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九鼎风云志 > 第一卷 长安乱 第四十四章 宦途当从足下始

一晃已是半个多月过去。

那天若虚先生门前演过一场客人盈门的闹剧,在孔、翟两位贵人先后拜访后,终于算是告一段落。想必以后有心攀附的,再想要来结交,都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了。

但是半月以来,仍然经常有人趁着天还没亮,就偷偷上门,将礼物和拜书放在门口,转身就走。有的人私下打探若虚先生的喜好,想要投其所好;有的人设宴发帖邀请他去宴饮聚会;甚至还有人打上了杨熙的主意,多方打探他是否婚配,有无媒定,只想将自家女儿许配给他,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那些放在门口,来路不明的礼物,若虚先生一概下令不收,只是放在那里,任凭风吹雨打,最后不知被哪里闲汉捡拾去了;设宴邀请的,他也多推辞了去;给杨熙说媒的,他却都认真询问了杨熙,问他要不要见上一面,直把这个少年羞得满脸通红,连说不见不见。

但那执金吾卿任宏送来的家伙什物,以及一干六名童仆,若虚先生却全都笑纳了。看来先生倒是愿意与这直肠子的武人交往。

若虚先生现下虽然出任散职,但也要随时应召入宫随驾,只剩下杨熙独自在家,一天到晚只是读书写字。

虽然窝在宅邸内闭门不出很是气闷,但如今他这个御赐“杨延嗣”的名号已经传开,朝上的官员都将他当作杨大夫的螟蛉子,时时有人盯着他的动向,想要通过他结交杨大夫。所以先生特地嘱咐他要在家待一阵子,不要出去招惹是非。

是以他一直呆在家中读书,有一次尹墨郡主来寻他出去玩耍,他也都推辞了。

这一日,若虚先生散朝归来,忽然对杨熙道:“熙儿,今天散朝之后,天子向我问起你的近况。听说你在家赋闲,想要给你加个官身,让你到少府暂任从事之职,你意下如何?”

官身?少府?杨熙愣了一愣。

现在先生受到圣上恩宠无以复加,在朝中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杨熙早就知道,只要在先生荫蔽之下,必定会有飞黄腾达的一天,但却实在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如此突然而轻易。

天子一言,便可以让一个平民出仕为官,真是无异于平步青云了。

如果这是刚来长安之时,或是初入皇宫之后,杨熙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大喜应诺。他仍然记得那相府的一个小小主薄,一言便能斥退军马的威势,仍然怀念那乘车在驰道上呼啸而过的的美妙感觉。

但是现在先生复起为官,他更是见惯了官场的趋炎附势之人,看饱了种种营营之态,不由心中暗暗踟蹰。毕竟他只是一名十四五岁的少年,贸然进入这勾党结派、暗流汹涌的官场之中,就算有先生照拂,却又怎么应付得来?

若虚先生见他没有立即答允,而是踟蹰不已,心中暗暗赞许,便故意探他道:“咱们男儿生在世间,谁不想功名显达,出将入相?你要是想入仕为官,也没什么好丢脸的,索性就应了天子的好意,从少府从事,也就是那黄门郎做起。你别看少府黄门官儿小,现在朝中多少大员,都是从那黄门郎发迹,最终一步一步走上要职。”

杨熙近日也学了不少朝中的规矩,知道这黄门郎是宫城的守门小官,虽然位卑职小,但是处在沟通内外的要冲,与那宫中贵人、王公大臣都有接触,的确是很好的晋身之阶。但是杨熙自知不谙朝堂规矩,若骤然得了此官,也未必就是好事。

德不配位,往往都是取祸之道。

若虚先生见他仍在沉吟,不由得笑道:“若你不愿,此事当然也可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杨熙奇道,“从长计议又是怎样?”

若虚先生道:“从长计议,便是先别忙着受这官禄,却是先入太学,学那古往今来的经典,再进光禄,学那经世济民的本事,最后以士子身份,凭自己才学见识,从那岁考出身,博取一个响当当的官身功名!”

这一番话,说得杨熙精神陡震,连忙道:“弟子愿选后者,先作为学子进太学学习!”

“好!好!”若虚先生哈哈大笑,“凭借他人的荫蔽为官,根基不在自己,而在旁人。一旦靠山倒塌,位子也就坐不稳了。但是若凭自己的才学为官,厚植自身根基,便可不惧东南西北风,永远屹立不倒了!熙儿的这个选择,果然没让为师失望!”

这太学古已有之,本朝武帝之时,因大儒董仲舒的建议,成为国家教化士子的所在。

最初,这太学仅有五十个名额,教授科目仅限《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能够入学的,都是太常官署选拔的官宦弟子。偶然出现缺额,才从地方郡国选拔孝廉有才之人。

到了孝宣皇帝的时候,太学的名额增加到百人,授业科目增加到十二类,从全国延请明经宿儒为博士,又设立“射策科”进行察举考试,在太学上学的士子都有了晋身官场的希望。

从此之后,太学便逐渐炙手可热起来。朝上王侯将相、簪缨贵人,都以子孙选为太学生为荣。有些贫寒士子,能够得到机会入学旁听,也是都是倍加珍惜,期待能够学有所成、飞黄腾达。

数十年间,太学为大汉朝培育了上千名饱学之士,将先王经典学问散布天下,一时间全国教化大兴,堪称盛世。那匡衡、翟方进等人官至宰相,当年也都是从太学发迹,自然更是成了学子们心中艳羡的榜样。

到了今天,太学更受朝廷重视。前几年天子下诏,让朝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包括丞相、御史等人,只要有真实才学,都可以在在太学兼任博士,教化弟子。生员名额也是年年增加,现在已经增加到三千人。每当有大儒举行廷讲,来听课的学子磨肩继踵,想来当年至圣先师开坛讲课,也不过就是如此盛况了吧。

这三千太学学子,也是分为两等。一等叫做博士弟子,大多是出身富贵、家境殷实的官宦之后。这些人是由太常选拔而出,或是由官员保举而来。

顾名思义,博士弟子一定要师承某位博士。而拜博士为师,本就不是一般平民所能做到的。他们这些博士弟子在太学里上学,不仅有名师指教,还能享受若干特权,不仅徭役得以免除,日常花费也都是司农官署的治粟司安排公帑。所以,说起“弟子”,便指得是这博士弟子了。

第二等则是记名弟子,大多是地方察举、乡里保荐而来。这些人没有什么严格的师承,每天只能旁听不同的先生讲课,然后自行研究学习。他们这些人在太学上学,花费都需要自己承担,所以有很多都是穷困潦倒。这些人,又称作“诸生”。

如今若虚先生任礼官大夫,兼任太常博士,身份尊贵无比,由他保举杨熙入学,当然是顺理成章,毫无问题,只需要去那学宫登记姓名籍贯,立刻便能入学。

但是如此一来,杨熙便仍然是靠着若虚先生的名头行事,别人提起他时,总要说一句“杨若虚的门生”,未免总是要被看轻半分。

既然杨熙想要凭自己本事,去那太学之中学习,若虚先生便计划让他另外延请一位名师,以纯粹的博士弟子身份进入太学就学,真正赢一个清清白白的官身。

若虚心中,始终有一股难平之气。虽然圣上严令他保守杨熙身份秘密,但谁知以后会不会有什么转机?

天子无嗣,天下共忧之;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同样都是汉室宗室,谁又能知道将来鹿死谁手?只有让杨熙早日成才、堪当大任,将来有什么变故,才不会错失时机。

但若是要为杨熙另行延名师,却是一件难事。

儒家讲究尊师重道,特别注重学问的源流分支,各家各派有“师法”“家法”的区别。

所谓“师法”,就是一脉祖师流传下来的学问。“师法”不同,便是研习同一部经书,其中训诂释义都不尽相同。同一“师法”之下的弟子,无论如何开枝散叶,所学所教都不能有悖师法。比如《易经》,就有施、孟、梁丘等不同流派,各派弟子所学都是各不相同。

而所谓“家法”,则是在师法之下,衍生而出更小的学问派别,也就是业师的一家之学,其中离章辩句,差异更是大了不少。比如当朝成名的大儒,包括若虚先生的好友丹夫子、涓夫子,都有自己一家之学,却也是混乱不得。

所以,一名学子从拜师起,必须遵从师传、家法,也就是所谓“继其绝学而从其道”。除非有通天才学,能够别开生面,自行开辟一脉学问,绝不可心有旁骛,否则就是“欺师灭祖”。

杨熙平日与若虚先生以师徒相称,而这若虚又是公认的学问大家,就算若虚同意杨熙另拜名师,又有谁敢来指导他弟子的学业?

杨熙想到此处,心中颇为烦忧。但若虚先生却毫不忧虑,只是安排童仆采买束脩、酒浆,只待明日带杨熙出门拜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