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

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

作者:丘山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1: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

从西晋末年五胡入华,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执政,已过去了一百多年。

这一百多年里,北方各民族之间一直处在相互征伐、仇杀的动乱之中。同时,北方各民族在相互征伐中也认识到,谁也不可能把谁亡族灭种,要想维护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必须注重吸收异族的先进成分,为我所用。

没有文化支撑的国家,再强盛也只是昙花一现。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执政的实践中,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深知,治理北魏不仅需要武功,而且需要文教,即通过宣扬礼、乐、法度来化民,方能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生产。

为推进汉化改革,429年,拓跋焘对政府机构进行了改组,正式恢复魏晋时代的中央行政制度,设置左右仆射、尚书等官职。

仆射(pu ye),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魏晋以后,仆射相当于副相的地位,仅次于尚书令或录尚书事(国务院总理)。但实际上,仆射基本上就相当于首相。为何?

因尚书令或录尚书事地位太重,皇帝不喜欢大臣的权力过于集中,所以尚书令或录尚书事的位置一般都空着,仆射以副职身份主持工作,那就是实际上的首相了。仆射、尚书,是典型的汉族官职。

431年,拓跋焘在北方取得败柔然、降高车、灭胡夏等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后,又提出了“偃武修文”的方略。如何修文?

拓跋焘选择了在北方已失去魅力良久的汉家儒学。

拓跋焘尊崇孔子,提倡儒学,用儒家学说统治人民的思想,并大

量吸收汉族大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利用汉族知识分子的知识和经验治国安邦。这些知识分子主要有:范阳卢玄、渤海高允、赵郡李灵等。其中,有个汉族知识分子最被拓跋焘推崇,直至进位司徒,位列三公。

崔浩。

魏晋士族门阀制度形成以来,汉族出现众多豪门大家。两晋时,除王、庾、桓、谢四大高门外,还有扬州的陆、朱两大家。到南北朝时,则诞生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三大家。

西晋八王之乱之后,五胡入华的烽烟席卷中国北方大地,这时,北方的各大士族为了生存,分成了两派。

一派选择衣冠南渡,跟随司马睿南下,建立东晋王朝。代表家族有:琅玡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等。

另一派则比较恋家,认为留在北方也能生存并继续富贵。代表家族有: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

崔浩,即是清河崔氏的代表,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七世祖崔林,曹魏时官拜司空,封安阳亭侯。

到崔浩曾祖崔悦这一辈,崔家开始为北方异族服务。崔悦是后赵石虎的司徒右长史。崔浩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崔浩父崔宏,号称冀州神童,仕北魏,官至吏部尚书,赐爵白马公。

崔浩的父系牛,母系一点也不差,他母亲出身范阳卢氏。崔浩可以说是集齐了北方两大士族高门的精华于一身,可谓是天纵英才。

少年时,崔浩即博览经史子集,对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颇有造诣。家庭背景好,还这么勤奋,还让普通人活不活?

家庭背景比不了,智商比不了,比颜值?对不起,崔浩的颜值也是一流,面相俊秀,身姿卓绝。

这样的人,只能用没治了来形容。崔浩也颇为自负--自比张良。

20岁时,崔浩就担任了魏道武帝拓跋珪的通直郎、著作郎,常伴道武帝左右,成了皇帝的私人秘书。

拓跋珪前期英明,晚年暴虐,身边人动辄被揍、被杀,可对20出头的崔浩,从未有过处罚。拓跋珪被儿子拓跋绍宰了后,409年,明元帝拓跋嗣即位。前任领导的秘书,后任还用不用?

用,不但用,还更重用。因为,崔浩的另一门技能,令拓跋嗣极为欣赏。

某日,后宫出现了一只兔子,拓跋嗣问崔浩这是什么预兆。熟读《易经》的崔浩掐指一算:隔壁国家要给陛下送美女来了。

没多久,后秦皇帝姚兴,送了几个美女给拓跋嗣。

拓跋嗣彻底拜服。业务能力决定地位,拓跋嗣拜崔浩为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崔浩得以常为拓跋嗣讲授经书、解阴阳。

崔浩只懂秘书工作?

东晋刘裕代表伐后秦,向北魏借道,几乎所有人反对。崔浩独自支持:现我们北有柔然威胁,若南下防守刘裕,北边柔然就趁势打过来。倒不如放刘裕进来,再把他后路堵住,这样即可削弱后秦,又可打击刘裕。

拓跋嗣采取了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拒绝借道,又派大军到黄河边上监视刘裕。结果,刘裕的“却月阵”大显神威,把北魏骑兵打的抱头鼠窜。

刘裕去世后,拓跋嗣觉得机会来了,计划趁势南下,夺取洛阳、虎牢、滑台等重镇。崔浩的意见?坚决反对。

拓跋嗣:当年姚兴死了,刘裕趁机北伐灭了后秦。现在刘裕死了,趁机灭南朝宋不正好是顺茬吗?

崔浩:姚兴死,二子争权夺利,产生内乱让刘裕钻了空子。现刘裕死,皇位更替产生内乱了吗?

用反问的语气,促使拓跋嗣三思。拓跋嗣还是坚持南征。崔浩退而求其次:既然非要南征,那就先一路杀到淮河,把淮河以北的地盘先拿下来,稳定一下,再慢慢夺取滑台、虎牢这些城池,刘宋自然无法救援。

拓跋嗣固执打滑台,结果受挫,损失惨重。

犟种拓跋嗣这才意识到:真理,有时真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崔浩,就是这关键少数。

拓跋嗣刚悟到这个道理,却去世了。崔浩连续赢得北魏两届皇帝的信任,在接下来的新皇帝手下,崔浩又当如何?

接下来,崔浩在他陪的第三任皇帝手下,达到了人生巅峰。

新皇叫拓跋焘,北魏太武帝。

崔浩历仕北魏三朝,多谋善断,助北魏灭关中赫连氏大夏、北驱漠北柔然,屡建功勋,为北魏统一中国北方起了重要作用。

拓跋焘曾指着崔浩,对新归降的高车酋长们炫耀:你们别看此人一介文弱书生,但他胸中所怀,却远胜数万甲兵。

拓跋焘还曾召集众大臣训话:日后凡属军国大计,你们不能决定的,都应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再可实施。

拓跋焘有时到崔浩家中找他商议事,吃饭时就在崔家吃家常菜,君臣关系极其融洽。

崔浩情商很高,作为一个汉人服务于鲜卑北魏,很注重维护鲜卑人的主导地位。

某次,有个叫冯汉疆的人去世了,其家属请崔浩写墓志铭。崔浩一听死者的名字,立即警觉起来。

“疆”为“强”的古写,“汉疆”连在一起,便成了“汉人强大”的意思,这自然容易引起北魏统治者鲜卑贵族的忌讳。

等墓志铭完成后,人们发现,死者的名字变成了“冯代疆”。崔浩把“汉”字改成了“代”字。这一改,令人拍案叫绝。

“代”字,一语双关,即表示“汉”“疆”不能连写,应找其他字代替,又巧妙的点出了北魏原来的国名“代”,成了“代国强盛”之意。

鲜卑人看了崔浩写的这个墓志铭,都连连点赞。

在最高统治者眼中,再红的人,也只是个工具,总有被用废的时候,崔浩最终惨死北魏。凶手是谁?

置他于死地的,正是魏太武帝拓跋焘。

崔浩深受拓跋焘宠信,再加上他推荐大量汉族知识分子进入北魏中枢,汉化改革触动了众多鲜卑贵族的利益,逐渐被众多鲜卑贵族所

嫉恨。

汉族官员与鲜卑贵族的争斗由来已久。就在拓跋焘征讨赫连夏国之前,北魏高层就是先征夏国,还是先征柔然,展开过激烈的争斗。

崔浩主张先征夏国,而鲜卑贵族们主张先征柔然。其实,这两种主张都有各自的道理,就如同足球淘汰赛先踢主场好还是先踢客场好,无定论。

崔浩的主张是出于公心,而鲜卑贵族的主张,更多的是出于私心。

鲜卑贵族看中的,是柔然在漠北千里草原牧场上的那些牛羊。他们从两次征讨柔然中尝到了甜头,还想抢第三次。对中央财政不发工资,全靠抢劫和赏赐的北魏官员来说,这,很重要。

还有第三种主张--先征辽东燕国,当然这是少数派,只有两个人支持,一个是尚书令刘洁,另一个是尚书左仆射安原。

刘洁是匈奴人,安原是西域安息人(伊斯兰人种,白种人),但二人祖辈都有一段相同的经历,都在慕容燕国做过官。打回老家去,衣锦还乡,这可能是二人主张伐燕的动机。

争论的结果是,拓跋焘采纳了崔浩的主张,因为,崔浩又一次发挥了他的专长,说服了拓跋焘。

算卦。崔浩在拓跋焘和众大臣面前展示了一下算卦技能,然后得出结论:出征,必灭大夏。

看见兔子就能算到有美女进贡,崔浩的占卜能力拓跋焘早有耳闻。这一卦,更是给了他十足的信心,接着就有了奇袭统万城,灭掉了盘踞关中的赫连大夏国,匈奴人在中国从此再也没有建立过一个政权。

但,北魏有个匈奴人高官,却为此做过努力。此事案发于拓跋焘征讨柔然的战斗中。

征讨柔然,也是崔浩舌战群鲜卑的结果:今南方的刘宋出现内乱,元气大伤,现在再不趁机收拾北边的柔然,等刘宋缓过劲来,我们就腹背受敌了。

443年,拓跋焘决定兵分3路分进合击柔然。东路军由拓跋焘的弟弟乐安王拓跋范率领,西路军由拓跋焘的另一个弟弟拓跋丕率领,中路军由拓跋焘亲自率领。中山王拓跋辰率后军作为总预备队。

拓跋焘中路军日夜兼程,准确找到了柔然可汗的王庭所在地鹿浑谷。但等了6天,左右两路军的影子都没等到。拓跋焘孤军深入,不敢贸然进攻,柔然人逃走。

更出乎意料的是,柔然人居然主动出击攻击了北魏远征军的粮道。拓跋焘只得从漠北回撤,途径沙漠,军中断粮,柔然又不断出轻骑兵骚扰,拓跋焘损兵无数。

众多怪事,使拓跋焘顿生疑窦。崔浩也感觉奇怪,派人暗中调查,没想到查出一个惊天大阴谋。

这一切的幕后主使就是尚书令刘洁,匈奴人。拓跋焘还是太子时,刘洁就跟着拓跋焘,拓跋焘继位后,封其为尚书令。

“魏尚书令刘洁,久典机要、恃宠自专,魏主心恶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刘洁为人不低调,且结党营私,再加上在与崔浩的数次谋略PK中完败,太武帝拓跋焘逐渐把崔浩当宝,把刘洁当渣。

刘洁恼羞成怒,趁拓跋焘攻击柔然时,先假传诏令,更改会击鹿浑谷的日期,又唆使人叛逃到柔然,告诉敌军魏军军粮所在地,还意图在拓跋焘退军途中派人袭杀拓跋焘。

刘洁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盟者包括拓跋焘的亲弟弟拓跋丕、拓跋范以及一大批鲜卑贵族,他们图谋杀掉拓跋焘,拥立拓跋丕。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刘洁野心不止如此,他想建立另外一个刘氏匈奴汗国。

拓跋焘、崔浩果断采取措施,半路下达诏令—太子拓跋晃监国,解除大批鲜卑贵族的军权。

回到平城后,拓跋焘大开杀戒,一大批鲜卑贵族脑袋落地。拓跋丕“忧心而薨”,拓跋范“因疾暴薨”,死的不明不白。

在崔浩的辅佐下,拓跋焘灭大夏、击柔然,内部整肃,环顾北方,就剩下窝在西北角的北凉了。出击北凉,按说这下没人反对了吧?

结果,反对声还是很强,代表人物安西将军李顺:我多次出使北凉,那地方荒凉无比,少水,我们以骑兵为主,战马喝什么?

崔浩晃了晃一本书:《汉书》中记载,北凉水草丰茂,物产丰富,渴不死马,也饿不死人。

有了理论依据,拓跋焘出击北凉,又一次验证了崔浩的正确。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每次都你对,大多数人错,那么,你必然会被这大多数人捏着放大镜找错。

1.灭佛招怨。

崔浩是个汉人,也是一个儒生,在他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大力推行儒家意识形态,把他所效力的北魏打造成一个强大的汉化帝国。

鲜卑贵族对汉化改革抵触的第一轮攻击宣告失败后,崔浩感觉自己的抱负有了实现的可能。

鲜卑守旧势力依然很强大,他们不会甘心一个鲜卑人的帝国受汉人的摆布,但拓跋焘的屠刀使他们意识到,他们的战场不应该在反叛篡位领域,而应该转移,转移到意识形态领域。他们最终也找到了反击的最有力武器。

佛教。

佛教是一种舶来文化,但在中国包括全世界都显示了惊人的生命力。这正好被胡族们利用,作为对抗中原本土儒学的反击武器。

佛教在北魏的兴起,自然会影响本土儒家意识形态在北中国的地位。崔浩不是没看到这一点,但儒学更多的是一种治国方略,而非宗教,为抵消佛教的影响力,崔浩准备拿中国本土的宗教来反击,这自然就是道教。

崔浩向拓跋焘推荐了一个道士,此人叫寇谦之,已在嵩山修道七年。

415年,寇谦之宣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成为北天师道的开山鼻祖。423年,他又称老子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劾召鬼神与金丹等秘法,并嘱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这个北方的太平真君,自然暗指拓跋焘。

424年,寇谦之亲赴平城献道书于拓跋焘。

被“上天”尊为太平真君,拓跋焘自然非常受用。后来,拓跋焘听从寇谦之的进言,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并封寇谦之为国师。

一个鲜卑人,居然被劝说成了道士皇帝,崔浩在北魏帝国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崔浩头脑有点发热,想趁热打铁,彻底铲除佛教。

拓跋焘刚开始还算冷静,佛教生命力顽强,信徒甚众,全面铲除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全面禁佛,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但一件事的发生,却最终令拓跋焘下了全面禁佛的决心。

445年,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聚众反魏,并向南方的刘宋王朝称臣。拓跋焘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寺院内发现兵器,遂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震怒。

崔浩趁机进言,说寺院广占土地、荫附人口,促使拓跋焘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下令诛杀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之太武法难就这样开始了。

中国封建历史上曾发生三次大的灭佛事件,即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合称“三武灭佛”。

与后世的北周武帝灭佛不屠杀僧侣相比,崔浩煽动的这次灭佛行动,确实有点过了,就连崔浩极力推荐的国师道人寇谦之都看不下去了,他曾以杀僧过多,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崔浩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极力劝告拓跋焘要加大打击佛教的力度。

一时间,朝野间怨声载道,也引起了一个重要人物的强烈不满。

太子拓跋晃。当时拓跋晃监国,他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拓跋焘劝谏,废佛的诏书才得以缓宣。远近的沙门趁机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但北中国历经石虎、苻坚、姚兴等胡族天王建立起来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

全面毁灭一种宗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极为敏感的事件,如果强力推行,往往是祸端的开始,这点,在崔浩身上最终得到了验证。

2.明辨姓族遭忌

崔浩虽然为鲜卑人服务,但毕竟出身于汉族世家,对汉族士族门阀制度,总是怀着别样的感情。

431年,掌握北魏朝政的崔浩,搞了次本无意义的社会活动。活动主题为“明辨姓族”,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

在鲜卑国度里,搞这种东西是很危险的。因为,鲜卑的文明史太短。同为士族大姓的表弟卢玄觉察到了这种危险,劝阻崔浩不可轻为,但崔浩固执己见。

某次,有个叫王慧龙的人(自称是王愉之孙)从江南投降过来到北方。崔浩之弟崔恬因羡慕王氏门第高贵,想把女儿嫁给王慧龙。但有人说王慧龙不像真正的王门子弟,崔恬就找民俗学大家、哥哥崔浩来辨别。

崔浩一见到王慧龙,立即高兴的拍手:真正的王门子弟,地地道道的贵种。

原来,太原大族王氏(非琅玡王氏,但也是高门),世代遗传齇

鼻(酒糟鼻子),在江东有“齇王”之称。

崔浩自己在家称王慧龙是贵种,无可厚非,但可能是当宠臣时间久了,对民族隔阂的警惕性放松,崔浩还在朝中的鲜卑诸大臣面前称赞王慧龙,炫耀自家招了个贵种女婿。

鲜卑人本来就对崔浩的受宠不满,纷纷向拓跋焘告状,说王慧龙是从南方归降的,崔浩叹服他,有“讪鄙国化”之意。

拓跋焘觉得崔浩也有些过分了,把其传来一顿训斥。崔浩急忙叩头请罪自责,拓跋焘方才作罢,但对崔浩猜忌的种子已种下。

3.侍宠抗储遭恨

太子拓跋晃监国时,崔浩总理朝政,因受北魏三朝皇帝宠信,崔浩有点飘了,对太子晃总是以长辈的心态对待。

崔浩一次曾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人士数十人,皆起家为郡守。拓跋晃不同意:先征之人,亦州郡之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宜先补郡县,以新征者代为郎吏。且守令治民,宜得更事者。”

但崔浩仍固执己见,最终把他推荐的人派出去任职。忘记了自己打工仔的身份,与皇储较劲,结果可想而知。

4.国书事件遭灭族

439年12月,拓跋焘准备修订《国书》,编纂委员会成员有:主编崔浩,副主编、中书侍郎、渤海人高允,编辑、散骑侍郎、太原人张伟,清一色的汉族知识分子。

既然是修史,自然要根据实录写,拓跋焘是这样要求的,崔浩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他们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出了一本魏国的国史。

《国书》修毕后,有人建议把《国书》和崔浩所注的《五经》刊刻在石头上,建个碑林,供路人观看,该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拓跋晃也表示赞赏。

监国的太子都同意了,崔浩也就放心的准备碑林去了。拓跋晃出于什么目的表示赞赏,史书无记载,但这种赞赏背后,一定隐含着冰冷刺骨的杀机。

拓跋鲜卑族,起源于游牧民族,历史自然谈不上文化灿烂,早期有些历史,甚至丑陋野蛮。《国书》作为史记类著作,自然要求秉笔直书,尽述鲜卑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

拓跋焘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现在崔浩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工程颇为浩大。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往来行人皆能看到。

不是谁都有呼伦贝尔大草原般博大胸襟的。本来就对汉人官员充盈北魏中枢不满的鲜卑贵族们,看到自己祖辈的一些不太光彩的个人信息被披露,皆群情激奋,到拓跋焘面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

这也就直接要了崔浩的命。

正史都认为,拓跋焘之所以诛杀自己的第一辅臣崔浩,是因为崔浩灭佛招怨、明辨姓族遭忌、侍宠抗储遭恨,最终因国书事件惹得拓跋焘忍无可忍,不得不杀他来平息鲜卑贵族集团的怒气,来维护皇权的稳固。

诚然,这种说法很有说服力,并经过了翔实的考证。然而,我想,有个最主要的导致崔浩被杀的因素,被史学界所忽略了。

这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这些告状的鲜卑贵族,无意中选择了一个最佳的告状时机。

不在喜悦时许诺,不在忧伤时回答,不在愤怒时做决定,此警句虽然启示意义不言而喻,但人皆凡胎,很少有人做决定时不被个人情绪所左右。

崔浩被拓跋焘诛杀,是在450年7月5日。450年,对南北朝来说,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

450年春,拓跋焘率大军南征刘宋。魏军长驱直入,直达悬瓠城下。

悬瓠,今河南汝南。

《水经注》载:“汝水东迳悬瓠城北,城形若瓠然。”翻译成白话意思就是:汝水自西向东,折而南流,绕汝南城蜿蜒东去。汝水像一条长长的瓜蔓,汝南城则像瓜蔓上悬垂的一个瓠子,故称悬瓠城。

拓跋焘十万大军,根本没把守城的一千宋军挡在眼里,但悬瓠城军民在陈宪的领导下,顽强阻击魏军。拓跋焘十万大军围攻了整整42天,损兵7万,竟然没把小小的悬瓠城攻下,悻悻撤军。关于此战的详细过程,前文已述。

450年秋,宋文帝刘义隆想“封狼居胥”,组织了历史上著名的元嘉北伐,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把这次北伐说很不堪,但其实没那么惨。

拓跋焘虽然反击到瓜步山(今江苏**东南),饮马长江,与刘宋首都建康隔江相望。但北魏最终过不了长江,军中疫病流行,拓跋焘被迫撤军。

撤军途中,经过盱眙(今江苏盱眙),拓跋焘自恃兵力强盛,向盱眙宋军守将臧质索要美酒劳军,结果差点喝了臧质送的尿黄大曲。拓跋焘暴怒攻城,结果也没攻下。

拓跋焘15岁就当了皇帝,之后又灭大夏、平北凉、征辽东、逐柔然,凭战争而立下了统一北方的千秋功业,他已然把自己当成了宇宙第一人。如今,42岁已步入更年期的他却在南方遭此大辱,可以想象,拓跋焘是怀着失望、懊恼甚至暴怒的心情回到平城的。

选择在领导心情不好时,说职场对手的坏话,可能是打击对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如今,这么多群情激愤的鲜卑贵族来告崔浩,且都有根有据,饶你崔浩是三朝元勋,拓跋焘也得把他当成一个摔碎泄愤的名贵花瓶。对帝王来说,花瓶再贵,摔了就摔了,大不了再换一个。但随着那一声咔嚓声释放掉负面情绪、换来多巴胺的分泌,才是帝王所需要的。没有一个件事、一个人,比帝王的情绪价值更重要,哪怕仅是他刹那间的快感。

450年7月5日,拓跋焘下令诛杀崔浩。

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几十名押解的鲜卑士兵,在众目睽睽之下,轮番往囚车内的崔浩身上撒尿,并嗷嗷直叫。

崔浩面如死灰,在遭受百般侮辱之后被杀掉。

拓跋焘又下令:崔浩的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都要被连坐灭族。

在中国古代,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有个当官的亲戚,你也许从未从他那里沾过光,甚至他都不记得你是谁了,但皇帝诛他九族的时候,却总是记起你。

正史分析历史上大事件的起因,一般都是旁征博引,从大到历史背景,小到宫廷秘事等角度分析。分析结果看起来比较合情合理,但,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最高统治者不为人知的情绪变化,可能才是这些事件最大的起因。

拓跋焘杀崔浩后不久,北巡阴山,得知北魏宣城公李孝伯病世,拓跋焘感慨:“李宣城可惜!”

既而又纠正:“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此时,拓跋焘对诛杀崔浩已显悔意,应该是从遭受臧质尿黄大曲之辱的暴怒情绪中平静下来了。然而,这种悔意能有多深、多重?不得而知。

十几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所在单位组织的去某名山的考察学习活动。上山后,考察学习活动轻松愉快。某天清晨,当笔者漫步在会议旧址纪念馆门前时,突然想起了几十年前那次轰动全国的会议。

会议本来是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白天开会晚上跳舞,没有一点紧张气氛的 “神仙会”,为何十几天后突然变成了一次批判会?在大家心照不宣的把这次大会当成拖家带口来放松心情的神仙会时,倔强如牛的你一封不合时宜、破坏气氛的“X言书”……

当然,这些只是个人骑着思想的野马的一次信缰漫游,没有任何一点不尊重正史的意思,就此事件的发生原因,当然还是以正史记载为准。

但是老王认为,封建时代的帝王,注意,说的是封建时代的帝王啊,可以为消除对皇权的威胁杀任何人,如刘邦、朱元璋;可以为证明自己篡位或复辟的正确、正统而杀任何人,如明英宗杀于谦;也可以为皇权的脸面而杀任何人,如万历皇帝对于张居正的后代;甚至可以为了自己一点点小情绪的宣泄而杀任何人,如拓跋焘之于崔浩。一切封建独裁的王朝,皆可消灭掉,不必看史怜古人。现在我们看所谓古代的正史剧看的津津有味,其实,真正的历史看的人脊背发凉。

拓跋焘在国史之狱事件中又一次大开杀戒,但一个人却幸免于难,他就是《国书》的副主编、中书侍郎高允。

崔浩要把国记刻成碑林,高允是反对的,但事发后高允照样也在被捕之列。

因高允曾经当过太子拓跋晃的老师,拓跋晃有意保护他。在崔浩被捕的当夜,拓跋晃把高允招进宫过夜,第二天一早带他去见拓跋焘,当时高允还不知道崔浩被捕。

到了宫门口,拓跋晃提前嘱咐高允:一会儿见到皇上,凡事听我的,皇上如果问话,你只要依我话回答就是。

见到拓跋焘,拓跋晃抢先一步:高允平时做事谨小慎微,国记的事情都是崔浩决定的,请陛下免高允一死。

高允这才知道---崔浩出事了。

拓跋焘问高允:国记都是崔浩写的吗?

这不废话嘛,明知故问,崔浩一个人能写这么多?高允如实回道:其中的《太祖记》是著作郎邓渊写的,《先帝记》、《今记》是我和崔司徒共同写的。

如果高允只说这句话,那只是证明他知道拓跋焘是明知故问,故只能如实回答。那么后面这句话,就能充分证明高允刚正不阿的品格了。

高允接着说:但崔浩的公务繁忙,只是国记的总编,具体撰写的工作我比崔浩干的还多。

拓跋焘勃然色变:这么说,你的罪超过崔浩,岂能饶你!

拓跋晃慌忙替高允辩解:高允一时吓糊涂了,语无伦次。我刚才问过他,他说都是崔浩写的。

拓跋焘问高允:真如太子所言?

高允回道:臣罪当诛,但不敢说假话,太子念在臣给其当过老师的面上,想救臣一命。刚才太子不曾问臣,我也没说过那样的话。

拓跋焘大为惊异,像高允这样用生命去捍卫诚实的人真是少见,当场赦免了高允。

拓跋焘又让高允起草通知书,诛杀崔浩及其下属、奴仆共120人,都灭五族。

高允见到诏令后,一直不动笔。拓跋焘多次派人催促,高允求见拓跋焘。

见到拓跋焘,高允说:崔浩如果有其他更大的罪不容诛的罪,那倒罢了,如果是刻碑林的事,罪不当诛。

拓跋焘再次震怒,当场又判了高允死刑。太子拓跋晃苦苦哀求,拓跋焘才饶了高允。

不过,高允的抗争,使拓跋焘最终只诛杀了崔浩的五族,其余的仅杀本人。

事后,拓跋晃埋怨高允:我编了这么多谎话救你,你怎么不按我说的来?

高允一脸真诚:做史的,就得真实的记录帝王的功过是非,为后世所借鉴。崔浩刻立石碑,虽然轻率,但毕竟尊重了历史。我和他一样。虽然非常感激太子你救我,但我不能违背事实去解脱自己,那样的话我还不如去死。

太子听后,对高允刚正不阿的人品愈发敬重。

现在的某些官员,谎话连篇,满嘴跑火车,真该给高允塑个像,放在各级机关的门口,警示他们真正树立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政绩观。

拓跋焘晚年脾气暴躁,诛戮过多,又常常在杀完人之后后悔莫及。由于刑罚严酷,国内曾经几度政治混乱。 最后,这个一代枭雄,居然死在一个小人物手中。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寇,这个寇就是七情六欲。常常压抑自己的**而得不到释放,当释放起来时就异常恐怖。比如宦官群体,他们都有**这个寇,却被压抑起来无处释放,因此,当这个群体作恶时,比平常人可怕的多。历史上这个群体的恶人有:赵高、张让、苏文、边令诚、李辅国、刘瑾、王振、童贯、安德海等。至于魏忠贤,还算有些执政能力。而高力士、李莲英,则没做多大的恶。

北魏也有这么个宦官,名叫宗爱。此人在没根儿的岗位上干出了震古烁今的事,超出历届没根儿的同行。一是,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王的宦官,被封为冯翊郡王;二是,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连杀两帝的宦官。

452年,宗爱诬陷许多太子 宫的属官,拓跋焘皆杀之,太子拓跋晃也惊惧而死。由于害怕拓跋焘发现自己的诬陷之罪,宗爱便先下手为强,找机会先把拓跋焘宰了。

历史总是能诞生巧合,北方的拓跋焘死后不久,南方刘宋王朝的宋文帝刘义隆,也很快死在自己的儿子手里。

历史又总是这么惊人的相似,拓跋焘的前世,在五百多年前就已出现过。

此人叫刘彻,没错,就是汉武大帝。二人的神似之处:

1.拓跋焘谥号太武帝,刘彻谥号孝武皇帝(汉武帝),都以战功著称于世。

2.拓跋焘曾马踏漠北,消除了最大的北患柔然。刘彻则派军北击匈奴,消除了最大的北患匈奴。

3.拓跋焘杀了负责著史的大臣崔浩,刘彻则阉了负责著史的太史令司马迁。

4.拓跋焘因为宦官宗爱的诬陷间接害死了太子拓跋晃(惊惧而死),刘彻也因为宦官苏文的诬陷间接害死了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受牵连自杀)。

拓跋焘死后,其子拓跋余继位,仅8个月后被宗爱所杀。殿中尚书源贺等拥立拓跋晃的长子拓跋濬即位,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登位后,宗爱才被铲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