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四章 拓跋的崛起

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四章 拓跋的崛起

作者:丘山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1: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四章 拓跋的崛起

第一节 一击柔然

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根据中原地理特征,鼓励农业生产,拓拔鲜卑的奴隶主贵族们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毕竟汉人人口数量众多,且汉族大地主经济实力雄厚,为巩固统治,拓跋珪又招纳汉族大地主参与政治,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北魏明元帝)、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先后继承大业,擢用数百名汉族大地主担任高级官员,包括范阳卢玄、博陵崔绰、渤海高允等,北魏形成了鲜卑拓跋贵族与汉族士族豪门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增。特别是423年,不到16岁的拓跋焘即位后,北魏帝国从此驶入了彻底崛起的快轨道。

当时,北中国的形式是:北魏占据中原大部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慕容鲜卑的分支吐谷浑、匈奴支系卢水胡三股势力占据西北及西域,柔然、敕勒等占据北方大漠,北燕、高句丽等占据东北。

而对北魏威胁最大的,是柔然。

柔然,同鲜卑一样,同属东胡族系。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该区域与其并存的,还有敕勒。

敕勒又名丁零、高车、回鹘,其起源前文已有所叙述,著名的《敕勒歌》,其实是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翻译者叫斛律金,敕勒族人。对于大多数治文治史的人来说,斛律金的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他大儿子可能会比较熟悉,此人叫斛律光,北齐著名的“落雕都督”,这点后叙述。

回过头来再说柔然。柔然雄据大漠南北,自古以来,大漠的游牧民族一个很重要的谋生手段,就是抢劫。抢劫的对象,就是与其相邻的中原地区,柔然也不例外。这次受害者,是与其有近亲关系的拓跋鲜卑。

北魏为防御柔然进攻掠夺,拱卫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干起了六百年前汉人干的事儿。

修筑长城。北魏在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延袤2000余里的地界上修筑长城,并设军镇。仔细想想,鲜卑人修长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北魏的统治者拓跋鲜卑,现在早已改变了游牧的生活方式,跟汉人一样,过上了有固定居住、生产场所的农耕生活,这是鲜卑人的一个巨大转变。

424年8月,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趁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不久、北魏政局尚未稳定之机,率6万骑兵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抢劫财物,掠夺人口,攻陷北魏故都盛乐,包围了云中城。

严峻形势考验着未成年领导者拓跋焘。

拓跋焘,丝毫不慌,因为他虽然只有16岁,刚达到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却已有4年的抗柔然经验。12岁那年,还是太子的拓跋焘就奉命远赴河套,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防务整顿的有声有色,对柔然的战术早已了然于胸。

面对柔然的这次入侵,拓跋焘亲率2万骑兵急赴云中救援。柔然、北魏双方都是骑兵, 6万对2万,柔然占绝对优势,不但包围了云中城,还将来救援的拓跋焘也包围了,无意中形成了“围点打援”的局面。

2万对6万,不慌乱是不可能的。北魏士兵面对3倍于己的柔然铁骑,和如蝗群般射来的飞箭,阵脚开始松动,怯阵者众。拓跋焘大吼一声,亲自张弓搭箭,连连射倒几名柔然士兵。年轻的老板有此大心脏,北魏士兵的士气骤然提升。两支大军如两条交配的大蟒,绞杀在一起,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

柔然兵力毕竟具有压倒性优势,北魏军队渐有不支之感。但是,逆境中仍保持自信的人往往运气奇佳。厮杀间,发生了一件偶然事件,导致了战场形势瞬间逆转。

那就是,柔然统帅于陟斤,段末波、曾天养附体,杀得兴起居然亲自陷阵,被北魏一小卒一箭贯喉,横尸当场。柔然军队群龙无首,大败而逃。

这种偶然事件决定战场走势的事情,历史上不止这一例。

譬如,整整580年后的1004年,同样来自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一员大将率军攻击中原政权,军势一路碾压,堪称势如破竹,一直攻到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这已是中原王朝的最后一道防线,朝野震恐。生死存亡之际,一件偶然事件改变了整个战局。

澶州城楼上,一个来自山东寿光的叫张环的军头正在值班,远远望去,见敌军一队骑兵在附近转悠巡视勘察地形,为首的人威风凛凛,貌似是个不小的官儿。山东寿光人不仅会种菜,还会射箭,张环想发一枝冷箭警告警告这帮人。可是,这帮人离城门六七百米远,能射得到吗?

张环心里有底儿又没底儿。没底儿的是距离实在太远;有底儿的是,中原政权的马匹不如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但其他装备基本碾压,现在城楼上就有一张强弩。这张驽,可不是普通的驽。

床子弩。将一张或几张弓安装在床架上,以绞动其后部的轮轴张弓装箭,待机发射。多弓床弩可用多人绞轴,用几张弓的合力发箭,其弹射力远远超过单人使用的擘张、蹶张或腰引弩。《武经总要》记载,多弓床弩张弦时绞轴的人数,小型的用5至7人;大型的如八牛弩,需用100人以上。瞄准和以锤击牙发射都有专人司其事。所用箭以木为杆,铁片为翎,号称“一枪三剑箭”。这种箭实际上是一支带翎的矛,破坏力堪称恐怖。床弩又可射出“踏橛箭”,使之成排地钉在夯土城墙上,攻城者可借以攀缘登城。床弩还可以在弦上装兜,每兜盛箭数十支,同时射出,称“寒鸦箭”,比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更像机关枪。床弩的射程可达三百大步(约合570米),是中国古代弩类武器中射程最远的。

如今这股敌人侦察兵离城门六七百米远,不管有没有枣先打一竿子吧。张环和几个士兵搭好巨箭,用绞轴拉开弓弦,然后巨箭就如人间大炮一样向敌酋飞去。由于居高临下,又可能是顺风,巨箭飞出六百多米,正中敌军侦察兵领头者的额头。

不久,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被射中者,不仅仅是个侦察排长那么简单,而是敌军主帅、兰陵郡王萧挞凛。萧中箭后,当晚伤重不治死于军中。这一箭,也最终换来了敌军的退兵,双方缔结了澶渊之盟,可谓一箭射出了双方边界百余年的和平。

没错,这就是宋辽的澶州大战和澶渊之盟的缔结过程。巧合的是,辽国是契丹人的政权,而契丹族,是柔然人后裔(详见本书第二部)。424年,柔然统帅于陟斤被偶然射杀成就了北魏。整整580年后的1004年,其后裔统帅萧挞凛又被偶然射杀成就了北宋。可谓时也,命也。

425年10月,缓过劲儿来的北魏主动全线反击,派重兵五路并进,越大漠而击柔然,柔然惊骇北逃。暂时遏制住柔然的入侵后,拓跋焘立即将矛头对准了西北,另一个豪强政权。

第二节 奇袭统万城

这个豪强政权,就是夏,赫连勃勃(刘勃勃)建立的夏。

前文已述,匈奴铁弗部刘卫辰被北魏击败后,其子刘勃勃南逃投奔羌族人建立的后秦,后秦王姚兴任命其为安北将军,镇朔方。后刘勃勃与后秦反目,于407年称大夏天王,国号大夏。不久南下攻取后秦所属的秦岭以北诸城,西吞南凉,后趁东晋与后秦交战之机挥师南下攻取长安,418年,在长安称帝。

长安,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然而,赫连勃勃攻占长安后并称帝后,却并未留在这座堪称战略CBD的繁华之都,只是留下太子镇守,而自己却到另一所城里遥控大局。

因为,这城比长安城更牛。

413年刘勃勃改姓赫连之后,想筑一座坚固的大城,作为大夏国的都城。

如此浩大的工程,得先成立个建城指挥部,选个总指挥。赫连勃勃心中早有了总指挥的第一人选,这个人,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老铁。

此人叫叱干阿利。

叱干阿利,陕北鲜卑叱干部人,出生于肤施,即今天的陕西延安。赫连勃勃阴险狡诈、手段毒辣,这种人也有老铁、生死兄弟?

有的。

当年,北魏灭掉匈奴铁弗部(匈奴与鲜卑混血)后,灭绝了匈奴左贤王、铁弗部首领刘卫辰的满门,只有刘卫辰的小儿子刘勃勃因在外狩猎逃过一劫。家国遭灭,刘勃勃无奈,投奔于陕北的鲜卑族叱干部。

叱干部是个小部落,酋长叱干他斗伏,畏惧北魏势力,准备把刘勃勃绑了献给北魏。

叱干阿利是叱干他斗伏的侄儿,当时驻守在大洛川,知道此事后紧急赶回来劝叔叔:鸟儿听到打雷声都会躲入民房寻求庇护,现刘勃勃已国破家亡,因信任咱们才来投靠,要是不能容他任其自去就是,也不能绑了他献给他的仇人,这不是大丈夫所为。

人家来投奔咱,咱就是不收留人家,也让人自生自灭好了,把人献给他仇家,这就太不厚道了。叱干阿利是个厚道人。

叱干他斗伏终究是畏惧北魏,不听侄子叱干阿利的,坚持要把刘勃勃献出。厚道人叱干阿利趁夜偷偷将刘勃勃放出,二人一起逃奔到羌族人的后秦国,在后秦的边防军中当了两个普通的小兵。

叱干阿利救了刘勃勃,却连累了整个鲜卑叱干部,叱干部被北魏所灭。面对共同的国恨家仇,勃勃和叱干阿利两人发下重誓—誓灭北魏。

刘勃勃身材高大(高八尺五寸,腰带十围),长相英俊,口才极佳(善辩聪慧),风度仪表非凡,是个帅哥、猛男、智慧男的结合体。很快,他得到后秦边军将领、高平公没奕干的赏识,成了其女婿。

一个人的外表如何,往往也会影响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心理学上称之为光环效应。刘勃勃通过高颜值和才能展现出来的个人魅力,不光令女人痴迷,男人遇见也心动,可谓男女通杀,五胡十六国第一型男。后秦国主姚兴,第一次遇见刘勃勃,就被其所折服。(兴见而奇之)。

姚兴当即拜刘勃勃为骁骑将军、奉车都尉,时常与其秘密讨论军国大事,对其的宠遇已超过了大部分跟随其多年的老部下。(宠遇逾于勋旧)。

姚兴弟弟、济南公姚邕看不下去眼了,提醒姚兴:刘勃勃天性不仁,难以亲近,不宜过于宠信。

姚兴:刘勃勃有济世之才,我要用他平定天下,你们不要嫉妒。我还要把三城、朔方一代的杂胡三万人划归其统领,协助其岳父镇守高平川(今宁夏南部固原清水河流域),作为前哨部队防御北魏。

姚邕急了:我观察很久了,刘勃勃对其岳父非常傲慢,毫不谦卑,这样的人定是残暴不仁之徒,陛下用他一定会成大患!

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后秦国主姚兴还是任命刘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把杂胡数万人交其统辖,镇守朔方。

看明白了,姚兴没有按原先预想的让刘勃勃协助其岳父镇守高平川,而是直接让其持节镇守朔方。这是不但不听姚邕劝告,而且给刘勃勃全面升了级,这也直接把后秦推向了不归路。

刘勃勃自此发迹。发迹后,他把生死兄弟叱干阿利调到身边当心腹参将。之后,后秦出于安全考虑,与北魏通好,刘勃勃、叱干阿利二人恼怒异常,伺机叛秦自立。

不久,机会来了。

柔然部派使者送给后秦八千匹战马,路过刘勃勃封地。刘勃勃指使叱干阿利将战马全部没收,据为己有。有了战马,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便顺利组建起来了。

光凭这些人,逐鹿天下尚缺火候,刘勃勃掂量了掂量,又瞄准了一支队伍。

某日,刘勃勃派人告诉老丈人没奕干,邀请他去高平川(今宁夏银川)打猎。女婿邀请,没奕干兴冲冲的带着部下赶来。翁婿二人骑马飞驰于原野,灌美酒、追猛兽,好不融洽快活。然而,骑着骑着,没奕干感觉有些不对劲儿,自己的随从越来越少,女婿的人越来越多。等女婿勒住马回身冷冷看着自己的时候,没奕干感受到了一股冰冷刺骨的寒意……

没奕干被杀,其属下被他亲自选中的好女婿刘勃勃吞并。翁婿之情?刘勃勃,父亲是匈奴左贤王,母亲是前秦宗室公主苻氏,父母本身就是政治婚姻。全家被北魏灭门后,四处逃命苟活于世,受尽了白眼和出卖,早早遭受生活的毒打。如此境遇下锻造出来的人,只相信实力和利益,不再相信温情。

暗算了岳父的刘勃勃,此时拥有了八万余兵力,和后秦彻底决裂。有了兵马、地盘,刘勃勃觉得还缺点什么,以“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之意,改姓赫连。

由于匈奴族人自认是传说中夏人的后裔,刘勃勃就把国号定为夏。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的“夏”,就来源于此。

刘勃勃虽然长的帅,但为人奸诈无节操,为了权势连老丈人都杀,而叱干阿利忠义为怀,俩人却成了生死兄弟。一切都源于救命之恩,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毕竟还是少数的。刘勃勃成了大夏天王,封叱干阿利为御史大夫、梁公,为其心腹重臣。

所以,这次新都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的位置,就给了叱干阿利,叱干阿利相当于甲方总代表、总监理师兼乙方项目经理。

工程的位置选在了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一带,动用了10万劳工,历经6、7年才完工。

该城修筑中采用了一种新工艺--蒸土筑城法。工艺流程是:把白石灰、白粘土按一定配比混拌,然后加入糯米汁搅拌,再加热蒸熟,形成类似当今的混凝土,再用其对墙体进行注灌,故,该城实际上是一混凝土现浇结构。

现浇结构区别于砖石砌筑结构,整体性特别强,城墙异常坚固。该建筑甲方总代表、总监理师兼乙方项目经理叱干阿利,对建筑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施工段验收时,命人以铁锥检验城墙硬度,凡锥入一寸者,立即将该施工段工匠斩首,也是个冷血残忍之徒。其与赫连勃勃可谓一对狼狈之友。

城建成后,城墙高约8丈,基厚20步。上宽10步,东西长,南北宽,周长约18里。城内嵌有皇城,宫墙高约4丈,内有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赫连勃勃对该城极为满意,豪情万丈: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于是,该城被称为统万城。

赫连勃勃的豪情壮志,还体现在对该城四个门的命名上,东门名--招魏,西门名--服凉,南门名--朝宋(当时南中国宋已取代东晋),北门名--平朔(柔然)。

赫连勃勃当时已吞并了南凉,北凉国弱不足虑,西门算是名字起对了。而大夏臣民很快发现,东门、南门起的名字更精准。425年,赫连勃勃死,既“招”来了“魏”,又“朝”来了“宋”。

426年9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听说赫连勃勃去世,其几个儿子互相残杀,政局动荡,派司空奚斤率4万人马攻击夏属蒲坂。

蒲坂关,前文已有所介绍,故址在今山西永济西南,处于山西、陕西、河南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蒲坂关坐落于黄河弯曲处,与潼关隔河相对,是河东通往关中的要冲。

过了蒲坂关,就是长安的门户--潼关。拓跋焘派奚斤攻击蒲坂关,目标自然指向的是长安。

南中国取代东晋而立的宋朝,也派大将周几率1万人马攻击夏属陕城(今河南陕县)。

426年10月,拓跋焘又亲率大军自平城(山西大同)出发,于当年11月进军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段黄河上。11月天寒,黄河封冻,拓跋焘趁机率轻骑兵2万越过了黄河,直捣统万城。

赫连勃勃死后,统万城内的新大夏国主是其子赫连昌。赫连昌见拓跋焘大军攻来,率兵出城迎战,被北魏军击败,退守城内。北魏军于统万城北大肆烧杀抢掠,俘、杀数万人,得牛马十余万匹。

外围打打秋风可以,但10万民工历时六七年才完工的统万城实在坚固,北魏军一时强攻不下,只好撤军。

贼不走空,拓跋焘走之前也得顺手带点东西,就把统万城附近的一万余户人口带到北魏去了。

内线作战不顺利,外线则顺风顺水。北魏大将奚斤攻克蒲坂,并于12月率兵进入长安,秦、雍(陕西、甘肃、宁夏)一带的氐、羌首领都投降了北魏。北凉主沮渠蒙逊及氐王杨玄均排遣使者向拓跋焘称臣。

趁火打劫的南宋也颇有收获,宋将周几长驱直入三辅(今陕西关中地区)。

北魏军占领了长安,统万城的赫连昌自然不甘心这个战略要地的丢失,命令大将赫连定率兵2万欲夺回长安。拓跋焘则命大将拓跋礼率军增援。

427年4月,北魏军与夏军在长安相持。拓跋焘知道,攻破统万城的机会来了。

夏军分兵攻击长安,统万城防卫自然空虚了许多,拓跋焘决定趁机突袭。他留下龙骧将军陆俟镇守平城,节制留守诸军以北御柔然,自己则御驾亲征。

拓跋焘率大军从君子津渡黄河至拔邻山,即当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下令留下所有步兵筑城,辎重也留下,自己则亲率骑兵奔袭统万城。

骑兵利旷野作战及长途奔袭,攻城则必须要用步兵,这是军事常识,拓跋焘这个决定,显然违反军事常识。所有大臣都大吃一惊,纷纷劝阻。

拓跋焘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很简单,他就压根没想攻城。

拓跋焘的解释:用兵之术,攻城最下。必不得已,然后用之。如果我们带着步兵、辎重、攻城器具到统万城,对方守军一看咱们这架势是来攻城的,肯定会坚守。统万城的坚固相信大伙都知道。若久攻不下,不但伤亡惨重,人困马乏,到时粮草等后勤供应再跟不上,那就麻烦了。不如以轻骑兵奔统万城,对方守军见咱们步兵没到,看架势不像攻城的样子,肯定会放松警惕,我再设法诱其出战,消灭其守城的有生力量,城自然也就破了。

这个计划属跨河长途奔袭,有一定冒险性。但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冒险也值得。

战局,会像拓跋焘预测的一样吗?

427年6月,拓跋焘率3万轻骑兵奔至统万城,分兵埋伏于城外深谷之中,以少数骑兵至统万城下诱战。

夏军一开始坚守不出,拓跋焘退军示弱,另外派5000骑兵在城外掠夺夏人口。

夏主赫连昌在统万城内坚守一段时间后,盘算着北魏粮草将尽,而且未见北魏步兵,亲率步兵、骑兵共3万出城出击。

你可终于出来了!

拓跋焘等的就是这一刻,他佯装撤退,夏军分两路追击。拓跋焘等夏军被完全诱致远离统万城时,准备回军攻击。

不凑巧,正好碰上大风天,西北风沙多,北魏军逆风作战,十分不利。

逆风?我可变成顺风。拓跋焘马上分出两队精锐骑兵,分成左右两路绕到夏军主力身后。此时,北魏军成了顺风。

北魏骑兵人数占优,机动性强,旷野作战更利于骑兵的冲杀,夏军大败。

赫连昌来不及逃入统万城,慌忙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与北魏军对峙于长安的赫连定,得知统万城被破的消息,觉得再对峙下去已无任何意义,也赶忙逃亡上邽。

统万城都保不住,何况无险可守的上邦。428年,北魏攻上邽,赫连昌被生擒。

4年后,也就是431年,赫连定被吐谷浑部族俘虏。赫连勃勃创建的大夏国,至此国亡,仅存24年。一个靠暴力起家而无文化滋润孕育的国家,是存活不了多久的。

北魏大军进入统万城, 皇宫富丽堂皇,超乎想象,拓跋焘大发感慨:竖子之国,竟敢如此滥用民力,怎能不灭亡!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你拓跋家当年灭人家刘卫辰满门是为了什么?刘勃勃不建统万城,你就不来攻击大夏了?灭国就灭国,毕竟成王败寇、弱肉强食,但灭了人家国,再站在道德至高点上胡喷一顿,就显得不那么厚道了。

拓跋焘在统万城设置统万镇,留征南大将军拓跋素镇守,自己率军东还。

第三节 马踏漠北

攻占夏都统万城后,北魏势不可挡,加快统一北方的步伐。最大的北患就是柔然,北魏先后13次对其用出兵,其中以429年战果最为辉煌。

429年4月,魏太武帝拓跋焘留太尉长孙嵩、卫尉楼伏连镇守京都,然后兵分两路合击柔然。

西路军由司徒长孙翰率领,向大娥山方向进军。

东路军由拓跋焘亲自率领,由向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方向进军。两路大军越过大漠,合击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

轻骑突袭,一直是拓跋焘的拿手好戏。429年5月,西路军进至至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时,拓跋焘命令舍弃辎重,每名轻骑备两匹马,直袭直逼栗水(今翁金河)。

北魏大军突然出现在柔然面前,柔然军民来不及抵抗,纷纷溃逃,牛羊牲畜也惊骇奔散。

429年6月,拓跋焘率军沿栗水西进至菟园水(今图音河),至此,到了如今的蒙古国境内,已经离开北魏首都平城有三千七百多里。

拓跋焘将北魏军队分成几路,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渡燕然山,东西宽5000里,南北纵深3000里的地域追击柔然,俘斩柔然军甚众,缴获战马甚多。

之后,拓跋焘沿弱水西行,进军至涿邪山(约今阿尔泰山脉东南部)。

墙倒众人推,原附属柔然的高车族等部落纷纷倒戈,投降北魏,逆袭柔然,前后投降北魏的有30余万。

429年7月,拓跋焘率军东还,至黑山,修养生息,将缴获的牛羊骆驼等牲畜及其他财物分赐给远征军将士。

柔然大檀可汗遭惨败,忧闷而死,其子继位,号敕连可汗。

429年8月,拓跋焘又派万余名骑兵奔袭已尼陂(今贝加尔湖东南),东部高车部亦纷纷投降北魏。

429年10月,拓跋焘班师回首都平城,将柔然、高车等部落投降者迁到漠南,划定东至濡源(今河北丰宁西北),西达阴山(今内蒙古阴山山脉)区域,令这些降民从事农牧业生产,按时向北魏政府交税,北魏设置政府机构派官员率军镇抚。

至此,魏太武帝拓跋焘马踏漠北,击败柔然,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脍炙人口的《木兰辞》中描述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其背景就是北魏击灭柔然之战。

击败柔然后,拓跋焘统一北方的步伐已势不可当。

431年,拓跋焘灭夏(前文已述),平定山胡,西逐同样是慕容鲜卑的吐谷浑,436年灭北燕(前文已述)。

439年,拓跋焘又灭掉了北凉,十六国最后一个国家灭亡,北魏完成了北方统一大业。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出现过前凉、北凉、南凉、后凉、西凉五个政权,这几个政权都因凉州而得名,但他们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现在咱来捋一捋。

1、前凉(320-376):301年,凉州大姓、汉族人张轨被西晋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又被封为西平公。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shi)袭位。

西晋灭亡后,张氏仍然拒守凉州,使用西晋晋愍帝司马邺的建兴年号。张寔后被部下阎沙、赵卯等人杀害,其子张骏年幼,众人推举张寔弟弟张茂为主。320年,张茂改元永元,遂成为独立政权。张茂曾向前赵刘曜称臣。

345年,张寔之子张骏称凉王,以姑臧为都城,即当今的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

前凉盛时疆域覆盖当今甘肃、新疆及内蒙古、青海各一部分。376年,前秦天王苻坚攻前凉,前凉主张天锡投降,前凉灭亡。

苻坚灭掉了前凉,却造就了后凉。

2、后凉(386年-403年):后凉开国国主是吕光。吕光本人的事迹,在前文中已有涉及,现在再详说一下。其先世为汉高祖刘邦皇后吕雉的族人。西汉周勃诛诸吕后,其先人吕文和逃脱,逃到略阳,也就是当今的甘肃庄浪西南,与氐人杂居,繁衍了后代。故,吕光应为汉人与氐人的混血后代。

吕光的父亲吕婆楼是前秦重臣,氐族人,前秦王苻坚的铁哥们。他辅助苻坚杀苻生夺位,王猛就是经他的推荐才成为苻坚的贤相的。王猛发现吕婆楼的儿子吕光持重老成,投桃报李,又向苻坚推荐了吕光。

王猛、吕光共同辅佐苻坚统一北方后,苻坚又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计划。他派吕光西征西域,而自己则御驾南征东晋。

结果,吕光顺利荡平焉耆(今新疆焉耆)、龟兹(今新疆库车)等西域诸国。等他用两万匹骆驼,驮着一千多种珍奇的西域战利品,带着一万多匹西域骏马,得胜班师回朝时,却发现,回去已经没有意义了。

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击败,众叛亲离,中国北方又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

回不去就不回了。吕光遂割据凉州,建立了后凉。

后凉盛时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403年,后凉主吕隆(吕光的侄子)因受不了后秦、南凉、北凉的交相攻逼,投降于羌族姚氏的后秦,后凉亡。

3、南凉(397-414):河西鲜卑秃发氏所建,都城乐都,今属青海,盛时疆域包括今甘肃西部和宁夏的一部分。

鲜卑秃发氏,前文已有叙述,是拓跋鲜卑的一支,秃发即“拓跋”的异译。汉魏之际,拓跋氏的一支从塞北迁到河西,被称为河西鲜卑。秃发鲜卑的南凉初附于后凉吕光,后灭亡于乞伏鲜卑的西秦,而西秦则灭亡于赫连定的大夏国。

4、北凉(397-439): 北凉的建立与吕光有一定的联系。吕光西征西域时,有个谋士叫段业,因战功被封为建康太守。397年5月,宿卫、匈奴支系卢水胡族的沮渠蒙逊及其堂兄沮渠男成兄弟,拥立段业为使持节大都督,凉州牧,脱离后凉独立。段业称建康公,定都张掖,史称北凉。

公元401年,沮渠蒙逊诬告沮渠男成谋反,段业斩沮渠男成。当年6月,沮渠蒙逊攻灭段业,称凉王,改元永安。

公元412年,凉王沮渠蒙逊迁都姑臧,即当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称河西王。

北凉最强盛的时候,控制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带最强大的势力。

433年4月,沮渠蒙逊病死,其三儿子沮渠牧犍继位为北凉主。

5、西凉:西凉的建立者是大名鼎鼎的陇西成纪李氏。陇西成纪李氏是汉飞将军李广的后代,西凉的建立者叫李暠,是李广的十六世孙。李氏先祖自汉代移居狄道(甘肃临洮),世为西州大姓。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东汉时凉州军阀董卓手下有个大将叫李傕,号称是董卓手下凉州系首席心腹大将,统领董卓的西凉精锐部队“飞熊军”,在董卓被杀后一度率军攻入长安,甚至击败了三国第一猛将吕布。

这个李傕,也是陇西成纪李氏的杰出代表。

李氏西凉先后建都于敦煌、酒泉,后于421年亡于沮渠蒙逊的北凉。

李暠的二儿子、西凉后主李歆,生有八子,其中第三子李重耳,在西凉灭国后投奔南方的刘宋政权,后又归北魏,历任弘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等职。

李重耳的儿子李熙又生了三个儿子,其中二儿子叫李虎,后为北周的唐国公。李虎的儿子叫李昞,是北周的骠骑大将军。李昞的儿子叫李渊,没错,就是唐高祖,李世民他老爸。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唐时,称李暠一族是其先祖,并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

北凉灭了西凉,自己则亡于北魏的拓跋焘。

说起来,北凉还是北魏的亲家。出于政治考虑,北凉与北魏之间频繁和亲。先是北凉沮渠蒙逊把自己的女儿兴平公主嫁给了拓跋焘,也就是说沮渠牧犍是拓跋焘的大舅子。后来,拓跋焘又把自己的妹妹武威公主嫁给了沮渠牧犍,拓跋焘又成了沮渠牧犍的大舅子。

沮渠牧犍与拓跋焘互为大舅子,应该其乐融融才对,但两个大舅子each othe

却最终反目成仇,乃至动刀动枪。

导火 索?又是男人裤裆里的那档子事儿惹得。

沮渠牧犍本来是有皇后的,原皇后叫李敬爱,就是西凉国主李暠的女儿。421年,西凉国都酒泉被北凉攻陷后,李公主和母亲成为了北凉俘虏。沮渠牧犍被李敬爱的美色所倾倒,便主动纳她为妃。433年立其为皇后。

武威公主到来后,李敬爱很是郁闷,可皇帝的身体天生就不只属于一个女人,又能怎样?李皇后为大局考虑,自己回到了酒泉,后郁郁成疾,卒。

437年,武威公主顺利接班成为皇后。刚到北凉时,沮渠牧犍出于对北魏的敬畏,对她甚是敬重、体贴。可也许是武威公主长得实在太一般,沮渠牧犍很快就绷不住了,对她失去了热情,竟然和嫂子李氏产生了婚外情。

男人怕绿帽子,女人也不喜欢绿裙子。武威公主察觉后,把沮渠牧犍骂了个狗血喷头。

李氏倒是个狠角色,见事情败露,一不做二不休,439年3月,将毒药放入武威公主的饭中。但可能是没看说明书,药量不够,武威公主吃后,虽然一直呕吐,却没死。

这是欺负娘家没人?武威公主被毒的消息传到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焘立即派御医带着药物火速赶到姑臧,为妹妹精心治疗。同时,命令沮渠牧犍立即交出李氏,送到平城等候处置。

沮渠牧犍舍不得李氏,把她送到酒泉躲避。

拓跋焘雷霆震怒,罗列了沮渠牧犍的十二条罪状,出兵北凉。439年8月,沮渠牧犍的侄子沮渠万年出城向北魏投降,姑臧也随即被攻破,沮渠牧犍被押送到平城。

起初,拓跋焘念及与沮渠牧犍互为大舅子,对他很礼遇。然而,亡国之君,永远是被猜忌的对象。

447年1月,沮渠牧犍被拓跋焘赐自杀。好在拓跋焘终归还是念及其身份,以王礼将其葬于平城郊外。

再近的亲戚,在对权力的追逐面前,都是浮云。

在北方西征北讨的同时,拓跋焘也没忘了向南方伸手。此时,南方东晋司马氏政权,已被北府兵将领刘裕建立的宋所取代,拓跋焘派兵攻取了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战略要地。

至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中国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大混战,与南方汉人刘宋政权对峙,中国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大江南北之间精彩激烈的冲突与融合也开始逐渐步入**。

请继续关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