谢奕一唱一和,好算计啊,好算计!

当时看所有的事情,要么就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要么就是那王凝之年轻气盛,在胡乱闹腾,可如今都串联起来,才发现,这是一张好大的网!

王羲之用了这么多年的功夫,将所有人都放在了棋盘之上,早早地将大儿子引入会稽官场,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却始终隐忍不发,安安分分,让大家掉以轻心。

而他的二儿子,则担任了那个横冲直撞的角色,打破了多少年的平衡局面,重新架起来一个新的平衡。

秦,燕,晋鼎立。

桓温,朝廷对抗。

皇族,陛下,北方士族,三方重新平衡。

看一眼站在他父亲身边,含笑自持的王玄之;又看了一眼坐在台下,正在和他那小妻子说话的王凝之,司马昱眼神暗淡了几分,王羲之这老狐狸,有这么俩个儿子,一明一暗,而他自己居中筹划,恐怕用不了多少年,琅琊王氏,真的会再复辉煌了。

终究是这么多年的养气,起了作用,司马昱脸上不显颜色,笑呵呵地拱拱手:“恭喜两位了,王谢携手,以应外敌,我大晋上下一心,必能再现辉煌!”

王羲之笑着回答:“多谢王爷,小儿即将入京,还要请王爷多多提携,琅琊王氏一如既往,愿为陛下前驱,为陛下效劳,为陛下做事。”

“陛下信任我们,我们自然是要为陛下效劳,陈郡谢氏亦是如此,得圣眷多年,只要陛下有需要,谢氏人,自当冲在最前面!”谢奕大声说道。

“好,”司马昱脸上多少有了些笑容,举了举杯:“为陛下,为大晋,为我会稽子弟,为这天下黎民,当饮此杯!”

“请!”

瞧着上头诸位大人重新融洽起来,底下的年轻人们,也都轻松了下来,至于后边的那些文章之中,几位大人也渐渐挑选了几篇不错的,叫他们上去问了话。

而阮平成的文章,倒是很让会稽王欣赏,其中的利学以资百家,文武殊途同归,且为天下之言,让他受到不少人的称赞。

王凝之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切,低声:“夫人,我写的那个,你能给它弄成一首曲子吗?”

谢道韫白了一眼,“你觉得这些词,巍峨壮丽,气吞山河,是个女子能作出的?”

“别的女子不行,我夫人巾帼不让须眉,那可不在话下。”适当的吹捧,总会有所收获。

就像现在,谢道韫虽然瞪了一眼,但嘴角多少是有些欣喜,只是嘴上不饶人:“反正作不好了,怪不得我。”

兰亭处,王羲之又是一杯酒下肚,大手一挥,便让仆人们取出长纸卷来,要与众位大人们,共以书画寄情。

“今日盛宴,自当有序,方能成文,逸少,这你可是推脱不开的。”坐在一边的谢安,笑着举了举杯。

“好,”王羲之笑呵呵地点头,提笔便写: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长长的一卷纸,被王玄之和王凝之兄弟俩,左右拉开,立在众人之前,引起阵阵惊呼,众人赞美。

王凝之也是忍不住赞叹,喝了酒的老爹,这笔力最是自然天成,遒美健秀,和谐畅达,疏朗有致,挺秀双逸,纵横自如,真可谓曹子建所写过的: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紫笔文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