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八十三章 规划与庆贺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八十三章 规划与庆贺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两年,李琩一直在思考在安西落脚之后,下一步他应该怎么做。

如果仅仅只以安西的实力,想要与朝廷抗衡,这完全不现实,所以只有进一步做大。

想要做大,有两条路子,第一条路是大力发展安西,第二条路是以安西为始,把自己的势力一步步扩展到北庭、河西、陇右。

这二条路,不可一蹴而就,且需要等待时机,慢慢的渗透。

所以现在李琩着重考虑的是第一条,发展安西。

对于发展安西,李琩在经济、军事、政治已有了一些规划,但总的来说,步子还是不能垮得太大,还是需要步步为营。

这步步为营的第一步,李琩认为是先遵循历史,发展好基本的农业。

只有农业基础发展好了,他才能进一步实行其他的计划。

历史上,大唐控制安西之后,便开始在农业上实行兴修水利,开荒屯田。

不过由于安西的外部环境并不太稳定,经常受到外敌袭扰,所以大唐在安西的屯田发展也不顺利,被大致隔成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公元630年到657年,这一阶段属于开拓时期。

第二阶段是658年到702年,这一阶段属于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702到763年,这一阶段属于高速时期。

最后便是763年到791年,这一阶段,吐蕃切断了安西与朝廷的联络,安西孤军困守,基本没怎么发展。

李琩现在所处的时期,正是高速黄金时期,也正是这一时期的屯田发展,才能给后面“西北孤忠”的困守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碰上这个黄金时期,对李琩有利的。

而且,相比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李琩还有三个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他提前十年从小勃律国击退了吐蕃,这让他的外部环境好了很多。

第二个优势,是他不会像历史上诸如盖嘉运这样的节度使一样乱搞。

第三优势,他知道后世一些更加便利有效的农业器具,以及适合安西的农业作物。

不过这第二第三个优势,还比较悬浮,要想真正的落到实处,他需要大量的人才以及踏实的工作。

特别是人才,再好的方案,没有人才去实施,不仅推行不下去,反而会取到反效果。

所以李琩想借开府庆祝的机会,顺便选拔一些人才培养培养。

……

安西的官员、地方大族和百姓,听到李琩开府有关于农业的比试,都有些惊讶。

因为根据他们的了解,如今的贵胄开府,娱乐方式除了诗赋歌舞,便是各种奢靡的玩乐,比如将投壶升级为投掷金银,比如酒池肉林。

像李琩这种高贵的皇子,还想着玩一些农业、水利器具,属实没见过。

不过上有所好,下便迎之。

李琩喜欢这些,他们就去发掘这些方面的人和事。

到李琩开府之时,许多和农业、水利方面有关的人,便齐聚龟兹。

……

……

……

开元二十六年,二月初六,宜迁居。

李琩和杨玉环搬进了新府,大宴宾客,同时举办节目,与民同乐。

节目的上半场,是诗赋歌舞,除去安西本地的才子佳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来了一些。

远在河西的高适,对李琩的知遇之恩一直铭记于心。他本想亲自来给李琩庆贺,但他现在是河西的将军,也立了功,获得王忠嗣的重用,一时抽不开身,便请他的朋友来代为祝贺,同时也一起传达王忠嗣的祝福。

对于王忠嗣和高适同时差遣来的人,李琩没有怠慢,亲自接待。

偏厅里,仆人将王忠嗣和高适差来的人引了进来。

一行人的领头者见到李琩先行了一礼,道:“下官王维,拜见寿王殿下。”

“王维?”李琩听到这个名字,有些惊讶。

李琩仔细打量了王维一番,只见王维大约三十五六岁的样子,风采卓约。

“原来是王将军。”李琩请王维一行人入座,道:“如果我所记不错的话,王将军现在是河西的判官。”

“正是。”王维礼貌回复,“殿下当真是博闻强记。开元二十三年,下官被拔擢为左拾遗,去年下官调任河西,做了王忠嗣将军的判官。”

这事,李琩有所了解。

王维算是张九龄一手提拔上来的,调任做王忠嗣的判官,也是张九龄的手笔。

说起来,王维算是张九龄的人。

但另一方面,王维和高适是朋友,这关系就有点复杂了。

李琩略微沉吟,笑道:“王将军公务繁忙,还能远道而来,本王倍感荣幸。”

“不敢。”王维起身,又给李琩行了一礼,道:“下官受王忠嗣将军和高适将军所托,特来祝贺殿下乔迁之喜。”

说着,让人呈上一把宝剑和一盒特制的毛笔。

宝剑是王忠嗣送的,特制毛笔是高适送的。

李琩看了一眼,笑道:“不必送这些礼,王将军亲自前来,能送贺诗一首,便是最贵重的礼物。”

王维道:“王忠嗣将军和高适将军知道殿下喜爱诗文,没有作诗,但请了几个才子过来。”

“哦。”李琩看向王维带的几个人,道:“请王将军介绍介绍。”

王维一一介绍道:“这位是王之涣,这位是孟浩然,这位是岑参……”

听到这几个名字,李琩又是一愣,因为这几个人,他虽然不认识,但是名字都听过。

王之涣出生太原王家,和高适是好友。

726年的时候,王之涣在冀州做衡水主簿,后来遭人诽谤,辞去官职。

732年的时候,高适去蓟门访王之涣,王之涣不在。

李琩猜想,应该是他用了高适,高适便把这事告诉王之涣,希望王之涣来访他,以求重踏仕途。

孟浩然734年的时候,去拜会过张九龄,张九龄非常欣赏他,但没有任用,后来张九龄被贬之后,才重新任用他。

至于岑参,他虽然和高适他们是朋友,但那是几年之后的事,按理说,他们现在应该还不熟。

换句话说,这三个人来自不同的势力,而且要么是失意的人,要么是没有起家的人。

他们来此献诗,目的恐怕不只是献诗那么简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