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99章 两个好消息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99章 两个好消息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兴庆宫,龙池。

李隆基和武太后坐在沉香庭里,高力士站在后面。

李隆基见高力士年迈站着有些吃力,让高力士也坐下。

李隆基道:“这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人总会老,但总有年轻的人。”

李隆基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恍如隔世。

武太后对李隆基颇为了解,听到李隆基的感叹,就知道李隆基在想什么。

李隆基这是在服老了。

当一个人内心真正服老的时候,就代表他失去了雄心壮志。

武太后道:“鲜花盛开之时,我们应欣赏其美,到其凋零之时,也不必为它伤怀。凋零成土,兴许是另一种活法。”

李隆基看了一眼武太后,道:“你这话颇有些禅味。”

武太后回之一笑,没有说话。

李隆基已经不是皇帝,和武太后相处起来,越来越像普通的夫妻,因此武太后没有回话,他也不觉得生气。

……

兴庆宫修缮之时,朝廷文武先后上书几十封给李琩谈论如何治理南诏。

李琩综合了其中的优秀意见。

南诏和突厥、契丹不同。

突厥是游牧民族,因此李世民讨灭东突厥后,将其地的人民迁徙到了河套地区。

李世民觉得这样做,既能增加大唐的控制人口,又能腾出一大片无人的“隔离区”。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目的达到了一半,确实增加了大唐的人口。

至于腾出的隔离区,很快就有别的势力补充进来,并且迅速发展壮大。

契丹是渔猎民族,渔猎是半定居状态,管理难度介于农耕和游牧之间。

南诏则走进了农耕文明。

滇池地区、洱海地区、南宁州、朱提这些坝子,都适合种地。

因此,对于和大唐一样得农耕文明,李琩势必要选择编户齐民。

不过,李琩也没有做得太绝对,非要对南诏全境编户。

因为南诏境内的势力,太多太杂,人口、土地和现在契丹不是一个量级。

基于这种情况,李琩选择在核心地带设州编户,边缘地带羁糜,与当地大族共治。

军事上,李琩把李晟留在南诏,让李晟驻军屯田。

文化上,李琩让人去南诏开办学校,宣讲大唐的思想文化,鼓励南诏的人到长安考科举,同时追忆古今,从汉武帝、诸葛亮与南诏的往来开始讲起,让南诏人民认同中原王朝。

最后一招,是迁汉族过去同化。

但是迁徙人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李琩不能操之过急,只能徐徐图之。

处理完南诏初期的事宜,已经是继德七年。

继德七年二月,李琩接连收到两个好消息。

第一個好消息是何锦带人制作出了珍妮纺纱机。

不过这个好消息背后,又引发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珍妮纺纱机现在搞出来,算是断代产品。

按照历史发展,珍妮纺纱机之前,是先出现飞梭。

飞梭和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都被视为纺织业的巨大发展,但是他们中间有一点细微的区别。

飞梭是织布机,简单的来说,就是把线织成布的玩意。

珍妮纺纱机,则是用来纺纱的,通俗来讲,就是把植物纤维纺成线的机器。

历史上,是先出现飞梭,由布带动对线的需求,但现在,由于李琩对飞梭所知甚少,只对珍妮纺纱机有一些了解,因此先搞出了纺纱机的变革。

而且这个变革虽然先进,但也先进不到哪里去,毕竟到了宋朝,中国已经开始学会借助水利纺纱,离珍妮纺纱机,只有一步之遥。

现在纺纱的效率提高了,但怎么快速织布,还是一个难题。

这个难题,李琩不知道怎么解决。

第二个问题,就是纺纱的原料。

综合比较下,最适合纺纱的植物纤维是棉花(蚕丝是动物纤维),但现在棉花在大唐并没有大面积种植。

棉花最早传入中国,可考的是在南北朝时期(尚有争议),但大面积推广,是在宋末元初,到明朝,朱元璋以法令的形式推广棉花种植,才彻底让棉花走进千家万户。

不过这个难题,李琩可以解决。

之前李琩在安西北庭的时候,特地调查过,那里有棉花种植,只是大多用来观赏。

对于西域的棉花种植,阿绮丝和何锦都知道一些。

但当时,李琩并没有在安西北庭推广棉花种植,因为推棉花种植这种事,需要全国一盘棋,安西北庭的产粮并不高,如果他在安西北庭推广棉花种植,又不能从其他地方搞来粮食,那结果就是既不能向朝廷交差,又不能保证安西北庭百姓的温饱。

除了西域有棉花传入外,西南方向也有。

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地,是比较早的棉花种植地,到了大唐,棉花已经传入骠国。

李琩拿下南诏,骠国重新归附大唐,印度也就是天竺,和大唐建立邦交关系。

李琩打通了西北西南得通道,引进棉花种植不是问题。

当然,西北和西南的棉花,不是同一种品种,具体如何种,如何培育,他可以交给司农寺和皇家科学院的人一起研究。

于是,看到珍妮纺纱机成品的当天,李琩就把推进棉花种植的敕令,送到了司农寺和皇家科学院,并密令,阿绮丝和何锦,可以作为技术咨询人员。

李琩收到的第二个好消息,是孙待封搞出了可以出海的大船,并且给李琩推荐了两个人。

第一个叫杨良瑶。

杨良瑶的名字,李琩听过,但不怎么熟悉,他只知道杨良瑶是中国第一位见诸记载的航海下西洋的外交官,然后还是个宦官。

李琩之前在宦官队伍里找过杨良瑶,但是没找到,也就放弃了。

但是没想到,孙待封居然把他推荐了出来。

李琩亲自接见了杨良瑶,一看到杨良瑶的模样,李琩就知道自己为什么没在宦官队伍找到他。

因为,杨良瑶现在还不是宦官。

历史上,杨良瑶是在公元756年,唐肃宗年间,才入宫做的宦官。

但现在,李琩改变了历史,安史之乱提前爆发,李亨也没当上皇帝,因此杨良瑶没当上宦官,阴差阳错的先跟着孙待封平叛,再跟着孙待封搞船队。

孙待封推荐的第二个人,叫贾耽。

贾耽在历史上,是大唐中期有名的地理学家,一度做到了宰相。

在地理上的成就,贾耽完成了《海内华夷图》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其中《海内华夷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大型地图,在制图技术上,创墨朱殊文制图法。

但依旧因为李琩改变了历史,贾耽前面一直没有得到进入仕途。

直到继德二年,公元755年,李琩开恩科,让天下通一艺者都来长安考试,贾耽才得以进入李琩的视野。

当时,河北只有三个人上榜,其中一个,就是贾耽。

孙待封知道李琩想出海,因此给李琩推荐这两个人。

现在船有了,人有了,只要再备一样东西,就可以筹备远洋航行。

这个东西是指南针。

大唐堪舆活动盛行,为了寻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指南铁鱼和蝌蚪形铁质指向器及水浮磁针应运而生。

到开元年间,堪舆家丘延瀚已经搞出了,后世堪舆家推崇为堪舆术三针中的正针。

指南针的雏形已现,只要略加改进,就可以使用。

于是李琩一边让人改进指南针,一边让人筹备出海事宜。

继德七年八月,推棉花种植和筹备出海的事,正在进行中,夏季的两税,也收了上来,朝廷国库充盈,刘晏等主动提出,请李琩巡视天下。

李琩在长安呆了近八年,一步远门没出过,因此得到大臣们同意,完全不拒绝,一口答应下来。

李琩带上后妃们、高仙芝、李嗣业等人一道出巡,把刘晏、封常清、张光晟留在长安,同时让李佑在长安协助理政。

李佑现在已经近十六岁。

第一站,李琩和杨玉环一起去了洛阳。

杨玉环投奔叔叔杨玄璬后,随杨玄璬在洛阳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杨玄璬调去剑南,他们在洛阳的房子也就卖出去了。

不过虽然房子卖了出去,杨玉环还是想去看看以前住的地方,李琩便和她换了便服,带着护卫一起前去。

杨玄璬出身弘农杨氏,但毕竟是远房,而且杨汪被李世民所杀后,他们这一房也逐渐失落。

因此,杨玉环之前在洛阳的住处,并不在洛阳城中间,而在城边上的集贤坊。

李琩和杨玉环来到集贤坊外,看到人来人往,不由都觉得有些好奇。

李琩拉住一个书生问道:“先生,这集贤坊并不是繁华中心,为何有这么多人?”

书生见李琩不知道缘由,颇为鄙夷,但见李琩穿着华贵,是非富即贵之人,便转了态度,道:“兄台是外地人吧?”

李琩道:“是吧。”

书生道:“这集贤坊是当今杨皇后曾居住过的地方,大家自然要来瞻仰。”

李琩道:“杨皇后又不住这儿,来了也看不到人。”

“这你就不懂了,杨皇后是圣人的结发娘子,与圣人历经磨难,才走到今天这一步。传闻杨皇后才貌双绝,知书达礼,贤惠非常,乃是当朝第一奇女子。大家自然都想看看,什么样的风水,才能养出这样的人物。”书生说到这里,注意到李琩身边的杨玉环,神色一怔,道:“样貌描述,倒是和尊夫人有些像。”

李琩看了一眼杨玉环,微微一笑。

书生压低了声音,接着道:“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什么原因?”李琩同样压低了声音。

书生道:“当今圣人专宠杨皇后,有人预言,以后会出现二圣临朝。你想想,如果杨皇后临朝,那杨皇后住过的地方不就是无价宝地吗?现在这集贤坊里面房子的价格,比洛阳皇宫周边还贵。”

李琩道:“你觉得会二圣临朝吗?”

“不会。”书生非常自信,“圣人身强体壮,杨皇后自持,太子也日渐长大,杨皇后不会临朝,也不必临朝。”

李琩道:“那为什么集贤坊的房价还这么贵。”

书生道:“在下不信,自有别人信。有人来瞻仰贵地,就有人看到生意。集贤坊周边一向不繁荣,如今有这么一个宝地,就有人借机宣传,圣人病重,太子孱弱,杨皇后会随时临朝。在下因为在长安认得几个人,知道这是谣言,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鉴别谣言。”

“原来如此。”李琩恍然大悟。

书生露出神秘的笑容,道:“现在圣人到了洛阳,圣人病重的谣言不攻自破,买集贤坊周边土地和房子的人,钱全砸进去了。”

听到这儿,李琩总算明白刘晏等人为什么主动提出让他巡视。

他要是再不出来走一圈,搞不好天下人就要传他死了。

武则天给大唐人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宠杨玉环,别人就会下意识的将杨玉环和武则天联系起来,别有用心者,也会借机生事。

旁边一个粗布麻衣的老农道:“杨皇后临朝与否,关系不大,不管谁当皇帝,只要能让百姓安稳过日子,就是好皇帝。”

李琩回过神来,问道:“老伯以为,当今圣人如何?”

老农叹息一声,道:“新的税法推行以后,官府向我们收的税少了,但并没有重新分田地,没有田地,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李琩道:“日子和以前比如何?”

老农道:“比以前是好很多。以前田里的收成,交完税只剩下一半。修河运官粮,要自带口粮出徭役,有时候官府征得着急,我们田里的庄稼没收,就让去运官粮。唉,这么做,我们来年不借贷,就要饿死人,借了贷,又还不上,只能卖儿卖女。”

说到此处,老农幽幽一声叹息,似乎想起了什么不好的往事。

老农沉默了半晌,接道:“现在根据家里的田亩征税,四十税一,剩下的粮食多,修河运官粮,官府也不强征,而是用钱雇人。若天时不好,遭了灾,官府也会发粮赈灾。这样的日子,二十几年前出现过,只盼这次不是昙花一现。”

李琩问道:“今年稻谷收成如何?”

另一人接话道:“我家里去年种了早稻,收成比之前要好,只是早稻味道不好,吃起来硬,香味不足,今年便少种了一些。”

这人说的早稻,就是占城稻。

李琩问道:“少种一些够吃吗?”

“够吃才少种。”这人回道,“家里有余粮,就吃点好稻,没有余粮就多种早稻。”

李琩点点头。

他一开始就预料过,百姓并不会因为占城稻收得多,就种得多,当生活稳定后,百姓也需要吃点好的。

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成立皇家研究院的原因之一。

稻谷的培育,如果只是交给民间来慢慢发展,那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如果由朝廷出钱,让专业的人专门研究,培育的进程就会成倍加快。

而且,这还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开拓。

古代重经验,基本没有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李琩成立皇家科学院,影响的不只是他研究的项目本身,更是开拓一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朝廷支持,思维拓展,便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中原大地将会爆发大规模的技术革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