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97章 出兵南诏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97章 出兵南诏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镐怔了怔,道:“太宗以李卫公为帅,发兵征讨突厥。”

“正是如此。”封常清接道,“南诏向北强占滇东,兵进姚州,这是夺我大唐疆土。向南占据骠国、真腊等大唐藩属之地,这是欺我大唐。现在,阁罗凤只把姚州还回来,我们就要对他感恩戴德吗?假设强盗占了你家里的田地,然后再把田地还给你,请求取你女儿,修胥礼,你同意吗?”

张镐瞬间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来。

封常清又道:“这事换了村野匹夫,尚且不能容忍,何况我泱泱大唐!”

封常清转向李琩,行礼道:“臣请发兵南诏!”

李琩拿出马璘、李晟、杨玄璬、辛云京等人的请战书,让太监百福传给众人阅看,道:“这是众将请求讨灭南诏的奏书,南诏夺我大唐疆土,背弃大唐在先,大唐势必要讨回一个公道。朕意已决,发兵南诏!”

“陛下圣明!”众文武同声应和。

继德五年十月,李琩让李白写了一篇讨伐南诏的檄文,然后发布敕令,发兵十万,讨灭南诏。

在出兵之前,李琩已经和高仙芝、马璘等人商讨过进军路线和具体战术。

历史上,讨灭南诏之地的战役,以元朝和明朝两战最为出名。

若单以军事行动而言,元朝讨灭南诏之地的难度是最大的。

元朝征南诏之地,是为讨灭南宋、进攻安南做铺垫。

当时,元朝越不过南宋的长江天险,打不通川蜀之地,于是选择迂回包抄,打算占据改名大理的南诏之地,从西南方向给南宋背后一刀。

元朝以忽必烈为主帅,从陇右道的临洮出发,兵分三路出击。

西路兀良合台领兵,过雪区阿坝,到色达、甘孜、新龙、理塘、稻城、得荣、渡过金沙江,然后挺进丽江,打到大理城北部重关,龙首关。

中路忽必烈领兵,从阿坝越过大渡河,穿过飞越岭,进满驼城,准备进攻南宋黎州。

这时候,西陆军已经打到大理龙首关,兀良合台派人请忽必烈入大理主事。

于是忽必烈将辎重留在满驼城,再过大渡河,取古清溪道,经安宁河谷向南走两千多里,到金沙江,从金沙江,一路打到大理城。

东路抄合,过松州,茂州、雅州、黎州,一路走一路打,直到大渡河。

元朝三路远征,穿越川藏线,越过南宋边境,行军几千里,堪称反向长征,其胆识谋略,非一般军队可比。

对于元朝来说,行军比攻城难,只要进了大理,战事便一击而定。

至于明朝征南诏之地,则比元朝简单一些。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傅友德为主帅,蓝玉和沐英为副帅,领兵二十五万,征讨云南。

朱元璋的从南诏东面进军,先取滇东(曲靖一带),再取昆明,最后取大理。

相较于元明,唐军的难度最小。

因为安南在大唐手里,姚州虽然有南诏驻军,却是争议区,南诏却没能治理姚州,滇东地区,南诏也没有完全控制。

基于大唐的优势,李琩分两路进军。

一路马璘、李晟从剑南出发;另一路辛云京、浑瑊从安南出发。

两路大军,都归高仙芝节制。

出剑南后,马璘和李晟又兵分两路,一路李晟带兵进姚州,一路马璘带兵进滇东。

高仙芝和马璘一路。

安南方面,也分两路。一路辛云京带领,从安南北部向西过红河,挺进南诏;另一路浑瑊带领,从安南南部向西,过真腊,进入黑齿等蛮族部落。

此次进军,李琩还为军士们统一配备了特质香囊和水壶。

香囊用以防蚊虫,水壶用来装开水。

高仙芝下令,到了南诏境内,不得随意饮用南诏的生水,每次埋锅做饭时,大军统一烧开水带上。

另外,南诏境内的野生菌、菜等植物,不得自己食用,需让军医查验无毒后,方可食用。

此时的时间,已经是十月,加上李琩提前准备,基本做到了避瘴、防瘴和治瘴。

李晟的行军路线最简单,从剑南嶲州出兵,渡过金沙江,就能挺进姚州。

唐军准备充分,李晟行军速度极快,趁着黑夜,渡过了金沙江,次日天明,便带兵来到了姚州境内,奇袭了南诏在沪津关的驻军,杀敌一千余,然后派人清扫南诏在姚州北部的残余势力。

姚州先前本就是大唐领土,官军一杀到,官民大多归附。

而唐军部队,在李琩的整治下,已经成了仁义之师,所到之处,不扰民,不乱民,民众皆喜迎王师。

李晟拿下姚州北部,继续南进,一路剿抚并用,基本没遇到阻力,就将姚州收复。

高仙芝、马璘领军渡过大渡河,进军滇东,同样对各部落剿抚并用,先取芒布(今云南镇雄),再取朱提(云南昭通),然后逼进南宁州(今云南曲靖)。

南宁州是滇东最后的大门,如果南宁州失守,唐军就能长驱直入。

因此,阁罗凤派手下心腹大将段忠国镇守南宁州。

高仙芝和马璘,则收陇之前被南诏打压迁徙的爨氏等部,一道进攻南宁州。

南宁州北部,有一条河,名白石河。

唐军在白石河北,南诏军在白石河南,双方隔白石河对峙。

高仙芝领大军,压在前线。

南诏主将段忠国以为唐军要强行渡河。

因为白石河浅,现在又是初冬,最浅之地唐军甚至可以走过去,因此段忠国将三万大军,全压在白石河岸。

但唐军早有预料。

高仙芝吸引南诏军注意力之时,马璘带三千精锐来到白石河下游,偷偷渡河,在南诏军背后发起猛攻。

奇兵在奇、在精,不在多,马璘带三千精锐绕后,立时杀得南诏军阵型散乱。

高仙芝见南诏军阵型散乱,立刻带前线重军强渡白石河。

高仙芝麾下裨将王武俊、骆元光身先士卒,渡河后,带骑兵冲破了南诏军的中军大阵。

中军大阵一破,南诏军顿时大溃,兵败如山倒,士卒四处逃散。

段忠国没想到唐军竟然有如此战斗力,完全懵了。

这次来打南诏的唐军,和先前李璘所带的唐军,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层级,若不是他们都穿着唐军的衣服,段忠国很难将他们联系起来。

高仙芝所带的唐军,和之前李璘带的唐军,战斗力差别之所以如此之大,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行军前的准备。

李璘打南诏时,狂妄自大,对南诏基本没什么了解,南诏的瘴气和疟疾,他不说没想什么应对之法,更是听都没听过,因此李璘带唐军进入南诏之地,士兵便多生疾病,病死近一成,重病近二成,战斗力直接减了三成。

再加上道路不熟造成的行军事故、误食毒食物而死等事,战斗力又减一成。

李琩这次则早有准备,先是应对瘴气和疟疾,后是不断商讨战术,确定行军路线,摸清地理地形。

第二,是士兵本来的战斗力问题。

李璘两征南诏,第一次虽然带的是剑南士卒,但人数劣势,第二次人数倒是多了,但大部分都是新招募的士卒,这些新兵训练也有问题,凑到一起,甚至可以用乌合之众来形容。

高仙芝带的,则是以百战精锐为底,配合严格训练的“新兵”,战斗力十分强悍。

第三,是将领的问题。

李璘手下那帮将领,精于权斗,但没打过什么大仗,带百十人的小队还行,指挥千军万马,则必然坏事。

而李琩这次派过来的将领,不仅有极高的军事素养,更是在一战又一战中浴火磨砺而出。

段忠国之前打李璘,很怀疑大唐是如何纵横天下的,但是现在,他见到了唐军真正的战斗力。

只是他明白得太晚了。

段忠国在愣神之间,马璘已经策马向他杀了过来。

段忠国的副手张秀带亲兵上前拦截,让段忠国快从侧翼突围。

段忠国回过神,立刻翻身上马,准备突围。

但是,他刚跃上马背,就看到马璘一枪挑死了张秀,接着向他冲了过来。

段忠国大惊之下,知道再难逃跑,策马迎战马璘。

段忠国使朔,马璘使枪,两人在乱军中大战三十个回合,最终段忠国不敌,被马璘一枪捅在右肩,挑落马下,唐军士兵一拥而上,将段忠国擒获。

马璘是剑南节度使,因此段忠国认得马璘。

段忠国对马璘道:“马节帅是大唐的封疆节度使,竟然也亲自带奇兵冲锋陷阵?”

马璘回道:“陛下在陇右道行军打仗时,多次亲身范险,我等臣子自然要追随陛下冲锋陷阵,况且将军们不身先士卒,士卒们如何奋勇向前?”

段忠国一怔,沉默片刻,道:“这次战败,我心服口服,马节帅请杀了我吧!”

马璘道:“你既然已经被俘,那杀不杀你,就不是由我来做主。”

说罢,让人把段忠国押去见高仙芝。

高仙芝知道段忠国在南诏的影响力,因此想收服他,为大唐所用,但是段忠国宁死不从。

高仙芝没有办法,只能将他暂时收押。

攻下南宁州,高仙芝等人在南宁州休整两日,然后继续南下,兵进昆州(今昆明)。

昆州南诏守将王乐宽听闻南宁州战败,段忠国被擒,直接两眼一黑。

因为他知道南宁州一丢,昆州也难以驻守,于是他连忙率军退出昆州,驻扎在滇池南部的晋宁。

高仙芝和马璘率领进入昆州,秋毫无犯,安抚百姓。

五天后,高仙芝和马璘领兵攻打晋宁。

王乐宽退至晋宁大梁子山,准备用山势俯冲优势,对抗唐军。

高仙芝和马璘带人来到大梁子山下,一边修筑工事防御,一边派人不断试探、袭击王乐宽大军,以消耗王乐宽大军的武器粮草。

双方在大梁子山僵持半個月,王乐宽无人来援,只能在粮草未耗尽之前,下山与唐军决战。

王乐宽所带不过万人,高仙芝和马璘出兵之时,只有三万,但一路打一路沿途收服各部落,又得援军一万,合兵四万。

两边列阵对垒,唐军以绝对优势中路碾压,两翼骑兵包抄,南诏军大败,王乐宽仅以身免,逃回太和城。

高仙芝和马璘拿下昆州,继续南下,和李晟会师洱海坝子北部龙首关。

另一边,辛云京收服棠魔、和蛮等部,浑瑊沿途招抚真腊国、金齿蛮等蛮族部落,两军于威远城合兵,一同向洱海坝子南部龙尾关挺进。

继德五年十二月,唐军两路大军,从南北将南诏围在洱海坝子。

之前李璘带兵来打南诏,也打到了洱海坝子,只是无法突破南诏的这道最后防线。

仔细分析李璘失败的缘由,除了将帅士兵等人和因素外,地利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洱海坝子东边是洱海,西边是苍山,整个洱海坝子夹在中间,山海之间,形成了一条西北到东南走向的通道。

从南诏都城太和城出发,北部是上关龙首关,南部是下关龙尾关,东面是水,西面是山,一般要想讨灭南诏,只能从上关和下关突破,但这两关,又易守难攻。

上一次,李璘打算从洱海横渡,被王乐宽偷袭,只能强攻上关和下关,最后大败。

太和城里,阁罗凤召诸将议事。

段全葛道:“唐军虽然精锐,但远征而来,攻城器械不足,粮草难以维持,我们只要死守龙尾关和龙首关,拖到明年四月,那时候唐军粮草断绝,加之天气炎热,瘴气盛行,他们自会退兵。”

大败而回的王乐宽道:“此次来的唐军,确实比上次来的要精锐,出关野战,我们不是敌手,但是若我们固城坚守,唐军也不能突破我们的防线。”

其他文武纷纷附议,他们都觉得,可以像上次一样,牢牢守住南诏最后的都城。

阁罗凤见众文武皆不怯战,颇为欣慰,脱下袍服,穿上盔甲,让人端来美酒,与众人共同举杯,道:“南诏已到生死存亡之际,今日本王穿上盔甲,在战事未结束之前,绝不卸甲!望诸位与本王勠力同心,共御外敌!若胜,诸位世世代代,皆享荣华富贵!”

众文武齐声道:“勠力同心,共御外敌!”

阁罗凤与众文武共同举杯,一饮而尽。

然后,阁罗凤自己带队,守卫下关龙尾关,让他儿子凤伽异带队守卫上关龙首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