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98章 父子坦言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98章 父子坦言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军事上做了部署,阁罗凤又写信给高仙芝,斥责唐军出兵的不正当性,要求唐军退兵,表明南诏愿意臣服大唐。

高仙芝回信做了回应,阐明大唐出兵的正当性,同时把李白讨灭南诏的檄文送进太和城。

高仙芝一边与阁罗凤打嘴炮,一边派人进行试探性的进攻,同时紧锣密鼓的进行攻城准备。

双方对峙拉扯了一个多月后,到继德六年二月,高仙芝觉得决战的时间到了。

二月初六,高仙芝召众将议事,做军事部署。

高仙芝道:“同时打龙首关和龙尾关,兵力分散,不利于作战,我意,需一虚一实,着重攻其一处。”

辛云京道:“龙尾关由阁罗凤镇守,阁罗凤骁勇善战,不如避强击弱,攻打凤伽异镇守的龙首关。”

浑瑊道:“我们这么想,敌人也会这么想,因此必然会重兵防守龙首关。而且我军合兵需要绕洱海,敌军只需在洱海坝子直线上下,支援速度比我们快,若是一击不下,恐怕要失败而归。”

高仙芝看向马璘。

马璘道:“末将勘察了苍山地形,苍山南部有翻越的可能,末将请命,领三千精锐之士,翻越苍山。”

“好!”高仙芝站起身来,“马将军既然能翻越苍山南部,那我们就打龙尾关!”

“是!”众将同声。

高仙芝拿出李琩赐他的宝剑,道:“此战陛下准备充足,军士配备的物资器械只有精锐中的精锐才能拥有,若此战不胜,皆是我等无能,大唐往后二十年,也无力再进南诏,如此我无颜再面对陛下。若此战失败,诸位皆受军法,我亦用陛下所赐之剑自裁,上报陛下圣恩,下全我与诸位的兄弟之情。”

军中发言,不是儿戏,大家都知道高仙芝说得出,就做得到。

因此人人打起精神,同声道:“讨灭南诏,不胜不归!”

当日,马璘带兵绕到苍山南部。

苍山险峻,无路可走,马璘和士兵们爬巨树而上,攀崖壁而行,冒着生命危险,拼死登上了苍山南部,将大唐的旗帜插在苍山之上。

次日,朝阳撕开黑幕,撒下万丈光芒。

苍山上无数的大唐旗帜迎风猎猎作响。

龙尾关的唐军将士看到苍山的大唐旗帜,军心大振,放声高喊:“杀!杀!杀!”

杀声如山呼海啸,震天动地。

阁罗凤和守龙尾关的南诏将士回头,看到苍山的大唐旗帜,心顿时凉了半截,再听着唐军的高喊,又心生惧意。

高仙芝趁着士气高涨之际,下令进攻。

鼓声雷响,唐军第一轮,投石机将投石倾泻到龙尾关,第二**型床弩射出遮天蔽日的弩箭。

接着,攻城士兵抬着冲车,云梯,像不要命一样,冲向龙尾关。

李晟、王武俊、骆元光身先士卒,对龙尾关发起猛攻。

南诏将士的士气本来就有些低落,再加上唐军过于猛烈的攻势,南诏军很快支撑不住。

唐军兵锋所指,威震山海,迅速攻破了龙尾关,斩断了南诏的龙尾。

阁罗凤无奈,带军北撤,准备缩回太和城,再和唐军打一仗。

但是,马璘带人登上苍山,不只是插旗帜振奋军心这么简单。

马璘带着精锐奇兵,从苍山上俯冲而下,截断了阁罗凤撤回太和城的路。

唐军前后夹击,南诏军彻底溃败。

阁罗凤见大势已去,回天乏术,不愿军士再跟着惨死,于是扔下武器,准备束手就擒。

段全葛见阁罗凤放弃抵抗,忙道:“大王,万不可向唐军投降,末将愿带队拼死送大王出洱海,只要大王活着,南诏就能东山再起!”

“罢了。”阁罗凤叹了口气,“我若逃走,我走到哪里,唐军便追到哪儿,到时候又有多少无辜的人死去?大丈夫败则败了,死则死耳,何必苟延残喘,牵累他人!”

说完,让南诏士兵放弃抵抗,扔下兵器投降。

李晟和王武俊随后围上来,将阁罗凤押去见高仙芝。

见到高仙芝,阁罗凤道:“我本想自刎免辱,但我生怕我死之后,唐军将士为泄愤残害南诏百姓,因此本王束手就擒。本王愿领大唐圣人一切责罚,只盼高公能约束将士,勿要杀害南诏降士,勿要劫掠南诏百姓。”

阁罗凤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之前张虔陀和鲜于仲通他们的恶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导致他对唐军的观感一直不好。

高仙芝沉吟片刻,道:“陛下说过,南诏是大唐的土地,南诏子民,就是大唐的子民,陛下不会伤害自己的子民,唐军将士也不会伤害大唐的百姓。”

阁罗凤闻言一怔。

阁罗凤一直都以为大唐和南诏的战争,是一场对外征服之战,但没想到李琩只把它当做一场统一之战。

……

继德六年三月,高仙芝去下关祭拜李宓后,押着阁罗凤,带上李宓的家人,班师回朝,留李晟镇守南诏,继续平定南诏残余势力。

四月,高仙芝将阁罗凤押入长安。

李琩对将士们论功行赏,给阁罗凤加封金吾卫大将军,让他住在长安。

李琩在陇右道的时候,远征小勃律,平突骑施,收复碎叶城,拿下伊犁河谷,打大食,定西域,抗吐蕃,将大唐对吐蕃的防线,推到苏毗地区。

李琩继位后,又平内乱,改新制,北收契丹。

如今又南平南诏,文武大臣们纷纷给李琩上书,请李琩封禅泰山。

李琩回绝了大臣们的请求,大臣们却再三揍请。

李琩便在朝会上道:“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伤害呢?从前秦始皇行封禅礼,而太宗不封禅,难道后人认为太宗的贤德不如秦始皇吗?而且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

众文武面面相觑,没有说话。

李琩见大家都不说话,又提出想出去巡视。

然后,张镐站了出来,道:“陛下想出去体察民情,臣能理解,但现在太上皇所住的兴庆宫北墙尚未修缮,以前不修,是因为天下大乱,朝廷财政紧缺,但若陛下此时外出,天下人会以为陛下贪图享乐,忘了侍奉父母。礼制规定,儿女侍奉父母,要让他们冬暖夏凉,陛下这样做,我很不安。”

李琩觉得张镐说得对,道:“张卿说得有理,朕立刻下令,修缮兴庆宫,并亲自主持。”

张镐道:“身份境遇不同,孝有不同,陛下作为君主,最大的孝在于继德,修缮宫殿这样的事,交给工部去做即可,陛下的精力,应放在政事上。”

从改制开始,张镐就一直在“怼”李琩,但李琩不仅没有把他怎么样,还让他升官。

究其原因,是因为李琩知道张镐不坏,而且没有心机,他的所言,是为了大唐考虑,所做并不出格,李琩纳谏最好,李琩不纳谏,他也听令行事,办事能力也强。

李琩给他“怼”得没有话说,只得道:“那朕便下令,让工部给太上皇修缮兴庆宫,另外南诏如何治理,诸位议一议。”

李琩说罢,起身离开。

次日,太监来报,说阁罗凤求见。

李琩接见了阁罗凤,阁罗凤和李琩聊了几句话,便要请见李隆基。

李琩同意了,并和阁罗凤一起去。

花萼楼里。

李琩和阁罗凤给李隆基行了礼,两人坐定。

阁罗凤沉默半晌,问道:“张虔陀凌辱臣,向臣征求财物,太上皇知道吗?”

李隆基怔了怔,点点头,道:“大唐与南诏的战争,根本原因是南诏势力的膨胀,和大唐争夺滇东,孤不打南诏,孤的后代儿孙们,也会打,十八郎不就把南诏打下来了?”

阁罗凤叹了口气,道:“若不是张虔陀等官员胡作非为,臣不愿与大唐为敌,臣只会往南边打,带着南边臣服大唐。”

李琩插话道:“南边也是大唐的。”

李隆基和阁罗凤同时望向李琩,神色惊讶。

李琩道:“日月所照,江河所致,皆为唐土。”

阁罗凤无言以对,依次给李隆基和李琩行礼,退了下去。

李隆基转对李琩道:“十八郎有如此功绩,阿爷就放心了,看来大唐江山交到你的手上,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李隆基言辞诚恳。

李琩望着李隆基,并不觉得李隆基是虚情假意。

李隆基原本是一个聪明非常、充满魅力的人,只是在权利顶峰呆久了,逐渐变得麻木,变得刻薄寡恩。

李琩对李隆基一直保留着戒心。

李琩想离开长安,出去巡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看自己离开后,李隆基会不会有动作。

但现在听了李隆基真诚的话,李琩突然觉得有些茫然。

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仅夺了李隆基的位置,也夺了李隆基的疑心,继承了李隆基一部分的毛病。

李琩叫退左右,和李隆基单独相处,坦言道:“其实,儿对阿爷您一直抱有戒心,儿担心阿爷会突然复位。”

李隆基道:“这就是皇帝的命。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疑心自己的儿子,在别人的挑唆下杀死太子刘据,太宗千古一帝,虽没有杀子,却杀兄杀弟,孤也……”

李隆基想起了李瑛三人,没有说下去,沉默了许久,才接道:“做上皇帝这个位置,就有这样的结果,对一切有能力威胁到自己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别的心思,都要怀疑,也应该怀疑,如果不怀疑,皇帝也做不了多久,这就是所谓的孤家寡人。”

李琩沉吟片刻,问道:“如果李亨没有谋逆,安禄山没有叛乱,儿打下吐蕃后,阿爷会让儿善终吗?”

李隆基道:“赐死李瑛、李瑶、李琚,孤已后悔不已,孤不会杀你,但夺你大权,削你羽翼,势在必行。”

李琩道:“多谢阿爷坦言相告。”

李隆基道:“兴庆宫修缮好之后,孤想摆宴席,宴请文武大臣同乐,不知你能否准许?”

李琩想了想,道:“是该庆祝庆祝,儿怎会忤逆阿爷的意思。”

“那就好。”李隆基道。

李琩起身给李隆基行礼,告退离开。

李隆基望着李琩的背影,心道:“你终于放松了对我的戒备,但我早就没有复位的能力。”

李琩出门没多久,武太后走了进来,道:“琩儿答应让三郎宴请文武官员了?”

李隆基道:“你生的好儿子啊!”

武太后听不出李隆基这话是在讽刺她,还是夸奖她,不知该如何回话。

李隆基接道:“伱做不了皇后,但能做太后,也算是了去心愿。”

武太后道:“臣妾早没有做皇后的心思。”

“孤知道。”李隆基意味深长的笑了笑,“十八郎远离朝廷中枢,主动放弃争夺太子之位,那时候你就打消了做皇后的心思,也正是因为如此,孤才放松了一些警惕,十八郎连你也骗了。”

武太后道:“那时的十八郎,想必没有争权的心思。”

“或许吧。”李隆基叹了口气,“孤这些年一直在想,十八郎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他的成功,这中间充满了太多的巧合,如果这些巧合他都能预料到,那他的心机之深,无人能比。但从他的应对来看,又仿佛每一件事,都在他的算计之中。”

李隆基这一提,武太后想起李琩第一次离开时,和她炉火边的谈话。

现在倒回去想,似乎从那时候,李琩就有武力夺权的心思。

武太后沉思良久,道:“无论怎样,大唐在琩儿的治理下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四夷臣服。琩儿对三郎虽然有戒备,但也孝顺,对兄弟们,琩儿也没有动刀兵,这应是最好的结果。”

李隆基听出了武太后的言外之意,道:“孤没有挑拨你和十八郎的意思,孤只是希望,你能了解自己的儿子。”

“臣妾谢三郎好意。”武太后给李隆基行了一礼,接道:“臣妾也成不了则天皇后,知道该怎么对自己的儿子。”

李隆基点点头,问道:“你觉得杨皇后,会成为下一個则天皇后吗?”

“这事自有琩儿自己考虑。”武太后没有正面回答,转道:“后院的花开了,三郎要去瞧瞧吗?”

“也好。”李隆基答应下来,想起身,却吃力的起不来。

武太后赶紧上去扶,道:“三郎身体不适吗?”

李隆基道:“没有不适,只是老了。”

武太后道:“要不要叫琩儿多派些人来服侍?”

“暂时不必。”李隆基拒绝,“有高力士他们在身边服侍,孤就心满意足了,若是十八郎派人换掉高力士他们,那孤就连说真心话的人也没有了。”

武太后见李隆基这般模样,只觉得鼻子一酸,没有再说,扶着李隆基缓步走出花萼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