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四章 北国上空的惊雷

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四章 北国上空的惊雷

作者:丘山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1: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说明:在写本章之前,老王有些犹豫,不知有些内容是不是太敏感。思量再三,还是准备写出来。因为,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正视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才是最正确的学史治世的态度,而这个前提,就是让大家全面了解历史。如果以所谓的影响民族团结为由,使很多史实不能见诸于众,这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的主题也不相适应。而且,虽然民族融合的过程难免有铁与血,难免有血雨腥风,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福祸相依,艰难生存于中华大地上的多个民族,正是在这血雨腥风中最终完成了大融合,成为全世界生命力最强的民族,也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是以文化立族而非血缘,犹如大海汇聚江河。这才是我们应该正视,也值得我们去大书特书的正能量。所以,老王决定写出本章,不当之处,请方家们批评指正。

349年,石虎终于病死,年54岁。

韩非子提倡抱法、处势、用术,法令多施于“贱民”,死于狱中,仅活了47岁。商鞅铁腕施法、打破礼治,死于车裂,只活了52岁。孔子崇尚仁义礼智信,活了73岁。孟子崇尚民贵君轻,活了84岁。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活了86岁。新中国开国元帅,虽身经万千凄风冷雨,然一心为民,10人中有一半活到了89岁以上。

信仰与寿命的关系,值得深思。

只信仰强权和杀戮的石虎,虽身经百战、体健如钢,然戾气冲天、几近疯狂,五脏六腑从未得到过片刻安宁,故只54岁就领了盒饭。

然而,一代混世魔王自己上了西天,天下却仍未取得片刻安宁。后赵朝野上暗流涌动,各派势力之间暗中角劲,目标都指向一个-皇位。能干的儿子,被石虎自己杀的差不多了,剩下几个儿子及孙子的情况如下:

1、太子石世。石世除了是石虎的儿子、太子外,其血统也比较特殊。前文已述,329年,前赵匈奴皇帝刘曜被后赵羯胡皇帝石勒所俘杀,刘曜的小女儿安定公主因生的貌美,被石虎纳为妾,生了石世。石世属于匈奴与羯胡的混血。

348年,石虎受石世之母昭仪刘氏及将领张豺的鼓动,将年仅9岁的石世立为太子。349年,石虎去世, 10岁的石世继帝位,大权握在母亲刘太后及张豺手中。

被石家灭掉的匈奴皇帝刘曜,以血统完成了阶段性逆袭。

2、燕王、大都督、丞相石斌。石虎称帝后,其子石遵和石斌最有可能成为太子,但在刘氏及张豺的运作下,石世被立为太子。石虎死后,刘氏及张豺担心石斌造反,设法干掉了石斌。

3、大将军、左丞相石遵。石遵是石虎的第九子,其母亲就是那个著名杂技演员郑樱桃。石虎病重时,石遵受命率军镇守关右。

4、石虎的养孙,汉人将军石闵。

幼子继位、太后摄政,其他皇子有的被杀,有的率重兵镇守在外,这样的政局如何能稳定?

果然,小屁孩石世继位不久,石遵就在石闵的怂恿下叛乱了。

石遵、石闵的叛军居然深得后赵民心,士兵纷纷倒戈,很快攻陷后赵都城邺城,张豺、刘曜的女儿刘太后及皇帝石世都被杀。石世在位仅33天,后赵皇帝就变成了石遵。

树欲静而风不止。

石遵没有儿子,叛乱夺位时,曾对同盟者石闵许诺:事成之后我当皇帝,立你为皇储(努力!事成,以尔为储贰)。论辈分,石闵应是石遵的侄子,无子的石遵的这个许诺,乍看起来并不突兀。然而......

后世明燕王朱棣造反,在浦子口之战时遇险,危机时刻,需要二儿子朱高煦的死保。朱棣意味深长的对二儿子说了一句话,瞬间令朱高煦尽了肝脑涂地之力。--“世子多疾”。世子,大儿子朱高炽,身体不好。这句话惹得朱高煦浮想联翩,看到了接班的希望,在光明前景的激励下拼死救了老爸。

最后的结果?朱高煦被朱高炽的儿子装在一口铜缸里,点火烤了个外焦里嫩。炽(火旺)、煦(温暖),朱棣给这哥俩起名字时,难道就知道大儿子要给二儿子点火送温暖?

夺权时对同盟者的许诺,哪怕是父子之间都不可信,何况没有血缘关系的名义上的叔侄。果然,石遵登上皇位后,就不认账了,立了石斌的儿子石衍为皇储。石遵之所以违背诺言,应该与石闵的汉人身份有关。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石闵的失落可想而知,后赵举朝上下都看的很清楚-石闵必不心甘。为稳定羯赵政权,诸多大臣都劝石遵尽早除掉石闵。

石遵举棋不定。

你举棋不定,我就来谋划一盘大棋。石闵虽然出身于马上,以勇力绝伦著称,诡诈权谋并非其所擅长,可毕竟是汉人,至少在玩心眼儿方面,还是这些羯族人的祖宗。

他早就在暗暗构筑统一战线。

战乱年代,战力即是最大的生产力。石闵的战力,后赵朝野内外,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将士,都深深为之叹服,由此,他的身边始终聚集着一帮心甘情愿跟着他打天下的将士,包括李农等高级将领。但要想使后赵军队中的骨干彻底倒向自己,还得对石遵来个釜底抽薪。

某日,石闵上朝,递上一道板砖一样的厚厚的奏折。石遵打开一看,一串长长的封赏名单,是石闵要求封赏手下将士的,奏请让他们出任殿中员外将军,封爵关外侯等。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封赏可是大事,得仔细斟酌。石遵,认真阅读了名单,表示大部分人封赏无依据,不予准许。

煽动别人的负面情绪,最有效的模式,莫过于用“本来我想给你,是某某阻碍你得不到”。一如现在司法领域的某些律师,接案前拍胸脯打包票,什么案子都敢接,一旦败诉,立马向当事人“解释”-“本来能赢,是法官黑”。

而人生最大的仇恨,除了杀父、夺妻之外,就是砸人饭碗。

老王读研时碰上**停课,到上海某建筑公司打工。项目部有一朱姓师傅,浙江上虞人,五十来岁,秃顶微胖,整天笑眯眯的,中学文化程度的他却才华横溢,工地上的所有宣传标语都由他一人、一把刷子、一桶漆搞定,写出来的字真跟印刷体一样,令人赏心悦目。接触时间长了,他也就慢慢打开了心扉,跟老王说起了一段陈年往事。

当年,朱师傅学习成绩优异,但因当地某一当权者的一句话,丧失了身份转变的机会,没有完成从农民到干部的蜕变。很快,十年特殊时期来临,他带领一帮红小将冲进这位领导家里,厉令其跪下,以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为由,对这位领导进行了左右开工的惩罚,直扇的这位领导眼冒金星,脸肿成了猪头,求饶不已……

描述几十年前的事儿时,这位平常和蔼可亲的中老年男人,眼神中居然还有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气和快意恩仇后的爽劲儿……

砸人饭碗,也就积攒下了刻骨的仇恨,这股仇恨能否反噬,什么时候反噬,谁也不知道,要看时势。

石闵用的就是这股恨意。一大帮庆功宴都备好了,就等加官进爵的将士们,失望之情及对石遵的怨恨之意,可想而知。

石遵也不是没有眼线,很快有人把石闵最近的表现反馈了过来。石遵召集哥哥石鉴和乐平王石苞、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入宫,到太后郑樱桃处商讨对策。

由此可见,石闵虽然也姓石,但那是改的姓,人家这一帮子石才是石虎的种。众石开碰头会,议题只有一个--杀不杀石闵。

石遵:冉闵不忠于君主的迹象已逐渐明显,除掉他,如何?

哥哥石鉴第一个跳出来,挥了挥拳头表示支持:应当如此!

其他诸石众口纷纭。

太后郑樱桃:当初在李城起兵时,如果没有冉闵,岂能有今天?冉闵有点居功自傲,应当对他有所宽纵,急急忙忙把他杀掉,不妥。

杂技演员的中心意思是:石遵你之所以能够继位,石闵有功劳,杀之不武。太后发言,是有一锤定音的效果的。杀石闵之事,就此暂时搁置。

然而,石闵很快就知道了众石开会不带他的消息,也知道了这帮人开会的意图。泄密者是谁?

是石鉴,第一个跳出来同意杀石闵的那位。密谋者成了泄密者,目的不是为了救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的石闵,其真正目的只有一个。

借刀杀弟。

石虎的儿子真是有一个算一个的狠,石遵极其信任的哥哥石鉴,竟然也有了干掉石遵当皇帝的想法。虽然并非一母同胞,可毕竟是有血缘关系的手足,又有点不好意思,那就借把刀吧。

这把刀,自然就是石闵。石鉴在参加众石碰头会时,就暗暗派宦官杨环,迅速去把这一消息告诉了石闵。

石闵得报,微微一笑。派出那份封赏(未成)名单中的苏彦、周成等人,率三千全副武装的士兵冲进了皇宫。

皇宫里,石遵正和一美艳夫人对弈,见到捉皇别动队,有些惊讶:这是谁在造反?

周成的回答挺艺术:义阳王石鉴应当立为继承人。

此回答,完美的隐藏了带头大哥石闵的名字,把石鉴挺在前面。至于石闵有无参加,石遵,你自己品去吧。

石遵若有所思,苦笑着摇了摇头:我尚且如此,石鉴又能支撑多长时间?

周成等人可不管石鉴能撑多长时间,他们只管执行石闵大哥不让石遵再撑下去的命令,于是呼啦一下拥上去,乱刀齐下,石遵当场喋血于琨华殿。周成等人杀红了眼,著名杂技演员郑樱桃,也同儿子一起去地下见石虎去了。

泄密者石鉴顺利继位,实行大赦。任石闵为大将军,进封武德王。任命司空李农为大司马,同时统管尚书职事。

石闵和李农都是汉人,一个掌握军权,一个掌握政权。难道后赵帝国最低级的种族就此迎来了翻身的曙光?且看。

349年12月某日,月淡星稀,夜黑风高,十几个蒙面黑衣人身携利刃,潜入了琨华殿,暗杀目标--石闵、李农。

石、李二人,均是马背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百战名将,反应异于常人,迅速抽刀反击。一阵叮叮当当、惨呼狼嚎之后,十几个黑衣人倒了一片,只有三个人逃了出去。

石、李二人率人紧追不舍,一直追到西中华门。突然,对面冲出来一股武士,瞬间将三个黑影击杀。石、李二人抵近一看,大吃一惊。

倒在地上的三个人,一个是中书令李松,一个是殿中将军张才,另一个,竟是石虎的第四子、乐平王石苞。

击杀此三人的武士们,是殿中禁军。为首的将领对石闵一抱拳:武德王受惊了,陛下知道乐平王谋反,欲加害武德王,特命我等来救援。

中书令,皇帝身边的秘书长;殿中将军,皇帝身边的保安队长。这俩人跟着石苞谋反?谋反不杀皇帝,刺杀我石闵和李农?

石、李二人,相视无言。

如前所述,石家人之间相戕的结果,可以列一张长长的烈士名单,写都觉得手累。杀来杀去,这下就剩下石鉴、石闵了,二人再死一个,就该剧终了吧?

图样图森破。石鉴想杀石闵的想法,竟然引起了一场空前的胡汉民族大仇杀,深刻改变了北中国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石鉴即位时,北中国的最大的社会问题,就是胡汉两族间的矛盾逐步走向激化,双方不断掀起暴动和兵变,最后激化到了空前的地步。

前文已有述,早在公元304年,“八王之乱”之时,西晋幽州刺史、军阀王浚为讨伐成都王司马颖,联盟了女婿段氏鲜卑共同起兵。段氏鲜卑士兵乘机大肆掳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不说,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妇女。回师途中,鲜卑士兵对被掳汉族妇女大肆奸淫,同时又把这些妇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称为“双脚羊”。

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王浚有点于心不忍,要留下这些妇女。鲜卑半兽人们一时吃不完,又不想放掉,就将这些妇女全部赶到易水中淹死,易水为之断流。

这段记载,也许有夸大的成分。然而,久处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永远不要低估民族融合中所必然经历的铁和血的残酷性。不信,就看看当今的亚美尼亚,看看当今的库尔德人,也看看当今的俄乌战争。

到公元349年,迁居中原的胡人已经高达五六百万之巨。他们是在东汉、魏、晋、石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来的。有的是被当时政府强迁进来的,有的是主动迁进来的,有的则是,武装打进来的。

西晋太康盛世时期(280-289),全国人口才不过1600余万,若按南北平均计算,北方不过800余万人口,再经过永嘉之乱,人口定急剧减少。这五六百万胡人一入中原,数量上是相当惊人的。特别是在北方,很多地方汉人甚至已变成“少数民族”了。

西晋时期的北中国,南达长江,北到燕辽,西起关陇,东至东海的广阔区域,因社会动荡,不断的有胡人落草为寇,侵扰地方。初期,大都不敢公开反对西晋的统治。直到匈奴人刘渊、羯族人石勒等胡酋组团造反,匈奴、羯人合流,铁骑横扫整个黄河流域,北中国处处鸣胡笛。

北中国的匈奴刘汉政权和羯赵政权,虽然吸纳了汉人参政,可本质上都是实行胡汉分治政策,汉人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如前所述,石虎统治时期的后赵,汉人被列为最底层的第五等人,甚至不如禽兽。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的路上,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

北方人口的大量减少,致使土地大量荒芜,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破坏了生态平衡,虎狼等野兽则大量的繁殖。石虎见同类数量多了,很欣慰,将邺城以南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皇家私人狩猎场,规定野兽只能吃汉人,汉人则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否则即是“犯兽”,将被处以极刑。

羯赵血腥屠杀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迫使大量汉人起来反抗,但有组织的汉人抵抗都被血腥镇压。到石鉴继位时,据推测,北方的汉人不过四百万左右,汉族已面临亡族灭种的威胁。

中国从不缺专家,预测界也是。譬如,当下,房价问题是国内经济问题最突出、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国的房价将走向何方?各路经济界、政治界的预测大神们纷纷抛出预测神论,全面崩盘论、暴涨失控论、不崩不涨平稳过渡论。这些预测神论个个有理有据,看完全面崩盘论,你一般就信了。再看暴涨失控论,哎,也有道理,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你信了。再看不崩不涨平稳过渡论,你的思维一般也就崩溃了。

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幕,这场灾难难道就没有人能预料到?其实,早在西晋丑女皇后贾南风当政时期,就有人预料到了。

江统,陈留圉人,老家是今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的,历任西晋的山阴县令、中郎、太子洗马、博士、尚书郎、参大司马、廷尉正、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

通观其履历,大部分是在皇帝或太子身边干跟班。中郎,就是皇帝的低级生活秘书。太子洗马是个什么官?不要真以为是给太子洗马的。这个“洗”字,其实应该是“先”,意思是在太子马前做先导,太子的秘书,帮太子整理点图书啥的。黄门侍郎,因古代的宫门基本都是黄色的,所以称黄门,黄门侍郎是照顾皇帝饮食起居的,也是皇帝的低级生活秘书。

黄门侍郎一般都是由宦官担任,但江统显然不是宦官,他是有后代的,而且他的一个后人非常有名。

江湛,宋文帝刘义隆手下的重臣,就是江统的重重孙。江湛这个人,后文也会提到。

江统最终升职到了散骑常侍,皇帝的高级顾问、秘书。秘书角色的人除了伺候领导外,一般不干具体的事儿,所以就喜欢琢磨事儿。江统也不例外,他的这一琢磨,就琢磨出一本旷世名著来。

《徙戎论》。

徙戎,顾名思义,就是把胡人们迁走,老家哪儿的迁回哪儿,不准随便移民。

江统琢磨这事儿的起因,是当时几个少数民族的首领不安份,特别是氐族首领齐万年(杀虎斩蛟的周处死于其手)造反后,江统意识到,解决胡人造反问题,不应只靠镇压,还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怎么解决?

把他们迁走。

《徙戎论》,首先分析了胡人的本性,认为胡人因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此素质不敢恭维,穷山恶水出刁民(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跟汉人也不一条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然后,系统总结了胡人的内迁历史,从哪来的,祖宗八辈干什么的。最后提出了迁徙的方案。

《徙戎论》虽发于氐族首领齐万年的起义,但江统敏锐的感觉到,山西的匈奴才是西晋的心腹大患(并州之胡,本实匈奴桀恶之寇也 ),应该“还其本域”, 把他们迁回塞外大漠匈奴故地重新放羊放牛去。

可惜,当政的丑女皇后贾南风是没有这见识的,当时她正忙着收拾司马诸王、收拾太子、收拾婆婆,这篇调研报告自然没能引起她的重视。结果,不到十年,住在山西一代的匈奴就造反了,最终酿成了五胡乱华的惨剧。

当然,《徙戎论》引起的争议也是很大的。台湾人文大师柏杨就认为,“江统把灾难全部归罪于蛮族,根本没有触及问题核心;只看见疯子杀人,而没有看见是谁把致疯的毒药放到对方碗里;强迫蛮族喝下致疯的毒药,而痛责他们发疯,诟骂他们性情贪婪、凶悍残忍,是把事情本末倒置”。

巧合的是,柏杨先生祖籍河南辉县,生于开封市通许县,是江统的老乡。

再回过头来说石闵。

石闵,得知石鉴想干掉自己的计划后,对石家的仇恨是不言而喻的。最困难时,团结在自己四周的是谁?是汉人李农等将领。我的身份?汉人!我应该姓冉而不姓石!

少年将军石闵已经红了眼,连发五道命令,这就是震古烁今又令当今史学界讳莫如深的著名的“杀胡令”。此令引爆了汉族人民积压了近半个世纪的国仇家恨,点燃了复仇反抗的怒火。

第一道命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来看此令出的背景。

当石闵赶在石遵杀自己之前,先发动政变袭杀石遵改立石鉴后,石鉴封石闵为大将军、武德王,掌握朝政大权。

石闵立即对后赵朝廷进行了改组,清洗了一批胡人官员,转而将一批汉族军政官员安插到要害职位上,如:

1.李农为大司马,并录尚书事:马,武也,大司马,国防部长或参谋总长;录尚书事,国务院总理。

2.郎闿为司空:纪检监察部部长;

3.刘群为尚书左仆射:国务院副总理;

4.侍中卢谌为中书监:中央秘书长。

这完全是个汉人的内阁。皇帝是羯族人,可朝政掌握在汉人手中,这是西晋灭亡以来北中国政权第一次实际由汉人掌握朝政。胡人们心理怎能平衡?

不仅是心理不平衡,而且心里也很恐惧。毕竟,以往对汉族人太过残忍,汉人上台后会不会乘机报复?因此,石闵夺权后,对后赵朝廷如此汉化改组,引起了各地胡人将帅、部酋们的强烈反对。

各地胡族纷纷聚集重兵,屯于各方重镇,觊觎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河南一带,对石闵的根据地邺城形成了战略包围.

大战一触即发。

最大的反石闵势力,是在后赵的老根据地襄国镇守的石虎的庶子石祗。此人联合各地羯族集团,和羌族姚弋仲、氐族苻洪等部的势力,打起了反石鉴的旗号。

反石鉴?只要智商不低于80的都知道,石祗真正目的只有一个,清君侧—斩石闵、李农。

既然反我,那我得有所应对。石鉴任命石琨为大都督,率军7万讨伐石祗。这个任命挺有意思。因为,石琨是石祗的亲哥哥。任命哥哥为大都督率军去平反叛的弟弟?

果然,这个任命的结果是,石琨逃到冀州,转过头来攻击邺城。石闵对石鉴的命令,倒是没提任何反对意见。

因为,他很自信。

石琨的进攻被石闵轻松击溃。后石祗称帝,任哥哥石琨为相国,哥俩儿在与石闵的对抗中再次落败,石祗被投降石闵的部将刘显所杀。石琨全家逃亡东晋,被东晋斩于建康(南京)。

刘显在襄国(河北邢台)称帝,复叛石闵。石闵又轻松平叛,杀刘显及其官员百余人,将襄国宫殿一把火烧掉,百姓全部迁到邺城。

自信来源于实力。

在邺城内部,反汉势力也在蠢蠢欲动,领头的,自然是后赵的羯族皇帝石鉴。

前文已述,350年,石鉴密令石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诛杀石闵。面对石闵的责问,石鉴不愧是著名演员郑樱桃的儿子,遗传基因使其颇具“影帝”气质,他发誓对此事一概不知,为表诚心,还处决了石苞、李松、张才三个倒霉蛋。

可是,邺城内的反石闵势力还是不断涌现。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等,又受命诛杀石闵、李农。结果,被石闵、李农识破,三石全被砍了脑袋。

接着又有老羯族人跳了出来,后赵征西将军、龙骧将军,三朝老臣孙伏都、刘铢。二人在邺城内秘密集结了3000羯族人,组成敢死队,埋伏在“胡天”,计划--假意劫持石鉴,然后再诱杀石闵、李农。

“胡天”,拜火教的主神“阿胡拉玛兹达”(对其具体建筑结构有兴趣的,可去山西介休看看那座国内仅存的祆教神楼),预示着这是一场后赵皇室内部的种族冲突。

3000羯族敢死队员在孙伏都、刘铢的率领下挥舞钢刀狂叫着向汉军冲杀过来。石闵、李农沉着应战,一战而溃孙、刘。羯人退守凤阳门,石、李二人杀红了眼,率领汉军猛攻,从凤阳门至琨华殿,横尸遍地,血流成河,孙、刘二人也为石家殉了葬。

这事儿,石鉴一开始确实不知道。当时,他正在中台,见孙伏都在破坏阁道,询问原因。孙伏都拱拱手:李农等人谋反,已经聚集在东掖门,我带领卫士平叛,谨先告知你。

石鉴瞬间就明白了:你是功臣,好好为官效力。我在台上观战,事情尔等自行决断,无须向我汇报。

待到血染战袍的石闵、李农带着数千杀红眼的士卒入宫,石鉴却又打开宫门,一脸无辜:孙伏都谋反,你们应当立即讨伐他。

任石鉴演技再好,这些反石闵势力的出现,傻子也能看出主谋就是身为皇帝的他。石闵当然也心知肚明,他将石鉴软禁于御龙观,吃饭?用篮子吊在半空,当禽兽一样饲养。

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击杀孙伏都等人后,石闵愤而发布了第一条命令,史称第一道“杀胡令”:

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此令各村用大喇叭一广播,邺城内胡人炸了锅。害怕被清算的胡人们,一时之间纷纷撒丫子往邺城外跑。城门关着?那就用绳索从城墙上出溜,性子急的直接从城墙上往下跳,摔死摔伤多人后,胡人们红了眼,从城内群起攻击城门妄图夺门而出……

一句话就把城内的胡人吓成疯人,是石闵没想到。邺城内的胡人毕竟不全是羯族人,一次性跑光了,守着一座空空的城池还有什么意义?毕竟,有些胡人还是可以利用的。第一道命令有点左,那就修正一下吧,石闵接着下了第二道命令:

与政府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

这是一道明显温和的命令,有点统一战线的味道。类似于当年解放军俘虏了国民党军后的宣传:大家都是穷苦人,愿意的就留下来加入革命队伍,不愿意留的,发给路费回家。

喊话的人内心是渴望被喊话的人留下的,被喊话的人,可就各怀鬼胎了。

大部分胡人一听石闵的第二道命令,大喜过望:原来还得顺绳跑、跳墙跑、夺门跑,现在可以自由跑了!

一时间,反而跑的更多了。要出城门的胡人们蜂拥而至,把邺城的门堵的跟早上8点的北京东二环似的。

这大大出乎石闵的意料。接着,更令石闵感到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邺城周围的汉人们知道了石闵的命令,个个拍手称快。多年遭受压迫,现在石闵当权了,邺城就是汉人的革命圣地延安啊!欢欣鼓舞的他们,纷纷拖家带口的往邺城内赶。

于是,邺城内外出现了一个怪异的景象:

大批的胡人拼命往邺城外跑,更大批的汉人们百里外赶来往邺城内挤。往城外赶的胡人们凄惶惶如丧家之犬,往城内挤的则像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大包小包的欣欣然归家。

石闵站在城头,看着这两股心境截然不同的人流,内心五味杂陈、感慨万千。他石闵至今还保留着石姓,就是希望能以石家后人的身份继承后赵政权。然而,石虎的子孙个个如蛇蝎豺狼,同父同母尚且不共戴天,何况他一个养孙,一个汉人。

由此,石闵的心境彻底发生了逆转:皇位是抢来的,不是等来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人才是我真正的同袍和依靠!于是,一道更左的命令自邺城宫内飞檄而出:

其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

这是石闵的第三道命令。

不孝有三,无编为大。杀胡人还能直接入编当公务员,四级调研员直接晋升为一级调研员,武官直升副师。此令不用说在古代,就是在当下都极具吸引力。邺城内的汉人们一时都疯了,此令刚颁布的第一天,就有数万胡人被杀。

一日之内,斩胡首数万,汉人民心可用。石闵深受鼓舞,随即打开粮仓国库,予以物质奖励,并亲自带队屠胡。几天内,胡人喋血无数,尸体全部扔在邺城外,任由野狗豺狼虎豹分食,野兽们个个血牙森森、双目染赤……

嗜血的刺激,郁结后情绪的极度释放,对至尊权力的狂热追求,令石闵血脉贲张,已不满足于在邺城内杀人,接着颁布了第四道命令:

传檄境内,敕各地将领杀胡、驱胡。

至此,屠胡不可控的走向了扩大化。

原后赵境内,即中原地区的汉人们接到此命令,整个族群都疯了,对胡人们展开血腥的民族报复。高鼻碧眼的,杀!胸大胡子多的,杀!屠胡的范围从邺城迅速扩大到整个北方。

血腥之下,众胡人有的往西域方向跑,有的往北方跑,被羯胡掳掠的各地汉人也纷纷返还故乡。一时间,中原道路上有数百万人往怀着不同目的向不同方向奔走,汉人胡人在路上碰着也互相攻杀,路上到处是尸体,瘟疫流行,土地大部分荒芜,人相食,中原大乱。

在此处有一历史悬案,即“胡人遵石闵杀胡令屠胡”的问题。

前文讲过,后赵有一大将叫麻秋,就是前文叙述的,受降假投降的段辽时,被慕容恪打跑的那个后赵的征东将军。

《晋书》卷一百七《石季龙载记》记载,“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刘国据阳城,段龛据陈留,姚弋仲据混桥,苻洪据枋头,众各数万。王朗、麻秋自长安奔于洛阳。秋承闵书,诛朗部胡千余。朗奔于襄国。麻秋率众奔于苻洪。”

意思是说,石闵的杀胡令一出,屯居四方的各地军头开始杀胡,麻秋和王朗从长安到洛阳的途中,麻秋按照石闵的旨意,杀掉了王朗部下千余名胡人,投奔了苻洪。

此处有几点疑点:1、麻秋本人,是胡人,为何要杀胡人?2、如果是按照杀胡令杀掉王朗部下的胡人,为何又投降了另一个胡人苻洪(氐族)?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麻秋不是胡人,而是汉人。但《太平广记》卷267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后赵石勒将麻秋者,太原胡人也,植性虓险鸩毒。有儿啼,母辄恐之麻胡来,啼声絶。

后世也皆以麻胡代指麻秋,且,当今在汉族、蒙古族、苗族、回族、壮族、土族、土家族、傈僳族、锡伯族中,均有麻姓,非汉族所独有,故麻秋是汉人的可能性基本排除。

问题在哪?

且看《晋书》卷一百十二《苻洪载记》记载:“初,季龙以麻秋镇枹罕,石闵之乱,秋归邺,洪使子雄击而获之,以秋为军师将军”。

这记载是说,麻秋是在去石闵占领的邺城的路上,被苻洪的儿子打败抓住后归降苻洪的,这与同样是《晋书》中卷一百七《石季龙载记》记载的“麻秋率众奔于苻洪”相矛盾。

综合史料分析,破案如下:

石闵屠胡,本不是出于民族大义,而是源于夺权过程中胡人作梗,胡人不能为其所用才愤而屠胡。能为石闵所用的胡人,还是能保证性命和利益的。这样,石闵发出杀胡令后,才真的有麻秋这样,深知石闵真实用意并响应石闵的“胡奸”出现。

证据?事实就是证据。

1、从麻秋的出发地看。麻秋镇守西北关中、陇西一代,自古有“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麻秋在为苻洪所用后,也曾劝苻洪先收关中,然后东争天下,可见麻秋也知道关中的重要性。而其在乱世出关中奔向邺城,显然是没个人野心的,而是想以石闵为其正主。

2、从麻秋的归宿来看。麻秋在为苻洪所用后,苻洪视麻秋为知己,委以为军师将军,可麻秋却想用毒酒干掉苻洪后逃走,结果被苻洪之子苻健杀掉。这,显然是身在氐营心在汉。

3、从动机来看。胡人背叛胡人,可能吗?不仅可能,而且动机十足。为何?源于汉文化强大的同化能力。后文会讲到,鲜卑政权中央某些贵族以受汉文化洗礼,而视本民族边镇士兵为粗鄙之人,以与其同族为耻,甚至引起兵变,这都说明了胡人崇拜汉文化之深。

六七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家里过年大都贴年画,肯定对一张《麻姑献寿》的年画有印象,而这个麻姑,就与麻秋有关。

当年,麻秋在今湖北省东北部筑了一座城,此城叫麻城,故址就在当今的湖北麻城市,开国大将王树声、上将许世友同志均出生于此。

据说,麻秋筑城时,强役民工昼夜不停的干,鸡鸣收工,天明开工。麻秋有个女儿叫麻姑,虽年少却非常善良,同情民工之疾苦,夜半学鸡鸣,使民工能提前歇息。这个秘密被麻秋发觉后,残暴的麻秋鞭笞女儿,麻姑被迫逃到麻姑仙洞修炼,后得道成仙。后世中就有了《麻姑献寿》的年画。

这个传说,不仅透露出人性的善良,还反射出胡汉文化互相融合的影子,令人感动,令人欣慰。文化,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淀的,三代可以出一个暴发户,却很难出一个贵族,这就是时间积淀的作用。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明确的传承,因此有了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时间积淀出来的深厚,虹吸力和同化力是极其强大的。中国历史上有多次被外族侵略的经历,可最后无一例外,侵略者都被中国的文化反向融合,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盼了好久终于盼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石闵称帝后(冉魏政权),皇冠、御座、至尊的称号令其心灵得到短暂的放空和满足。可是,他很快就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北方虽然掀起了民族复仇的狂潮,可毕竟是孤军奋战,陷于众胡的包围中。他,需要盟友。环顾四周,最合适的盟友在哪里?

南方的东晋。毕竟是同根的汉人,二者如果携手并肩,石闵在北方中心开花,东晋在外围进击,汉人光复全国,大有希望。于是,石闵恢复了汉族本姓“冉”,并布了第五道命令。

第五道令,其实是发给东晋的结盟告示:羯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不仅发告示,冉闵还派使者直接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了东晋。令其大失所望的是,东晋理都没理他,原因只有一个。

你称帝了。至尊只有一个,非血脉传承式的称帝,在汉人的伦理世界里是不可宽恕的。

从石闵到冉闵,即使恢复了汉姓,从此也只能孤军奋战。其实,他一直是在孤军奋战。

孤军,越孤独,越铁血!

冉闵的本部人马,来源于当年的特种部队“乞活军”,现在来看看这支部队的彪悍的作风和惊人的战斗力。

冉闵,“善谋策,勇力绝人,攻战无前” (《晋书》)。冉闵每次战斗,都亲自冲锋在前,骑朱龙马,左手使双刃长矛,右手持连钩戟,每战杀敌无数,其勇悍绝伦的单兵作战能力令五胡军队闻风丧胆。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支铁血孤军的战绩:

350年1月,后赵汝阴王石琨率军7万,与冉闵率领的千余名骑兵战于城北。冉闵奋起神威,以少胜多,大破石琨,斩首万余级。

350年6月,石琨又率大军10万进据邯郸,后赵镇南将军刘国率军自繁阳与石琨会师。冉闵主动出击,二破石琨,斩首万余级。

350年8月,后赵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率约30万军队组成讨伐军集结于昌城。冉闵率军逆袭,战于苍亭,这次更彻底—这支羯赵讨伐军全军覆灭。

350年,冉闵率军与慕容鲜卑20万大军战于凌水河畔,大破之,擒斩燕军7万余人,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

孤军,又毕竟是孤军。

351年2月,胡人组成反冉联盟。石虎庶子石祗联合鲜卑、羌人夹击冉闵。这次,冉闵因屡胜而轻敌,加上兵力不足,导致大败,汉军死伤无算。此战后,冉闵所据的徐州、豫州、兖州和洛阳归降东晋,东晋势力开始重返中国北方。

战斗的失败,也引发了汉军内部的矛盾。在胡人日益团结抗冉的情况下,冉闵头脑发热,诛杀了自己最亲密的战友。

李农,前文已有多处笔墨涉及,后赵重臣,石虎时代即已位列三公之一的司空。废除石鉴帝位后,冉闵曾试图将皇位谦让给李农,可见李农的地位。冉闵继位后,李农被封为齐王、太宰、录尚书事,冉魏政权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

从前平起平坐,一旦分为君臣,人心总争短长,冉李二人逐渐君臣相疑。350年,冉闵将李农及其三子诛杀。

二把手,历来都是最危险的位置。不仅在古代的中国,在任何集权政权都是。如,红色高 棉的宋成,古巴的切格瓦拉,小胖子的姑父等等等等。

351年,石祗部下刘显在阳平之战中被冉闵击败,被歼3万余人,刘显被迫投降冉闵。冉闵给了其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令其回军杀死了石祗,从此,石赵灭亡。

没有向心力的投降,降而复叛是家常便饭。351年7月,刘显再叛冉闵并称帝。次年正月,冉闵率领8000骑兵攻克襄国(河北邢台,羯赵副都),砍掉了刘显的脑袋。至此,冉闵扫除了羯赵全部的残余势力。

数数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全部死于非命。羯族恶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后世身上得到了报应。

中原几场大战,冉闵的汉家铁骑打出了威风,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无月不战,互为相攻),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尽为汉军控制。屠杀汉人的罪魁祸首羯族人,在民族仇杀中基本被灭种,但尚有余孽最后又乱到了南中国,给江南百姓带来了一场空前浩劫,这点后叙述。

冉闵倡导的屠胡政策,使氐、羌、匈奴、鲜卑等数百万人退出中原,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故土, 甚至有些胡人辗转迂回,迁回了万里之遥的中亚老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