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二章 技术干部们的命运

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二章 技术干部们的命运

作者:丘山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1: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二章 技术干部们的命运

宋文帝刘义隆上台后,正值北方北魏与赫连勃勃的大夏、柔然连年交战。刘义隆认为有机可乘,便遣使去找魏太武帝拓跋焘,提了一个要求。

归还占去的河南、山东各地。

领土还有开口要来的?拓跋焘当然连理都不理。

谈判谈不来,只好抢了。

430年,宋文帝刘义隆命大将到彦之为帅,率军北伐。因刘义隆的年号为元嘉,故此次北伐被称为元嘉北伐,

到彦之率军5万由水路进军山东。当时北魏军主力正在北方作战,河南各地兵少,为避免两线作战,北魏主动放弃了南部的一些土地,宋军一直推进到黄河南岸,兵锋所指已达潼关。

到彦之认为北魏无力双线作战,便在黄河南岸2000余里的长的防线上,把全军摆成一字长蛇阵守卫收复的土地。

行军打仗,最怕想当然。到了隆冬季节,黄河冰封,北魏骑兵突然趁机渡过黄河。宋军因防线拉的过长,兵力过于分散,被北魏像捅窗户纸一样连连捅破,洛阳、虎牢数城陷落。到彦之灰灰然率军南逃。

忠心,不代表能力强,要不然刘峙、胡宗南、汤恩伯早就位列世界名将名录了。宋文帝刘义隆闻听心腹名将到彦之战败,气、急、无可奈何,这时,他才又想到了他的著名技术干部。

名将檀道济,再次被当驴一样拉了出来,获封为都督征讨诸军事,率军北援。

檀道济率军一路北进,与北魏军连战30余场,胜多败少,一直攻到历城(济南)。这30余仗,打得北魏心惊胆战,檀道济威名暴于大江南北,北魏军谈檀色变。

但大军攻到济南时,也成强弩之末,战线已逐渐拉长,后勤供给成了问题。北魏将领叔孙建趁机率骑兵截断了宋军的粮道,并将宋军粮草付之一炬。

檀道济军粮草殆尽,此时又听说滑台已失守,果断决定撤退。北魏军趁势追击,路上俘虏了几个宋军士兵,得知檀道济军困境,更是加快了追击速度。

最快的追兵,已与檀道济大军相隔不远。

到了晚上,北魏前锋勘察部队暗中接近宋军军营,以窥探虚实。但见宋军大营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片喧闹。

定睛一看,只见宋军主帅檀道济亲自带领一大队士兵在称粮食,用升、斗等计量工具往麻袋里装,然后用筹码称重计数,并大声喊着每袋的数量,一晚上没停。

天亮时,宋营里粮食袋已是堆积如山,侦察兵连忙回去禀报。北魏追兵以为宋军投降的士兵是卧底,全部砍头,他们此时已摸不清宋营虚实,不敢贸然出击。

随着追兵越集越多,追兵们开始酝酿组团攻击。但突见檀道济大军开始拔营南走,中军帐中驶出一辆马车,一白衣中年男士气定神闲,端坐其上,正是檀道济本人。

再仔细观察,宋军全军披挂整齐,大摇大摆的慢慢往南走。

一旦被打怕了,行动上也就畏手畏脚了,一如雪山上面对血刀老祖的花铁干。北魏军素来忌惮檀道济,现在又不知他搞什么花样,担心有诈,遂放弃了追击。

檀道济在搞什么名堂?无他,忽悠尔。

夜晚装进粮袋的有粮食,但绝大部分是沙子(唱筹量沙)。白衣马车之计,不过是利用魏军对其心存忌惮的心理,故弄玄虚好撤退而已。

此战,檀道济虽没有攻下河南,但与魏军连战30余场,胜多败少,并在粮草短缺的情况下全军突魏军重围而还,一如昌黎大战中的冉闵、斜谷之战中的赵子龙,败中全身而退,相当于摸了把“革命”的牌却打了个三科,威名益盛。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北伐,还是以刘宋的完败而告终。当时北魏是南北双线作战,尚能完胜宋军,可见南北方的力量差距。此后,南北方边境保持了近20年的平静。

这20年的平静,黎民得利,却换来了一代名将檀道济的兔死狗烹。

檀道济立功数朝,进位司空,其余持节、都督、常侍、刺史等官位一概保留,镇守寻阳。其左右心腹薛彤、高进之都是百战名将,世人称之为关羽、张飞。

檀道济的几个儿子也很争气,文武兼备,一时间要把女儿嫁给檀家做儿媳妇的官员,不计其数。

但有个人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江湛,原是宋文帝刘义隆弟弟彭城王刘义康手下的一名主簿,也就是高级幕僚。刘义康在刘义隆继位后几乎总揽了全部朝政大权,是当时刘宋王朝的二把手,一时间围在其身边的高官如云。

作为刘义康的高级幕僚,江湛是刘义康的心腹,在别人纷纷向刘义康身边靠时,江湛却做出了一个令大家出乎意料的举动---主动要求去武陵去做一名小官。

刘义康起初不答应,但在江湛的一再请求下,只得答应,但从此也把他排除出心腹集团。

武陵在江州境内,而江州刺史不是别人,正是刘宋帝国第一名将檀道济。

江湛有一个女儿,貌若天仙,才华出众,檀道济想与江湛做亲家,派人提亲。

与檀道济做亲家,是当朝很多权贵求之不得的事情,但作为檀道济下属的江湛,却拒绝了。

檀道济觉得有点意外,也有点下不来台,就搬出了刘义康,让刘义康帮着说说。

刘义康一听,这还不是小意思,亲自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江湛为檀家做媒。

檀道济这才松了一口气,觉得这面子可算是找回来了。

然而,没想到,江湛见是刘义康做媒,拒绝的更厉害了,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同时得罪了刘义康、檀道济两个当朝最具实力的当权派,很多人都为江湛捏了把汗。但江湛却整天如无其事,我行我素。

435年,宋文帝刘义隆身患重病,刘宋王朝内部暗流涌动。

其实,其时,刘义隆只有28岁。心惊胆战被登位,卧薪尝胆除掉废皇团,意气风发元嘉北伐试图恢复先父荣光,结果灰头土脸的被揍回来。心灵未曾得到片刻宁静,如此情绪大起大落,不断波动,焉能不病?

刘义康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哥哥驾崩后,自己接班的希望很大,到时,檀道济怎么办?声名如此显赫,谁来驾驭?刘义康便和领军将军刘湛一起,劝刘义隆尽快除掉檀道济。

檀道济本来就是当年废皇团的成员之一,刘义隆也早有动手之心,只是搞生产需要优秀的技术干部,尚需檀道济为其抵御北魏,才留他到现在。刘义隆,又翻出了当年杀谢晦、徐羡之、傅亮的那把刀,拿出了磨刀石……

檀道济被宣诏入朝。妻子对局势看的很清楚:自古至今,大将功高盖主,会被帝王猜忌。现朝廷无事召你,恐怕是大祸临头。

檀道济却很坦然:我是朝之忠臣,又率军镇守边境,国家怎能负我?遂坦然入京。

檀道济到了建康后,刘义隆病情有所好转,几个月后居然有康复的迹象。

刘义隆认为自己只是小病,下诏召见檀道济,在病床上跟檀道济谈了谈心,令其回寻阳,用心边防。

在鬼门关前转了一圈的檀道济,启程返回,刚在秦淮河上了船,京城内又出事了。

刘义隆的病情又发作了。

刘义康一看急眼了,这次连请示刘义隆都没顾上,急忙假借刘义隆的名义把檀道济追了回来,以收买人心、图谋不就的名义将其逮捕,并宣布判处死刑。

临刑时,檀道济把头巾狠狠的摔在地上(投帻于地),怒目炯炯,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同时被杀害的还有檀道济的十一个儿子,及薛彤、高进之等左右心腹大将。

檀道济死时,京城地震,地面莫名生长出许多白毛。

功臣,功臣,封建帝王用到你时你是功臣,不用时就是尿壶。很多功臣死是因对皇权有威胁,而历史上有些功臣的死,却仅仅是因为损害了皇帝的脸面,如挽狂澜于既倒的于谦之于明英宗,中兴大明的张居正之于万历皇帝。两个事件看似独立,实则反应出同一个问题--皇帝不仅会因皇权受威胁而杀功臣,还会因为脸面而杀功臣。但是,这两个事件也让大明的士大夫更注重保护自己,毕竟,大明是你们朱家的,何必去拼命?我们为了你们朱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换来的却是抄家定罪,何苦呢?

大明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棵树,灭亡大明的不仅是流寇,还有在国难时投机观望的整个文官集团。崇祯直到自挂歪脖树时还在大呼文臣负他,其实,是他们朱家早就负了整个功臣集团。

檀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消息传到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檀道济死了,刘义隆病却好了,感情这病是为害檀道济而生的。

弟弟在自己病重期间的所作所为,刘义隆是清楚的。现在他病好了,觉得也该整顿整顿秩序了。

440年,刘义隆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诛杀、流徙刘义康的亲信刘湛(陷害檀道济的首恶之一)、刘斌等十余人,解除了刘义康的宰辅职务,将其贬至豫章(今江西南昌)任江州刺史。

刘义康按捺不住了,等哥哥死没等到,现在又被贬,情绪一失控,成立了一个篡位委员会,自任主任,副主任委员主要有二:

1.孔熙先。此人通文史、星算,精医术,尤长于脉学,才气闻名于天下。刘义康为什么选他?因为他的职位。孔熙先为什么造反,也因为他的职位。

他的职位是,散骑员外郎。

散骑员外郎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浪漫,其实是个芝麻官,皇帝的近侍官之一,平常干个仪仗队队员之类的。孔熙先如此有才,却混的不好,说明他人品不错。然而,如此有才气之人干这活,难免不造反。

孔熙先官虽小,但上班地点重要,常年在皇宫里,又是皇帝身边的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干个弑君之类的活儿更容易,于是成了刘义康的拉拢对象。

2.范晔,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后汉书》的作者。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父亲范泰是刘宋的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宋少帝时加位特进。散骑常侍跟散骑员外郎名字差不多,职级却是云泥之别,一个是秘书长,一个是秘书。

虽然生在士族名门,范晔却很少从中受益。因为,他本人是个妾生的庶子。

晋代以来,嫡庶之别是官僚之家不可逾越的鸿沟,也决定了子女们的社会地位。范晔的母亲把他生在厕所里,出生时前额又被碰伤。父亲范泰不喜欢他,早早地将他过继给从伯范弘之。

420年,刘裕代晋称宋帝后,23岁的范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恭的府下为冠军参军,后来又从事多种官职,多为高官秘书之类的岗位。

432年冬,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刘义康把故僚们召集到府内帮助料理丧事,范晔也到场了。在临葬前的一天夜晚,轮到他的弟弟范广渊值班。

值班期间严禁饮酒,可能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规矩。范晔兄弟俩却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起酒来。

喝着喝着喝大了,范晔忘记了自己是个临葬夜值班的,竟推开窗户,听着窗外的挽歌助酒。

竟敢拿挽歌当卡拉OK,拿值班室当ktv!刘义康异常恼怒,将范晔赶出京城,打发到宣城(今安徽宣城)当太守。

就是在宣城太守任上,范晔写就了著名的《后汉书》,这一年,范晔才35岁。

按理说,刘义康与范晔是有仇的,但刘义康为什么会选择范晔呢?

因为范晔才华横溢,为宋文帝刘义隆所欣赏,自被贬至宣城当太守后,官运却突然亨通起来,直升至统领一部分禁军的左卫将军,和职务相当于尚书令的太子詹事。

掌握禁军,这可是刘义康篡位所必需的。怎么拉拢范晔?刘义康是早就打好了算盘的。

他先命令孔熙先刻意接近范晔,约其喝酒打牌,每次都故意输给他。又多次由孔熙先转达自己对范晔的歉意。

枭雄之所以能成大事,就在于其具备能屈能伸的特质。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人心深处有一个最大的监狱—面子。

刘义康俯下了身子,范晔却不为所动,因为,这可是随时要掉脑袋的事儿。但是,才华横溢的孔熙先以两种方法成功的瓦解了他的精神防线。

一是精神刺激。说刘义隆因范晔的出身瞧不起他,才导致其不能与皇室联姻。二是利用其术士的专业知识对范晔进行星座学指导,说我夜观星象,刘义隆定于今年死于非命,刘义康继位是迟早的事。

可怜刘义隆一被自己“想象死”(导致名将檀道济被杀),二被弟弟刘义康“等待死”;三被术士孔熙先“观星死”。但他命实在硬,一直没死,那么篡位委员会的人就只有死了。

某日,刘义隆外出赴宴,担任其贴身侍卫的许曜是篡位团成员之一,范晔决定利用此机会,由许曜干掉刘义隆。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是想的美,最困难的事情是配的上。篡位这种全家脑袋都挂在裤腰带上的狠活儿,一定要有一颗大心脏才能干成。宴会上,范晔的身体一直在微微发抖。许曜向其不断使眼色,等其下令,其却一直低着头。

许曜以为范晔没看见,微微拔出佩刀向他示意,范晔的头终究没抬起来。

接着,另一篡位团成员徐湛之,干出了更具喜感的事---他见刺皇事情未成,抢先向刘义隆做了告发汇报。

范晔和孔熙先等人随后被一网打尽,全部处斩。刘义康及子女则被废为庶人。

范晔死时年仅48岁,虽然死的并不光彩,但范家书香气一直很浓。范晔有一侄孙,叫范缜,范缜有一著名的唯物主义著作,就是《神灭论》。

450年2月,北魏军以10万之众再次南征。刘义隆担心有人奉刘义康之名为乱,遂下令赐这位弟弟一杯毒酒。

中书舍人严龙负责去送酒,刘义康倒是愿意死,但不同意饮酒死,原因是:信佛教的不能自杀。严龙满足了这位亲王的愿望,上去用被子捂死了时年42岁的刘义康。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死于张贵人的棉被,晋恭帝司马 德文死于刘裕的棉被,刘裕建立的南朝宋,也有一位亲王、一位大臣(沈庆之)死于被子之捂。看样,被子在南朝的戏份真的很足。

细思极恐的是,刘裕用毒酒杀晋恭帝不得而改用被子杀之,其儿子有样学样,用毒酒杀弟弟不得而改用被子杀之,造成手足相残的悲剧,冥冥中似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果。

檀道济、刘义康被杀,二人的很多亲信也遭了殃。有一个人却安然无恙,他就是急流勇退的江湛,一个真正的睿者。

睿,深明、眼光长远也。后世虽将睿与智并称为睿智,但二者内涵是独立的,智者,不一定是睿者。睿比智,更难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