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九鼎风云志 > 第二卷 相见欢 第八十三章 却道中庸好为官

杨熙得了天子下诏亲赐的...小小官职,便也算脱了白身,入了官场。以后太学自然是不能再去,须得去学宫除籍,还需拜见自己的业师丹夫子,与他说明此事。

明日杨熙便要去官署报道,他便打算今日将这些事情办妥。

禀明若虚先生之后,他便出门先去太学,将自己将要出仕为官之事告知文学掾,从那学籍之上除了姓名。同侪听说杨熙得了官身,艳羡者有之,不屑者有之,各种行状不一而足。只有他的好友岑规、王愈之流,对他才是真心祝贺。

他与几位好友说笑一会,颇是听了几句祝福,便又来到丹夫子家中。

丹夫子的日子最近颇不好过。当初在争嗣一事当中,丹夫子与那御史大夫孔光等人摆明车马,支持中山王为嗣。可谁知中山王争嗣失败,丞相翟方进支持的定陶王成为太子,孔光本人以及他那一党都遭到翟相清算。天幸翟相莫名其妙暴毙身死,这丹夫子还没被那清算波及,总算保住了官职。

可谁想到不过几个月时间,先皇便即驾崩,新皇即位,那些曾经反对过他的臣子自是惶惶不可终日,唯恐哪天大祸临头,都是纷纷寻找靠山,谋那保命存身之法。

丹夫子那时收下杨熙为弟子,很大程度上是想要在孔光之外,为自己多留一条后路,只想就算孔光倒台,也还有若虚可以依靠。

看到若虚圣眷隆盛,他甚至起了要将女儿许配给杨熙的想法,多次创造机会,让这两人“偶遇”。但不知为何,初时这杨熙对女儿颇有好感,后来却总是躲躲闪闪,不愿和女儿见面,若虚那老儿也没有向丹家提亲的意思,于是只得作罢。

后来形势变化,新皇即位,这若虚的圣眷突然之间消失无踪,丹夫子的依靠也变得不那么保险了。没奈何,这丹夫子只得另寻法子,以图自保。

听说杨熙得了天子赐官,丹夫子非常惊讶,心中更是暗暗惊喜,只盼杨熙出任要职,也好有所仰仗。但杨熙说他只是去京兆尹任个小官,丹夫子顿时感到失望至极,只是对他勉励几句,便匆匆出门去了。

杨熙看到丹夫子的态度,心中有些失落。他慢慢走出厅堂,知道自己以后再也不会如之前做学子的时候,那样频繁地来丹夫子府上了,心中不由得隐隐期待,盼望能够再碰见丹青小姐,与她说两句话儿。

庭院寂寂,并无人影,只有院中的花木,不知何时变成了豆蔻、红芍,独自开得鲜艳。杨熙知道这厅中之花都是丹小姐亲手侍弄,不由得睹物思人,心中又幻出丹小姐的倩影。

但直到他走出丹府,也并没有看见丹小姐出现,不由得暗暗叹息,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

一夜无话。

第二日一早,杨熙便正衣肃容,来到那尚书官署中听候安排。那尚书署内当值主薄见是杨熙前来,不仅给他取了差引,盖好印信,还安排了一名员吏陪他同去京兆府履职。

看来虽然杨熙这官职不大,毕竟是天子亲赐,尚书署也不敢轻忽视之。

这位员吏名叫王获,年纪看上去比杨熙稍长,一副精明干练的样子。他向杨熙一拱手道:“杨功曹,咱们这便去京兆府吧。”说罢引着他走到城门脚行之处,雇了一辆马车,与杨熙同乘而去。

这吏员王获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在尚书官署也已从事数年,兼之口舌便给,不住向这杨熙介绍相关事宜。听他所说,杨熙方知这京兆尹虽治理京畿,但是其府邸却并不在城内,而是置在长安以东的霸陵县内,拱卫长安,以示尊攘皇权之意。

“这五官曹掾,又是什么值司?”杨熙虚心问道。

王获道:“五官曹,顾名思义,便是职管京兆府内诸曹的功曹。本来是所有功曹之首,但自孝武皇帝以来,这五官曹便成为一个散职,可以充当任何值司,既能代管贼曹拿贼,又能代管粮曹管粮,所以你的值司,现下还不好说,却待京兆府分派罢了。”

王获见杨熙听得认真,不由得又多说了一句:“杨功曹在京兆府任职,可须记得‘内外有别’四字,方能不出错漏。”

杨熙奇道:“何谓‘内外有别’?”

王获道:“这京兆尹虽然治所是长安地区,但主要管理长安城外诸县,无论大小,皆可便宜从事。若是涉及长安城内之事,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轻易决断。盖因这长安城内均是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很多事情处理起来,还要听那三军、少府等官署处断。”

杨熙点头道:“这个我自然省得。”他知道自己要去京兆尹为官,昨夜已将“三辅黄图”以及京兆尹的区划等事详加研究,知道这京兆尹管理长安周边一十二县,还要与城内豪强、各部衙门博弈,岂能没有难处?心中却是早已有了准备。

王获道:“杨功曹刚刚上任,最要紧的是先将治所情况查探清楚,同僚脾性摸得透彻,不违逆主官意思,不得罪地方豪强,持以‘中庸’之道,方能确保万全。”

杨熙知道这些都是金玉良言,不由得连连点头,但心中不由得疑惑万分:“听王兄的意思,做官却是要以自保为要,但若如此瞻前顾后,又如何能为民做事?”

王获笑道:“杨功曹一心为民,是国家之福。但如今官场盘根错节,您是圣上钦点的功曹,突然插入到那京兆府中,不先中庸自保,谈何立足为民?等到您立足已稳,自然可以批亢捣虚,放手施为,挣一个大大的官声!”

杨熙听这王获言语不俗,隐隐暗合大汉以王、霸之道立国的意旨,不由得脸现讶色,道:“王兄此番言语,让在下受益匪浅!但在下有一事不解,王兄有如此大才,为何只在尚书府中屈居小小吏员?”

王获不以为忤,道:“我与足下一般,也曾为太学学生,每日苦学经义,只想着飞黄腾达。但后来听了家严教导,只觉自己所思所想太过狭隘,便弃文从政,从小小吏员做起,却要看看这官场究竟是什么模样!”

杨熙心念微动,问道:“王兄的父亲,却如何称呼?”

王获笑道:“与杨功曹说了,也没什么。当朝大司马便是家严,家兄王宇,也曾在我面前提起过杨功曹的名姓。”

杨熙大惊失色,这王获竟是大司马王巨君的儿子,好友王宇的弟弟!

想起那位与自己有一面之缘的大司马王巨君,杨熙仍然忍不住心折于他的气度、才学和智慧,未想到他身为大司马,录尚书事,他的儿子竟然只在尚书府作一名吏员!

不论是那仍在太学读书的王宇,还是这胸有城壑的王获,这兄弟二人出自名门,却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从生员、吏员做起,实在让杨熙对心生钦佩,更是对那王巨君敬畏有加。

在这多事之秋,朝堂上谁人不提携自己的子侄,扩大自己的势力?王巨君出身外戚,却能有如此家风,更显出其卓尔不群的风骨,“再世圣人”的称呼果然不虚。

二人有了这层关系,谈笑更见亲厚。这王获家学渊源,又熟谙官场规矩,随口指点,杨熙都觉如沐春风、受益良多。

说话间马车已至霸陵县内,杨熙曾经随着先生泛舟灞河,也曾远远看过县内景致,端的是良田千顷,阡陌交通,不愧是关中膏腴之地。但如今从陆路看来,却又有不同,能看见数个闾里远近高低,田间农人劳作不休,一派繁忙景象。

杨熙初时觉得圣上赐下这官职低微,内心还有些轻视,此刻见到这即将任职的县里城郭,仍是不免心潮澎湃。

须臾二人顺着县城小路来到城内,城墙皆是土夯而成,比那长安城自是寒酸不少,但城内也能见那宅院鳞次栉比,雕梁画栋有之,一庭一院者有之,人声鼎沸,炊烟袅袅,也是一派繁荣景象。

这霸陵县是因那孝文皇帝的陵墓所建陵邑而成,当年迁来不少官宦豪富之家,有些富家弟子无所事事,都在街上走马斗鸡,学那游侠气派,又有那讨生活的黎民百姓,往来奔走,不一而足,见到有马车行来,都是纷纷避让。

那京兆府便是霸陵县城中最为气派的建筑,从外到里分为三进,门口有两座矮矮阙楼,一道石阶渐次升高,通往府衙内部。

杨、王二人下了马车,一同踏上石阶,向内走去。

杨熙看着那京兆府门口的立柱之上,悬挂着一个瓦罐,上面落满了灰尘,不由得奇道:“这就是缿筒吗?”

所谓缿筒,是孝昭皇帝时候京兆尹赵广汉发明的一种器具,挂在官衙门前,无论吏民,若知作奸犯科,以及冤情等事,皆可匿名投书,上报官府,对地方治理很有用处。

王获点点头,道:“看这缿筒模样,应该是好多年没有用到过了。现在官府的门槛越来越高,做官者都只为自己着想,谁还去管那民间疾苦?”

杨熙看着京兆府大门和那门前长长台阶,笑道:“这京兆府的门槛也真是够高的,什么时候能矮一些才好。”

杨熙话音刚落,突然从后传来一声冷哼,一个闷雷也似的声音响起:“就算将这官府大门拆了去,又有几个百姓愿意走进去?这些当官的,不去鱼肉乡里、压榨黎民,就已经算个大大的好官了,谁还指望他们为民做主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