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 > 第445章:被催化的龙场悟道

刘大夏是真的在习“黥事”,每一期的华夏日报都没有落下,甚至连《钢铁是怎么造就的》也有收藏。

王阳明在华容待了三天,期间同刘大夏交谈多次,又与他的弟子交谈多次。

他对黥事的了解加深不少,还在刘大夏家中,参观了一些黥人的物件。

他对黥人造的农机叹为观止,更被黥人制造的瓷器所惊艳。

而了解愈多,黥人的形象就愈发的清晰,王阳明已经隐隐对黥人有些钦佩。

觉得黥人能够战胜大明,靠的不仅不是野蛮,反倒是靠的他们的遵从的学问。

这一刻,王阳明相信,黥人也存有天理,他们对待天理的态度,更是令他们读书人望尘莫及。

黥人穷究天理,乃是为了践行天理,这一条便令王阳明颇为感慨。

……

再次上路后,王阳明一边赶路,一边看着黥人的报纸。

他对于每个月的理论文章最为看重,往往一遍都会琢磨好几天。

起初他觉得黥人行文粗鄙,可通读几遍之后,往往被这简练通俗的文风所啧啧称奇。

十天后,王阳明第一次遇到通读《颜政哲学》的难解疑惑。

这是一个系列的文章,属于《世界的联系与发展》一节,详细论述的是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

这几篇理论文章让王阳明陷入苦思,因为经过颜政的升华后,这几篇文章重新定义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其核心就是“物无孤立之理”,天、地、人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切都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事在人为,想要获得某种想象中的结果,就必须根据条件,去制定出最合适的方案。

在这一点上,通篇未曾提儒家,可深究一下就能明白,这篇文章否认了儒家的说教和克己复礼。

因为个人道德于客观环境而言,并不是促使其变化的主要条件之一。

同时又深刻指出,人们所面对的世间万事万物,始终都处在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之中,万事万物的种种联系交织起来,便构成了我们眼前的世界图景,且事物的普遍联系,一定会导致事物运动发展,因为一变万变,只要时光在流转,便无永恒之物。

这些理论看似很简单,实则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承认这些理论,那么就相当于承认事物是发展的,今日之真理,或许到了明日,就将不再适用。

这让王阳明有些无所适从,觉得这番黥人的道理,过于的绝对。

假如有机会的话,他很想找这个颜政辩经,好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只不过这一系列的文章,却给王阳明打开了一个思路。

他放下疑惑,继续往下边看。

接下来便是《世界的物质性》,开篇就认定世界就是物质的,是客观实在的,人的意识乃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并能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王阳明的疑惑增加了,他接受的是儒释道结合的价值观,自然不敢苟同这些歪理。

可越往下看,他的疑惑就越多,尤其是读完《认识论》和《实践论》后,王阳明只觉得一口闷气憋在胸口。

他思绪乱了!

他赶忙拿出圣贤书看起来,想要摆脱掉这些歪理学说的影响。

但就如同一团乱麻被倏的从中砍开,看似整齐了,实则不少线头又从断口处蔓延开来。

圣贤书也读不下去了,王阳明开始打坐参禅,路上刻意欣赏风景,将思绪从黥人学问中抽出来。

……

半个月后,王阳明抵达龙场驿。

他面无表情,旅途的奔波,终是让他思绪安宁下来,一路来的参禅,也让他更加通透起来。

此刻来到龙场,望着已经被野草淹没的驿站,望着已经无法住人的房子,王阳明淡然一笑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言毕,就带着两个长随,开始清理野草。

轰隆隆,贵州天气多变,方才还晴朗的天空,刹那间便乌云大作起来。

王阳明想去找户人家避避雨,却发觉四周皆是山岭,一户人家的影子都没有。

大雨哗啦啦的落下,主仆三人很快就成了落汤鸡。

好在不多时,他们就发现在龙场驿附近,有一个山洞可以避雨。

三人来到山洞,洞中没有柴禾可以生火,也没办法去捡柴,只能换下湿透的衣裳,眼巴巴的望着雨幕。

王阳明又开始打坐参禅,洞外雷声滚滚,他强定心神。

宛如天人相交,他在思绪中,与那个叫颜政的黥人,进行了一番交锋。

这场思绪的交锋,已经持续差不多十来天,王阳明可以控制心绪后,便日日参禅与颜政进行学问的辩驳。

《世界的物质性》《实践论》《认识论》《世界的联系与发展》《矛盾论》,他早已经熟记通读,此刻在心中,就开始逐条的辩驳。

然而,十多天的辩驳,王阳明只觉得这个黥人的学问,乃是自成一脉,无比的坚硬厚实,一环扣一环,前后都能自圆其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始终处在变化与发展之中……”

“量变与质变、矛盾普遍存在、实践的本质……”

“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目的的确立……主体通过中介或手段作用于客体……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

嗡——王阳明参禅参出了细汗,脸色也有些发红起来。

他宛如入梦了一般,突然回想起多年前抱着竹子“格物”,他对着竹子苦思七天七夜,什么都没有得到,反倒是大病一场。

格物……实践……格物……实践……

轰隆,洞外一声惊雷,将洞内照的大亮。

王阳明以实践入手,参详儒释道,对朱熹的学说进行再定义,顿时觉得一切仿佛都说的通了!

“轰隆隆!”

电闪雷鸣,恍若白昼,思想的火光在龙场驿的小山洞里也摩擦出火花。

当王阳明换种思路,以《实践论》参详以往学问时,各种不通达的地方,此刻都豁然开朗。

他参禅参到笑了,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朱熹给出的成圣的道路。

八条目的开端,即“格物”和“致知”。开端若是不对,那么就是第一步便踏错。

王阳明就是在格物的时候,抱着竹子苦思无果,进而对朱熹的学问,产生了疑问

按照朱熹的意思,格物就是在事物上寻求道理,即“天理”,致知就是在心里不断扩充对事物的“知”。

因此朱熹要求那些想要践行圣人之道的读书人,必须对圣人所著的经典逐字逐句研究明白,了然于胸,然后实践之,以达到圣人通达的境界。

而在熟读黥人实践论后,王阳明豁然开朗,觉得必须将“知”和“行”结合起来。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真知和能行不能分开,真知必然能行,能行必然是知!

想到这一点后,王阳明心中闷气顿消。

对圣人的理解,必须在圣人所说的具体事情上完成,而不能通过读书!

寻章摘句乃是岔路,如果认为自己理解“知”了,但依然不能实践,则是没有真正理解。

其原因是因为内心充满了私意杂念,即气拘物蔽。

王阳明猛的睁开眼睛,不禁一声长啸,大声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他找出黥人的报纸,再度阅读起黥人的《颜政哲学》,他心里头明白,困顿他二十余年的问题,终于被解决了。

豁然开朗的感觉极好,洞悉大道的感觉令人浑身轻飘飘的。

朝闻道,夕死足矣!

王阳明再看黥人的学问时,再也无法乱自己的心,此刻他只觉得,黥人的学问合乎大道,与圣人的学问,可以殊途同归!

………

正德二年春夏之际,王阳明悟道于龙场!

自大明与东秦成为一对矛盾开始,颜政就无法阻止双方对彼此的影响。

颜政哲学的激化下,王阳明龙场悟道提前,还不知会卡出什么样的BUG。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