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二章 萧侯的心思

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二章 萧侯的心思

作者:丘山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1: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二章 萧侯的心思

第一节 侯景的选择

南方的奇人陈庆之,乱了北朝;北朝也有一个奇人,又乱了南朝。

此人就是,羯族人侯景。

侯景先后隶属尔朱荣、高欢,悍勇能战,精于韬略,机诈权变。

侯景文化水平不高,撑死高小水平,却与陈庆之一样,异常善于驭军。陈庆之的驭军,体现在作战前动员激励部队士气上,而侯景的驭军术,则属于剑走偏锋。

说白了,就是抢钱、抢女人,分钱、分女人。每次战斗,侯景的重点工作都是搞抢劫,胜利后,绝不小气,将所抢掠的物资及美女分与手下将士,自己基本不留。乱世之中大家提着脑袋干革命都是为了什么?对底层士兵来说,不都是为了钱和女人吗?难道还是为了马斯洛老先生说的自我价值实现?老板大方,部下自然拥戴,执行力自然强,于是,侯景一时与东魏猛将高敖曹齐名,深受东魏丞相高欢的器重。

东魏迁都于邺后,高欢自居晋阳,置重兵于河北,全力对付西魏和北方的柔然。而与梁接境的河南一带,战略地位同样重要,古称“四战之地”,派谁镇守呢?

高欢选中了侯景。

高欢没看错人,侯景这个白种老胡经略河南,干的是有声有色,特别是在534年,在荆州与贺拔胜、独孤信等西魏骁将连番大战,均大获全胜,打的西魏胆战心惊。

536年,侯景又把手伸向南朝。他率7万大军侵入梁朝楚州,擒获梁朝楚州刺史桓和,接着乘胜进击。结果,在淮上,他碰上了硬茬。

南梁战神陈庆之。这次,侯景被陈庆之揍得尽弃辎重而逃,也暂时中止了南侵的念头。

541年8月,东魏正式任命侯景为尚书仆射、河南道大行台,领军十万,**河南,以对抗梁和西魏。从此侯景如虎添翼,成为东魏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春风得意马蹄疾。侯景后又用计赚取了虎牢城,连收北豫州和洛州,被东魏加封为司空,545年改授司徒,地位进一步提升。

地位提高,与内心膨胀,往往是一对孪生姐妹。在东魏,位极人臣的侯景,仅敬畏高欢一人,对高欢的接班人高澄也不屑一顾:有高大王在,我不敢怎么样。大王要是死了,我绝不会给高澄这个鲜卑小儿打工。

侯景能有此心态,想想也属正常,毕竟,当年在尔朱荣麾下,他的地位甚至要高于高欢,这样的人能臣服于高欢本人就不错了,高澄这样的小毛孩子,他如何能放在眼里。

高欢,能做到东魏老大的一代奸雄,识人用人的眼光自然毒辣。他通过日常观察,将侯景的脾性看的透透的。

侯景,天生的长短腿,右腿稍短,左腿稍长,跟巴西传奇足球明星“小鸟”加林查一样,若生在当代,必然能踢五大联赛,利用假动作盘带过人定是一把好手。但这身体特点,对冷兵器时代的肉搏拼杀无半点优势,反是劣势。

身体不够,大脑来凑。侯景打仗治军有三大特点,除了前面讲过的为人大方,为部下分钱、分女人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擅长谋略,二是治军严酷。

跟着我干,有钱有女人,但是,不听号令,执行力不强,可别怪我不客气。侯景对待士兵严苛残酷、动辄斩杀。如此手段毒辣之人,怎能甘居小儿之下?高欢心里很清楚,为制约这个又爱又怕的老部下,保儿子高澄顺利做东魏帝国的接班人,他早就留了一手。

前文讲过,尔朱荣手下有一猛将叫慕容绍宗,是十六国第一名将慕容恪之后,后归顺高欢。

高欢虽对慕容绍宗很看重,却一直没给其在中央任命重要职务,先是让其干了图书馆馆长,掌管府库图籍等事务。后又先后任命其为扬州刺史、青州刺史、晋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职务,转了一圈儿,都是地方官。

用意何在?

547年正月,高欢病危,对儿子高澄交代:侯景狡猾且野心勃勃,我死后肯定不能为你所用。环顾当朝大臣,只有慕容绍宗可以和侯景匹敌,我一直不重用他,就是为了留给你去提拔他,好让他去对付侯景。

高人的心思,总是令人难以琢磨。在高欢死后几个月,慕容绍宗被高澄一跃提拔为中央大佬--尚书左仆射(副总理)。

高欢弥留之际,远在河南的侯景,接到一封奇怪的信。

信的内容,是高欢令侯景赶紧到晋阳来,有要事儿相商。

老板高欢病重,让我去干嘛?让我去接班?肯定不可能。任命我为顾命大臣辅佐朝政?这不是我的专业,轮不到我一个武夫。侯景一接到信,就犯了嘀咕。

仔细再一看信封,呵呵,瞬间明白了。高澄这个小屁孩,要对我动手了。

如何看出信中有诈?

原来,侯景曾与高欢有过约定:我率军在外,为防敌人诈谋,大王以后给我写书信,请在书信上加个暗号。

高欢临终时,满脑子未了心愿,在黑白无常来接之前,很多要事要处置,竟然忘记了告诉高澄这件事儿。高澄假冒老爹的名义给侯景写信,欲诓骗其来晋阳处决,绝除后患。侯景何等样人?一眼识破。

这一刻,侯景早就有心理预期,也早做好了应急预案,那就是,裹挟河南,起兵造反!

侯景造反,算是选择了个不错的时机。其时,东魏在与西魏大将韦孝宽的玉壁大战中损兵无数,主心骨高欢又因羞愤交加领了盒饭。可以说,侯景的反叛,加剧了东魏的严峻形势。

为扭转不利形势,东魏帝国的少掌门人高澄当机立断,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对侯景许以种种优厚条件诱降;二是调遣重兵急驰河南,准备动武。

高氏父子在东魏经营多年,侯景虽猛,却感觉孤军难敌。孤军,就得找盟友。盟友从哪里找?自然得从敌人的敌人那里找。

东魏当时最主要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南梁,一个就是西魏。选择投靠谁呢?

侯景把这道选择题做成了多选,他向南梁和西魏都投了降。

先是拿河南六州为见面礼,向西魏宇文泰投降请援。

又派人上表梁武帝萧衍,倾河南全境豫、广、颍、洛、阳、西扬、东荆、北荆、襄、东豫、南兖、西兖和齐十三州,降梁求援。

这河南十三州,可是南梁与北魏、东魏的战略缓冲带,堪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战略CBD,南梁垂涎已久而不得。

同是投降,给宇文泰6州,给老萧13州,筹码轻重显然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侯景对西魏心存疑虑,而对南梁则无所顾忌。为何如此?

因为,侯景在河南与梁朝打交道多年,知道南梁军政废弛,其有利可图。另外,侯景知道,南梁的领头人,已不再是早期的那个英明神武的骁将,而是个躺平派大佛系老朽物了。

梁武帝萧衍其人,在第十一部《决战钟离》部分已有部分介绍,现在再补充一下。萧衍,原是南齐大将。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30万大军进攻南齐,南齐军队士气低落,畏缩不前。萧衍挺身而出担任先锋,率军连夜急行军,赶到距离北魏大军仅几里路的贤首山,趁月黑风高登山,遍插旗帜。翌日天亮,北魏士兵一起床,扑面而来的是漫山遍野、密密麻麻的南齐军旗,睡眼惺忪之下见到这些个索命幡,以为被包围,没有密集恐惧症的也得懵逼半晌。而南齐守军突然看到这么多援军旗帜,士气大振,南齐两路大军一夹攻,北魏大败。

31岁的萧衍一战成名。

五年后,南齐内乱,萧宝卷昏聩无道(只是史载啊,具体情况见第十一部的《决战钟离》),某日,萧衍忽然幽幽的对手下谋臣张宏策吐出一句:不久,一位英雄将崛起于此间。

张宏策:哪位?

萧衍笑而不语。

张宏策继续追问:出自朝堂还是民间?我怎么没听说过?

你他妈还号称谋臣呢,整一个脑残弱智。老萧急得差点儿口吐芬芳,最终无奈的悠悠的吐出四个字:安知非我?

501年,萧衍起兵推翻南齐萧宝卷的统治,并于次年建立了南梁,登基称帝,时年38岁。

建梁初期,萧衍不仅勤政爱民,在重大的决策问题上也能杀伐决断,堪称一代雄主。然而,50岁之后的他,突然像变了一个人。

首先是对女人不感兴趣了。年轻时曾一夜宠幸30女创下纪录的萧衍,“五十外便断房室”,三宫六院中除丁贵妃外一律遣散。雄心与雄性激素相关,一个男人一旦对女色不感兴趣了,人生的奋斗之途也就基本终结了。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政务开始厌倦,对佛教产生了痴迷。杜牧《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是明证?呵呵,484寺才哪到哪,据统计,老萧在位期间,一共新建了2846座寺庙!

光当寺庙开发商还不行,老萧还直接参与前期物业管理,直接数次入住寺庙,敲起了木鱼。帝国话事人出家当和尚那还了得?南梁大臣们轮番出马劝说而不得,最终大伙儿凑了凑钱,把萧和尚赎身,赎回到了帝国的庙堂上。

躺平、佛系了,脾气就出奇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从一件极其狗血的桃色政治谋杀案的处理上,可见一斑。

某日,萧衍要作三日斋戒,命众公主都参加。嫡长女永兴公主带了两个婢女,匆匆赶来。进宫时,一婢女过门槛时脚绊了一下。负责宿卫的一个禁军军官闻声无意中瞟了一眼,却不禁大惊失色。

萧衍正在诵经,军官不敢打扰,密告了太子萧统之母丁贵嫔。丁贵嫔听报后也极为震惊,令军官见机行事。

斋坐散后,永兴公主跟父亲撒娇说有事相商。老萧满眼慈爱,让女儿过来,父女二人准备温情脉脉的叙叙家常。就在这时,两个婢女突然从永兴公主身后冲出,向萧衍扑来,行动迅疾,面目狰狞。事发突然,萧衍被惊的肌肉痉挛,一时动弹不得。

千钧一发之刻,屏风后冲出八名禁军,费了一番力气才堪堪将二婢女摁住。

在自然界,男人需要打猎渔耕,所以上天给了他们肌肉。而女人则负责生育,所以上天拿走了她们的大部分肌肉而赋予其脂肪,因此,女性的肌肉含量及肌肉力量天生远远弱于男性。而这两个婢女却如此凶悍强健,为何?

答案,在二人被褪去衣物后揭晓。这两个“婢女”,是如假包换的抠脚大汉,而且均怀揣利刃短兵。

婢女变大汉,经审问,真相,更令人惊愕。

公主要弑父,幕后还有一个主使--萧宏,萧衍的六弟。也就是前文所述的,南梁天监北伐时的那个草包总司令。

二人目的何在?公主是为了情,萧宏是为了权。

萧宏为了权杀兄篡位可以理解,公主为的情是什么?情人是谁?

公主的情人,就是她的亲叔叔,萧宏。

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代,礼崩乐坏甚于春秋战国。南朝公主,也大多骄纵放荡。永兴公主十几岁时,由萧衍做主,许配给了出身名门的殷均。

殷均虽是才子,但长得五短身材,实在谈不上气宇轩昂。颜值不够,才华再高也凑不了,永兴公主很不喜欢,甚至是厌恶父亲强塞给她的这个驸马爷。

女人一旦在精神上厌恶丈夫,自然也会排斥与其进行身体接触。为了避免跟殷均同房,永兴公主想出了一个办法。

等夫妻二人同房之日,驸马殷均性冲冲的走进公主暖阁,一抬头,墙壁、顶棚全是标语,什么标语?侮辱其父殷睿的。

这哪是暖阁啊,妥妥的辱人阁。殷均顿如堕入冰窖,性致全无,流泪离去。

几年下来,殷均空有御赐驸马爷的上岗证,却基本没碰到过永兴公主。殷均也是个温室培养出来的怂蛋,自己睡不到老婆就去找老丈人,向萧衍告状。老萧教训永兴公主,父女二人大吵,萧衍气急,拿起玉如意打在女儿后背,如意碎屑横飞,父女之情也就此粉碎。

也许是赌气,婚姻不幸的永兴公主,居然跟叔叔萧宏来了段不伦之恋。才发生了二人同谋,派杀手男扮女装弑君篡位的刺杀事件。

一个是女儿,一个是弟弟,得知真相,老萧差点儿背过气去。然而,最终的处理结果是:俩杀手斩首,女儿赶出皇宫,永不入宫。弟弟萧宏?

善终,没做处分。

如此平和良善的佛教徒,老祖宗信奉拜火教的侯景,很喜欢。

侯景做好了多选题,被选的人是什么反应?

先看西魏宇文泰。宇文泰的情报工作做得不错,他也给侯景送去了一个多选题,以下答案有且只有两个是对的,请选出正确的:A把河南六州的那地盘送过来;B侯景入朝来见。

这题,跟“学习强国”里的专项答题似的,选项跟答案个数一样,闭着眼点都能满分。

入朝?入你大爷。侯景岂能上当,全力倒向了南梁,奔向了他看准的中国好大爷萧衍。

第二节 这个皇帝真的弱智?

面对侯景来投,南梁中央召开了一次“应否纳侯”讨论大会。

经大会讨论,群臣一致反对接纳侯景,主要理由有二:

一是,侯景反复无常,从尔朱荣到高欢,都很信任他。特别是高欢,那么大个河南,说给就给他了,如今他说背叛高家就背叛,这种当世侯奉先、侯换章,谁敢接?

二是,南梁与北魏、东魏打打杀杀几十年,好不容易这几年缓和了,现在侯景不光是自己来,还带着那么大个河南投奔过来。要知道,东魏本来就只有北魏的半壁江山,剩下那么点又被他带来半壁,东魏可就剩北魏四分之一了,东魏高澄不跟我们血拼到底才怪。

有个别逻辑学、心理学学的好的大臣,擅于换位开导:陛下你想想,要是现在有人带着淮南去投奔高澄,咱不得跟东魏拼命?而且,河南是四战之地,就是拿下来也不好守啊。咱们还不如固守疆界,让高澄和侯景打个两败俱伤,到时候再坐收渔翁之利。

南梁诸臣的分析,有理、有利、有节。而史载83岁的梁武帝萧衍,不仅未采纳,还开始了一系列的弱智表现。

1.力排众异

史载,面对群臣的非议,萧衍却执意要接纳侯景。众大臣苦劝,萧衍依然坚持。原因?他刚做过一个梦。

萧衍称他最近一次做梦,隐约梦见有个中原的牧守,献出土地向梁朝投降。

老萧所述即使真实,南北朝乱世,今天有你的人投降我,明天有我的人投降你,乃常有之事。所谓“昼有所思、夜有所梦”,萧衍做的不过是个普通的梦,但,萧衍手下一个叫朱异的宠臣,却对萧衍的这个梦做了扩大解释:这是天意梁朝一统,这不,侯景就投降过来了嘛。

萧衍信这个解释,因为他笃信佛教,对宿命论更是深信不疑。故其答应接受侯景的投降,封其为河南王、大将军、大行台,并派兵运粮应接。

派出接应的大将有两个,一是羊鸦仁,二是萧衍的侄子萧渊明。

547年7月,梁援军将领羊鸦仁入悬瓠。8月,萧渊明受命率十万大军屯寒山,9月,萧渊明与侯景互为犄角,大举北伐,在泅水筑坝蓄水以灌彭城(今江苏徐州)。

东魏徐州刺史王则据城坚守。11月,东魏派大将高岳、慕容绍宗率众10万疾驰救援彭城,击败梁军,俘虏了萧渊明。

侯景率4万大军退保涡阳,昔日的同事慕容绍宗列阵进攻。

逼人太甚!侯景急了眼,命令步兵们持短刀出列,死拼。

以步抑骑是世界级难题,侯景却命令步兵出列对付骑兵,拿的还是短刀,喝三鹿了吗?来看。

侯景一声令下,羯族步兵们个个满面发赤、双目喷火、嗷嗷吼着冲进东魏军骑兵方阵。短刀,不冲人身招呼,专砍人腿和马蹄。

一寸短一寸险。东魏骑兵们没想到这帮不要命的主儿是专攻下三路的,猝不及防,顿时大乱。

侯景趁势率军掩杀,慕容绍宗大军退走。慕容绍宗的部将,后来威震天下的一代名将、“落雕都督”斛律光,当时也在此阵中,逃走的狼狈样儿,跟其他士兵一样一样的,没啥区别。

逃回大营的慕容绍宗,心有余悸:艾玛,从未见过像侯景这么难对付的家伙。

之后,两军互相忌惮,不再出击。这种相持战,打的是后勤供应,慕容绍宗背靠东魏大本营,而侯景军粮草渐渐不济。

2.谜之寿阳

548年正月,侯景部将暴显等投降慕容绍宗,军力此涨彼消之下,慕容绍宗趁机主动出击,侯景不敌,带800士兵逃走。

走投无路的侯景,来到寿阳城下。

镇守寿阳的,叫韦黯。韦黯名不显于史,他的父亲,却大大的有名,那就是毛爷爷认为其有“刘秀、周瑜之风”、“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的韦睿,梁魏钟离大战中的绝对主导者。

侯景在城下冲韦黯喊话:小韦啊,我,是你们梁朝的客人,若不接我入城,东魏兵追到有闪失的话,朝廷必然会怪罪你。

跟大人哄小孩似的。

老子英雄儿操蛋。韦黯信以为真,开门迎接。进了城的侯景,撕下面具,露出獠牙,毫不客气的掌管了寿阳,把韦黯驱逐出城。

萧衍,听说侯景抢了寿阳,不仅不生气,反而顺势任命其为南豫州牧,谜之操作。

3.信里的破绽

东魏赶走侯景,乘胜收复失地。高澄分析,西魏宇文泰老奸巨猾,是不可能接收侯景的,而南梁是侯景的唯一去处。若想制服他,得先联合南梁,孤立他。

拉拢南梁,得有大的筹码才行。好在筹码是现成的,即被俘的萧渊明。高澄以萧渊明作为和谈筹码,遣使与南梁表达和好之意,以图孤立侯景。548年2月,东魏与南梁开始和谈。

得知自己被当成两大帝国谈判和交易的筹码,侯景坐立不安,上书萧衍试探其态度。

侯景:陛下和高氏联合,我将如何自处?

萧衍:保证不会出卖你。

侯景:为彰显我与南朝的战略伙伴关系,请赐婚,至于女人嘛,最好是南朝最尊贵门第的女儿。譬如,王家、谢家的都行。

萧衍:呵呵,你真会选,王、谢门第太高,要不,向朱、张以下门第试试?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侯景的自尊心受到了一万点的暴击,恨恨的冲部下发飙:什么门第,总有一天,老子要把吴中儿女统统配给奴隶!

萧衍的态度还是不太明朗。

某日,萧衍收到一封信,落款是东魏高澄,信中说,愿意以萧渊明交换侯景。

萧衍回信:你早上送还萧渊明,我晚上送还侯景。

不用说,萧衍收到的信,是侯景冒充东魏写的。

侯景拿到回信,一掌拍翻桌子:早就知道这老头心肠薄得很!

被出卖的感觉最痛苦,痛苦能使人失去理智。梁朝,我要毁了你!

本部只剩不足千余兵力的侯景,武力强征所属各城的居民当兵,并对各城汉族居民大肆烧杀抢掠。

为激发手下胡族士兵的斗志和疯狂嗜杀的本性,侯景把抢来的无辜女子送到军营,作为军妓,任由手下胡族士兵昼夜奸淫。

4.离奇的馈敌行为

寿阳,离南梁首都建康仅500里,快马加鞭一天的路程。侯景在寿阳的所作所为,居然没引起南梁朝廷的重视。

趁昏君佞臣们没察觉,造反前,先要点东西。

侯景要一万匹布锦,为军人作战袍,权臣朱异照发。侯景嫌南梁朝廷配发的武器不好,请求派京城的工匠到寿阳为他定做武器,萧衍居然也照做了。

与苏德战争爆发前一样,也有人察觉到了侯景的异样。合州刺史萧范,多次向萧衍报告侯景有谋反的迹象,萧衍充耳不闻,继续敲他的木鱼。

某日,建康城里来了一队士兵,押着一个五花大绑的人,径直送至权臣朱异处。向朱异报告:侯景派使者联合羊鸦仁大人一同造反,羊大人把使者绑了,押送京城。

羊鸦仁,侯景投降时,梁派其去接应过侯景,时任豫州刺史。侯景认为与其因此有了交情,派人联合其谋反。

朱异得报,不以为然,把使者送回了寿阳。

本来捏着一把汗的侯景,见使者竟然被礼送回来,哈哈大笑:是羊鸦仁诽谤老子,朝廷不处理他,我就带兵渡江要个说法。

萧衍,感觉委屈了侯景,让朱异传话:普通老百姓家有三五个客人,还招待得很好。朕有一个客人却惹得他生气,这是朕的过错。随后,厚赏侯景,以示抚慰。

侯景又与北魏宗室元贞密谋造反之事,元贞害怕跑回建康告诉萧衍,萧衍还是不听。

南梁上下面对侯景的谋反预备行为,为何有如此近乎白痴的表现?我们先看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再加以分析,看是否正确。

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与当时政治环境及领头人萧衍的态度有极大关系。

南梁后期,因北方劲敌北魏分裂,无暇顾及南朝。南朝边境相对安宁,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武将出身的萧衍,开始追求安乐,沉迷于佛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萧衍多次欲舍身出家,自奉仁慈。整天干和尚的事,朝纲不废弛就怪了。

545年,梁散骑常侍贺琛,向梁武帝萧衍痛陈时弊,说户口减落,风俗侈靡,官场**,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激化。

萧衍只说了一句话,就让贺琛闭上了嘴:拿出证据来。

证据?以逆来顺受著称的南中国老百姓多次揭竿起义,就是最好的证据。

527年至548年中,南梁农民起义万人以上规模的,就高达8次之多。

上述一番描写,一个因信奉佛教而变得白痴弱智的昏聩君主形象跃然纸上。然而,真相果真如此?我们来看。

先请注意萧衍得知侯景起兵造反后的表现—“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就差乐的手舞足蹈了。这表现不是在等着侯景造反,就奇了怪了。

等着侯景造反,天方夜谈?好,我们来从头捋一捋,看看是不是天方夜谈。

萧衍当初为何同意接纳侯景?那是侯景以治下河南十三州降梁,这十三州,可是南梁与东魏对峙的缓冲之地,战略CBD。由此,萧衍才欣然接受豺狼一样的侯景,还派了十万大军去接应。

然而,萧衍没想到侯景这么不争气,半年不到就被东魏击败,河南丢了不说,还连累南梁在寒山之战损失十万精锐,皇侄萧渊明被俘。

再看侯景,一点儿事儿没有,率800残兵悠哉悠哉退到南梁国境,还趁机占了南梁军事重镇、建康的门户寿阳。

由此造成的结局是什么?是侯景成了萧衍手里的一枚烫手山芋。

萧衍之前为何如此厚待侯景?是因为他手里不仅有地,还有兵马,借助他的投靠,可拿下河南之地,甚至能一举荡平中原。如今,不光河南没了,还搭进去一个寿阳,这可是萧衍与几代北魏皇帝斗智斗勇才赢回来的寿阳啊。

所以,如今的萧衍,一想到侯景,一定是气不打一处来。那既然这么恨侯景,派人去剿灭不就行了?反正他不过才八百兵马。

然而,萧衍不能。趁人病要人命的事儿,萧衍不会做,至少不敢明做。为何?因为,这样不仅会颠覆其多年以来打造的以慈悲心肠示人的光辉人设,还会断绝异国大将来投之路。

萧衍在位的后半段,南梁成为异国大将的避难所,是有据可考的。其时,正赶上北方的北魏动乱,六镇起义,高欢、宇文泰双雄对峙,乱糟糟的几十年,不少北方英豪流落南朝,羊侃、贺拔胜、独孤信,甚至还有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大隋的太祖。

对这些北方的落难英豪,萧衍均以礼相待,愿意留下来的,如羊侃,赐之以高官;想走的,如杨忠、贺拔胜,配上丰厚的盘缠,礼送出境。甚至元颢这样的北魏宗室,想要北上争夺帝位,萧衍也亲派陈庆之护送北方,才成就了陈神话一般的北上之旅。但萧衍只派七千人给陈庆之,意图就是告诉世人:我老萧本人对北魏是没有领土要求的,当然,主动归顺的除外。

萧衍的形象包装大获成功,仁德盛名暴于大江南北。甚至贺拔胜北归之后,发誓一生不再射杀南飞之鸟以报萧衍恩德。东魏奸雄高欢都无不感叹,中原正统全跑老萧那里去了。要知道,陈庆之北伐到达北方后,面对北方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可是发了一番“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的感慨的,如今,这个正统又被老萧成功的夺回来了。在南北争雄中,占领道德制高点,相当于增强投资环境的软实力,很重要。

如今,因侯景落魄就要杀掉他?老萧不会做,至少不敢明做。不能主动抛弃攻杀侯景,除了以上理由,应该还有一个不能说的原因。什么原因?

要知道,接纳侯景是萧衍力排众议,亲自拍板决定的,如今就这样杀了侯景,是告诉天下,当初大臣们都对,就皇帝不对吗?

如果仅是爱惜羽毛,珍惜名声,萧衍大可不必,毕竟可以拿朱异之流的来背锅嘛。可是,萧衍不敢承担自己决策错了的后果,因为,这个后果在此时绝对不能产生,否则,他一手缔造的南梁帝国将万劫不复。这是危言耸听?且看。

萧衍作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寿皇帝,一口气活到近九十岁,光在位的时间就高达48年之久,南朝其他三位开国皇帝在位时间加一块,都没他零头多。他的长寿,给梁朝带来超长的稳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也在不断积累,那就是,梁朝宗室的权力越来越大。到萧衍晚年时,地方萧氏诸王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这些鸟人们一个个都贪婪的盯着皇位,明争暗斗。老萧凭借四十多年积攒下来的权威,勉强可以压住这座火山。一年前寒山大战十万中央军已经全军覆没,现在若皇帝的权威再削减,那这座火山还能压得住?萧衍不敢去想。因此,杀侯景就是纠错,纠错的前提就是认错,而这个错,坚决不能认。

侯景不能杀,可毕竟已是烫手山芋一枚,不丢弃会烫烂萧衍的双手,怎么办呢?

侯景必须死,但不是我去主动杀他,必须他自己作死才行。因此,萧衍才有了前文所述的一系列谜之行为。夺寿阳,给;造反前奸淫掳掠,先装作看不见;造反没兵甲器杖,给;传达造反信息的使者被抓住绑送首都,放;最关键的是,与高澄谈判要牺牲侯景换萧渊明的信件往来,也一定是老萧故意被侯景查获的,一定是。

是你老王胡诌猜测?我们再来看一个典故。

古时候有一位帝王,发现其弟一直想造反,手下都劝他及早下手。但是,这位帝王不仅没有听从,反而故意越来越放纵弟弟。最终,被惯坏的弟弟反了,哥哥派人成功平叛。结果是,后世皆认为弟弟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而这位帝王却获得了举世称赞。

这个典故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作者,春秋时期左丘明,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这个故事中的哥哥,就是郑庄公,弟弟,就是共叔段。作为博览群书的南方君主,萧衍,一定知道这个典故。

再想想,世界上哪个开国帝王,我说的是开国帝王,是越活越白痴的?细思极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