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 > 第443章:刘大夏的随时因革论

王阳明在历史上,堪称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猛男子!

从他出生那一刻起,仿佛就注定了这个男人的不寻常。

他的出生带有神秘色彩,还违反了生物学规律!

根据记载,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又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他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王阳明在五岁的时候,就带着这些神秘的光环,名声显于乡里。

十二岁时,正式就读私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丧母,这是王阳明早年的最大挫折之一。

但他并未因此消磨志气,心思也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当时朝政**、战乱四起,王阳明立志学好兵法,要为国效忠。

十五岁时就开始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十七岁时,他跑到南昌,同诸养和之女诸氏履行婚约,可在结婚的当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将娇妻忘在了闺房,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

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回到余姚,经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

王守仁甚喜,不走寻常路的他。通读朱熹的著作,开始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问。

并下定决心要穷竹之理,一个人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屁的感悟没有,人却因此病倒。这让他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怀疑之心,这个犯二行为,也给中国哲学史,留下来了著名的“守仁格竹”段子。

纵观王阳明的少年时期,都能从他身上看出一股子独特的气质。

他的思想转变和学问成就,却都将发生在这番贬谪龙场驿的时期。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这两年,王阳明的人生遭逢的变数有些多,身体和精神上折磨,更加的锤炼了他。

他之前经历的二十余年的苦思,撞上自身之遭遇,才让他的思想在这两年渐渐飞跃,最终成就了龙场悟道。

而这个时空,黥人在沿海的影响无处不在,他难以避免的沾惹了一些。

在同谢迁一番洽谈后,他带着黥人出版的经史子集,回到了家中。

心中的疑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更多。

天赋人权这个道理,也让他颇为的震撼,人生来平等这句话,能不能同“人人皆可为尧舜”相当?

王阳明觉得若不承认在人格上平等,那么人人皆可为尧舜就是一句空话,如此说来的话,黥人“人人生来平等”虽简单,可却也蕴含世间大理。

黥人能如此精进强大,难道就说明,名教真的有问题,或者说读书人悟错了道?

…………

在家待了三天后,王阳明按耐不住,启程前往龙场驿赴任。

这次他带了王长喜和王长乐两位随从,一路坐船经广信府、饶州府,前往南昌府拜访岳父。

却在鄱阳湖上,看见了黥人冒着黑烟的火轮船,这便是传说中无风自动的黥人大船。

南昌府的缙绅坚持大半年后,终归是放弃了内湖航运权,默认黥人船只出入鄱阳湖。

其中原因就是,黥人给的太多了!有了天上人间楼当掮客,不少商贾缙绅,都暗中加入了这个商贸网。

“老爷,这黥人的船冒着黑烟,两侧又有个大水车,你说是不是靠着黑烟来驱动大水车啊!”随从王长乐惊奇的问道。

王阳明摇头说:“不知,传闻黥人善用水火之力,想必这船无风自动,就是用的水火之力!”

主仆三人伸长脖子,望着黥人大船消失在天际。

王阳明终于直观的理解,为何刘时雍等人,会如此的忌惮黥人,那句“千年未有之强敌”真是一点儿也没错。

如此巨舰横行于江湖,大明腹地岂能有安宁?

遍读兵书的王大爷,也突然发觉自己,竟是于水师一事上,还不甚了解。

…………

湖广,华容。

刘家属于地方一流缙绅,刘大夏的父亲父亲刘仁宅,历任瑞昌知县、广西副使。

家中可谓是田连阡陌,奈何华容县地处偏僻,除了良田外也无其他产业。

刘公祠就是全县最高的门第,任何人都不敢高过一头。

刘大夏自打赋闲之后,就在家中教教书,顺带钻研一番黥事。

后院客堂里,此刻正有十几名年轻的学子,正端坐在里头听刘大夏讲课。

刘大夏挥动着手臂,面色红润的大声吼道:“朝堂之上朽木为官,朝政都不清朗,通读了圣贤书又有什么用?要挽救国势于颓败,光靠那么几个为官的人讲究道德文章,能胜过黥人嘛?慎用权力,能造出枪炮吗?一点用也没有!必须要变法,如宋之王安石变法,只有革新军制、官制、税制,才能重振朝纲!”

身穿儒袍的学子们分两列端坐,以崇敬和肃穆的目光望着台上的老师,甚至有几分虔诚的味道。

他们都是愿意留下的,起初刘大夏招收了一百多个,被他离经叛道的言语,给吓跑了绝大多数。

刘大夏自赋闲后,也是苦思良久,最终认定必须得变法!他深深后悔,没有在弘治皇帝在位期间,奋力将自己之前的主张实行出去。

在历经乙丑黥乱,丧权辱国的刺激下,他的主张比之前要激进的多。

刘大夏同样穿着一身粗布儒袍,讲的激动之余,额头上似乎都有热气冒出来。

“老师!”龙俊人拿着一条毛巾递给了他。

刘大夏点头接过,擦了一把脸后,将毛巾往一旁一扔,又继续大声说道:“孔子,孔圣人!曾有言,将世间作为三世,一约据乱世,二曰升平世,三曰太平世。孔子认为,乱世不如升平世,升平世不如太平世!要实现这由低而高,治世变革,就要做到‘随时因革’!这,难道不是再说变法?

先秦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皆是孔子亲自所作。但是!你们看这么多圣贤书,就未曾发觉,三代之治,神农、黄帝、尧、舜、禹等上古圣君之治、太平之世,其实并不存在,都是孔子所假托的呢!”

在座学子都是一惊,一个弟子忍不住问道:“老师,孔圣人何故要假托?”

刘大夏望着他说:“孔子所为,不过是托古,之所以要‘托古’,就是为了‘改制’。自周王室衰微。天下便是礼崩乐坏,‘罔不托古,罔不改制’,孔子借先王,塑造一个太平世,再以此来说服克己复礼之重要性!孔子今日是圣人,但他当年何其落魄!‘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学子们脸上,都露出深深的骇然,这么说来,狗屁的三代之治,不过是孔子拿出来忽悠人的。

刘大夏想做什么?当然是论证随时因革的正确性啊!

“俊人,今天你来讲讲!”刘大夏似乎过于激动,有些虚脱了。

龙俊人长身而立,作揖道:“宋代之王介甫,变法之前,曾推行疑经变古。他用‘新故相除’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天下事,永在变化!变则新向旧,宛如穿衣,新衣总在时刻变为旧衣。而若是固步自封,则必然守旧抱缺!先贤有言,穷则变、变则通,此乃天理!

黥人亦有言,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发展之中,这是始终存在,不会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故而当今的大明,比之洪武年间,已经有大变,可朝廷未曾好生应对!今积重难返,必须革新军制、朝政、税制,方能有所作为…………”

刘大夏在一旁满意的听着,他与得意弟子要干啥?自然费尽心思的给变法找论据啊!他们不单单诬陷孔子以标新立异,还把宋代王安石变法,视作是最大之参考!

他们也是偶然才惊奇的发现,王安石的变法,未必就不是一剂良药。

受黥人的影响,此时的刘大夏俨然比另一个时空更加的离经叛道。

只不过他眼下这套说法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师徒都心知肚明!

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可以不断的在经史子集中,找到支撑他们的论据,却没有指导思想。

有个目标,不断论证达到就能得到好处,问题是你一边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偏偏新瓶装旧酒,要人家用老的路子,走一条新路出来。

这明显就是留下一个巨大的漏洞,给未来可能的对手!

他们本想学王安石,搞疑经变古,奈何刘大夏志大才疏,实在是有心无力。

不过,刘大夏已经找到了一个法门,那就是复古!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