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一章 宇文家的抉择

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一章 宇文家的抉择

作者:丘山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1: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十四部 两朝风云

第一章 宇文家的抉择

556年,西魏的实际统治者、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去世,年49岁。

一生辉煌、赞誉漫天,活了49岁。侯景声名狼藉、人人得而诛之,也活了49岁。宇文泰的最大对手高欢,虽比宇文泰早死9年,但活了51岁。

其实,人一生争来争去,最后争得都是—谁喘气的时间最长,谁最晚咽气。

钱还在,人就快没了。宇文泰去世之前,挨个审视了一下自己的儿子:

老三、嫡长子宇文觉,14岁,还没到现在民法典规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最低年龄标准(16岁),显然镇不住那些战功赫赫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勋贵们。

老大宇文毓倒是22岁了,年龄达标,可惜是庶出,嫡出和庶出,在古代可是巨大的身份鸿沟。

其他几个儿子,岁数实在太小。宇文泰叹了口气,在恨自己戎马生涯之余未注重调理身体的同时,只好把朝政寄托给了一个人。

侄子宇文护。

49岁的宇文泰,在病榻上拉着43岁的老侄子宇文护的手,语重心长的说:贤侄,你那几个不成器的弟弟,就都交给你了,如果他们实在不行,你就自己取而代之。

这一招,最早的版权拥有人是刘备(对诸葛亮),效果极佳。之后慕容俊(对慕容恪)、石勒(对石虎)都用过,前者效果尚可,后者效果极烂。不管效果会怎样,宇文泰硬着头皮又照抄了一遍。

宇文护也是熟读史书的人,当即痛哭流涕,赌咒发誓一定尽力辅佐好堂弟们,为宇文家门的光大奉献自己的青春,虽然自己也不再青春。

宇文泰被老侄子宇文护一阵心理按摩,放心去西天找老对手高欢去了。然而,宇文护的心理却无人来按摩,实在轻松不起来。

环顾西魏八柱国剩余的那些老家伙们,哪个是省油的灯?

要想稳固自己的辅政地位,就要减少摩擦、加强合作。宇文护把合作的手,伸向了八柱国之一的于谨。

宇文护选对人了。于谨当着众大臣的面,向宇文护拜了两拜,等于确立了宇文护首席辅政大臣的地位。连于柱国都这么干了,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辅政大臣的地位确立了,宇文觉丝毫不敢放松,毕竟,他清楚,大家之所以勉强接受他的执政,那是因为他姓宇文,是给宇文泰面子,自己辅政可以,要登基,还得是宇文泰的亲儿子才行。

557年,宇文护强迫西魏恭帝元廓禅位于宇文泰的儿子、自己的堂弟宇文觉,国号改为周,史称北周。

宇文觉为周天王,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宇文护则为大司马、晋国公,实际掌控北周朝政。不久,宇文护就除掉了

废帝元廓。

宇文泰去世时,宇文觉14岁,上位周天王时已15岁,血气已刚,有理想、有抱负,渐对宇文护的专权不满。

另外两大柱国赵贵、独孤信,早年就跟随宇文泰南征北战,战功盖世,对宇文护也是相当的不服。

三人一合计,准备除掉宇文护,还政于宇文觉。

除掉当政的大臣,怎么也得秘密行动吧?宇文觉却不走寻常路,他招了一批武士,整天在皇宫的后花园里哼哼哈嘿的练擒拿格斗,明眼人都知道他在干什么。

若干年后的康熙除鳌拜,训练武士时还知道隐瞒一下,对外宣称是在皇宫里练摔跤玩,不知是不是吸取了宇文觉的教训。

等宇文觉觉得擒拿团队的技术练好了,就与赵贵、独孤信商量,欲借开宫廷宴会的机会,干掉宇文护。

宇文护自然很快就得到了消息,先发制人,先给赵贵来了个满门抄斩,再撤了独孤信的职,旋又赐死。

559年,宇文护废掉宇文觉的北周天王资格,后又毒死了这个抱负过早显现的小堂弟。

干掉天真的宇文觉,宇文护仔细考察了一番堂弟们,觉得宇文泰的另一个儿子宇文毓性格懦弱,应该比较好控制,遂立宇文毓为天王。

可是,宇文护后来才发现自己实在是看走了眼。宇文毓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懦弱,而是精明能干,周围很快集聚起一批元老大臣,威望日高。

宇文护声明“归政于帝”,把除了军权以外的所有权力都交还给宇文毓。宇文毓没跟堂哥客气,表示同意。同时,也不跟自己客气,把自己的名号由周天王正式改为皇帝,是为周明帝。

宇文护捶胸顿足,原本是为了试探一下,没想到宇文毓毫不客气,照单全收。

你不跟我客气,我就让你再也客气不了了。560年,即宇文毓称帝的第二年,宇文护指使一个叫李安的御厨,毒死了周明帝。厨子也能弑君,北周真是卧虎藏龙。

周明帝临死之前,深知自己不仅仅是食物中毒这么简单,遂拼着最后一口气,口授一道遗诏:传位于四弟,鲁国公宇文邕。

这道在生命结束前几分钟拼活口授的遗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威力。因为,先帝遗诏,谁也无权更改,宇文护也没辙,只得拥立宇文邕,是为周武帝。

宇文护的运气实在太过一般,为专政而先后废立三个堂弟,可宇文泰的这些儿子们,个个英雄,从宇文觉到宇文毓再到宇文邕,一个比一个强。也就是说,宇文护自己把对手换的一个比一个更强。

宇文邕自幼聪慧,十二岁时就被封为辅城郡公。魏孝闵帝即位后,又被拜为大将军,出镇同州。北周明帝即位后,被封为柱国,蒲州刺史,大司空,鲁国公。

聪慧的人到处是,并不稀奇,难得是,宇文邕不仅聪慧,而且性格沉稳。周明帝曾对此大发感慨: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此人不太爱说话,但若有事问他,他总能切中要害。

要是你无法避免,那你的职责就是忍受。要生活的漂亮,就要付出极大的忍耐,坚忍是成功的一大要素。

历史上最能忍的,莫过于司马懿,为躲避曹操的问责,装病忍了7年。曹丕继位,司马懿又忍了7年。曹叡继位,司马懿又忍了13年。曹爽执政,司马懿又忍了10年。最终从病榻上一跃而起,取曹家而代之。

宇文邕560年即位时,只有17岁,还是个孩子,面对垄断朝政大权的宇文护,他忍了多少年?

整整一纪,12年。

周武帝深知宇文护垄断朝政,培养了大批追随者,故其即位初期处处谨慎,把对宇文护的不满深埋在心底。

某日,周武帝带领一帮随从一同到原州出巡。夜里,周武帝执意要回长安。

众人都觉得奇怪,不知原因。这时,一个钢铁直男跳了出来,对众人做了一番解释。

侯莫陈崇,宇文泰时期的元勋老臣,与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并为八柱国,功勋卓著。

侯莫陈崇对众人解释:“吾比日闻卜筮者言,晋公今年不利,车驾今乎夜还,不过晋公死耳。”

晋公,即晋国公宇文护。

这番话传到周武帝耳朵里,急得这个青年皇帝直跺脚,他立即召大臣们于大德殿,当面训斥侯莫陈崇对宇文护不敬,侯莫陈崇惶恐谢罪。

宇文护自然不是什么胸怀宽广的人,当天夜里就派兵冲进侯莫陈崇家里,逼令其自杀。

周武帝为行韬光养晦之策,麻痹宇文护,连侯莫陈崇也牺牲了。无论你是八柱国还是九柱子,在至尊眼里,都是棋子。

为进一步麻痹宇文护,周武帝又下了道诏令:以后从诏诰到各个机关的文书,不得称呼宇文护的名字,以显尊重。

“将欲夺之,必姑予之”?冷不丁被如此礼遇,宇文护想起了《老子》中的这句名言,对小堂弟给射向自己的糖衣炮弹有些警觉。

然而,周武帝随后射出的一颗糖衣核弹,彻底摧毁了他。

宇文护的母亲阎氏,曾被北齐俘虏,流放在北齐的中山宫。后来,宇文护联系上了北齐的武成帝高湛,表示希望北齐能够把母亲送还,双方结为友好邻邦。

北齐答应了,阎氏在离别三十多年后回到了北周。

亲母在异国颠沛流离三十余载,宇文护的悲痛心情可想而知,如今回到自己身边,宇文护的狂喜之情也可以想象。母亲回来后,宇文护想方设法的让母亲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极尽孝道。

更令宇文护感动的是,小堂弟皇帝,比他这个亲儿子还孝顺。

周武帝宇文邕对阎氏,比对自己的亲娘更亲,不仅以最高规格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还隔三差五的亲率家人前去行礼看望。

“凡所资奉,穷极华盛。每四时伏腊,周主帅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觞上寿”。

宇文护被这个小堂弟感动的一塌糊涂,最终也被小堂弟的糖衣核弹炸的粉身碎骨。

572年的一天,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周武帝约他一同去见太后(吒奴太后),宇文护毫无防备,满口答应。

周武帝一边走,一边掏出一篇《酒诰》递给对宇文护并交代:太后年纪大了,却不爱惜身体,喜爱喝酒,我劝了好多次她不听,还得你去劝,到时烦劳你把这个念给她听。

这还不简单,宇文护满口答应。

二人到了太后房间,请过安后,宇文护就按照堂弟小皇帝的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起了课文---《酒诰》。正读的专心时,周武帝举起一根玉珽,猛的砸向他的脑门。

宇文护猝不及防,被击倒在地。

玉珽毕竟不是狼牙棒,宇文护未马上毙命,只是捂着头在地上翻滚。周武帝忙喊站在旁边的亲信宦官何泉,令他抽刀砍杀宇文护。

谁知,关键时刻没卵的就是不行,太监何泉心慌手颤,连砍几刀,都没有砍中宇文护的要害。

宇文护早年追随叔叔宇文泰,与东魏连年交战,算得上百战名将。时年又只有59岁,还是壮年,如果起身反击,绝不是文弱青年宇文邕所能应付的。

危急时刻,躲在一旁的周武帝的弟弟宇文直跑了过来,手起刀落,宇文护才应声毙命。

北周国祚总共只有24年,宇文护却独掌大权17年,死了,也值了。

读南北朝历史时,经常看到有些文章提到,宇文直是周武帝的舅舅,原因是《资治通鉴》中说:卫公直,帝之母弟也。

此处的帝之母弟,不是说是皇帝母亲的弟弟,而应是皇帝同母兄弟的意思。

宇文护被杀后,周武帝除去了心头之患,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北周逐渐强大起来。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一项重大改革,至今仍充满着较大争议和诡异迷幻的色彩。

灭教。

儒学,让人入世,而佛教,则教人出世。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中国中原地区,曾经数度辉煌,第一次兴盛,就在南北朝时期。

当时,民众对佛教的狂热十分惊人,如:有的人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鸟,有的人,则把自己的手指点燃,直烧的皮销骨裂。何故干出如此自虐之举?

这叫燃指供佛,表示有修行的大菩萨,能舍弃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也能舍弃自己的臭皮囊身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萧衍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甚至一再想出家为僧,对豺狼一般的侯景一再纵容导致南方迎来一场空前的大劫难。

当时的僧尼还享有很多的特权,寺庙拥有大批土地可收租,僧尼还能免除徭役。

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较大的规模反佛教运动,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由于这三位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武字,史称为“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灭佛前文已有所叙述,现在再来看北周武帝。

567年,一个叫卫元嵩的人就给周武帝上书,认为“唐、虞无佛图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国,则会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为本,安乐含生,终不苦役黎民。”

卫元嵩,著名易学家,其有一部著作闻名天下--《元包经》。

中国易学分为三派,即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卫元嵩属归藏易大家,后在四川什邡的紫极观隐居。唐代追封其为“希微真人”,宋代时又为他建“卫先生祠”。

572年周武帝诛杀权臣宇文护后,于次年12月,干了一件在中国宗教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事儿。

他召集道士、和尚、文武百官,对佛、道、儒三教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次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请注意这个排序,意味深长。周武帝把佛教放在最末,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其意图。帝国至尊对此已有态度,然而,有些佛教徒还是不明就里,一个劲儿的争辩:佛教应当在道教之上。

帝王定了的事儿,其他程序只不过走个过场,这点儿,千百年来未曾改变。574年5月15日,周武帝直接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不仅在本国如此,577年,周武帝率军攻入齐邺城,又将此政策带到了北齐。当时北齐佛风一样兴盛,宇文邕决心将尊儒灭佛的政策也在北齐强行推行,共毁寺庙4万座,强迫300万僧尼还俗。

300万僧尼,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十分之一。这些人,被重新登记为国家普通劳动者,意义何在?一是为国家补充了劳动力;二是为国家增加了兵源。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作为舶来品却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自然有其独特的生存之道。按照佛教的因果之说,“三武灭佛”中始作俑者都没有好的下场。

魏太武帝拓跋焘,能征善战、英明神武,却窝窝囊囊的死于一个阉人宗爱之手,可谓离奇。力劝拓跋焘灭佛的大臣崔浩,自如日中天到被灭族,临刑前被士兵们往身上撒尿,受尽侮辱。而与其同宗的信奉佛教的崔模、崔颐等人则得善终。一手缔造“会昌中兴”的唐武宗,灭佛后不久就因服用丹药暴毙,年仅32岁。细思极恐的是,丹药,恰恰是本土宗教道教的产物。

其实,除“三武”外,灭佛的皇帝一共有4位,还有一位是后周世宗柴荣。所以后世又有“三武一宗灭佛”的说法,而柴荣,也于38岁那年暴毙,政权也被赵匡胤夺走。

周武帝宇文邕?寿限35岁,生平后文再叙。篡周建隋的隋文帝杨坚,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兴佛教,其举动更耐人寻味儿。民间甚至有宇文毓托梦杨坚的传说,更为这一举动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因此,佛教徒们认为,佛教流传的因果报应在这4位皇帝身上是存在的。其中的玄机与真假,世人自悟。老王不好评判,因为,老王是签过不信宗教承诺书的。

看完北周,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王朝的风云变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