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96章 筹谋南诏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96章 筹谋南诏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次日,李琩主动找到封常清,商讨关于南诏的事。

李琩直言道:“我听张将军说,常清有意要和我商讨关于南诏的事?”

“是。”封常清回道。

李琩道:“常清觉得应该打南诏吗?”

封常清思索道:“大唐的心腹大患,一直以来都是吐蕃,南诏可以牵制吐蕃,若是打南诏,让他们紧密联系,于大唐恐怕不利。”

李琩道:“所以你的建议是先打吐蕃?”

封常清道:“臣以为,先攻下吐蕃,南诏自然归附。”

站在封常清的视角,他的谏言是没错的。

因为在封常清看来,吐蕃和南诏都是蛮荒之地,治理没什么区别,先拉小的打大的,最后再收拾小的。

不过,封常清这个谏言的前提,是吐蕃一定要打。

而李琩则不这么认为。

李琩清楚历史,知道因为现在是气候温暖期的缘故,吐蕃正处于国力的巅峰,青藏高原上有近一千万人口,到了清朝,只有两百万人,至建国初期,更是只有一百五十万人。

虽然经过他之前的经营,大唐占了青海湖和黄河九曲之地,挺进大非川和磨环川,分化出了苏毗,但吐蕃也还掌握着至少七百万人。

有人口,就有战斗力。

这只是其一。

其二,唐军进攻吐蕃的高原反应,李琩至今还没有办法彻底解决,他之前只是让士兵提前适应,但是这样的适应一需要身强体壮的年轻士兵,二时间长了,会损伤士兵身体,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其三,要想彻底征服吐蕃,就要打到吐蕃的都城逻些城,这样补给线就太长了,和打青海湖和黄河九曲之地的难度,完全不在一个层级。

综上三点,大唐要想讨灭吐蕃,需要倾全国之力,到时候即使打下来,也必定把大唐打虚了。

而且,上面的三点,不只是体现在打的方面,更体现在治理方面。

吐蕃有几百万没有汉化的人口,大唐不能解决的高原反应,漫长的交通线,根本治理不了。

打又难打,治理又治理不了,换言之,就是讨灭吐蕃,大唐虚了,收益为负。

那这打他做什么呢?

因此李琩道:“我现在没想过讨灭吐蕃,对于吐蕃,我们只要占领石堡城,占据青海湖和黄河九曲之地,控制大非川和磨环川,同时政治上分化他们,保证丝绸之路的安全,这就够了。至于彻底讨灭吐蕃,还需要很久。”

封常清闻言一怔。

李琩把自己分析的三点说给封常清。

封常清听后,仔细思索,明白了李琩的核心诉求。

李琩不打吐蕃,核心点在于收益的问题。

封常清觉得也有道理,道:“南诏相较于吐蕃,人丁不过百万,也不如吐蕃高寒,军事行动的难点,在于应对瘴气和疟疾,大唐士兵去南诏,至少有三成患病,如果能应对瘴气和疟疾,南诏应该可以攻克,而且治理也相对容易一些。”

李琩点点头,道:“瘴气和疟疾,我也有应对之法。”

对于打南诏的好处,李琩还有一点没说,那就是如果以后要开启航海时代,经略东南亚,南诏的位置就很关键。

封常清接着道:“如果我们只对吐蕃采取军事上防守,政治上一边拉拢,一边分化其内部,那确实应该打南诏。”

李琩问道:“常清觉得应该怎么打?”

封常清分析道:“南诏现在和我们毕竟维持着表明上的和平,若是直接动手,师出无名,臣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李琩道:“从哪两个方面?”

封常清道:“一是姚州和滇东方面,姚州、滇东原本就是大唐的领土,南诏先是占领滇东,又趁安史叛乱,以出兵相助为由,驻军姚州,这点上他们不占理。二是从骠国、浦甘、真腊等国入手,骠国等本是大唐的藩属国,现在南诏强行占了去,我们也能助他们复国。”

骠国、浦干即是今天的缅甸一带,真腊即是今天的泰国、柬埔寨一带。

李琩补充道:“还有南诏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其他蛮族部落,对白蛮独大,也有意见。”

南诏统治核心洱海地区,之前有共有六诏。

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

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

以前其他旧五诏,分别在洱海的东西北三面。

南诏统一时,和白蛮联盟,相互融合,因此南诏的政治主体,又称为白蛮,而其他五诏,则称为乌蛮。

李隆基时期,开元二十六年,大唐帮助南诏统一了其他五诏,原因是其他五诏比较野蛮,经常劫掠大唐边境,而南诏和大唐亲近,因此李隆基想让南诏管着其他五诏,以安边境,同时又可以联合对抗吐蕃。

可以说,是李隆基一手把南诏养大的。

但是,统一后的南诏,势力壮大,野心膨胀,开始染指滇东地区,这才让李璘带兵出击。

可惜李璘大败,南诏进一步做大。

南诏除了核心地区的五诏之外,东南的黑齿蛮、西南金齿蛮等十几個部落也对南诏有意见。

东南黑齿蛮等地,即是今天的老挝一带,西南金齿蛮等地,即是今天的德宏、保山一带。

封常清明白李琩的意思,道:“此一时彼一时,先前大唐能支持南诏统一其他五诏,现在也可以支持其他五诏分化南诏。”

“正是。”李琩点头,转道:“对吐蕃如何防范,常清可有计策?”

封常清道:“先前李璘打南诏时,青海湖和黄河九曲之地尚在吐蕃手里,积石山、磨环川、苏毗也被吐蕃牢牢掌控,因此吐蕃可以发兵威胁剑南。但现在,青海湖、黄河九曲之地、积石山、磨环川都在我们手里,苏毗地区也从吐蕃分化出来,吐蕃难以对剑南形成军事威胁。加之王忠嗣镇陇右,安思顺守河西,他们合力将吐蕃拖在苏毗,想必吐蕃不敢轻举妄动。”

李琩道:“我想给拉拢吐蕃,让他们一起打南诏。”

封常清道:“吐蕃恐怕不会出力。”

李琩道:“不用吐蕃出力,我们拉拢吐蕃,一是让吐蕃不捣乱,二是让南诏觉得自己孤立无援,挫其士气。”

“陛下圣明。”封常清赞同李琩的话,想了想,道:“既要拉拢吐蕃,又要相助骠国、真腊等复国,还要支持原五诏、金齿蛮、黑齿蛮等生乱,如此行动的话,恐怕至少需要一两年才能对南诏出兵。”

李琩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万全准备,才能一击制胜。”

很多仗在没打之前,其实胜负已经决定了,军事行动,只是最后的结果呈现。

而且现在南诏的实力,远不是现在的契丹可以比的,一两年的筹备,已经算短了。

历史上,吐蕃攻不下川西的维州,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培养一个吐蕃美女,嫁给维州城的将军,二十年间生了两个孩子,二十年后,吐蕃攻维州,两子为内应,维州城陷落,吐蕃将维州城改为无忧城。

对比这事,李琩觉得这点筹备时间不算什么。

封常清也知道这个道理,他之所以觉得长,是因为他想在自己的任期内做出点成绩,然后好解甲归田。

但李琩的筹划完全没有问题,封常清只能全力配合,暗道:“功成不必在我。”

李琩和封常清对南诏的事定了调,然后召高仙芝、马璘和李晟入朝,让他们联合杨玄璬、王忠嗣、安南的辛云京、浑瑊筹划行事。

高仙芝统领全局。

马璘现任剑南节度使,他之前在李璘打南诏时,出兵支援剑南,中了吐蕃的埋伏,吃了一次大亏,因此很能领会李琩的意图,回去之后,立刻着手筹划安排。

李晟是剑南副使,历史上,他就数次击败吐蕃和南诏的联军。

辛云京现任安南节度使,浑瑊任副使,论打仗,浑瑊比辛云京在行,但辛云京先前跟李琩太久,资历更深,威望更高。

至于王忠嗣,则负责盯着吐蕃。

……

继德四年下半年,基本无大事发生,大唐在平静中,慢慢发展。

继德五年,占城稻经过前两年的试点成功,开始在南方地区推广,同时曲辕犁推至大唐全境。

雕版印刷逐步成熟,书籍价格下降,两税法稳步推行,盐业在卓筒井的开采下,也越来越发达。

安史之乱的破坏相比于历史上,已经被压到最小,李琩把自己的班底带过来,又给朝廷换了一次血,再加上改制和技术开发,大唐繁荣已经超过天宝年间,政治比天宝年间清明不止一个层次。

大唐上下,对李琩一片高歌颂德之声。

与此同时,南诏内忧外患。

外患是骠国、真腊先后起兵,反叛南诏,接着吐蕃与大唐亲密会谈,颇有会盟之势。

内忧则先是南诏西南、东南的黑齿、金齿等部落反叛,接着其他五诏旧反动势力蠢蠢欲动,打算联合起来,推翻南诏,投降大唐。

原来的南诏王皮逻阁已死,现在的南诏王是阁罗凤。

阁罗凤继位后,对内清扫以前的五诏旧势力,招抚金齿、黑齿等部落,对外向北占据了滇东地区,又趁安史之乱,向南占领了骠国、真腊,同时兵进姚州。

阁罗凤的下一步计划,是打算在姚州和大唐拉扯,然后趁机占据安南(今越南,大唐所属)。

但是没想到,李琩平叛如此之快,并且很快就着手收拾他。

对于混乱的局势,阁罗凤一面上书给大唐,请求和大唐会盟,试图实行缓兵之计。

同时,迅速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拉带杀,清扫乌蛮五诏旧有反动势力。

阁罗凤原本对乌蛮的政策是温水煮青蛙,徐徐图之,但大唐的这波挑唆,让阁罗凤不得不强势镇压,于是双方展开内战。

最终,乌蛮反动势力不敌,首领逃入剑南。

阁罗凤赢得了内战。

但阁罗凤和乌蛮内战之时,骠国、真腊、南诏南部的金齿、黑齿蛮等部,纷纷举兵反叛,宣布归附大唐。

阁罗凤急召心腹段忠国、段全葛、凤伽异等文武议事。

段氏,便是白蛮。

阁罗凤直入主题,道:“如今形势于我们不利,我打算上书请求归附大唐。”

“大王,不可啊!”段忠国连忙劝谏,“天宝时期,大唐胜兵十万来攻南诏,惨败而归,如今大唐虽然强大,但我南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也远非天宝时期可比,完全可以一战!”

阁罗凤道:“归附乃是缓兵之计,只要能麻痹大唐,给我一年时间,我就能尽灭各地叛乱。如果这次叛乱能平,各方势力就会知道,归附大唐,大唐也保不住他们。那时候,大唐再想开战,就更难了。”

段忠国听了,觉得十分有道理,想了想,道:“可是唐皇并非糊涂之人,他愿意接纳我们的归附吗?”

阁罗凤道:“我们把姚州还给大唐,向大唐纳贡称臣,请求迎取大唐公主,修婿礼,这样应该可以。”

“也只好如此了。”段忠国同意道。

其他文武也纷纷附和。

南诏的请降信,快马加鞭送到了李琩手里。

此时,已经是继德五年八月。

李琩召文武议事。

张镐等文官,不知道南诏各地叛乱是李琩让马璘、李晟、辛云京他们在背后使坏,因此见到阁罗凤的请降信,都十分高兴。

张镐道:“陛下恩泽天下,四方来降。姚州之地,和南诏谈了几年,都没要回来,如今南诏竟然愿意主动归还,纳贡称臣,这是天大的喜事,陛下应当立刻派人去接纳阁罗凤。”

李琩没有回答,看向封常清。

封常清道:“大唐原来的藩属国,骠国、真腊等地,就不管了吗?”

张镐道:“南诏既然已经归附,陛下敕令南诏不得干扰骠国、真腊等地,南诏必然会听命。”

封常清闻言不由笑了笑,道:“太宗时期,东突厥四面环敌,颉利可汗也请求归附,迎娶大唐公主,修婿礼,太宗是如何做的?”

封常清这么一提,张镐明白过来了。

公元626年,突厥颉利可汗率突厥二十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离打进长安,只有一步之遥。

但三年后,公元629年,突厥便分崩离析,内乱四起。

同年八月,大唐发兵十万,征讨突厥。

半年后,公元630年,颉利可汗便被押入长安,成了著名的“长安舞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