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九鼎风云志 > 第一卷 长安乱 第四十五章 夕阳阴里初识卿

第二天一早,若虚先生便让童仆赶着载满束脩的牛车,和杨熙一起出门,径直往城西建明里而去。

杨熙平素喜好读《诗》《易》《春秋》,而若虚先生的旧友涓委夫子,正是教授《易》经的大家。毕竟找熟人办事好开口,若虚先生早已打定主意,让这涓夫子做杨熙的业师。

到了建明里涓夫子家中,若虚先生说明此行来意,便另杨熙拜涓夫子为业师。但是没想到这涓夫子虽然平时满脸苦相,看起来谨小慎微,在这件事上却很是执拗,坚决不收杨熙这个弟子。

原来这若虚先生曾经在太学为博士,年轻的时候研究公羊《春秋》,后来攻读《尚书》《礼记》,一人开辟三门家法,曾在他手下学习的士子不在少数,比如那天禄阁校书刘歆就是其一。到了十年前若虚罢官的时候,学问之精深,整个太学能出其右者都是屈指可数。

这样一个五经俱通的大学问家,他的弟子,涓夫子又如何愿收?教不好,让人指指点点,教好了,这不是在打若虚的脸吗?

若虚先生和杨熙在涓夫子家里磨了许久,这老夫子虽然也不动怒,但是不住絮絮叨叨,引经据典,只是顾左右而言他,最终也没收下若虚这个弟子。

若虚先生与他交往许久,却也是第一次知道他竟如此执拗,也是拿他没有什么办法,只得带了杨熙离去。

一人不成,再找一人。若虚先生想起丹均丹夫子,也是研究《春秋》的大家,拜他为师,必然也是好的。中午用完饭后,便又带着杨熙往尚冠里丹夫子家中走去。

尚冠里在城外西南三里,名为“尚冠”,自然是读书人聚居的所在。因为这里距离太常官署和太学学宫不远,刚出了西安门,远远便见高耸的辟雍和社稷坛,两边房舍绵延不绝,都是太学生的寓所。来往之人无论身上穿着什么衣服,是贫是富,头顶上全是一般带着进贤冠,想来都是在太学上学的士子。

杨熙看着来来往往的都是读书人,礼让进退都是彬彬有礼,远处似乎传来朗朗书声,一时间心生神往,恨不能立刻入学,饱读那圣贤之书。

丹夫子家坐落在城外,却是一栋大宅。杨熙上前敲门,出来应门的却是一个美貌丫鬟,圆圆的双眼盯着二人,语声清脆地说:“你二人也是来听课的?学堂早开了一个时辰,怎么来得却这般晚?”

若虚先生笑道:“你家先生是在开堂授课么?我们不是来听课的,你就说是若虚来访。”

那小丫鬟知道错认,顿时飞红了脸,但仍然坚持道:“先生授课之时,别人万不可以去打搅的。两位先随我进厅中歇息一下吧。”

走入院里,只见庭中种植几棵桂树,树下则是盛放的菊花,花香顿时扑鼻而来。庭中栽植花卉,倒也没什么稀奇,奇的是这花卉顺应节时,堪堪盛放。再看那花架上又有蔷薇、墙边栽植山桃,想来院里必然是三时有花,四季不同了。

没想到这丹夫子看似爽朗粗豪,却有这样的品味爱好。师徒二人心中都是暗暗纳罕。

小丫鬟见两人脸上均有讶色,不由得笑道:“这庭中花儿,都是三小姐一手侍弄,便是三公九卿家里,也没有这般好呢。”

若虚先生见她说得有趣,不由得笑道:“你去过三公九卿家中吗?怎么就知道好了呢?”

小丫鬟眼睛一转,道:“我一个女儿家,自然没有去过,但是老爷却是去过的,他也便这般说。”

转眼两人进了厅中,里面陈设也颇见清雅,墙角书架上堆满书卷,彰显着主人的博士身份。最显眼的是厅堂正中挂了一幅山水帛画,画中松柏苍劲,山水连绵,似是出自名家之手。

小丫鬟请二人坐下,便径自转到后面去了,不多时便有一个小厮上来看茶,在旁侍候。

杨熙见这小厮呆呆邓邓,远不如刚才的小丫鬟伶俐乖巧,正觉气闷,突然听见一阵朗朗书声从偏厅传来。

若虚先生站起身来,转入左侧廊下,杨熙也赶紧跟上。

站在偏厅之前,立刻便听见丹夫子那极好辨认的洪钟之声嗡然不绝,仔细一听,却是在讲颍考叔故事:“...故颍考叔事母纯孝,事主尽忠,朝上敢诤谏,上阵不惜死,郑伯得考叔,鲁君子以为善也!”

两人向那偏厅中看去,见室内整齐排列十余案几,十余名学生坐于下首,认真听讲。虽然这些学生年齿有异,身上衣装有奢有简,但是脸上求学若渴的神色却一般无二。

坐在上首讲课的,便是多日未见的涓夫子。听见门外脚步,涓夫子抬眼看了一看,见到若虚及杨熙二人前来,只是遥遥拱手行李,口中仍是讲课不停,又是讲了一刻,将此段讲完方才让诸生散学。

方才丹夫子讲习的时候,听讲的诸人便有些疑问存在心里,但怕漏听了先生讲义,无人交头接耳,只是凝神倾听。此时夫子散学,这些学子们便立刻三三两两,开始讨论起先生讲授的经典,好学之心溢于言表,看得若虚先生不住颔首。

丹夫子走上前来,向着若虚先生作揖道:“杨大夫不在天子身边随侍,今天怎么却有时间来我家作客?”

若虚先生笑道:“你我多日不见,今天来寻你,却是有事相求。”

丹夫子知道若虚的能耐,他既然用了“求”字,自然不是什么容易之事,顿时多了个心眼,笑道:“我乃一介儒生,若虚现在是炙手可热的大员,有什么事还要求道我的头上?”

于是若虚先生便将想令杨熙拜师之事对他说了。果不其然,丹夫子一听此话,也是连连皱眉摇头,道:“不成,不成,我何德何能,敢来教授你的弟子?何况你学问精深,另有家法,又如何能够混乱?”

这丹夫子果然与涓夫子是一般说法,就是不愿收下杨熙这个便宜弟子。

若虚先生道:“子坚你教授这么多的弟子,加上熙儿一个,又有何不可?”

丹夫子却是一脸苦笑:“这些学生,均是‘诸生’身份,没有师承家学,只是在太学旁听。我见他们好学之心可嘉,才时不时开这‘庭讲’,让他们都来我这里听课,却算不得教授弟子。”

杨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学生,都是“诸生”,也就是旁听生,难得能有先生教导。是丹夫子心肠好,才专门召集他们来家中听讲。又想起那开门的小丫鬟所说的话,想来这样的课堂也是开过不止一次了。

丹夫子引着两人,回厅中坐下,又叹道:“回想当年至圣先师开坛授课之时,虽有弟子三千,却都是听一家之言,源流清正,殊无乱法。现在太学学子虽然也是号称有三千,却有数十博士,数百“弟子”,各自教授师传家法。其他的学生皆为“诸生”,虽然也叫太学生,但是每日只是旁听,今日听我讲讲《左传》,明日又听别人讲讲《公羊》,后日却再听《尚书》,如此杂然乱学,又只能自行思索研究,学问艺业如何能达到精深之处?只不过是教出一群讲书先生罢了。”

若虚先生嘿然一笑:“时代变了,为何却要故步自封?巨君苦心孤诣,讨了天子旨意,又从司农署求来这些经费,才将太学整治得如此欣欣向荣,丹夫子这话说的,却是在否定这番功绩了。”

涓夫子叹道:“岂敢,岂敢!”一面叹息,一面却是在不住摇头。

“我理解舆平你的心意。”若虚先生道,“传授先师绝学,是每一名儒者的心愿。但是如果传道授业只为传承一家之言,便像自古以来一样,学生独自请先生,先生独自收徒弟,就已经足够了,为什么要广开太学,收这么多学子?”

“从最近几十年看来,这些学子,即便不能出将入相,不能成为当世大儒,也能将所学带回乡里,便做个教书先生,也能圣人教化传遍天下。长此以往,天下读书识字的人越来越多,无论贤愚贵贱,都能知道礼义廉耻,都能沐浴先王圣化,又有什么不好?”

若虚先生这番话,让丹夫子又惊又愧。原来巨君力主扩大太学规模,竟是有这样深远的考虑。但是心中失落却是无法遮掩。这太学若是继续开办,总有一天,会将所谓师法、家法,一并摧毁殆尽,他们这些老儒,也只能眼看自己传承坚持的文脉源流,渐渐漫成一片大水,泽被万方,却再也分不清彼此。

“既然若虚如此开导于我,”丹夫子沉默良久,道,“舆平也不好再囿于门户之见,拒人千里之外。便如若虚所愿,收下延嗣,作个便宜业师罢。”

杨熙一听此言顿时大喜,站起身来整衣肃容,便要向着丹夫子纳头下拜。

就在此时,厅门吱呀一开,一道夕阳余晖照射进来。一个青衣少女从门外走进,看到厅中竟有客人,不由得脚步一顿,就这样站在门首。

杨熙抬眼看去,正与少女的目光一触,顿时脑中轰然一响。虽然连这少女的样貌儿都没有瞧清楚,整个人却已沉在她有如碧波玄潭的双眸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