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95章 多喝热水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95章 多喝热水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琩没想到刘晏蹦出这么一句话,笑了笑,道:“虽然我们的军队骁勇善战,但是打吐蕃后勤补给都难以跟上,更不要说远渡海外,我只是想开拓一下大家的眼界。”

刘晏松了口气,道:“陛下圣明,太远的地方,即使占领了也难以管理,交流互市或许更有利。”

刘晏没有固步自封,也没有想着闭关锁国,因为大唐建国以来,都在积极拓边,对外一直都是开放的心态。

“是啊,交流互市确实更有利。”李琩暗暗叹了口气。

李琩叹气,并不是因为他觉得刘晏说得不对,而是他知道,即使是交流互市,对美洲也是一场灾难,对亚欧大陆也是一场挑战。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亚欧大陆交流更频繁,更发达,这样的发达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人的方面,也体现在细菌和病毒方面。

亚欧大陆的人在交流,细菌病毒也在交流,整个亚欧大陆,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细菌病毒培养皿,细菌病毒一直在进化。

不过由于亚欧大陆的人免疫系统跟着进化,因此没有出现大规模瘟疫。

历史上,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后,美洲土著死在欧洲枪炮下的人,远远没有死在欧洲人带过去的细菌病毒下的人多。

但是,美洲的细菌病毒虽然不如亚欧大陆的“先进”,却也是新品种,新品种的入侵,对亚欧大陆也是一场巨大挑战。

很多人会在这场挑战里死去,并且不知道为何而死。

念及此处,李琩觉得有必要给大唐的子民科普简单的医学知识。

于是,李琩让刘晏安排刊印世界地图后,找到张木槿。

张木槿此时正在修医术,见到李琩,起身行礼。

李琩坐定,道:“之前我和你说过,等雕版印刷成熟,就刊印医书,现在可以刊印了。”

张木槿道:“阿郎是想培养更多的医者,还是想让民众有起码的医学常识?”

之前在安西的时候,张木槿就配合干过这事,因此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李琩道:“两者皆有吧,你分开说说。”

张木槿道:“如果想培养更多的医者,可以兴办专学医术的学堂,如果想让民众有起码的医学常识,刊印书籍或许并不是最好的办法,编歌曲、让医者宣讲应该更有效果。”

张木槿这么一说,李琩就明白了。

现在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广大底层民众的识字率相当低,你发书给他们,他们不是用来烧火,就是用来擦屁股。

以现在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水平,会浪费巨大的财政资金,收效却低到可怜。

李琩不是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只是当了皇帝,事情太多,有时候就难免想当然。

李琩反应过来,道:“你说得很有道理,就按你说的做。”

张木槿把自己修的薄薄的书给李琩,道:“这是妾身编写的最简单的医学常识,阿郎看看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可以把它交给翰林院,让翰林院那帮才子编成民众能听懂的歌曲、童谣、顺口溜,然后再让各地官员配合太医院宣传。”

李琩拿过仔细看了看,道:“医学的事,我哪有你懂,我看没什么问题,我补充一条就行了。”

张木槿疑惑道:“哪一条?”

李琩道:“多喝热水。”

“嗯?”张木槿一怔。

其实,中国古代就有喝热水的说法,因为中医认为寒凉损伤脾胃,不过喝热水成为潮流,则是近代的事。

建国初期,为了应对敌人的细菌战,国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其中有一条,就是喝热水。

在现代,多喝热水已经成了一个调侃词,但在大唐,作用非同小可。

打南诏的时候,很多士兵得疟疾的原因之一,就是喝了南诏境内的生水。

张木槿不知道喝热水能防病菌,但是她知道有利于脾胃,因此一怔之后,点头同意,道:“那就加上。”

李琩想起南诏,顺势问道:“你有应对瘴气的法子吗?”

张木槿知道李琩对南诏心心念念,因此对攻克南诏的困难之一的瘴气早有研究,说道:“对于瘴气,有避瘴,防瘴,治瘴三种手段。”

李琩道:“展开说说。”

张木槿道:“避瘴方面,妾身问过南诏的医者,他们说南诏南边的地方,为了避瘴,有移居的习惯。四月到九月气候热,又是雨季,这时候最容易被瘴气所扰,因此南诏南边之地,会搬到高寒之处,到九月才回坝子,经商者,更是不敢久居坝子,一般都住山腰。”

李琩道:“那有不移居的吗?”

“也有。”张木槿点头,“有些摆夷人住得久了,不怎么怕。”

李琩闻言,料想这些摆夷人应该是产生抗体了。

李琩转道:“那防瘴呢?”

张木槿道:“南诏素有‘不起早,不吃饱,不讨小’的说法,所谓不起早,是说早上雾重霜浓,会染瘴气,不吃饱,是说吃太饱,难以消化,也容易感染瘴气,至于不讨小,是指不要少去烟花柳巷。为了防瘴,南诏各地都有一套自己总结的经验。”

“原来如此。”李琩点点头,又问:“那治瘴呢?”

张木槿道:“治瘴有两个方法,第一個方法是巫医治瘴。南诏很多地方,认为瘴气是鬼神作祟,或说是鬼神征徭役,因此才患了疾病,他们要么烧香拜神,要么求救于巫师。”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李琩心里感叹,嘴上问道:“那第二个方法呢?”

张木槿道:“第二个方法,是医者救治。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就在《金匮要略》里写过,常山叶和柴胡可治伤寒寒热,而瘴气的病症,多伴发伤感寒热症状,因此东汉时期,便开始用常山叶和柴胡治瘴病。到初唐,孙思邈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千金方》里细化了制瘴病的方法,用鲮鲤甲、鳖甲、乌贼骨、常山叶、附子,兑成药。妾身阿爷的师父王焘写了《外台秘要》,里面的治瘴病方,有十九首。”

李琩对医术这一块,基本是小白,只附和道:“原来早就有治理的办法。”

张木槿摇摇头,道:“算是有,但不精准。这些年,妾身差遣医署的人去岭南、南诏研究治瘴病之法,经过总结,妾身发现瘴病不能等同于伤寒、湿病与温病,妾身和医署的人重新将瘴病分为冷瘴、热瘴,痖瘴。”

张木槿说罢,起身取来一本医书,呈给李琩,道:“三瘴具体症状和怎么治疗,都写在里面,请阿郎过目。”

李琩拿过仔细看了看,大为惊讶。

李琩对医学不了解,但他前世所出生的地方,对应现在的南诏,因此他知道,是自元朝开始,才有具体治疗瘴病的方法,刚才张木槿从东汉说起,他以为自己记错了。

不过这这不关键,关键是张木槿带人把这方法提前到了大唐。

李琩惊讶之时,张木槿兀自补充道:“若是进攻南诏,避瘴难以做到,我们只能做到防瘴和治瘴,防治相辅相成,方能成功。防瘴上,可以用香薰,吃防瘴食物,治瘴上,则需要提前备好药。”

“香薰?”李琩一怔。

张木槿道:“东晋葛洪在治理瘴病时,就用香薰辅助,妾身派去南诏和岭南的人,佩戴特质香囊后,也少生瘴病。”

李琩道:“医署特质的香囊,能防蚊虫叮咬吗?”

“可以。”张木槿点头,“南诏、岭南多蚊虫,特质香囊,可以驱蚊虫。”

“那太好了!”李琩大喜。

打南诏的士兵多得疟疾,最大的原因,就是蚊虫叮咬,如果能防蚊虫,饮水饮食上又能规范,那疟疾的问题能解决大半,再配合张木槿带头研制出来的治瘴药物,唐军士兵的健康问题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而且,张木槿说的避瘴也不是不能做到,南诏南部在四月到九月去高寒之处,换言之,他们九月到来年四月在坝子里,那他也可以让唐军在九月到来年四月这个时间段出兵。

这样,就可以做到避瘴、防瘴、治瘴三合一。

张木槿说难以做到避瘴,或许是她不通军事。

张木槿见李琩高兴,自己也跟着开心。

李琩接道:“你解决了一大难题,想要什么赏赐,伱说,我能做到的,都满足你。”

张木槿想了想,道:“阿郎带臣妾出宫去玩一天。”

李琩道:“就这么简单?”

张木槿道:“能解决这个难题,主要还是阿郎。别的皇帝的后妃,只能被困在宫里,学什么,做什么,都不是自己说了算。但是阿郎不仅让妾身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给权给钱支持,妾身这点微功,全仰仗阿郎的恩宠。”

李琩闻言笑了笑,道:“你也学会这一套一套的说辞了,我记得我们刚见面的时候,你说话比较直白一些。”

张木槿听出了李琩的言外之意,问道:“阿郎觉得这不是好事吗?”

李琩想了想,道:“只要你的心不变,对我来说就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关键看你自己。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改变让你高兴,那就是好事,如果没有让你开心,那就是坏事。”

李琩没有否定张木槿的努力,也没有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张木槿,更没有说什么单纯点好这类幼稚的话,他只是让张木槿遵从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样的言论,在封建社会,是极大的纵容和恩宠。

张木槿颇受感动,怔了怔,握住李琩的手,道:“妾身其实也只是听多了别人这么说话,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妾身一直都觉得很开心。”

“那就好。”李琩会心一笑,转道:“你的要求,我同意,随时可以带你出去玩。不过你不要赏赐,不代表跟着你做事的医者们不需要,你还是拟个名单,好论功行赏,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张木槿点点头,道:“都听阿郎的。”

“你想什么时候出宫?”李琩问道。

张木槿道:“择日不如撞日,就明天如何?”

“可以。”李琩同意下来,摸了摸张木槿的头,道:“出长安城五十里内的距离,我们可以轻车简从,随意游玩,大臣们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但如果太远,底下的大臣们,就会有意见,就又必须按照规制,又不能花销太大。”

张木槿笑了笑,道:“妾身明白。”

……

次日。

政事堂。

封常清对一旁的张光晟道:“陛下又出宫了?”

“是啊!”张光晟无奈的笑了笑,“陛下不好声色犬马,只是对后妃们宠幸太过,随时想出宫游玩……”

“慎言!”封常清打断张光晟,“陛下的后妃们都不是简单之辈。”

张光晟道:“是啊,她们恐怕都会留名青史。”

封常清坐定,正色道:“但凡有作为的帝王,手下必有能征善战之名将,或是治世之能臣,或是母仪天下之后妃,现在陛下三者皆有。但也不全是好事,能征善战之名将,也能是骄兵悍将,治世之能臣,也能是弄权之权臣,母仪天下的后妃,也能是乱政之后妃,也只有陛下,能驾驭住这么多的能人。你说陛下宠幸后妃,对我等又何尝不宠幸?”

张光晟跟着封常清的话思考,觉得十分有道理,点点头,道:“大家跟着陛下,都知道可建立不世之功。”

“所以陛下千万不能出事,太子虽然有陛下之风,但毕竟年幼,这个当口,若是陛下有一点意外,大唐立时就会乱做一团,甚至天翻地覆。”封常清思索着,转道:“还请张将军务必保证陛下安全。”

张光晟道:“左相不必担心,这是末将的职责。陛下出城,由石守义贴身护卫,锦衣卫先做了调查,禁军随时待命。”

“那就好。”封常清点点头,又道:“今日我还想找陛下呈报边境之事,既然陛下出去了,就只能等明日。”

张光晟忙道:“边疆有急报?陛下敕令,若是有急报,无论何时,都要呈报。”

封常清道:“不是急报,只是我观陛下最近有对南诏动手的意思,但南诏和吐蕃毗邻,打南诏要怎么应对吐蕃,应提前谋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