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自红楼来 > 第六十七章 冰鉴(三)

我自红楼来 第六十七章 冰鉴(三)

作者:云先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11: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掖伯府。

上官文渊的心里轻快了很多,把陈淳、贾瑜、刘循和李信四人请到会客厅坐了,好言好茶的招待。

陈淳笑道:“文渊不必客气,且去理会伯父的大事,我们几个等傍晚散了暑气就回去,等伯父下葬那天,我们几个再来送行。”

上官文渊感恩戴德的出去了,李信小声的问道:“仲卿,你刚才和北静王爷说什么了?”

刘循闻言责备道:“不该问的别问。”

李信挠了挠头,有些委屈,贾瑜便把刚才对水溶的话大概复述了一遍,对于蜂窝煤的事也没有隐瞒,一并说了出来。

陈淳大惊道:“仲卿在哪里学来的这些?”

贾瑜苦笑道:“我说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你们信吗?”

李信连声道:“我信,我信,你说什么我都信,只是仲卿为何不和彦章家合作?那样岂不是赚的盆满钵满。”

陈淳笑骂道:“这种生意岂是我们家这种商户能做的?仲卿做的对,若是留在手中,不定引来多少麻烦。”

贾瑜朝陈淳拱手道:“多谢彦章体谅。”

刘循笑道:“我辈文人,有何俱哉?仲卿解元之身,又得圣上高看,钦赐表字,无上荣耀,孙绍祖那厮如何?还不是流放琼崖养马去了,这些蝇营狗苟的宵小之辈还能把仲卿怎么样?”

见陈淳瞪过来,刘循连忙改口道:“不过彦章兄说的极对,小弟不过是信口胡孱,各位当不得真。”

若是“敕曰”,一般的太监就能传达,比如上次景文帝钦赐贾瑜表字时,来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太监,用的“敕曰”,也多有告诫和鼓励之意。

一旦上升到“制曰”这个级别,一般都由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亲自走一趟。

戴权出行的规格比北静王水溶还要高一些,其实是因为后者性情谦和使然,戴权坐着人力宫轿,前呼后拥,浩浩荡荡的往张掖伯府而来。

张掖伯府的下人们早就备好了香案,燃起熏香,全家老少二三十口并上百个仆人全部跪下恭迎天使,陈淳等人再一次光荣的陪跪,只不过这次的主角由贾瑜换成了上官文渊。

一切准备就绪后,戴权捧着圣旨,用略显尖细的嗓音高声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自古以来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张掖伯府一等子上官武功,忠君体国,奋勇杀敌,不幸为国捐躯,朕感其忠勇,谥武肃,追赠一等伯之爵,其嫡次子上官文渊雏凤清声,怀瑾握瑜,可承祖业,加其为三等伯,任御前侍卫龙禁尉,另赐黄金千两,名马一匹,御花袍一套,昭宜知悉,钦此。”

此等皇恩不可谓不重,上官武功的追赠就不说了,很多有官爵的人死后基本上都会被追赠,而这个“谥号”就很是难得了,虽然“武肃”在武将的谥号中几乎排在最后,但仅凭这一个谥号,也足以恩泽三代。

按照大梁爵位的承袭制度,上官文渊应该是承袭一等男,没想到直接承袭了三等伯,连升四级,比他老子生前的爵位还要高一级,哪怕是伯爵里最低的一等,也是迈入了大梁高级勋贵的行列,只要他以后不作死,完全可以抱着这个爵位富贵一世。

再说说那个御前侍卫龙禁尉,因为名额有限,仅三百员,倒也比较稀缺,花钱也不一定能买来,作为皇帝老爷身边的侍卫,说出去多威风体面。

至于剩下那三样赏赐,也就御花袍贵重一些,黄金和名马和前面提到的种种比起来拍马也不及。

上官文渊跪伏在地,感激涕零,高呼万岁。

随着玉带和麒麟服的赐下,宣告着上官文渊从一名秀才,正式成为大梁的三等张掖伯,从此大梁士林少了一个秀才,大梁的武勋则多了一个新贵,也与贾瑜等人于文一道彻底背道而驰。

贾瑜有些悲哀的发现,整个过程之中,上官文渊的脸上全是兴奋之色,哪里还有半点之前凄惨哭咽的悲伤模样。

陈淳很显然也发觉到了这一点,看向贾瑜,默默的摇了摇头。

对此,贾瑜也能理解,死的人死了,活着的人还是要好好活着的嘛,对于上官文渊来说,别说是他之前心心念念的举人功名了,到了眼下这个时候,在他心里怕是连进士的功名都没有这个三等伯十分之一的贵重。

十来岁的少年一瞬间跃此高位,无论是多么的兴奋都能理解了。

只是贾瑜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自此以后,这个以前一起读书、一起宿醉、一起去废弃银矿探险的好朋友,怕是就要和他们四个渐行渐远了。

长得好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别人会在人群中一眼就注意到你,就像之前水溶一样,戴权也是第一眼就确定了眼前这个少年郎就是贾解元。

且不理欢天喜地的上官文渊,贾瑜见戴权一双老眼老是瞟向自己,心里就有了答案。

戴权看着贾瑜问道:“哪位是贾解元?”

贾瑜拱手道:“学生正是,不知内相有何吩咐?”

内相是对大明宫历代掌宫太监的尊称。

戴权笑呵呵道:“贾解元,咱家有礼了,奉圣上旨意,请你到上书房陛见。”

此言一出,在场的众人一片哗然,纷纷面带惊羡的看着贾瑜,这小子是拜了哪尊真佛,竟然能有此殊荣,上书房作为圣上的书房,是任何人都能进去的吗?难道就凭他中了此次京畿道乡试的解元,以及写的那些诗?

上官文渊一脸诧异的看着贾瑜,贾瑜跟陈淳他们点点头,对戴权拱手道:“学生遵旨,请内相大人引路。”

贾瑜坐进一顶宫轿,随着戴权去了皇宫。

荣禧堂。

没有了冰鉴,堂里的温度明显比之前高了好几度,姑娘们皆是扇着罗扇,其他人还好,史湘云最不耐热,一张小脸热的红扑扑的,檀口微张,轻轻的往外吐着热气。

幸好王熙凤提前取了冰下来,做了一些冰食,正是解渴去暑的大好时机,见平儿等人端着冰食进来,贾母玩笑道:“他倒是个会做好人的,只是苦了他这些姊妹们。”

薛宝钗这下不再接话,接过平儿呈上来的冰镇绿豆汤,小口小口的饮着,林黛玉和探春在琳琅满目的饮品中挑挑选选,最后一个拿了石榴汁,一个拿了桃水。

众人正用着冰食,外面进来一个丫鬟,禀告道:“外面的人传话来说,小瑜老爷去了宫里。”

之前贾瑜带着冰鉴去张掖伯府的时候,那个赶马车的下人并没有回来,而是在原地侍候,以免小瑜老爷有什么话需要往府里传。

贾母惊讶道:“他不会真的去宫里求要冰鉴了吧?”

那丫鬟道:“跟在小瑜老爷身边的马夫说他站的远没有听清,只看见小瑜老爷和天使去了宫里。”

贾母想了想,对王熙凤道:“叫琏二带人去宫门口守着,一有情况立刻打发人回来报信。”

见贾母一脸严肃的样子,林黛玉顿时觉得手里的冰镇石榴汁不清甜了。

待她们用完冰食,贾母笑道:“都别在我这拘着了,这里怪热的,你们去花园里找个阴凉的地方玩去,等明天瑜哥儿讨回来冰鉴就好了。”

姊妹们纷纷起身告辞,出了荣禧堂,林黛玉率先朝入尘院走去,薛宝钗略微犹豫一下,也动身跟上,迎春留下司棋在荣禧堂门口候着,自己则和大部队一起去了入尘院。

入尘院。

晴雯正趴在贾瑜的书案上,用鹅毛笔笨拙的临摹着贾瑜送她的《一剪梅》和《清平乐》,眼中满是温柔的笑意。

今天的小角儿和小梨儿不似往日那么活泼了,因为天太热而有些蔫了吧唧的,尽管李氏变着法子的给她们做能消暑的吃食,但奈何条件有限,做出来的东西也不尽人意,用完午饭后,她们便无精打采的躺在廊下的小床上昏睡。

小角儿练成了一项绝技,可以眯着眼睡觉,这让小梨儿很是羡慕,明明她都睡着了,还能看见来往的人。

见林黛玉等人进来,小角儿一骨碌从小床上爬起来,朝书房大喊道:“晴雯姐姐,林姑娘她们来啦。”

见她和小梨儿一脑门的汗,林黛玉有些心疼,对身后的紫鹃吩咐道:“去厨房看看,如果还有剩的冰食就拿点来,给她们俩吃了,这么热的天可别把这两个小的给热坏了。”

紫鹃看了一眼正一脸期待看着自己的小角儿和小梨儿,犹豫道:“姑娘,这样不好吧?”

旁边的薛宝钗笑道:“那些冰食主子们都不够用,你还是不要发善心了,莺儿,井里有今天早上放进去的凉茶和水蜜桃,想来已经到了最凉的时候,虽不及冰食的一半,但也能解些暑气,你带她们去用一些,不要用多,以免闹了肚子。”

莺儿笑着答应了,牵着小角儿和小梨儿的小手,蹦蹦跳跳的去了。

林黛玉看了一眼低着头的紫鹃,又看了一眼笑眯眯的薛宝钗,轻轻的哼了一声,直接去找晴雯了。

见姑娘小姐们都来了,晴雯很是惊讶,连忙请她们坐了,然后斟上凉茶,贾瑜不在的这半个月里,来的最多的是媚人,司棋和玉钏儿偶尔会来,倒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

晴雯有些担心的看向林黛玉,林黛玉笑道:“没有什么事,只是过来看看你,瑜哥儿走之前不是单独请我和三姑娘照顾你们三个吗?还不能来了?”

林黛玉在“单独”两个字上加了重音,撇了一眼薛宝钗。

晴雯这才松了一口气,放下心来,薛宝钗指着书案上的宣纸,问道:“晴雯,我能看一眼吗?”

见晴雯点点头,薛宝钗这才拿起写着《一剪梅》和《清平乐》的宣纸,细细的看了起来,看完后不禁叹道:“瑜兄弟这词写的真好。”

林黛玉心里窃喜,差点没忍住把贾瑜赠给她的那首《一剪梅》从小荷包里拿出来,好好的在宝丫头的面前炫耀一番,但还是忍住了,只在那憋着脸笑,直把薛宝钗笑的莫名其妙。

......

在宫轿里坐了半个时辰,期间贾瑜也曾尝试着撩开帘缦看看外面,但都被走在宫轿旁边的太监给制止了。

宫轿落地后,旁边的太监小声跟贾瑜说了面圣时的注意事项,比如说不能乱看、不能发出声音、要行跪拜大礼、圣上不叫平身不能起来之类的,贾瑜都一一应下。

上书房门口,那太监领着贾瑜跪伏在地,等待着圣上的传见。

就在贾瑜跪到膝盖隐隐作痛的时候,才听见太监尖声叫道:“圣上有旨,召贾解元陛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