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 > 第444章:明人求仁,黥人求勇。

王阳明来到湖广华容县时,已经是大半个月之后。

一路上的见闻,让他对刘大夏产生强烈的好奇。

赋闲在家的刘大夏,俨然已经不被岳州府的读书人所容,认为其过于的狂妄、不仅肆意的断章取义,言语还极其的大逆不道。

至于所谓黥事,岳州府的读书人可管不了这么多,他们在意的只是科考。

甚至有不少读书人,多次上书,请求要惩治刘大夏,禁止他妖言惑众。

好在刘家乃是一流缙绅,不是几个穷酸能够撼动。

王阳明规规矩矩的投了拜帖,对这次拜访颇为的期待。

不到一刻钟刘家就大开中门,刘大夏也哈哈笑着走了出来。

“伯安来啦!怎么想着跑来看我这个老头子?”

王阳明忙告礼说:“东山公乃是晚辈的座师,来拜访是应当的!我此番被贬谪贵州,正好途径湖广,心中亦有些疑惑,故而特意前来拜访!”

“贬谪贵州?”刘大夏眉头一皱。

“眼下朝政糜烂,刘瑾等宦官蒙蔽圣听,自请杀刘瑾未果后,谢、刘两位内阁大臣,都已经辞官,诸臣请留,被刘瑾所厌。今年初,他便是大肆报复,我不幸被庭杖四十,流放贵州龙场驿!”王阳明苦笑道。

刘大夏没有动怒,目光望着天际,良久后才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难道我大明朝,真的是积不善之家,才会遭此余殃?”

王阳明拱手说:“时局如此,皇上年幼,我等那有他法?”

刘大夏叹了口气,恢复笑脸道:“不说这烦心事了,你好不容易来一趟华容,老夫定要好生尽尽地主之谊!”

说着就牵着王阳明的手,从中门而入。

十几个学生分列两行,纷纷朝着王阳明告礼。

刘大夏严肃的脸上绽开笑容,一一介绍起来:“伯安,这些可都是老夫的得意弟子,本以为年事已高,不会再收学生,奈何世事难料!你别看这十几个人少,可他们都是老夫精挑细选,留下的都是心智坚毅而不迂腐者,他日只要高中,他们定能贯彻老夫之志!”

王阳明点头说:“东山公定能桃李满天下!”

刘大夏摆了摆手:“只要其中出了一个人才,便算是老夫为大明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两人边说边走,一路走向中堂,这才在丫鬟的伺候下奉茶入座。

王阳明望着屋内装饰,发觉这个刘大人还真是老“黥事”,家中喝茶的杯子,都是黥人的玻璃杯,屋顶上也有黥人造的玻璃瓦,使得室内光线更为敞亮。

刘大夏见他好奇,便笑道:“伯安应当知道,这些东西都是黥人货吧?老夫虽不喜黥人,可却觉得黥人之器物,确实实用!就拿着玻璃瓦来说,十几片透明的瓦片,就能让室内明亮许多,如此巧物不用,岂不是愚痴?可惜黥人货还没卖遍湖广,否则小民皆可受益!”

王阳明也笑道:“实不相瞒,此行我被刘瑾派人刺杀,为了不再有意外,便是坐着黥人的大船到宁波,还在宁波见识了黥人的医术!如今想来,依旧觉得甚为奇妙!黥人一剂抗生素,抵过以往吃几个月的药!”

“哈哈哈!看来伯安是受苦了!不过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刘大夏望着他说:“那此行伯安是来问黥事的吧?”

王阳明拱手道:“东山公猜的不错,我在沿海见闻一番后,又去问了于乔先生,他于黥事上不甚了解,让我来问您!他说您专研黥事久矣,又同黥人打过仗,定能有更深的见解!”

刘大夏拍了拍膝盖,舒缓一下面部说:“哎呀,余姚的谢于乔不通黥事,反倒是让伯安舍近求远,这何尝不是我大明朝之弊端呢?伯安,老夫对黥人,此刻是又敬佩又畏惧,这不是一伙寻常的海外蛮夷,若是谁能覆灭大明,断我名教,那定是黥人!”

“嗯哼!”王阳明讶异了一下。

刘大夏起身踱步道:“明人求仁,黥人求勇。求仁物本,以正人心。求勇务通,以开风气。黥人无三纲五常,可他们有实用之学,他们不尊圣贤之道,却遵从所谓万事万物之规律!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旧者因噎而废食,新者歧多而亡羊。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变。

我大明自洪武年间以来,未曾有过大变,所谓休养生息,不过因循守旧罢了!然则天道循环不止,世道也是变化不止。今之大明,已非洪武年间的大明,可咱们用的却是老一套!几十年前的药方,能救当下的病人?”

“求仁物本,以正人心。求勇务通,以开风气!”王阳明琢磨一会,点头说:“东山公说的好,短短数言,道尽黥人根本。”

刘大夏却在夹私货,他佝偻着身子,脸色红润的望着王阳明说:“伯安,依我所见,黥人才是苟日新、日日新,他们惯会积极任事,事事求得变通。

他们事事言利,反倒不受羁绊,可以畅所欲为。他们重商贸工匠,同样是不拘小节!国君可以亲自去作坊里参观,读书人让他们进作坊里当学徒,黥人各行各业皆在做学问!可谓是日新月异,短短数月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可我大明呢?因循守旧,自洪武至正德,只变事而无变法。洪武年间如何做,今天便依旧如何做!偶尔变事,亦是不懂根本,修修补补罢了!今日我大明若不奋起变法,黥人打进京师之日,就是我大明亡国之时!”

王阳明有些坐不住了,他本只是好奇黥事,刘大夏言语中,却在鼓吹他的变法之策,难怪整个华容的读书人,就剩下十几个愿意跟着他。

他拱手说:“东山公所言变法、变事,晚辈以为,还是修身的问题!假若我大明朝的读书人,都能品格高贵,朝野自然满是浩然正气,纵然黥人再怎么器物精良,又有何惧?古有……”

“错!”刘大夏挥手打断道:“这不是修身的问题,也不是伦常的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错的是法!是太祖开国定下之法,此法解决不了眼下的问题,它就得变!”

王阳阳垂下了头,眉头也紧皱起来。

“黥人有两句话,老夫同样认为是至理名言,一句叫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句叫做‘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二话读来,起初老夫嗤之以鼻,然而伯安啊!咱大明满口仁义道德的人还少吗?”

刘大夏语气舒缓一些:“这大明的事情,败坏在哪里?张口仁义,闭口道德,可事终归是要让人去做!大明缺少有见识的臣子吗?不缺,事情也不怕不能够实行,就怕没有能够去实行的人。我堂堂大明,先败于瓦剌,有天子被俘之耻,今又败于黥人,这个骤起的弹丸之国。

自英宗至正德,这期间就没人看到弊端吗?有,有不少!可是谁去做?谁能做好?读书人醉心科举,圣贤书读的倒背如流,可他们能任事吗?可他们敢任事吗?道德文章做的再好,见识再多,不去做又有何用?言必称孔孟,千年前的孔孟会活过来,替咱们把事给办了嘛?”

王阳明回味这两句话,心里头同样翻江倒海,刘大夏说的极有道理!

在这大明朝,要辩经的话,朝中个个都是好手,问题是圣贤书读的好,得能办事,才能治国平天下!

刘大夏继续道:“黥人强悍之本也不全在船坚炮利,人家做到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一点上,读圣贤书的咱们,又有何资格,去嘲笑黥人满口俗话、开篇言利?人家一心一意在办实事、置实业,说到做到,是真的在为老百姓谋利,仅凭这一点,大明衮衮诸公就该羞愧!”

“实践检验真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王阳明默念这几句话,只觉得隐隐有什么东西,在脑海中炸裂。

刘大夏继续在夹带私货,想要忽悠王阳明往变法的理上靠。

王明阳却似入定了一般,还在琢磨方才的几句话。

……

说到最后,刘大夏眼神中带着深深的期许:“伯安,刘瑾乃是宦官,其势必不能久,你还年轻,将来定有起复的那一天!这大明朝,终归是得靠你们!”

王阳明忙起身行礼说:“晚辈定牢记教诲!”

刘大夏叹了口气,吩咐道:“浩初,去将黥人的报纸、书籍都印一份,送于伯安!”

“黥人的报纸和书籍?”王阳明喜道。

刘大夏一笑说:“老夫在广东还是有些薄面的,这些报纸具是黥人的华夏日报发表,我托人从东秦购来,没有这些报纸,老夫怎能如此了解黥人?”

“多谢东山公!”

“伯安,你是个有宿慧的,你二十八岁那年中进士,老夫就看出你的不凡!这大明朝眼下风平浪静,可树欲静而风不止,黥人正在隔壁苟日新、日日新,老夫没多少年的活头了!将来能怎么办,怕是只有天知道了!”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